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建設提出新目標和新要求,我國文科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著新文科建設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內容的新挑戰。在我國不斷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法治建設過程中,我國環境法學教育從邊緣走向主流,但是同時面臨著思政價值引領不佳、交叉學科知識結構不全和涉外人才培養關注不足等諸多困境。為回應我國重大戰略需求和加快新文科建設,環境法學教育需要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以加強價值引領力,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以革新教學內容,聚焦對外開發戰略以加快涉外環境法治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新文科;環境法教學;人才培養;涉外法治;生態文明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5)S2-0045-04
Abstract: The Decla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puts forward new goal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nd liberal arts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in the new era in terms of the goal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objectives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the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in China has gone from the periphery to the mainstream.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acing a lot of dilemmas such as poor leadership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alues, incomplet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ross-disciplinary subjects,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volving foreign countrie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China's major strategic needs and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environmental law education needs to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to strengthen the value leadership, strengthen the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innov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cus on the foreign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foreign-related environmental rule of law talent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teaching environmental law; talent development; rule of law in foreign affair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和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設宣言》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建設的指導綱領和人文社會科學育人育才的指導方針, 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規范指導和價值指引。《新文科建設宣言》既對人文社會科學提供了新機遇,但也對我國文科教育和科研提出了新要求。當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環境法學教育在新文科背景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構建具有中國問題意識觀的法學流派,培養新時代具有家國情懷和專業素養的法治人才成為當下環境法學教育必須回應的時代命題。
一 "新文科建設對環境法學教育提出的新挑戰
(一) "目標挑戰:中國學派的形成與新時代文科人才培養
《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推動形成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而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是深耕新文科的肥沃土壤。我國人文社會科學中國學派的形成需要立足我國具有獨創性的本土制度實踐,強調將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學學科研究和法律制度建構從大量借鑒域外經驗向立足自身國情和語境進行轉變。這既是學科研究的必然趨勢,也是法律制度進行本土化改造或創設符合社會實踐的特色制度的必然要求。
以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學科為例,我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體系在建設初期借鑒了大量域外的經驗和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許可制度。隨著我國生態文明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探索,我國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特色制度,這推動我國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為各國生態環境法治提供新樣本。強化中國話語權和形成中國學派是應對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國際利益沖突的關鍵,因此需要把西方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轉向中國話語體系主導下的文科[1],突出中國原創性的制度貢獻,總結中國經驗、構建新理論、講好中國故事。
