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紅色文化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革命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學校在中小學課堂中傳承紅色文化,并結合社會實踐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中小學課堂;社會實踐;紅色文化
把紅色文化引進課堂是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作為紅色文化課的主陣地,中小學課堂需要更多的教師走上講臺為學生講述紅色文化,并帶領學生深入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
紅色文化課教師首先應具備相應層級的教師資格,因為課堂教學有自己的規(guī)律和要求,無論是授課設計還是組織教學,都需要專業(yè)人士來完成。學校應從優(yōu)秀教師中選拔紅色文化課教師,保證紅色文化課的教學質量。學校還可以邀請老紅軍、時代楷模、英雄人物等到校講學。
一、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課堂教學方式
(一)在品味中涵泳紅色文化
語文教材選編的大量文學作品都極具紅色情懷,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元素,讓學生品味課文,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的紅色精神。教材中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和人格的提升都會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例如,在教學《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教師可以提問:“假如你的手中有一束美麗的鮮花,你想把它送給文中的誰?請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興趣大增,踴躍發(fā)言。有的學生說:“我想把這束鮮花送給馬玉祥。當大火燃燒起來的時候,他奮不顧身地沖進火海救出朝鮮兒童,他不顧個人安危,牢記自己的使命,展現(xiàn)了為正義而戰(zhàn)的英雄氣概和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有的學生則說:“我想把這束花送給松骨峰戰(zhàn)役的戰(zhàn)士,是他們奮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才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語文教材就像一面明鏡,學生可以對“鏡”自照,不斷審視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語文教師應好好使用這面“明鏡”,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
(二)在朗讀中激蕩紅色情懷
社會心理學表明,與理性的教育相比,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感性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有助于讓靜態(tài)的無聲的語言文字化為動態(tài)的有聲的具體情景,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形成師生間和諧的“情感交流場”,并在情感的交流中完成知識的輸出與接納。可以說,好的朗讀可以使讀者、聽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為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力量,撥動人的心弦,撼動人的靈魂。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前讀,即課前誦讀名篇名句,比如誦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名句。在選擇名篇名句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從革命題材中選取。
在教授《黃河頌》時,筆者設計了五個環(huán)節(jié),其中四個環(huán)節(jié)以誦讀為主,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先播放朗讀音頻,糾正讀音,讓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再讓學生自讀,體會作者贊美黃河英雄氣魄的情感;然后是賞讀,讓學生探尋詩歌的美點;最后是配樂朗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表達感情。在反復誦讀中,學生心中充滿著愛,他們以聲傳情,聲情并茂,讀出了黃河的磅礴氣勢,讀出了中國人民的頑強不屈,讀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
(三)在寫作中感悟紅色精神
事實證明,作文教學有助于學生感悟紅色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思想道德防線。
在日常作文訓練中,筆者依托重大節(jié)日來布置作文,引導學生領悟紅色精神內涵,入腦入心。例如,清明節(jié)前夕,筆者布置了主題為“烈士,我想對你說”的作文;在國慶節(jié),筆者布置了主題為“祖國啊,母親”的作文;寒暑假里,筆者布置了學生寫《紅星照耀中國》的讀后感。通過一系列作文教學,教師能大致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認識水平,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在社會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
在紅色文化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籌劃多種形式的活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傳統(tǒng),使廣大學生在更加廣闊的平臺上,以較為自然、真切的方式,參觀、接觸和了解紅色文化,加快紅色文化建設的步伐。學校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調查走訪老紅軍、退伍軍人等,聽他們講過去艱苦歲月的生活和他們的革命經(jīng)歷等;可以讓學生編排紅色文化短劇,體驗參加紅色文化活動的快樂;可以將紅色文化滲透教學中,加強革命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關注黨和國家的發(fā)展,關注社會的變遷。把紅色文化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和良好個性的形成,使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紅色文化進課堂的實施策略
(一)發(fā)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既是傳授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主渠道。要充分發(fā)揮學校紅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組建了思想政治講師團和紅色文化講師團,挖掘紅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精彩講述生動的黨史故事。學校開設思想政治課、紅色文化課,以“兩課”為依托,進行黨史學習教育,確保每學期黨史學習教育不少于30課時。同時,學校將黨史學習教育納入師生考核內容,在教師和學生中分別開展黨史知識競賽。
