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北票出土的雞冠壺及相關問題研究

2025-03-27 00:00:00王永蘭
東方收藏 2025年1期
關鍵詞:問題研究

摘要:雞冠壺是遼代最具契丹民族風格的器物,20世紀60年代以來,遼寧北票地區出土各種形制的陶瓷雞冠壺20余件。這些雞冠壺造型美觀、紋飾豐富,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本文選取北票地區出土的雞冠壺12件,從形制、紋飾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斷代,并對雞冠壺的分類、雞冠狀造型出現的原因和置蓋問題進行論述,以豐富雞冠壺的研究資料。

關鍵詞:北票;雞冠壺;問題研究

一、雞冠壺產生的歷史背景、名稱來源、形制及分期

契丹民族是鮮卑族的后裔,在4世紀中葉稱“契丹”,游牧于遼河上游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契丹國,建元神冊。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北宋對峙,時間長達210年。遼國建立前主要以游牧經濟為主,之后逐漸轉為定居生活方式,制瓷業作為生活必需品生產行業便誕生了[1]。

遼國的制瓷工匠主要是從中原地區俘虜來的漢人以及渤海人,他們精通瓷業生產,自然將中原先進的制瓷技術融入遼瓷制作。遼瓷的器型可分為契丹民族風格和中原傳統風格兩大類[2]。雞冠壺作為盛裝酒水的器物,最具契丹民族風格。由于是模仿契丹民族馬背上使用的皮囊容器燒制而成的,因此稱“皮囊壺”;又因早期雞冠壺頂部飾有雄雞冠狀孔鼻,故名“雞冠壺”;稱“馬鐙壺”者,則是因其矮身橫梁式造型與馬鐙十分相似,故名之。20世紀50年代以來,遼瓷研究者不斷對雞冠壺進行分類研究:李文信將雞冠壺分為扁身單孔式、扁身雙孔式、矮身橫梁式、扁身環梁式、圓身捏梁式五種基本類型[3];李宇鋒將雞冠壺分為穿孔式和提梁式兩個序列[4];李紅軍在李文信分類的基礎上,增加扁身折梁和扁身繩梁兩種形制[5];中央民族大學羅平在《遼瓷雞冠壺研究》一文中將雞冠壺分為提梁、穿孔和提梁穿孔三個序列,并在李紅軍所分七種基本形制的基礎上,增加提梁穿孔式,即八種形制[6]。

雞冠壺的發展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從遼神冊元年(916)至遼乾亨四年(982),這一時期雞冠壺為單孔式和矮身橫梁式。單孔式注重實用,不求美觀;矮身橫梁式裝飾簡單,僅保留仿皮囊容器的皮頁、皮條、皮扣等裝飾。中期從遼統和元年(983)至遼重熙二十三年(1054),這一時期是雞冠壺發展的黃金時期,穿孔式從單孔演變成雙孔,提梁式器型修長,出現扁身折梁、扁身環梁、扁身繩梁等多種形制,胎體裝飾普遍使用雕、刻、劃、剔、印、塑貼等技法。晚期從遼清寧元年(1055)至遼保大五年(1125),雞冠壺器型明顯減少,提梁式演變成圓身捏梁式,花紋裝飾趨于簡化草率,有的僅在口基部貼一皮條,其余光素無紋[7]。

二、以北票地區出土的雞冠壺為主進行分析

北票地區在遼代為貴族領地。公元940年,遼太宗詔白川州為遼明王耶律安端(遼太祖阿保機五弟)的頭下州,治所設在北票四家板。公元951年,安端因其子察割謀反受牽連,其領地被收回,去“白”字稱“川州”,治所于1013年之后移至黑城子。川州先后隸屬積慶宮(遼世宗家屬的宮)、崇德宮(肖綽太后宮)、文忠王府(被賜為皇姓耶律而成為貴族的宰相韓德讓的府)。

北票地區的遼代遺存極為豐富,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現多處遼代墓葬和遺址,出土諸多珍貴文物,其中陶瓷雞冠壺是遼代文物中頗具特色的一類。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素陶、釉陶和瓷質雞冠壺共23件,包括穿孔式16件(單孔式5件、雙孔式11件),提梁式6件,其他式1件(不屬于遼瓷研究的三大類,故稱其他式)。這些雞冠壺如今在北票市博物館、朝陽市博物館和遼寧省博物館都有收藏,不僅造型多樣、釉色豐富,而且裝飾精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現擇其穿孔式6件、提梁式5件和其他式1件,從形制、年代、紋飾等方面進行分析(穿孔提梁式在北票地區未有出土,館藏也未見,故本文不作介紹)。

