摘 要:作為一種注重培養學習者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學習方式,深度學習受到了廣泛重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用深度學習法,能引導學生探索化學奧秘,提升課堂學習效果,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作用,是課程改革方向之一。簡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性,采取案例教學法,從借助情境創設、設計探究實驗、聚焦表征建構、引入信息技術、倡導多元評價五個方面,探究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指導學生深度學習,旨在提供新的教學設計思路。
關鍵詞:深度學習;初中化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王騫(1994—),男,江蘇省昆山市新鎮中學。
所謂深度學習,指的是一種主動的、尋求聯系與理解、尋找模型與證據的高水平認知學習方式,是課程標準中倡導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通過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或問題,驅動學生深度學習,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推動課程改革。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深度學習的特點和實施條件,采取恰當的教學手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全新思路,培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夯實學生知識基礎
化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涉及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以及物質結構等內容。對于初次接觸化學的初中生而言,很多化學概念和原理是枯燥難懂的,學習難度較大。通過開展深度學習,學生能夠深入探究化學知識的內在聯系,真正理解化學知識的本質,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1]。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中,教師還能將抽象的化學知識以更直觀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形成較為清晰的概念認知,從記憶知識走向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層面,進一步夯實知識基礎,提升學習效果。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深度學習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理論,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驗緊密結合的學科,學生在化學學習中會面對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現象。通過開展深度學習,學生能夠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實驗數據,歸納實驗現象,并通過合理判斷得出結論。這一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對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有著深遠影響。
(三)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深入理解化學知識的同時,對化學實驗的應用與意義形成清晰的認識[2]。通過開展深度學習,學生能夠系統化地學習化學知識,明確知識的內在關聯和應用價值,在問題探究、實驗操作中,將學習興趣轉化為持續的學習動力,更主動地參與學習,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化學教學策略
(一)借助情境創設,激發學生認知矛盾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教師應客觀分析學生已有學習經驗,將其作為制訂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的主要依據,對學習效果進行預評估。同時,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特點,聯系化學實驗現象、化學研究方法、化學史料等內容,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為學生主動思考、持續探究提供足夠的動力,為他們高階思維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3]。
以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的“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為例,為落實深度學習,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教師利用化學史料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首先,教師在課前搜集了關于化學反應前后質量變化的史料,比如:
材料一:1663年,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將金屬汞放在密閉容器里煅燒,冷卻后打開容器稱量,發現與原來相比物質的總質量增加了,于是得出化學反應物質的總質量增加的結論。
材料二:1774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將45.0份質量的氧化汞加熱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質量的汞和3.5份質量的氧氣,得到了參加反應的物質的總質量等于反應后產物的總質量的結論。
其次,教師借助化學史料引出教學主題后,提出問題:為什么兩位科學家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誰的結論是錯的?學生結合已有知識經驗,展開猜想和分析。
最后,教師引入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例如,用“木炭徹底燃燒前后質量有明顯變化”的現象,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科學家最終認定質量守恒定律是正確的?木炭燃燒后質量減少,這是否違背質量守恒定律?學生在情境中圍繞認知矛盾點展開探究和討論,深刻理解了質量守恒定律,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探究實驗,發展學生高階思維
在新知講解后,教師應圍繞深度學習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探究任務,并輔以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知識、應用知識、創造知識,從而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4]。學生在探究實驗中能夠有選擇性地獲取知識,整理、歸納所學,進行批判性思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經驗,并進一步應用到實踐中。
以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的基礎實驗3“燃燒條件的探究”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在探究和討論中形成安全用火的意識,教師應立足深度學習理念開展實驗教學。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95%酒精溶液、蒸餾水、小蠟燭、木條、小煤塊、坩堝鉗、酒精燈、木柴、玻璃杯、玻璃棒等實驗用品,指導學生按要求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具體實驗內容如下:
實驗一:利用95%酒精溶液和蒸餾水開展對照實驗,用玻璃棒分別蘸取兩種液體,置于酒精燈火焰上,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二:分別點燃兩支蠟燭,豎直放在平整的桌面上,用大口徑玻璃杯罩住其中一支蠟燭,對比兩支蠟燭的燃燒情況。
實驗三:用坩堝鉗分別夾取木條、小煤塊,置于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觀察、比較兩者燃燒所需要的時間。
實驗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討論實驗中的現象,嘗試總結物質燃燒所需要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生活中常見滅火方法的原理。例如,油鍋起火不應該潑水,而應蓋住鍋蓋,目的是隔絕氧氣;森林火災時開設防火線或防火溝的目的是將可燃物與火源隔離,阻止火勢蔓延。
在這一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通過實驗引導學生探究燃燒的條件,幫助他們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結合生活中的現象,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與探究,促使他們將化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融合,實現高階思維的發展。
(三)聚焦表征建構,助力學生內化知識
在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往往處于淺表學習狀態,學習行為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難以有效培養化學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結合知識表征理念,設計具有實踐性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查閱資料、完成實驗,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度加工與內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具體問題,幫助學生將已有知識和經驗遷移到新情境中,從多維度深入理解化學知識和現象。
以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的跨學科實踐活動3“調查家用燃料的變遷與合理使用”為例,教師可以跨學科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探究中內化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引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其次,為學生布置具體的探究實踐任務,如:
①調查家用燃料的變遷史:根據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調查曾使用過的家用燃料類型,并分析這些燃料的獲取方式、燃燒效率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結合調查結果,思考家用燃料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②探究如何讓燃料燃燒得更充分:柴草、煤炭、天然氣、酒精等都是常見的家用燃料,燃料的不完全燃燒不僅會導致熱量不足、資源浪費,還會引發環境污染。請思考使燃料充分燃燒的方法,并說明其原理。
最后,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宏觀認識,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現象來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柴油車排放的廢氣中含有大量黑煙,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黑煙中又包含了哪些物質呢?