(二)開展實踐教育
運用實踐教育的特色和優(yōu)勢,讓學生在實踐中立志向、修品行、練本領,從小培養(yǎng)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筆者所在學校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建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傳統(tǒng)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開展紅色主題研學和實踐教育活動,廣泛開展“清明祭英烈”“瞻仰革命紀念場所”等活動,強化紅色教育,讓青少年接受革命文化熏陶,激發(fā)他們的愛國熱情,凝聚青春力量,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三)豐富載體形式
紅色文化教育要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遵循網(wǎng)絡傳播規(guī)律和青少年網(wǎng)絡閱讀特點,開辟網(wǎng)絡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組織高水平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生產(chǎn)。筆者所在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載體,豐富學習形式,多渠道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利用學校微信公眾號,推出“黨史天天讀”專欄,向教師、家長、學生講述黨史知識;利用家校微信群,依托江西共青團新媒體矩陣,推出“團團陪你學黨史”專欄,以音頻、視頻等形式,常態(tài)化推出宣傳教育內容;開展主題班會課,帶動少先隊員積極參加“紅領巾愛學習”網(wǎng)上主題隊課。
學習紅色文化,須注重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踐知,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動力,在實踐的土壤中歷練成長。筆者所在學校組織學生“追尋紅色足跡”,前往湖口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聆聽英雄事跡,觸摸歷史文物,讓學生在追溯紅色記憶中體悟紅色精神;組織學生探訪當?shù)氐泥l(xiāng)村振興產(chǎn)業(yè)園,實地感受當?shù)胤N植業(yè)的發(fā)展,深刻感受黨的紅色精神偉力;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敬老院,親身實踐,勇于擔責,把紅色精神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為進一步推動紅色文化教育深入群眾、深入人心,筆者所在學校探索建立家校黨史學習教育合作新模式。學校發(fā)動家長,帶著孩子學習黨史知識、講述黨史故事,交流學史感悟,培養(yǎng)青少年愛黨、愛國情懷;學校舉行“大手牽小手,永遠跟黨走”誦讀紅色經(jīng)典文藝會演活動,讓家長和學生一起講紅色故事、讀紅色家書、唱紅色歌曲,緬懷革命先烈,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歷史責任感;學校挖掘紅色資源,注重頂層設計,依托江西省紅色教材和當?shù)丶t色文化教育基地,將教學科研與活動課程相結合,逐步形成“六個一”紅色校本課程模式,即做一個紅色課題,組一個紅色講師團,建一個紅色文化講堂,誦一次紅色經(jīng)典,唱一首紅歌,悟一種紅色精神;學校組織成立一個政治素質過硬、育人水平高超的“紅色講師團”,建造一個紅色文化講堂,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采取互動式、啟發(fā)式、交流式教學,講好紅色故事,并成立紅色文化課題組,進行省級重點課題研究;學校不斷開發(fā)紅色活動課程,如開設“唱紅色歌曲”課程、“親子誦讀紅色經(jīng)典”課程,開展征文、手抄報、黑板報、主題班會等活動課程。
在推進紅色文化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將紅色文化教育和“四史”學習教育結合,積極探索紅色文化教育新模式,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文化長廊,將“四史”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學校通過沉浸式教育,發(fā)揮紅色文化的功能,為青少年補足精神之鈣,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愛國情懷;學校將紅色文化傳承和校本課程開發(fā)結合,開設具有紅色特色的校本課程,讓紅色文化以更直觀、更貼近現(xiàn)代人審美習慣的方式廣泛傳播,激發(fā)學生參與紅色文化傳承的熱情。
總之,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創(chuàng)造、積累的先進文化,蘊含著指引我們黨和人民增強信仰、信念、信心,戰(zhàn)勝一切強敵,克服一切困難,奪取一切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是我國教育事業(yè)中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任務。只有根據(jù)時代的變化,不斷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使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升華,體現(xiàn)時代的力量,產(chǎn)生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學校要明確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功能,牢牢把握一個“新”字,從小事、細節(jié)抓起,使紅色文化不斷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轉化,在校園內落地生根,并在青少年的心中深深扎根,讓他們堅定文化自信,立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參考文獻:
[1]李復祥.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進課堂的思考與實踐[J].學周刊,2020,(36):185-186.
[2]巫繼冕.利用學校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文化進課堂的思考與實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3):106-107.
[3]袁秀貞,廖義軍.地方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以湘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改革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37(12):86-88.
[4]徐飛.紅色文化進課堂研究——基于“抗戰(zhàn)館”進行愛國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軍轉民,2022,(6):26-29.
[5]郭斕,胡俊歡.紅色文化有機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理與路[J].嘉應學院學報,2024,42(4):81-85.
[6]郝桂榮,楊昊霖.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2):35-37.
(作者單位:江西省湖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