(一)穿孔式雞冠壺

1.單孔式雞冠壺

⑴遼黑陶單孔雞冠壺1件,1967年北票縣東官營公社牛頭溝生產隊遼墓出土,三級文物(圖1)。泥質黑陶,壺身扁圓,中部略肥寬。肩部一側置橢圓形短流口,平唇;另一側為扁方形單孔系,中間有一圓形穿孔。一側腹中下部有一橫向微弧形穿帶鼻。橢圓形底,底心微凹。整體素面磨光。口沿有一處殘損,腹中部以下土蝕痕較重。高22.8厘米,口長6.9、口寬4.9厘米,腹長17.4、腹寬12.4厘米,底長13.1、底寬11.2厘米,重1580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這件雞冠壺與朝陽市博物館館藏黑陶雞冠壺極為相似[8],此種形制雞冠壺見于馬沙教授在《論遼代雞冠壺的分期演變及其相關問題》一文中對科爾沁左翼后旗契丹墓出土的磨光黑陶雞冠壺的描述:“雞冠不作曲邊,僅制成簡單的弧形,不飾皮條和皮頁縫合裝飾。腹部一側挖一豎狀溝槽,溝槽上下各加一橫穿鼻,以便固定穿系的皮繩。”[9]北票市博物館館藏雞冠壺的冠頂平直,右端向下作方折邊,腹一側中下部置一橫向弧形穿鼻;朝陽市博物館館藏雞冠壺的頂部做成弧形,腹一側中下部置一橫把柄,說明其較科爾沁左翼后旗契丹墓出土的磨光黑陶雞冠壺年代稍晚,但都屬遼代早期,其簡素的裝飾體現了契丹民族質樸無華的性格和追求實用的理念。

2.雙孔式雞冠壺

⑴遼綠釉鴟吻型雙孔雞冠壺1件,2003年3月北票市西官營鎮韓杖子村二號遼墓出土,一級文物(圖2)。正視略呈長方形扁體,下腹比上腹稍寬,側視近似長邊等腰三角形。壺的頂部一側置向上直立的橢圓形短流口,圓唇。其中鉆雙孔部分與遼代建筑構件鴟吻形狀相似,一大一小,尾尖相對,似兩個鳥頭:一端置一大鴟吻,尾部豎直,尾末端稍高于流口;頂中部置一小鴟吻,尾部與流口外壁相連,稍低于流口。兩鴟吻尾中部均有一個近似橢圓形的穿孔,似鳥的雙眼,其中大鴟吻的穿孔為通透型,小鴟吻的穿孔未通透,只在壺體兩側做出穿孔痕跡。流口外壁飾三個橫向排列的X形紋,外部均有方形邊框。腹部素面無紋,近底處內收。橢圓形底,底心微凹。通體施茶末綠釉,口內壁及底足也滿釉,釉下滿布細微開片[10]。保存完整。高31.9、口徑4.1—5.6、腹徑18.8—22.1、底徑10.7、孔徑0.3—0.6厘米,重2305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這種形制的綠釉鴟吻型雙孔雞冠壺,在北票市西官營鎮韓杖子村二號遼墓中出土4件,其他3件出土時均殘斷,已修復。這件雞冠壺的頂部造型極為罕見,兩鴟吻與遼代古建筑義縣奉國寺大殿正脊兩端的鴟吻、北票市哈爾腦鄉李杖子村遼墓墓門上方的鴟吻造型十分相似,因此稱“綠釉鴟吻型雙孔雞冠壺”[11]。此壺雖未飾皮條和皮頁縫合裝飾,但整體形制與遼代早期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呼斯淖丹墓、通遼余梁堡墓出土的雞冠壺相似,又根據其釉色瑩潤、光亮如新和小鴟吻的穿孔未通透的特點以及肩部象征契丹人粗獷、樸素、豪放性格的X形紋,分析其年代為遼代早期,非實用器,屬明器。

