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大量文章、古詩詞體會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積累語言經(jīng)驗,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包括閱讀目標不清晰、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不明確等。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優(yōu)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設計成為必然選擇。基于此,文章先簡單概述深度閱讀的含義,再分析深度閱讀的意義,最后詳細探討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更好地推動學生深度閱讀。
【關鍵詞】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應用策略
作者簡介:蔡文聰(1980—),男,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新港城古雷港中學。
正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進入文學的世界,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情趣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然而,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并未真正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教學重心放在對文本的淺層理解上,導致閱讀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對此,教師應及時調(diào)整教學思路,不斷改進和更新閱讀教學的方法與手段,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層次探究,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一、深度閱讀概述
深度閱讀要求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nèi)涵,準確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度閱讀更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不能只是簡單地瀏覽文字,而必須靜下心來,認真品味字詞句背后的深層含義,探索字里行間的奧秘,與作者展開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或道理。
深度閱讀強調(diào)對文本整體和細節(jié)的把握。無論是在閱讀前,還是在閱讀時,學生都要秉持嚴謹、客觀、投入的基本原則。學生要先通讀全篇文章,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接著,分析文章結構、主題和脈絡,進行全方位的解讀。深度閱讀實際上是一場與文本的深度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生需將上下文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敏銳地捕捉字里行間的細微變化,不斷地分析、探索、理解、批判,以此實現(xiàn)思維能力、情感感知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推動學生深度閱讀的意義
(一)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一個人行動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深度閱讀的意義在于,可以使學生更加沉浸于閱讀、享受閱讀,全身心投入閱讀情境中,經(jīng)歷一個又一個持續(xù)且深入的閱讀過程,感受文字的獨特魅力,收獲成就感、喜悅與快樂。推動學生深度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來推動學生深度閱讀。
(二)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在深度閱讀模式下,學生對文本的研究需深入文本內(nèi)部。而要想深入文本內(nèi)部,學生必定要經(jīng)歷思考、質(zhì)疑、分析和評價等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qū)W會從多個角度看待事物、思考問題,同時嘗試進行分析和批判,而不再是一味地被動接收信息。久而久之,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對學生的學習及生活均具有積極作用。
(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在深度閱讀文學作品時,學生可以通過文字接觸到更為廣袤的天地,盡情遨游在文學的天地里,一邊吸收各種各樣的知識,一邊與古今中外的作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萬千世界,體會萬丈豪情,領悟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深刻哲理等。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
(四)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閱讀作為寫作的基礎,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在深度閱讀背景下,學生深入剖析文本結構,感受語言風格,了解和積累不同的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法,能夠知道如何更好地遣詞造句。在耳濡目染之下,學生寫作的時候更容易形成清晰的寫作思路,并能將平時積累的豐富寫作素材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進而創(chuàng)作出富有深度和廣度的優(yōu)秀作品[1]。
三、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
(一)深度解讀文本,確立閱讀目標
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要想實現(xiàn)深度閱讀,教師必須要先確立清晰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發(fā)揮目標的先導和指引作用。在教學設計初期,教師應當全方位、系統(tǒng)化地梳理教材中的課文,針對課文的主題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清晰、可分解的閱讀目標。教師除了要關注語言文字,還要準確理解課文的核心價值與主題意義,深度挖掘課文內(nèi)涵、情感態(tài)度以及課文所反映的社會背景等信息,進而通過細致入微的文本解析,將關鍵性的閱讀目標提煉出來,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jù)[2]。
需要注意的是,深度閱讀目標應具有梯度性,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能力、興趣偏好等,將總教學目標細化成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知識理解層面,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認識和掌握其中的生字生詞,理解重要句段的含義;技能提升層面,要求學生做好對課文的理解、分析以及鑒賞;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層面,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刻體會課文所傳達的人文精神、深刻哲理等,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確立閱讀目標之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制訂個人閱讀計劃,同時,還要從多個方面了解他們的閱讀成效,進而給予評價與反饋。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課文記敘了作者的真實經(jīng)歷,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作家借助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刻畫了一個包容、心胸寬廣的母親形象,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之情。在全面梳理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設立如下不同層次的閱讀目標。
1.欣賞細膩的心理描寫與烘托環(huán)境的語句,結合文中出現(xiàn)的意象,感受既蕭瑟又溫馨的秋日氛圍,分析作者是如何運用文字體現(xiàn)母親的無私與偉大的。