新時代文科人才培養強調中國問題意識和國際視野。《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我國新文科建設在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上任重道遠。人文社會科學建設和人才培養不僅需要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和業務能力,而且強調培養學生的家國責任、家國擔當和家國情懷。新文科人才培養需要立足于我國實踐,滿足我國戰略性需求,回應我國時代的關切,破解時代的難題。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文科人才培養在法律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加強涉外法治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是系統工程[2],因此需要強化學生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統籌專業人才的語言能力和專業能力。
(二) "內容挑戰:理論實踐最新發展與課堂及教材滯后性的矛盾
新文科建設需要立足于社會發展新實踐和回應時代新需求。當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為應對新技術和新產業革命帶來的挑戰,人文社會科學強調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的深度融合。雖然目前我國法學學科中關于人工智能、算法、區塊鏈的學術研究日益勃興,但是我國環境法學課堂教學甚少能夠向學生介紹和深入展開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環境治理的運用,更遑論展開新技術對環境執法監管和司法審判的影響。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技術盡管提高了環境監管治理能力和水平,但是也產生了智能化監管反噬地方環境治理知識和結構的新問題[3],如何合理將新技術應用于環境治理,形成良性環境“智”理成為學科學術研究、課堂教學及教材都需要共同回應的實踐難題。
法學的社會性天然地要求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4]。隨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我國涌現出富有中國特色、具有成效的環境治理制度。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的要求,規定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通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壓實黨政機關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然而囿于教學大綱和課時限制和龐大的學科知識體系,我國環境法課堂教學難以向學生深度展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的發展脈絡和運作邏輯,由此導致立足于我國國情的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實踐和制度創新難以貫穿于課堂內容和學生培養,進而導致環境法學課堂教學與生態文明改革實踐的脫節。
二 "我國環境法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困境
在《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導下,我國法學學科教育需要圍繞新時代背景堅持需求導向和目標導向。為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新文科環境法學教育發展新格局,適應新時代發展背景和回應新時代的使命要求,需要從教學內容、知識體系和培養模式等方面反思我國目前環境法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 "課程思政元素薄弱導致價值引領不佳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我國新文科建設的價值引導之關鍵,思政元素融入法學教育是培育時代法治新人之核心。環境法的公益屬性和應用性特征,以及蘊含的豐富思政資源,決定了其具有內在的育人規定性,在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具有優勢[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生態環境領域具有豐富內涵和價值,具體表現為生態文明思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思想和理念,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和思想指導意義。如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各單行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法在立法目的上均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環境資源立法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目標,保障生態安全和公眾健康。因此,為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價值引領作用,需要探索環境法學科的課程思政資源,將思政元素和學科基礎知識有機結合。
然而,我國目前環境法主流教材和課程內容設置上思政元素薄弱,導致無法形成環境法基礎知識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融貫和結合。雖然目前我國部分教材總結了我國履行國家環境保護義務的政策手段的發展,但是大部分環境法教材都沒有關注例如生態文明改革實踐中所形成的新制度和新理念。專業課程順利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和關鍵在于加強學科、專業本身的使命和責任意識教育,強化對本學科、本專業內在價值、社會價值的充分認識[6]。我國目前在課堂教學和大綱設置上缺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環境法學教育的價值引領,導致落實培育有擔當、有理想、有信念的新時代環境法法治人才的目標難以有效落實,因此如何識別、梳理和強化生態環境領域的思政元素融入環境法學教育成為提高新生態文明理念的價值引領力之關鍵。
