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球化與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戰略任務。當前,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以及終身學習正逐步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核心焦點。然而,許多國家仍面臨著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技術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教育現代化的推進。為應對這些挑戰,文章提出了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完善終身學習體系、深化國際教育合作等具體策略,旨在為推動全球教育現代化提供系統性且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終身學習;人才培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技術運用于教育:誰來做主》指出,各國正加速推進技術基礎設施建設,以實現教育信息化,并通過縮小城鄉和區域間的數字鴻溝,促進教育公平的持續發展。首先,增強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通過政策干預顯著提升了資源的可及性,成為推動教育公平的關鍵途徑。其次,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為勞動者應對日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提供了持續學習和進步的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了社會整體的技能水平。最后,跨國教育合作的深化也加速了全球知識和教育資源的共享,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全球化進程。這些舉措共同促進了現代教育體系的轉型與升級,為應對未來社會的復雜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現階段國內外教育現代化的主要特征
(一)教育信息化的廣泛應用與數字教育的深入推進
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全球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驅動力,技術在教育中的深度融合極大地變革了傳統教學模式。在中國,國家通過“互聯網+教育”政策,推動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根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校信息化發展報告(2020)》,全國農村中小學的寬帶覆蓋率已達到93.5%,但在一些偏遠農村地區,設備配備和網絡帶寬仍存在不足,約有15%的學校未能實現高質量的在線教學。此外,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是教育信息化推進中的一大挑戰。歐美國家較早實行教育信息化,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例如,歐洲委員會發布的《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指出,80%以上的歐洲中學已采用數字化平臺進行教學,但也面臨著數據隱私和技術依賴等問題。
(二)教育公平的政策推動與資源優化配置
教育公平是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中國近年來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扶貧”等政策,致力于縮小城鄉、區域和社會階層之間的教育差距。根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全國約有97%的貧困縣通過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國家評估,農村地區的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顯著改善。然而,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指出,農村地區教師學歷水平較低,尤其是英語、科學等關鍵學科的師資短缺問題仍然存在。歐美國家在教育公平方面長期關注,通過立法和財政支持幫助低收入家庭和少數族裔群體。美國的《每個學生成功法案》(ESSA)在資源分配和教育支持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CES)2020年的數據,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大學入學率提升了約6%,但富裕家庭與低收入家庭的教育差距依然顯著。芬蘭憑借其免費教育體系和高度專業化的教師培訓,成為全球教育公平的典范。根據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PISA報告,芬蘭的城鄉學生在學業成績上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三)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與全民學習體系的構建
終身學習已經成為各國應對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和技術進步的關鍵策略。中國政府通過“技能提升行動”等政策大力推動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鼓勵勞動者提升技能。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20)》,2019年中國參與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勞動者僅占顯示勞動力總人口的11.2%。相比之下,德國的繼續教育參與率為41%,顯示了發達國家在終身學習推廣上的領先優勢。根據歐盟統計局2020年的數據,46%的歐盟成年勞動者參與了各類繼續教育或職業培訓,但低學歷勞動者中的參與率僅為14%。新加坡的“技能未來計劃”(SkillsFuture)則為終身學習提供了成功案例。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參與該計劃的勞動者中,低學歷群體的參與率顯著提升,尤其是在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行業中表現尤為突出。終身學習的推廣不僅增強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還推動了社會的整體發展。
二、現階段國內外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實施對策
(一)加強技術基礎設施,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
在全球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技術基礎設施的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關鍵要素。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都依賴于高效的網絡覆蓋和先進的設備支持。當前,城鄉技術資源的不平衡依然存在,特別是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偏遠地區,學校往往面臨網絡接入不穩定、設備老化等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可以設立“農村教育技術支持專項基金”,并與通信公司合作,推進5G網絡的全面覆蓋,確保偏遠地區的學校具備高速互聯網接入條件。除網絡設施外,政府還應集中采購智能白板、平板電腦等智能教學設備,確保所有學校的設備符合現代教學需求。采購和分配設備的過程應透明化,并通過第三方審計確保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設備閑置和浪費現象。
國外方面,美國通過《2024年國家教育技術計劃》為低收入社區提供了設備補貼,并已采取多種措施解決網絡接入問題。例如,在公共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等地設立“社區技術中心”,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免費網絡和設備使用服務,有效緩解了部分地區的網絡接入不足問題。歐盟也采取了相關行動,通過推動區域性技術標準的共享和聯合設備采購,加速了東歐和南歐地區的教育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了資源的合理分配。未來,各國可以探索建立全球教育技術聯盟,推動國際的技術成果共享,并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國際機構的協調,推動教育信息化標準的統一和實現。