⑵遼黃褐釉雙孔帶蓋雞冠壺1件,1980年4月北票縣長皋公社扎蘭溝大隊出土,一級文物(圖3)。壺近扁長體,略圓,上薄下厚。頂部前端置短管狀直口,圓唇,附寶塔式蓋,蓋與壺身為子母口,有馬鞍形雙孔系。橢圓形底,微內凹。蓋上及肩基部各劃兩道弦紋,肩基部至腹上部有刻劃的W形垂簾紋,分襠處再填以一段弧線紋相連接,紋飾均由上下兩條平行弧線紋和中間的一排戳印針腳紋構成。腹部邊緣起凸棱,象征皮頁縫合裝飾。壺底有燒造時留下的四個支釘痕。磚紅色陶胎,周身施黃褐釉,釉層厚而均勻,釉色光亮。蓋沿稍有殘缺。高25.8、腹徑19.0、底徑8.3厘米,重1193千克。現藏于朝陽市博物館。

⑶遼綠釉雙孔帶蓋雞冠壺1件,1971年8月北票縣北四家子公社水泉大隊一號遼墓出土,一級文物(圖4)。壺近扁長體,上薄下厚。頂部前端置短管狀直口,圓唇,附寶塔式蓋,蓋與壺身為子母口,有馬鞍形雙孔系。橢圓形小凹底。蓋上飾凸弦紋四道,壺身兩面腹中部均刻劃對稱卷草紋。腹部邊緣起凸棱,象征皮頁縫合裝飾。壺身施草綠釉,蓋施茶末綠釉,釉色晶瑩光亮。底無釉,露胎處有旋削痕。管口、蓋沿、壺身頂部及腹部邊緣均有脫釉。高27、腹徑9.2—15.6厘米,重990克。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⑷遼綠釉雙孔雞冠壺1件,1967年5月北票縣黑城子公社平安地大隊遼墓出土,三級文物(圖5)。壺呈扁長體,上薄下厚。頂部前端置短管狀直口,圓唇,有馬鞍形雙孔系,橢圓形小凹底。肩基部有一道凹弦紋,壺身前后兩面均劃飾形制相同的卷草紋。腹部邊緣起凸棱,象征皮頁縫合裝飾。通體施鉛綠釉,口沿及鞍式扁柄粘復,局部釉層脫落,壺身有土蝕痕。高20.0、腹徑13.6、底徑5.6—6.9厘米,重1385千克。現藏于朝陽市博物館。

⑸遼綠釉塑猴雙孔雞冠壺1件,北票市東官營鄉出土,未進行定級(圖6)。壺近扁長體,上薄下厚。頂部前端置短管狀直口,圓唇,有馬鞍形雙孔系,塑雙猴均面向管口,騎于鞍上,雙手交叉抱于鞍頂,雙腿彎曲貼于鞍側,形象十分生動。橢圓形小凹底。腹部邊緣起凸棱,象征皮頁縫合裝飾。壺身前后兩面均劃飾形制相同的卷草紋。胎質較硬,通體施淺綠釉,底面無釉。高28.5、口徑3.8、腹徑10.6—16.2、底徑7.9—9.6厘米,重2140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圖3至圖6造型相似,根據其肩部特點,可稱“馬鞍形雙孔式雞冠壺”或“駝峰形雙孔式雞冠壺”,它們已經從單孔式中脫離出來,形成遼代中期雞冠壺的鮮明特點。其中,圖4至圖6壺身扁長,橢圓形小凹底,腹部兩側均有象征皮頁縫合痕跡的凸棱裝飾,腹兩面均刻劃對稱的卷草紋。圖4造型規整清秀,同墓共出土2件,上均附寶塔式蓋,壺身與蓋的釉色有所差別,體現了遼代中期雞冠壺既注重胎裝飾又注重釉彩裝飾的特點。此壺的形制與1972年遼寧省朝陽縣二十家子公社前窗戶村遼墓出土的綠釉雕火焰紋雞冠壺、綠釉卷草紋帶蓋雞冠壺形制相似:前窗戶遼墓出土的綠釉雕火焰紋雞冠壺腹上部塑貼火焰紋,綠釉卷草紋帶蓋雞冠壺腹部刻劃卷草紋[12]。馬沙在《論遼代雞冠壺的分期演變及其相關問題》一文中曾對遼代中期雞冠壺進行描述:“這個時期的雞冠壺形態是壺體似立置的長方體,相對的兩組立面基本平行,壺口直立,轉角多用弧線抹角,顯得柔和。做工精細,器型規整,繞壺體邊線貼塑皮頁縫合裝飾,并多錐刺針腳紋,極為生動逼真。壺身的兩大面多貼塑火珠,劃卷云紋,連雙孔也用圈紋圈起,線條飄逸流暢。”[13]據此可知,這4件雞冠壺的年代應為遼代中期。圖3雖也屬于扁身雙孔式雞冠壺的范疇,但略微矮胖,呈垂袋狀,有仿皮頁縫制痕跡,年代應為遼代早期偏晚,為單孔式向雙孔式過渡的器型[14]。圖6梁部塑貼騎跨式雙猴,猴雙手緊抱提梁鼻,此種造型與河北平泉小吉溝墓出土的雞冠壺塑猴造型基本一致,這是遼代中期塑猴雞冠壺的重要特征。雞冠壺上的塑猴造型從遼代早期延續到中期,晚期未有發現。有的為單猴,位于器蓋上或鞍形梁一側;有的為雙猴,位于鞍形梁兩側。其創作思想源于漢唐以來中原地區在馬廄內馴猴以避馬瘟的習俗,這種習俗被契丹人繼承下來,利用猴子機靈敏捷、體形小、食量小、防護攻擊能力強的特點,將其放在駱駝背上,成為人們出行時的得力助手。于是,契丹匠師便模仿猴搭乘在駱駝背上的場面創作出此類雞冠壺[15],這是漢民族與契丹民族思想相互交融的產物。

