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地方應用型高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面向行業發展需求。針對湖北省應用型高校新商科專業建設現狀,結合武漢設計工程學院闡述“雙特色”視域下民辦高校新商科專業建設內容、模式和路徑,以期為同類高校有效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雙特色;商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大數據+;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S2-002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new business talents in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needs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business major construction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ubei provinc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nt, model and path of new business major construc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double characteristics; major in business; applied talents; big data+; practical teaching
湖北省普通高校商科專業布點多,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潛力大。武漢設計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我校”)作為省內先期創辦的特色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在辦學特色、教學質量、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較大提高。商科專業作為我校創辦之初就設立的學科,應用實踐性強,與地方經濟發展聯系密切。致力于打破普通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尷尬局面,探索商科專業在我校辦學目標中的合理定位,瞄準省內特色主導產業,融入地方產業布局,推行錯位發展和特色發展,辦學特色與專業特色相結合,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商科人才。
一 "基本概念界定
“雙特色”的內涵和特征。建設省屬特色大學、特色學科旨在實施高校分類管理改革基礎上,引導高校科學定位,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以彰顯優勢特色為核心,以服務發展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一批省屬特色大學和特色學科,促進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全面提升。
2017年,湖北省印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分類管理和分類指導的意見、統籌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專業建設實施方案,全面啟動高校分類管理改革和“雙高”建設工作。2018年,將把“雙高”建設與“雙特色”建設相結合,研究制定省屬特色大學和特色學科建設標準、遴選辦法,立項建設一批“一流學科”“優勢特色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于2018年底啟動省屬特色大學建設。到2025年,建成一批省屬特色高水平大學、特色高水平學科專業,形成以國家“雙一流”為引領、省“雙特色”為支撐,以及全省各類高校在各自辦學定位上爭先晉位的發展格局。
二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商科人才作為我國人才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商科人才培養問題已經成為國外研究學者普遍關注的話題。托尼·瓦格納提出“在21世紀,學校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合作能力、應變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獲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與好奇心和想象力七項生存技能。”上述能力是整個學校教育要培養的,雖然對于商科教育來說并不可能培養所有能力,但是可以根據商科教育的規律來確定能力培養目標。
國內學者近幾年關注和研究商科人才創新培養較多,從發表年度看,最早出現的是2016年黃曉力在其碩士論文中提及要培養新型商科人才;研究成果2019年以后逐漸增多,沈欣憶、廖丹、牟延林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依托學校轉型發展和新商科人才培養實際,圍繞培育新商科專業群和打造“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臺。王芳、劉彥林、原珂、劉根等,重點闡述了地方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策略和路徑選擇,指出要立足產業革命發展大環境,從商業人才培養與當今社會需求不匹配的現實角度出發,將傳統商科與新商科進行對比,并提出了建設新商科的路徑思考。趙文君、何靜、陳龍溪、潘力等分別從人才培養定位和體系、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專業集群等多維度分析了商科發展,強調要順應未來新經濟、新產業和新的商業模式發展趨勢,結合自身辦學特點和優勢,以及地方產業人才的需求,按照“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構建新商科人才培養體系。李英哲等提出“新商科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入特色化、實踐化、互動化和集成化的理念”;經過梳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得出,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商科類專業建設中存在產教分離、校企陌路,專業趨同、科教分化,協同不足、治理無力,指標缺位、評價無據的問題。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型是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地方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轉型動因主要來源于高校自身發展需求的內生動力,其行動邏輯可視為獲得規制合法性、規范合法性與認知合法性的過程。新商科強調的是培養學生跨界解決復雜問題的素質和能力,是學生具備系統的思考力和實踐技能。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開展新商科人才培養改革,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基于社會的現實需求,開展系統、細致的改革工作。