(四)引入信息技術,輔助落實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知識內化,那么,如何在化學課堂中落實深度學習呢?教師可以通過引入信息技術手段,使學生獲得更豐富、生動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虛擬實驗技術是輔助深度學習的有效工具。教師可以利用虛擬實驗軟件,指導學生模擬操作難度大、危險性高的實驗,使學生得以仔細觀察實驗細節,加深對實驗原理和化學知識的理解[5]。
以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的“金屬礦物及鐵的冶煉”為例,教師在講解“鐵冶煉的化學原理”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指導學生開展虛擬實驗。首先,教師展示教材中的“煉鐵原理示意圖”,引導學生探究實驗裝置的原理和作用,并通過設問的形式來啟發學生的思維,為虛擬實驗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比如,提出如下問題:用酒精噴燈加熱玻璃管中的氧化鐵,會看到怎樣的現象?反應過程中,澄清石灰水會有怎樣的變化?接著,教師組織學生進入虛擬實驗室,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自主選擇燃料和實驗裝置,進行模擬操作。學生需要調節溫度,選擇材料,有序操作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如氧化鐵顏色的變化、石灰水的變化等;依托虛擬實驗軟件中的數據分析工具,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嘗試推導出與實驗相關的化學方程式。實驗模擬完成后,教師帶領學生展開交流和討論,分析實驗現象、結果和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基于實驗模擬經驗進行互動和探索,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綜上,引入信息技術手段,能夠支持化學課堂中學生的深度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內化。
(五)倡導多元評價,引導學生回顧反思
教學評價是落實深度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應根據深度學習目標制訂具體的評價標準,并結合學生的課堂真實表現、習題解答情況和團隊互動過程,對學生進行科學、全面的過程性評價。這樣一來,評價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發展,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教師應摒棄使用模糊語言來評價學生的習慣,轉而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深度反思,在回顧中實現高階思維發展。以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的“溶液的酸堿性”為例,教師在總結反思環節中結合重難點知識設問:在研究酸堿溶液混合后pH變化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獲得了什么啟發?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混合后的溶液呈中性,有的認為呈酸性或堿性,并舉例說明強酸和弱堿的混合溶液還是呈酸性,強堿和弱酸混合還是呈堿性。此時,教師不急于評判學生的觀點,而是組織全班同學回顧課堂所學知識,共同討論,分析并判斷誰的說法是正確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了解了學生對酸堿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基于學生的言論分析了課堂教學效果。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自評,回顧整個學習過程,思考自己在學習中有哪些優勢與不足,哪些知識點是通過主動探索獲得的,自己在合作探究中提出了哪些建設性意見,等等。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教師再針對小組合作環節組織互評活動,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貢獻,汲取他人的反饋以尋求進步。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表現、學習態度和課堂反饋,以及深度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評價時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給予學生明確的方向引導,助力學生養成深度學習習慣。通過多元評價,教師能夠幫助學生回顧和反思已學知識,識別自己的薄弱點,調整學習策略,進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三、總結
總的來說,基于深度學習開展初中化學教學,不僅能為學生創造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空間,還能以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引導學生觀察、探究,實現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深度學習為目標,借助情境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利用實驗引導學生探究,驅動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內化知識,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探索—理解”的完整學習過程,培養高階思維,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最終,學生能夠深刻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實現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付陽陽.深度學習理論引領下的初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24):37-39.
唐云.在初中化學深度學習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12):138-140.
吳佳紅.深度學習視角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復習教學探究:以“物質的性質與轉化”為例[J].教師,2023(35):48-50.
黨瑞元.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學周刊,2023(34):82-84.
陳懋,朱依鳳.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化學迷思實驗教學案例[J].化學教學,2023(1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