(二)提梁式雞冠壺

1.遼白瓷矮身橫梁帶蓋雞冠壺1件,2003年3月北票市西官營鎮韓杖子村二號遼墓出土,一級文物(圖7)。壺體近球形,上部略扁。頂部短管狀直口,圓唇,半環狀提梁,梁頂微弧,口上附扁圓蘑菇狀蓋,蓋上飾菊瓣紋一周。腹部豐圓,小平底。腹部兩側堆貼圓形仿皮頁縫合裝飾,流口根部堆貼皮條裝飾一周,其下與另一側貼短豎皮條裝飾各一道。白瓷胎,胎質細膩潔白,通體施白釉,施釉均勻,釉色瑩潤,底面無釉。蓋鈕殘缺。通高20、口徑2.8、腹徑16.8—17、底徑9厘米,重958.9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2.遼白釉綠彩雞冠壺1件,2020年8月7日北票市公安局辦案移交,北票境內出土,三級文物(圖8)。壺身正視略呈扁圓琵琶形,上部窄瘦,下部豐圓,束頸高身。頂部短管式直口,圓唇,口沿微外侈。口基部飾兩道平行凸弦紋,以下一道凸弦紋為基線,環腹兩面邊緣飾凸棱狀裝飾,象征縫合的皮頁。基線至兩面腹上部各塑貼兩道短豎皮條,皮條上等距塑貼三皮扣。提梁底部橫向塑貼三皮扣。管口一側自基線以下至腹底部貼一豎皮條,上有二皮扣,其中第二個皮扣向左右兩側各有一微弧形分支,形成豎向的“雞爪紋”。圈足外撇,底心略塌。紅陶胎,胎質較硬。通體施白釉,釉面瑩潤光亮。皮條及皮扣處點綴綠彩。壺身局部脫釉,提梁上部殘缺,底沿有四處殘損。高33、口徑3.2、腹徑19、底徑9.9厘米,重1816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3.遼白釉捏環梁雞冠壺1件,沈陽市法庫縣丁家溝村出土,二級文物(圖9)。壺身瘦長,下腹略圓。短管狀斜直口,上窄下略寬,捏制圓環形扁提梁。圈足,塌底,足壁微外撇,底有輪制痕。頸基部塑貼凸棱狀皮條裝飾一周,皮條兩端各有一扁圓形皮扣。白瓷胎,通體施乳白釉,局部釉不及底。捏梁上有兩處脫釉,口沿有殘損。高20.5、口徑2.2、腹徑7.8、底徑5.6厘米,重460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4.遼橘紅釉捏環梁雞冠壺一對,北票境內出土,2010年征集,三級文物(圖10)。壺身呈豎橢圓狀,長弧腹,中部圓鼓。管狀長直口,圓唇,口沿微外侈,捏制環形提梁。圈足,底心略塌,足壁外撇,底面有輪制痕。灰白胎,上白色化妝土,施橘紅色釉,施釉均勻,釉質瑩潤,下腹部至圈足無釉。保存完整。左:高29.2、口徑3.1、腹徑12.5、底徑7.8厘米,重1132.4克;右:高30、口徑3.1、腹徑12.5、底徑7.8厘米,重1197.3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以上4件雞冠壺,圖7為矮身橫梁式,形制古樸渾圓,皮囊特征鮮明,腹部有皮頁和皮條裝飾,與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白瓷橫梁雞冠壺、科爾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的褐釉雞冠壺造型極為相似,只是橫梁隆起的高度略有差別。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雞冠壺梁部稍高,但梁的造型一致,年代均為遼代早期[16]。“遼代這種形制的雞冠壺,就目前已知最早出土于耶律羽之墓,可見這種樣式的雞冠壺時代最早,所見均為瓷胎,有白瓷、褐瓷、白瓷加鐵彩和灰綠釉瓷的,以白瓷最為多見。”[17]北票這件雞冠壺管口上附蓋,蓋上飾菊瓣紋更顯珍貴。圖8扁身白釉綠彩雞冠壺的梁部雖有殘缺,但其整體造型與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查干壩遼墓出土的雞冠壺極為相似,壺身較高,扁鼓腹,上瘦下肥,圈足外撇,腹部仿皮條、皮扣裝飾又與喀左北嶺公營子遼墓出土的雞冠壺裝飾極為相似[18],推測梁部應為環狀或繩狀,這種雞冠壺明顯具備遼代中期特征。圖9、圖10均為圓身捏梁式,不見刻劃花紋,梁部捏制痕跡明顯。圖9器身小而瘦長,除管口基部有一圈皮條和二皮扣裝飾外,無其他裝飾,且皮條和皮扣造型較遼代早、中期意味略差;圖10兩壺腹部略圓,掛多半釉,梁部捏制高度稍有差別,不甚精致,且管口較之遼代早、中期的明顯加長,這些都是遼代晚期雞冠壺的特點。