三 "新商科專業建設內容
(一) "新商科專業人才定位和特色優勢
以我校商科類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本專業主要為湖北自貿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扎實掌握“三基”,熟悉國際經貿規則,精通1門外語,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從事“大數據+國際貿易”領域的經營管理,具有全球化視野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與省屬同類民辦獨立高校相比體現在:第一,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始終圍繞國家和本地區開放經濟發展實踐和要求適時而變;第二,“國貿+藝術”商藝相通人才培養模式獨具特色,“大數據+國際貿易”培養方向前瞻性強;第三,依托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和蘄春鄉村振興研究院進行科研人才培養,學生理論基礎扎實。
(二) "開展以“信息化+特色化+國際化”為導向的專業綜合改革
1 "持續更新教育理念
不斷推進專業建設特色化和國際化程度,圍繞學校特色(以藝術為主,文理相輔)和專業特色(商藝相通、產教相融)的“雙特色”進行專業建設;圍繞“國際化人才培養”“雙語教學探索”等方向申報教科研項目,是未來學科專業發展建設的趨勢之一;大力提升專業建設信息化程度,圍繞“在線課程建設”“大數據人才培養”等方向申報獲批校級教研項目1項;重點落實專業建設的創新創業導向,圍繞“雙創人才培養”“實踐育人體系構建”等方向申報獲批國家級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6項,省級教研項目1項。
2 "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大數據+國際貿易”背景下,本專業緊扣湖北省開放經濟發展需求,將技術的跨區塊交易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新增信息類課程Python數據分析課程,強化“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積極塑形學生的“三觀”(開放觀、就業觀、研究觀),聘請多位政企專家長期擔任校外導師;探索增開大數據新商科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拔尖創新型科研人才。
3 "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建設
重點建設在線國際貿易實務類課程,已建設校級精品課程、優質課程共6門;不斷擴充雙語跨文化交流類課程,已建設雙語或全英語專業課1門;加強編撰交叉復合類教材,編撰“技術+貿易”,“法律+貿易”類教材4部;積極建設思政專業課,已立項1門校級思政金課。
(三) "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1 "明確雙師型教師的定位與要求
民辦商科類高校需要明確雙師型教師的定位與要求,即既具備扎實的理論教學能力,又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行業認知的教師。這要求雙師型教師不僅能夠傳授理論知識,還能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著力引進高水平復合型國際化人才。重點引進有信息技術背景的教師,直接引進具有海外學歷教育的教師。2022—2024年共引進國外碩士、教師晉升博士共3人,全系教師博士學歷、高級職稱、海外經歷占比依次為13.33%、40%和6.67%。
2 "優化招聘與選拔機制
在招聘和選拔雙師型教師時,民辦商科類高校應注重教師的實踐經驗和行業背景。可以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共同選拔和培養具備雙師素質的人才。同時,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候選人的教學能力、實踐經驗、行業認知等方面進行全面評估,確保選拔到真正符合要求的雙師型教師。采取直接引進和“師資博士”培養并舉的“引育結合”的方式逐步補充師資。
3 "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與提升
對于在職教師,民辦商科類高校應提供系統的培訓和提升機會。可以邀請行業專家來校進行講座和指導,幫助教師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趨勢。同時,鼓勵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掛職鍛煉等活動,提升其實踐能力和行業認知,26.67%的專業課教師具備政企工作經歷。此外,還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和研討會,拓寬其學術視野和交流渠道。
4 "深化校企合作與產學研融合
校企合作是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民辦商科類高校可以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活動。通過校企合作,教師可以深入了解企業的運營模式和市場需求,提升其實踐能力和應用水平。同時,企業也可以借助高校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優勢,解決實際問題并推動創新發展。鼓勵教師到政企部門掛職調研,聘用政企管理者作為校外導師,組織實踐教學,目前商學院已聘請4名兼職教師及多名企業導師參與課堂教學。
四 "新商科專業建設的模式
(一) "以互聯網為基礎,強化“互聯網+”國際貿易協同育人機制
