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正在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中。古詩詞是語文學科的基礎內容,也是最令學生頭疼的內容。古詩詞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但教學任務繁重。基于古詩詞教學特點,教師可以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打通課堂內外,顛覆傳統教學流程,讓學生先學、教師后教,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扎實地掌握古詩詞基礎知識。本文將在論述“翻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意義的基礎上,以《長相思》為例,闡述具體的“翻轉”策略,希望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由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的亞倫·薩姆斯和喬納森·伯爾曼率先提出來。他們借助互聯網引導學生在家中觀看教學視頻,然后在課堂上完成傳統的家庭作業。在“互聯網+教育”迅猛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進行本土化研究:例如,陳玉坤、田愛麗認為,翻轉課堂是讓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學視頻,教師利用課堂時間答疑解惑;鐘曉流等認為,翻轉課堂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在信息技術的助力下構成的一個雙邊互動過程。盡管國內外的翻轉課堂研究成果不同,但翻轉課堂的本質不變,都是教師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將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1]。眾所周知,傳統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以課堂為主要場所。教師在課堂上揮汗如雨,但學生的接受程度不盡如人意。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增強古詩詞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翻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意義
“翻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意義集中體現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本質上。具體而言,“翻轉”古詩詞教學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置于課前,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權利[2]。一般情況下,學生會在課前階段帶著任務觀看微課,有目的地進行思考,建構一定的認知。同時,他們當中一些人會發現自己存在認知問題,準備在古詩詞課堂上與他人進行討論。之后,他們胸有成竹地走進古詩詞課堂,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教師據此了解他們的自學情況,對照教學目標確定課堂教學要點。接著,教師以教學要點為中心,靈活地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學生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探究教學要點,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學生在探究教學要點的過程中會遷移已有認知,循序漸進地實現意義建構。教師在尊重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隨堂練習,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與學生一起發現存在的學習問題,并就此展開討論,切實地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在課后,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復習古詩詞,進一步強化已有認知。在整個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將學習古詩詞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斷地體驗不同的學習活動。教師也始終以學生學情為依據,耐心地進行指導。如此可以實現先學后教,確保學生學有所得,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
二、“翻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以《長相思》為例
(一)布置任務,前置課堂
前置課堂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之一,是指將學生的學習置于課堂之前,讓學生自主學習[3]。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以初步地了解新知,有準備地走進新知課堂,從而有助于大大提高其在新知課堂的學習效率。學習任務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驅動力。因此,教師在開展“翻轉”古詩詞教學時,首先要確定自主學習內容,并以此設計任務單,利用適宜的方式向學生呈現任務單,前置課堂。
例如,背景知識、重點詞匯和詞作大意是學生在《長相思》課前階段需要自學的內容。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軟件制作微課。微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納蘭性德生平和《長相思》的創作背景,第二部分是《長相思》的優質誦讀和節奏圖,第三部分是重點詞匯的講解。結合微課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自學任務單。
《長相思》自學任務單
1.自學目標
觀看微課、閱讀《長相思》、查閱工具書,完成自學任務單中的任務,擬實現四個目標:
(1)了解納蘭性德的生平,知道《長相思》的創作背景;
(2)會寫“榆”“畔”,會讀“聒”,能辨析“榆”“畔”的形近字,可以掌握“更”的兩個讀音;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長相思》;
(4)能抓住《長相思》中的關鍵字詞,初步理解詞句大意。
2.自學方法建議
自讀《長相思》——閱讀《長相思》自學任務單——觀看微課,查找資料——完成《長相思》自學任務單中的學習任務。
3.自學任務
閱讀《長相思》、觀看《長相思》微課、查找資料,完成三項學習任務:
(1)抄寫“榆”“畔”“更”“聒”,為其注音;
(2)解釋下列字詞:榆關、那畔、聒、碎;
(3)簡答:“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中疊用“一程”“一更”的作用;“夜深千帳燈”中的“千帳燈”的含義;“故園無此聲”,故園真的沒有這種聲音嗎?故園是什么樣的?納蘭性德“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4.自學反思
你在自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有哪些疑惑?
之后,教師可以將微課和《長相思》自學任務單上傳到在線課堂。學生會在在線課堂系統的提示下投身于自學活動。學生按照自學任務單中的“自學方法建議”有序地進行自主學習,通過邊閱讀(觀看)邊思考,建構一定的認知。同時,學生可在“自學反思”的引領下進行反思,了解自己的自學成果和存在的自學問題,提高課堂學習的針對性。
(二)師生互動,建構課堂
課堂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場所,也是師生互動的平臺。在“翻轉”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課堂為平臺,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確定教學要點,就此集中精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
1.學情反饋,確定教學要點
學情反饋是教師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的直接途徑,也是教師確定教學要點的直接方式[4]。一般情況下,教師要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之初,展示自學任務單中的每項任務,引導學生作答。學生作答其實是其展示自學成果或暴露自學問題的活動。根據學生作答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學情,確定課堂教學要點。
具體而言,在《長相思》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出示《長相思》自學任務單中的“自學任務”,并根據任務難度,選擇相應學習水平的學生作答。在不同水平學生作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認真傾聽,了解學情——大部分學生能準確地讀出詞作中的每個字詞,但是不理解關鍵字詞的含義,沒有體會到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情感。基于此,教師可以確定教學要點:知詞意、品詞情。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充足的課堂時間、適宜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緊抓要點,引導學生探究
學生能否掌握教學要點直接關乎教學目標能否達成。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教師要以教學要點為著眼點,應用課堂提問、媒體展示、情境創設、搭建支架等方式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探究,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促使學生逐步掌握教學要點,同時發展多樣化能力,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以“品詞情”為例,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出示北京至山海關的地圖,引導學生觀看、談論自己的感受。大部分學生會回想背景知識,以及清朝的經濟、交通運輸發展情況,感受從北京到山海關的路途之遙遠,體會到將士們的行路之難。教師可以順勢在電子白板上播放相關視頻,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場景中,讓他們進一步地增強感受。接著,教師可以播放風雪交加的音頻,鼓勵學生傾聽、想象場景,并描述場景。一些學生遷移已有認知,在腦海中描繪出“冬季的夜晚,寒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場景,產生寒冷、凄清的感受。基于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誦讀“聒碎鄉心夢不成”,并讓學生思考問題:“在風雪交加的夜晚,納蘭性德在做什么?”學生會在誦讀的過程中將注意力集中在“聒”“碎”“夢”“鄉”等詞匯上,甚至主動地進入角色,想象自己在當時的所作所為,由此建構一定的認知,主動作答。有學生代表提到:“寒冷的夜晚,納蘭性德早早地上床休息。夢中他回到了溫馨、幸福的家中。營帳外呼嘯的寒風、簌簌的雪聲將他驚醒,夢中的一切美好都破碎了”。教師可以追問:“‘故園無此聲’中的‘聲’是什么?故園真的沒有這樣的聲音嗎?故園到底是什么樣的?”