(二) "學科壁壘引起知識結構體系性不全
基于學科分化和學科專業性的強調,形成了專業性人才培養與復合型人才培養之間的張力與矛盾。“學科分化推動了科學研究的深刻化和精細化,但是在消解人類認知一種盲區的同時,也創造了另一種盲區的可能,因為社會問題不會按某個單一學科的邏輯和意圖呈現自己。[7]”“重專業輕融合”,導致學生容易陷入“學科孤島”。有學者指出,“不同學科之間壁壘森嚴,即便是在綜合性大學,學科之間也很少有交叉融合。新文科則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8]”然而,在實踐中,跨學科教學往往存在受制于教學大綱和課時以及教學團隊資源整合等現實原因,無法有效地打破學科壁壘和促進學科知識融合。
我國當前環境法面臨著碳排放交易法律制度和碳排放市場設置及運作的生態經濟學的交叉融合、低碳技術應用和風險規制與“雙碳目標”實現等跨學科重要議題的挑戰。在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和算法技術的社會背景下,為解決社會新興復雜問題亟須形成跨學科專業思維,整合相關專業知識。環境法學科不能固守傳統的環境法學學科知識體系,需要回應社會發展新方向和新需求,促進專業結構的升級、優化及改造。雖然環境法學的知識體系具有豐富性、多樣性,以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為基礎點,貫穿不同部門法學二級學科的知識,具有體系龐雜和學科交叉等特征,但是環境法學與自然科學、高新技術、網絡工程和數學算法間的學科壁壘,造成了學科交叉教學和融合難以有效推進,進而導致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目標落空。
(三) "涉外人才關注不足形成育人機制短板
《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指出,“完善涉外法學相關學科專業設置……加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精通國際法、國別法的涉外法治緊缺人才。”我國對外經貿活動和復雜國際形勢迫切需要加大對涉外環境法治人才的培養,例如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內企業并購、收購境外重點礦產活動日益頻繁,我國在共建國家的經濟投資日益提高。然而在我國法學本科教育中,環境法學在院校課程設置上一直處于邊緣地位,甚至部分院校還沒有開設環境法或環境資源法學,更遑論開設國際環境法等選修課程。
此外,盡管已擁有環境法碩士、博士培養點的院校在研究生階段開設了國際環境法學課程,但是課程內容設置具有滯后性,缺乏對國際環境法律前沿問題的關注,進而導致所培養的學生解決我國迫切面對的問題普通存在能力不足困局。我國注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但是由于“法學院系培養的人才質量與實務部門的人才標準失衡”[9],同時受制于國際環境法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滯后性,課堂教學更多關注在氣候變化、國際海洋、國際危險廢物等領域的國際公約,缺乏對新興的區域性新制度的介紹和研討,導致學生能力與實踐需求不匹配。例如環境法學生無法回應我國企業對于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在產品適用范圍、排放報告填寫、證書購買清繳等具體問題解決的需求。
三 "新文科建設下環境法學教育挑戰的應對策略
法學教學與人才培養需要著眼于中國問題和中國意識,課堂思政元素薄弱導致核心價值觀凝聚力不足和引領力效果不佳。此外,在傳統教學觀念影響下,實踐教學的忽視以及問題意識的缺失會導致學生解決實踐問題能力不足和回應國家戰略的能力不強。為此需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為基點,開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環境法學改革,以回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一) "將生態文明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學
第一,新文科建設及新目標的確立,需要強化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將生態文明思想理念等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是培養政治強、情懷深、專業精和實務能的復合型環境資源法治人才之關鍵。思政課程對馬克思人與環境關系的論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環境哲學和倫理學等內容的闡釋,對提高大學生認識生態文明重要性的政治站位,提升環境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10]。因此需要立足我國特色與優勢,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價值引領,以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特色環境治理制度作為內容要素,注重環境法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和回應新文科建設的新要求。
第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關鍵在如何將思政元素及相關素材與環境法學教學進行有機結合,運用于環境法學教學大綱和課堂內容設計之上。以環境法的協調發展原則為例,應通過“烏梁素海流域山水工程”等案例所體現的“生態治理+特色種植+產業扶貧”的新型發展模式,深化學生認識和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內涵和實踐意義,由此貫穿了“綠水青山就是青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理念”等具體內容,增加了思政元素與學科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聯性,避免傳統思政內容設置的單一性和抽象性,真正實現思政元素走進大學課堂、進入師生頭腦。
(二) "以交叉學科為主導革新教學內容
新文科建設需要回應國際新秩序和國家戰略需求,注重交叉學科和復合型人才培養。以跨學科知識作為教學基點,以實踐與理論融合作為教學出發點,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和專業型新時代環境法法治人才。基于環境法學知識龐雜和學科體系開放性特征,環境法知識體系難以形成明確的學科基礎理論框架。一方面環境法需要關注“環境容量”“污染物排放總量”“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環境損害”等生態學的科學內容,另一方面環境法需要協調與憲法、行政法、民法等傳統法學學科的交叉融合。為此首先需要以教學大綱為抓手,主流的教材為載體,在明確環境法中涉及環境科學要素的基礎上,注重將環境科學術語轉化為法學術語,強化環境法的法學理論體系。同時,注重法學二級學科之間的跨部門法知識點的結合、介紹和引導。例如強化以“國家環境保護義務”為目標條款的環境憲法、以“綠色原則”為內容體系的環境民法和以“生態法益”為法解釋核心的環境刑法等內容的教學與研習。