首先,在理論課程方面,在不增加理論總課時的基礎上,強調經濟學基礎理論、貿易基礎理論和外語基礎課程的加深,以配合“三基人才”和“復合應用型人才”并重的培養目標,增加翻新“互聯網+”背景下國際貿易方式根本變革的相關課程,如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編程和跨境電商等方面相關課程。其次,在實踐課程方面,將課堂教學、實驗室實務模擬、實訓基地實際操作和高水平專業競賽有機融合,使學生具有更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針對國際貿易理論領域和實踐領域日新月異的發展,積極結合校內外資源,對諸如“一帶一路”、自貿區戰略及實踐、大數據應用、文旅資源開發及旅游會展策劃運營等新興課題開設短期、彈性化的選修課程,使學生能依據自己的優勢和興趣獲得差異化的培養。
(二) "以市場需求為著力點,優化人才培養標準
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文化創意管理學院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標準。根據國際貿易專業前瞻性發展需要,將人才培養分為三大模塊,分別為通識教育培養模塊、職業教育培養模塊與企業介入培養模塊,三個模塊按50%、20%和30%的比例要求,制訂相應總量學分,每16學時對應一個學分比例,測算學分和組織教學。
通識教育培養模塊旨在根據本專業對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基本要求,對學生進行基本能力與素質的培養,其主要培養形式為課堂內培養與校內實訓。職業教育培養模塊旨在通過對學生職業資格認證的培訓,提升國際貿易專業學生職業任職能力。將側重于跨境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實務、“互聯網+”貿易等方面的知識,對相應課程進行內容豐富與完善,做到課程內容與資格認證考試接軌,保證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認證知識。企業介入培養模塊旨在通過與企業聯合培養,以就業、創業為導向,以產學結合為切入點,建立校企合作和“訂單式”培養模式,實現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
(三) "以專業知識為落腳點,改革課程體系內容
根據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結合我校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增加“互聯網+”背景下國際貿易方式的根本變革的相關課程如跨境電商理論與實務、跨境電商產品攝影、跨境電商美工實務和Python數據分析等方面的信息技術課程。
根據人才培養的三大模塊,分別設置三大課程平臺。分別為:通識教育課程平臺、職業教育課程平臺與企業介入課程平臺,這將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和具備職業發展前景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通識教育課程平臺對應思政通識教育課程、基礎通識教育課程、經管通識教育課程與國際貿易通識教育課程,重點培養國際貿易專業學生應具備的理論知識。職業教育課程平臺對應職業資格認證課程、職業經理人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管理理念。企業介入課程平臺對應實習實訓課程、創新創業課程,主要由面向企業實踐管理的實操課程及企業管理實踐知識組成,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
(四) "以產學結合為關鍵點,創新教學方式方法
按照“新、活、實”的要求精選教學內容,使內容與國際貿易專業發展、跨境電商、企業管理實踐、信息技術革命、“互聯網+”緊密結合;轉變思想理念,克服片面強調學科體系完整、不能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弊端,增強企業與學校教學的互動性,使學生在扎實掌握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基礎上,及時了解企業行業發展動態和相關技能,實現教學的基礎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加強素質教育,實現以傳授知識為主向以培養能力為主轉變,著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教學手段,用學生熟悉的網絡拓展教學空間。將在現有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新的專業MOOC、微課、翻轉課,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進入到網絡學習平臺,實現課堂的無界延伸。
(五) "以能力提升為動力點,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以學生能力提升為目標,通過“課堂+課外”“實訓室+實習實踐基地”“專業教師+行業講師”等形式,優化設計融合“理論性-實踐性-主體性”的“三位一體”實踐教學理論課程體系,體現國際貿易專業“由理論走向實踐”的課程設計理念,滿足教師學生雙方的價值訴求。在實踐能力提升方面,通過“認知實踐、校內實訓、行業實操、企業實習、創新創業”為構建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優質平臺,充分滿足企業與學生雙方的價值訴求。
五 "新商科專業建設的路徑
圍繞“理論基礎扎實+文化底蘊深厚+信息技術熟練+經貿規則精通”人才培養目標,擬從以下方面推進專業建設和改革。
(一) "辦好大數據新商科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培養拔尖創新型研究人才
整合全校信息工程與技術、軟件工程、公共藝術和商科類專業優質生源;構建“大數據+國際貿易”課程體系;依托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和蘄春鄉村振興研究院等中心,與國內外知名高校聯合培養復合型、創新性、應用型人才。
(二) "強化“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區域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
推進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著手構建服務于湖北自貿區和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戰略的課程體系;強化“政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將校外導師參與課堂教學和實踐環節比重擴大至50%以上;將“集中短期線下實習”向“常態長期多形式實習”轉變;為用人單位培養“訂單式”人才,為湖北開放經濟發展定制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