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母愛的具體體現(xiàn),以及社會環(huán)境對母愛的認知;要求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思考和表達如何用實際行動回報母愛。
3.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寫作背景,談一談殘疾人士在當今社會可能面臨的偏見與挑戰(zhàn);鼓勵學生不斷質(zhì)疑、批判,多角度、深層次地理解文本,慢慢地形成獨到見解[3]。
(二)豐富教學手段,激發(fā)閱讀興趣
“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為了激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wǎng)絡資源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例如:教師可借助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媒介,讓學生直觀感受文學作品中的場景、人物和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方式,讓他們一邊演繹故事,一邊體會戲劇沖突,進而理解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定期開展好書分享大會,讓學生可以深入交流,分享優(yōu)秀作品,實現(xiàn)思想火花的碰撞與交融。多樣化的閱讀方式能夠指引學生走近文本,探尋文字背后的深層意蘊[4]。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皇帝的新裝》的教學為例。正式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假如你是那位皇帝,面對空無一物的“新裝”,你的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想法?你會將不解、疑問放在心底,還是會詢問真相?提問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其對課文展開深層次的探討,從而使其深刻體會到故事的諷刺意味與深刻寓意。為提高閱讀效果,教師可以播放關于歐洲中世紀宮廷生活的短片,展示描繪歐洲宮廷奢華服飾的繪畫作品,讓學生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和審美觀念,進而理解為何《皇帝的新裝》中的皇帝會如此癡迷于虛無縹緲的華麗外衣。在了解這則寓言故事的社會背景之后,學生便能夠認識到故事情節(jié)如此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在閱讀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辯論會,讓學生依照對文章的理解分為正方和反方兩隊。正方圍繞“誠實比虛榮更重要”的論點展開論述,反方則要嘗試從皇帝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在特定情境下,虛榮心是如何成為推動人物行動的重要力量的。通過激烈的辯論,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還能在思維碰撞中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
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皇帝的新裝》為靈感,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或故事改編。例如:續(xù)寫寓言故事,想象皇帝在知道真相后的反應,以及可能采取的后續(xù)行動;將故事改編成劇本,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戲劇表演。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活動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讓他們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三)優(yōu)化問題設計,發(fā)展批判性思維
在深度閱讀模式下,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給予學生適當?shù)膸椭c點撥。閱讀是思維訓練的渠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鼓勵學生質(zhì)疑權威,引導其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文本,從作者的觀點、論據(jù)的合理性、文本的時代背景等多個角度展開分析,從而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以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教學為例。在教授這篇文言文時,教師不能只引導學生理解孟子的經(jīng)典論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含義與現(xiàn)實意義。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孟子提出這一觀點的初衷,同時點撥學生:“這一觀點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狀與問題?”在一系列啟發(fā)性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初步理解其背后的深層含義。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孟子的論證過程進行批判性分析,思考:孟子列舉的“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能否支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論點?這些例子是否具有普遍性和時效性?這一論點是否依然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問題作為牽引繩,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深入思考、互動探討,能夠深刻感悟文本內(nèi)容,逐漸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在深度閱讀模式下,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思考與探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論點是否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5]。教師可以從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暢談個人、集體應如何避免陷入安樂的陷阱,增強憂患意識。由于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不同觀點,給予他們廣闊的空間去思考和表達,使他們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章對于個體的成長具有獨特的現(xiàn)實意義,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反思與自省,使學生通過深度閱讀認識到“憂患激勵人奮起、安樂易使人怠惰”的道理,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結語
深度閱讀是細嚼慢咽式的閱讀,是投入有限精力、獲得無限知識的高質(zhì)量閱讀。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靜下心來,深度閱讀、細細品味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不僅能夠領略到閱讀的魅力,還能加深對文學作品的感悟。教師不僅要深刻認識到深度閱讀的重要性,還要充分把握時機,采取有效策略推動學生深度閱讀,引導學生走進文學作品的深處,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張璋.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7):25-27.
[2]陳萍萍.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3(28):1-3.
[3]吳偉峰.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28):6-8.
[4]周才群.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J].漢字文化,2023(7):122-124.
[5]王詩男.初中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探究:以八年級上冊《昆明的雨》為例[J].語文建設,2023(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