一些學生會聯想背景知識,了解納蘭性德的家庭情況,由此描繪出一幅溫馨的家庭生活畫面。此畫面與納蘭性德當下身處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會因此感受到納蘭性德對故園的無限思念。教師可以繼續追問:“納蘭性德此時‘身’在哪里?‘心’在哪里?”大部分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助力下會想到“身在榆關”“心在故園”,由此自主地感受到詞人對家鄉、家人的思念,進一會體會到其創作意圖,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詞句。同時,在整個互動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始終保持積極的思維狀態,有針對性地解析詞句、認真表達。這個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用能力。一些學生還因此感受到漢字的博大精深和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從而于潛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自覺。
3.隨堂練習,查漏補缺
部分學生受到專注力、認知能力等的影響,在體驗式課堂的探究過程中會存在一些認知漏洞。隨堂練習是學生了解自己認知漏洞的直接方式[5]。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彌補認知漏洞,助力其進一步提高認知水平。所以,教師要善于組織開展隨堂練習。
例如,在學生掌握教學要點后,教師可以在電子白板上出示相關的隨堂練習題:
(1)“山一程,水一程”連用兩次的作用是()。
A.凸顯路途的遙遠、行程的艱難,同時使詞句極具韻律之美。
B.表明走了一路,很累。
(2)“夜深千帳燈”中的“千帳”指的是()。
A.有很多帳篷。
B.有一千座帳篷。
(3)對本詞內容理解不正確的是()。
A.一陣陣寒風呼嘯而過,簌簌的雪聲拍打著營帳,使家鄉無風無雪的納蘭性德心煩意亂,從內心深處生出了對家鄉的無限思念。
B.“夜深千帳燈”描寫出了空曠的夜晚宿營場景,指明了納蘭性德現在所處的空間位置。
C.這首詞選取了平凡的事物,詞句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情感真摯。
D.納蘭性德用含蓄的方式表達出了對家鄉的思念,對從軍生活的厭惡。
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隨堂練習題的過程中巡視課堂,閱讀學生填寫的答案,初步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毛遂自薦,呈現問題答案。在學生代表給出的答案錯誤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其他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會自主反思,發現、解決自己存在的認知問題,從而做到查漏補缺。
(三)自主復習,拓展課堂
拓展課堂是指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進一步建立對課程知識的系統認知。大部分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很難自主地掌握不同的知識點,存在認知“碎片化”問題。微課可以系統地展示教學內容,助力學生建構系統認知。所以,教師要站在整體角度錄制微課,引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自主觀看。
具體而言,《長相思》課后階段的微課可以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知識,主要介紹納蘭性德的生平故事、《長相思》的創作背景。第二部分是優質誦讀,配以關鍵字詞講解。第三部分是詞意、詞情的解讀。第四部分是納蘭性德情感的升華。教師可以將微課上傳到在線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在線觀看。大部分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會遷移課堂認知,與微課中“看不見的教師”互動,自主地探尋每一部分內容,順其自然地彌補自己的認知漏洞,同時站在整體角度進行分析,建構較為系統的認知。在此過程中,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認知問題時,可以利用在線方式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回答。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認知的系統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流程,讓學生的“學”位于教師的“教”之前。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在微課、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輔助下,踴躍地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選擇恰當的方式探究新知內容,對課程知識建構初步認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了解學生學情,確定教學要點,有針對性地運用信息技術、課堂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探究教學要點,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已有認知。教師還可以借助隨堂練習、課后復習等方式,助力學生查漏補缺,最終幫助其建構較為系統的認知。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均可以提升自己的多元化能力。在教師、學生協同發展的情況下,古詩詞教學效果可以得到提高。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形成“翻轉”課堂的意識,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開展古詩詞教學的工具,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翻轉”課堂,與學生實現協同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離不開教師的信息素養。教師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避免在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出現技術性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價值。
作者單位:才化草 碌曲縣藏族小學
參考文獻
[1]霍嬌嬌.翻轉課堂在小學第三學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外國語大學,2023.
[2]陳義鳳.基于翻轉課堂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設計與應用策略探析[J].考試周刊,2022,(30):1-4.
[3]王錦亮.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語文古詩詞微課探究[J].求知導刊,2022,(16):35-37.
[4]王婭甜.基于翻轉課堂的小學古詩詞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河南大學,2021.
[5]徐雅梅.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J].小學生(下旬刊),2021,(0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