(三)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全方位提升
以技促教:選拔骨干教師學習開展線上教學比賽,2022—2024內力爭所有課程線上化教學;以研促教:借助基層教學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打造2~3個穩定教研團隊,確保每年獲批省級教研課題1項,培育校、省級教學成果獎;以言促教:要求海外背景教師優先開設雙語課程,以每年1門速度利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特色專業方向課雙語化;以編促教:支持專業教師編寫國內稀缺的“信息技術+國際貿易”系列教材,培育省部級規劃教材。
(四) "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核心的成果導向教育,培育質量文化
落實“一生一師”學業導師制,建立“日行月查年審”的指導檔案制;根據學生畢業意向成立“項目組”,實行“組長負責—成員運作—導師組輔導—專業支持—學院備案”的項目運行機制;為學生在校內外“走班”“實踐”“創業”創造條件,幫助學生探索潛能,激發興趣,培育專業素養;鼓勵學生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就業,提升就業質量。
六 "結束語
在“雙特色”視域下,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新商科專業建設過程,既是高校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特色與行業需求特色的前瞻思維,也是其在新商科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特色,構建“信息化、特色化和國際化”為導向的國貿專業綜合改革,探索實施混合式課堂實踐教學,力求構建凸顯我校辦學特色和符合實際教學改革實踐的新型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在此過程中的知識、技能與素質的均衡發展,力求實現“雙特色”背景下我校商學院學科專業課程實際效能最大化。
同時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新商科專業建設仍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在全球化、信息化等背景下,商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這對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繼續深化對新商科專業建設的認識,不斷探索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推動商科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展望未來,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應繼續堅持以“雙特色”為導向,加強新商科專業的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同時,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新商科專業的發展與創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的新商科專業將在國內外享有更高的聲譽和影響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郭卉,廖戀.高校分類發展背景下老牌地方本科高校專業設置調整過程及影響因素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3(6):21-34,182.
[2] 賈瑞琪,楊保軍.民族院校商科專業新文科建設路徑與目標實證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1):23-28.
[3] 胡尊國,馮萍.數智化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數字經濟專業建設為例[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11):69-71.
[4] 沈欣憶,苑大勇,陳暉.從“混合”走向“融合”:融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22,32(4):40-49.
[5] 王芳,史秋衡.地方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轉型動因與行動邏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11-116.
[6] 廖丹,徐向民,李正,等.設計、技術、商業融合的“三螺旋”教學實踐探索——面向智能化社會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16-22.
[7] 夏青.互聯網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就業路徑提升策略——評《“互聯網+”時代的就業問題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3):372.
[8] 劉彥林,郭建如.推動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科研發展的組織路徑研究——基于2017年“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調查的實證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1):132-143.
[9] 劉思延,許莉.“雙一流”戰略下河北省應用型高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設路徑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2,8(8):163-165.
[10] 李英哲,胡中鋒.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評價的“破”與“立”[J].北京教育(高教),2022(4):21-23.
[11] 楊梅,周正柱.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政策的推進策略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與政策要素的二維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22(3):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