(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的持續深化
教育公平是全球教育現代化的核心目標,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在中國,城鄉教育資源的分布仍存在不均,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教師資源和教學設施長期匱乏。為應對這一現象,政府可以實施“教師輪崗激勵計劃”,通過提高農村教師的薪資待遇、提供住房補貼等政策,吸引城市優秀教師前往農村長期任教。同時,設立專門的職業晉升通道,使在農村任教的教師享有優先晉升資格,確保教師在職業發展中得到保障。
除師資調配外,在線教育平臺也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相比以慕課和精品課為主的預錄課程,這些課程雖然內容豐富,但缺乏實時互動和個性化反饋。“名師在線課堂計劃”通過在線直播和互動錄播,不僅打破了地域限制,還能讓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學生能夠在課堂中與教師實時互動,提出問題并獲得及時解答,甚至參與在線測試和討論。這種雙向交流模式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確保農村學生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學生同樣高質量的個性化教育資源。
國外方面,美國通過《每個學生成功法案》(ESSA)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專項資金支持,但要確保其有效性,還需加強對地方教育部門的監督。芬蘭通過國家撥款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這一模式對其他國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尤其是在監督和審計機制的建設上,通過中央撥款和地方監管相結合,確保資源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全球范圍內,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全球教育資源共享計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設備、教材和教師培訓支持,確保全球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得到持續改善。通過建立區域教育支持中心,確保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透明分配,從而推動全球教育公平的持續深化。
(三)完善終身學習支持體系,構建靈活的學習路徑
終身學習是應對技術變革和經濟轉型的重要手段。中國可以通過設立“終身學習補貼卡”計劃,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學費減免和學習補貼,確保他們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參與繼續教育。政府可以與職業培訓機構和在線教育平臺合作,提供多樣化的課程供學習者選擇。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職業發展需求自由選擇學習路徑,并通過平臺實時跟蹤學習進度,獲得個性化的學習反饋。
企業在推動終身學習體系的過程中也能發揮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過設立“企業學習激勵計劃”鼓勵企業為員工提供學習時間和資源,如企業可以與職業院校合作,定制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提升員工的技能水平。企業還可以通過定期提交員工學習成果報告,向政府展示其參與終身學習計劃的實際效果,政府則可以根據報告結果為企業提供稅收減免等政策,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到終身學習支持體系的建設中。
國外,德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是終身學習支持體系的重要范例。該模式通過將職業教育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習者在實際工作中提升技能。歐盟可以設立“終身學習跨國合作基金”,推動成員國之間在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在在線學習資源共享方面,通過跨國職業培訓項目提升低學歷勞動者的學習參與度。這種靈活的學習路徑能夠幫助個人提升職業競爭力,同時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和保障。
(四)深化國際教育合作,推動全球教育資源共享
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國際教育合作在推動教育現代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設立“全球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推動沿線國家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的國際化共享。該平臺將使沿線國家的學生能夠在線獲取全球頂尖高校的課程資源,突破地理和經濟限制,享有更多優質教育機會。這不僅有利于全球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還為中國的教育現代化創造了新的機遇。
在全球范圍內,這一平臺將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知識共享與學術交流,有助于縮小各國間的教育差距,特別是為欠發達國家提供更多高質量教育資源。這種合作將增強全球教育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動全球知識與科技的進步。對中國而言,國際教育合作提供了提升高校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的機會。通過引入國際先進的教育資源,中國高校能夠提升科研水平,促進“雙一流”大學的建設。此外,在職業教育領域,國際合作幫助中國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通過與其他國家的經驗共享,中國的職業教育改革得到推動,提升了國內職業教育的質量。
美國的“富布萊特項目”為國際教育合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通過設立“跨國教育創新實驗室”,各國可以通過科研項目的合作和學術交流,推動高層次教育資源的國際化共享。歐盟的“伊拉斯謨計劃”則為歐洲教育合作提供了平臺,未來可以通過擴展其覆蓋范圍,吸引更多非歐盟國家的學生和學者參與,進一步推動全球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
三、結語
教育現代化是全球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然而,推動教育信息化的均衡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以深化教育公平、完善終身學習支持體系、加強國際教育合作,依然是各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進一步提升技術基礎設施的覆蓋和應用能力、通過政策引導資源的公平分配、構建靈活且普惠的終身學習路徑、促進全球教育資源共享,將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對策。
參考文獻:
[1] 王建華. 高等教育公平的兩重性:隱藏的不公與想象的公平[J]. 江蘇高教,2022(04):1-9.
[2] 鄔大光,胡艷婷. 本土化: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根基[J]. 中國高教研究,2023(06):1-11.
[3] 李玉順,安欣,代帥,等. 數字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實踐的反思[J]. 開放教育研究,2023,29(03):69-78.
[4] 鄭凱越. 高等教育國際化、本土化與現代化關系探微: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思考[J]. 高教論壇,2020(01):114-118.
*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一般課題“河南省高職護理專業現代化教育督導評估路徑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24YB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