其次,交叉學科知識體系更要注重法學學科外部的計算機科學、網絡工程和自然科學等知識內容的交叉融合。環境法學課堂教學需要立足新技術和新發展,深刻認識技術革命與社會結構的動態互動關系。例如以大數據、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于環境執法監管為例,是數據信息、互聯網技術與環境執法監管治理的融合,形成“數字+環境法學”的新文科發展方向,是強化環境法學專業型法治人才的核心。以數據、算法與算力的數據驅動促進“人工智能+法學”交叉融合而成的獨立新型學科,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新時代法學研究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和法學創新的現實需要[11]。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整合校內和校際間的教學團隊及教學資源,通過不同學科的互動協作及課程共享機制,加強交叉學科內容體系的教學和共享,同時培養學生差異化競爭思維,明確學生自身的優勢和潛力。另一方面需要有機結合環境法學與人工智能法學,回應環境大數據與環境智能監管的現實需求,識別環境智能化監管的實踐困境和潛在風險,實現環境智能監管的人性化和法治化。
(三) "聚焦對外開放戰略培養涉外人才
第一,重塑教學和培養目標,注重幫助學生樹立國際視野,培養解決國際疑難復雜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培養素質、知識、能力“三位一體”的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強學生外語能力,并且豐富外語語種法學教育。另一方面,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以當前國際問題為著眼點,研讀國際公約條文規范、考察調研實務部門和涉外企業的現實需求,建立以實踐為導向的培養機制和涉外法治高端智庫,提升學生的涉外法治業務能力。
第二,創新國際環境法學課程體系內容。建設以國際法、國別法、比較法及案例、實務、研討等為核心模塊的涉外法學,同時加強外國語言、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國際經貿、世界歷史和跨文化交流等課程教學[12]。在環境法學領域,需要關注歐盟等重點國家和地區的環境政策的研究。以歐盟為例,需要帶領學生研讀具有域外效力的《碳邊境調節機制條例》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等單邊立法對我國企業對外貿易產生的正負面影響。涉外環境法治人才的培養需要從域外規范制度發展歷程和多元目標出發,提出我國應對域外新制度挑戰的模式,回應國家和企業的需要和關切。
第三,在培養方式上,加強對外院校合作和師生互換交流。首先,建立和深化與國際知名院校的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和雙學位項目,強化學生國際思維和涉外法律知識能力的系統訓練。其次,加強與國際組織機構、涉外審判仲裁機構、國際知名企業律所等合作。通過建立實習項目和實踐基地,加強學生以問題為導向,注重實務業務能力的培養。最后,促進學生參與國際模擬法庭競賽,督促學生學以致用,通過學科競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 "結束語
環境法教育作為我國法學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培養我國環境法律人才和強化國民環境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我國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背景下,我國環境法學教育面臨培養環境法治人才目標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法學內容體系的挑戰。但我國目前環境法學教育存在生態文明思政價值引領不佳、交叉學科知識結構不全和涉外人才培養關注不足等現實困境。為落實新文科建設的培養目標,我國環境法學教育需要通過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加強學科融合革新教學內容,加快培養涉外環境法治人才等予以完善。
參考文獻:
[1] 徐顯明.新文科建設與“新法學”教育的挑戰和應對[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2.
[2] 杜煥芳.涉外法治專業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及實現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0(6):23.
[3] 蔣培.鄉村環境治理智能化的邏輯審思——以垃圾分類智能管理為例[J].學術交流,2022(6):147-158.
[4] 何志鵬.優化法學學科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23(9):48.
[5] 杜群,程玉,梁文婷.環境法學本科核心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與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182.
[6] 徐英軍,孔小霞.論法學類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總體設計與實施要點[J].中國大學教學,2022(7):68-73.
[7] 劉劍文.論領域法學:一種立足新興交叉領域的法學研究范式[J].政法論叢,2016(5):3.
[8] 莫蕾鈺,王碩旺,汪諸豪,等.新文科的使命、愿景與實踐探索[N].光明日報,2021-01-01(006).
[9] 劉莉.新文科背景下法學實踐教學的時代回應和變革[J].貴州警察學院學報,2023,35(1):124.
[10] 王莉,王琳瑜.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我國環境法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23-24.
[11] 劉艷紅.人工智能法學的“時代三問”[J].東方學,2021(5):32-34.
[12] 馬懷德.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J].紅旗文稿,2023(2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