(三)其他式雞冠壺

遼扁身綠釉雞冠壺1件,出土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村,1984年成立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后由該所收藏,三級文物(圖11)。壺體扁圓,上部略窄瘦,中部肥寬。頂部一端為橢圓形管狀短直口,另一端閉合。圈足,底略塌,足壁微外撇。流口下方至腹下部兩面塑貼弧形皮條裝飾各一道,管口一側有短豎皮條裝飾一道。灰白陶胎,通體施翠綠釉,腹底部至圈足無釉。頂部閉合處有磨損,口沿稍有殘缺,局部釉層有剝落。高23.5、口徑3.6—6.2、腹徑15.0、底徑9.4厘米,重980克。現藏于北票市博物館。

這件雞冠壺的整體造型與圖1遼黑陶單孔式雞冠壺相似,上扁窄,中部略肥寬,腹部前后兩面及腹側仿皮條裝飾都是遼代早期雞冠壺的特征。《遼瓷選集》載:“雞冠壺的壺底有平底、洼底和圈足三種做法,大抵平底、洼底者較早,圈足者較晚。”[19]這件雞冠壺的底面略塌,足為圈足,足壁微外撇,明顯具備遼代中晚期雞冠壺的特征。據此推測,該壺的年代應為遼代中期。

三、關于東北地區雞冠壺的相關問題

(一)關于雞冠壺的分類問題

雞冠壺的分類基于所見形制,隨著雞冠壺出土實例增多,其分類問題應不斷完善。圖2遼綠釉鴟吻型雞冠壺,雖屬扁身雙孔式,但其頂部鴟吻造型是前所未見的,與普通馬鞍式(駝峰式)雞冠壺的頂部存在明顯差別,應屬扁身雙孔式雞冠壺的一種特殊形式。圖11遼扁身綠釉雞冠壺頂部一端呈閉合狀,既無穿孔又無提梁,應作為雞冠壺單獨一類,即其他式。因此,在前人對雞冠壺分類的基礎上,應分為“四式九型”:“四式”指穿孔式、提梁式、穿孔提梁式和其他式;“九型”指扁身單孔型、扁身雙孔型(馬鞍型、鴟吻型)、矮身橫梁型、扁身環梁型、扁身折梁型、扁身繩梁型、圓身捏梁型、穿孔提梁型和其他型。

(二)關于雞冠壺梁部呈雞冠狀的原因分析

遼代早期雞冠壺上的雞冠狀造型,以前未見專家學者發表研究成果。筆者認為,此種造型來源于契丹民族對鳳鳥的崇拜。鳳為百鳥之王,是代表祥瑞的神鳥。契丹民族在漫長的游牧生活中,渴望有鳳這樣的神鳥幫助他們化險為夷、帶來好運,于是,這種祈求吉祥安泰的思想便反映在日常器物上。因鳳頭似錦雞、身如鴛鴦、翅如大鵬、腿如仙鶴、嘴如鸚鵡、尾如孔雀,因此鳳首的造型常為雞冠狀。如頗具契丹民族風格的鳳首瓶,就是對鳳的冠部進行裝飾美化。而作為契丹人出行必備品并代表貴族階層身份地位的雞冠壺,自然也繼承這種思想,于是梁部便出現雞冠狀造型。關于中期梁部逐漸由雞冠狀演變為馬鞍狀,應當是為滿足馬上攜帶方便的需求而出現的。

(三)關于雞冠壺置蓋問題

關于雞冠壺置蓋問題,從遼代早期沿用到遼中期。蓋既使壺內液體更為清潔,也防止液體外溢,保持壺內溫度。但是,從考古發掘出土實物發現,有的雞冠壺有蓋,有的無蓋。從雞冠壺的材質分析,以陶瓷器為多,蓋易磕碰,有些可能在使用過程中被打碎未能保留下來,也可能是雞冠壺的流口處原來配有木塞,因年久腐爛所致。

綜上所述,北票地區出土和博物館收藏的雞冠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一定的代表性,不僅豐富了雞冠壺的內涵,也為雞冠壺的形制、分類等問題提供了實物佐證。雞冠壺作為遼代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器物,凝結著匠人的聰明智慧,記載了契丹民族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留下了諸多值得研究的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11.

[2]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38.

[3]李文信.遼瓷簡述[J].文物參考資料,1958(02):10-22.

[4]李宇峰.遼代雞冠壺初步研究[J].遼海文物學刊,1989(01):195.

[5]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76.

[6]羅平.遼瓷雞冠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15.

[7]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72-75.

[8]周穎.遼西博物館藏遼代雞冠壺[J].遼金歷史與考古,2009(00):354.

[9]馬沙.論遼代雞冠壺的分期演變及其相關問題[J].北方文物,2001(01):30.

[10]王永蘭,趙志偉.北票發現一件肩部似遼代鴟吻型的雙孔雞冠壺[J].遼金歷史與考古,2015(00):298-299.

[11]王永蘭,趙志偉.北票發現一件肩部似遼代鴟吻型的雙孔雞冠壺[J].遼金歷史與考古,2015(00):298-303.

[12]朝陽市文化局.朝陽館藏文物精華[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200-201.

[13]馬沙.論遼代雞冠壺的分期演變及其相關問題[J].北方文物,2001(01):31.

[14]周穎.遼西博物館藏遼代雞冠壺[J].遼金歷史與考古,2009(00):354-356.

[15]趙明星.論雞冠壺上的塑猴習俗[J].北方文物,2004(03):29-34.

[16]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87.

[17]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37.

[18]李紅軍.遼代陶瓷鑒定與鑒賞[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88.

[19]遼寧省博物館.遼瓷選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112-113.

作者簡介:

王永蘭(1976—),女,漢族,遼寧北票人。大學學歷,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朝陽歷史文化、遼金文物。

猜你喜歡
問題研究
新形勢下加強克拉瑪依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問題研究
民辦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存在的問題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2:25:35
經濟法共識下法制精神踐行
新時期科學信息媒體傳播方式研究
城市管理執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問題研究
沈陽市健身房規范化建設的問題研究
探討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土地流轉問題
淺析營運資金管理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陽光體育背景下中學武術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毛片免费试看|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情精品嫩草影院88av|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黄|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91在线视频福利|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精品xxx| 欧美精品1区| 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久久夜夜视频|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嫩模喷白浆|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91啦中文字幕|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性69交片免费看| 日韩高清一区 |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日韩欧美中文|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欧美一道本| 国内a级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91精品专区|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欧美日韩高清|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青青青草国产| 欧美激情网址|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福利视频99|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国产日本视频91|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九一九色国产| 国产网站黄|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亚洲激情99|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