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在黨的領導下,以艱苦創業、科學求實和開拓創新為支撐,以無私奉獻和愛崗敬業為價值取向,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塞罕壩精神與涉農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有著共同的思想基礎。通過案例教學、討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等多樣化方法,深入挖掘塞罕壩精神的思政教育價值,將其貫穿于課堂知識、職業技能與價值觀培育中,能夠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與生態責任意識,培養適應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同時,針對課程實施中面臨的師資能力不足、學生參與度不高等難點,提出加強師資培訓、設計激勵機制、整合教育資源等對策,為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可操作性建議。
關鍵詞:塞罕壩精神;涉農專業;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122;D920.0" 文獻標志碼:A
新的時代背景下,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和生態保護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重任[1]。然而,高職院校傳統的涉農專業課程設置中往往技能傳授占據主導地位,忽略了價值觀的塑造與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導致課程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已經成為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命題。本研究以塞罕壩精神為內核,探討其在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中的具體應用路徑,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旨在深化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更好地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塞罕壩精神的內涵與思政教育價值
塞罕壩精神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它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和價值,為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深入剖析塞罕壩精神,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其在思政教育中的獨特意義和重要作用。
(一)塞罕壩精神的核心內涵
塞罕壩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關鍵組成部分[2-3],見證了數代建設者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締造綠色奇跡的不凡歷程。這一精神的核心就是“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一是在“牢記使命”這一維度,塞罕壩精神的思想基礎得以確立。在林場建設過程中,一代代建設者始終秉持“讓荒原披上綠裝”的堅定信念,將生態修復任務視為神圣的歷史使命。他們忠誠奉獻,展現了黨員干部和勞動者對國家生態事業的不懈追求,這種精神一直鼓舞著后來者將“使命在肩”的信念傳承下去。二是“艱苦創業”這一精神特質貫穿了塞罕壩林場的發展始終。面對資源貧乏、氣候惡劣等重重挑戰,建設者們無私奉獻、勇往直前,憑借智慧和汗水開辟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綠色海洋。他們在荒蕪的沙地上筑起了生態防線,克服了自然和技術的雙重難關,體現出了堅毅的創業精神和面對困難不退縮的品質,為教育事業提供了生動教材。三是在“綠色發展”這一層面,塞罕壩精神的價值追求得以彰顯。塞罕壩的生態蛻變,從沙塵暴肆虐到綠水青山再現,不僅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也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一實踐不僅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為農業與生態的和諧共生提供了成功范例。這種通過生態治理實現多方共贏的模式,為現代社會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塞罕壩精神在課程思政中的教育價值
塞罕壩精神以其深刻的實踐意義,為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注入了獨特的教育價值。從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到生態責任的強化,再到家國情懷的熏陶,塞罕壩精神的多重內涵與課程思政目標高度契合。一是牢記使命的精神能夠塑造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品格。通過學習塞罕壩建設者如何以使命為引領完成生態治理的偉大實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個人職業理想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增強其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使命感。這種教育方式有效地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家國情懷相結合,為他們將來在農業領域和生態領域作出貢獻打下了思想基礎。二是艱苦創業的精神可以激勵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直面挑戰。涉農專業的實踐和就業場域往往在相對嚴苛的自然條件下,同時也需要各種新的技術,這就要求學生具備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通過課堂案例分析和實踐項目,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塞罕壩建設者克服種種困難的過程,從中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智慧。三是綠色發展的理念為學生樹立生態責任意識提供了指引。通過了解塞罕壩從荒原到綠洲的轉變,學生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農業與生態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這種認識能夠激發學生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專業學習和職業實踐,探索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徑,努力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者和踐行者。塞罕壩精神不僅為涉農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還為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合提供了創新的實踐路徑。將這一精神融入教學,學生能夠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形成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真正實現思政教育與技能培養的融合。
二、推進塞罕壩精神在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中的融合
(一)加強高職涉農專業課程與塞罕壩精神的契合性
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涉農專業課程促進農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目標,與塞罕壩精神的內涵高度契合[4]。本研究通過深入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塞罕壩精神在涉農課程設計中的多元融入點,為課程的實踐操作提供參考。
例如,在《土壤肥料學》《綠色果樹生產技術》課程中可以探討塞罕壩林場的生態修復及綠化苗木培育技術實踐,將其作為思政教育案例,培養高職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環保意識。課程可以圍繞綠色農業技術在土壤修復和果樹繁育中的應用展開,旨在提升學生的技術能力,同時深化其對“綠色發展”理念的理解,并強調生態保護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在《園林樹木》《植物造景》等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引入塞罕壩林場從荒涼沙地到茂密森林的生態變遷案例,謳歌三代建設者的不懈奮斗與無私奉獻精神。這些案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素材,通過深入剖析塞罕壩的植被恢復與景觀營造過程,學生不僅能夠掌握植物種植與景觀設計的專業技巧,以及生態恢復的重大意義,還能深刻理解堅持與奮斗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這種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理念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態建設,為綠色生態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在《藥用植物病蟲害防治》《農業氣象》等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塞罕壩林場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策略,引導學生關注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一是案例教學法。通過展示塞罕壩建設者在極端環境中治理荒漠的真實故事,配合視頻、圖文材料和情景模擬,讓學生感受到建設者面對的挑戰與取得的成就。教學中可以圍繞植被選種、林場規劃等技術難點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分析這些實踐對農業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啟示。二是討論學習法。開展“塞罕壩精神與鄉村振興的契合點”討論專題,結合當前鄉村發展戰略,討論綠色發展理念如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通過分組討論與發表意見,讓學生結合專業背景提出創新思路,實現思政與專業知識的深度融合。三是實踐教學法。通過組織植樹造林或土壤改良等課程實訓,讓學生模擬塞罕壩的生態修復工作,親身體驗綠色發展的技術實現路徑。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學生能夠直觀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保護的意識轉化為職業追求。
(三)樹立系統化的課程思政理念
要實現塞罕壩精神與涉農專業課程的全面融合,需要建立系統化的課程思政策略,從教學目標、內容設計到評價體系全方位推進思政教育[5]。一是構建課程思政矩陣是實施的關鍵步驟。矩陣內容應涵蓋專業技能、價值觀念和職業倫理三大模塊,將塞罕壩精神內涵分解為課程中的具體知識點,并與學生能力培養目標對應。二是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為課程內容創新提供更多可能性。通過建設數字化資源平臺,學生可以課前觀看與塞罕壩精神相關的視頻材料,完成引導性閱讀任務。三是在課前階段,通過分發塞罕壩精神相關閱讀材料和引導性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在課中階段,結合案例教學和專題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內化價值觀。在課后階段,通過撰寫反思性報告或設計項目方案,鼓勵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現實問題結合,進一步深化學習效果。
三、深化塞罕壩精神在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中的應用
(一)構建科學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
在課程思政改革中,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針對塞罕壩精神融入高職涉農專業課程思政的具體目標,可以從學習效果、實踐能力和教學反饋三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
一是學習效果評價應著眼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程度。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反思性日志和期末測試,了解學生對塞罕壩精神的核心內涵及其教育意義的掌握情況。同時,讓學生結合課程內容談個人收獲與思考,從而檢驗學生是否實現從知識到價值觀的內化。二是實踐能力評價強調學生在完成實際任務中的表現與能力發展。課程實踐環節中,將學生完成綠色種植項目計劃等任務過程中的表現與成果作為評價的核心依據。通過對學生實踐活動的多維度分析,可以直觀反映課程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三是教學反饋評價注重對教學模式與內容的優化。通過收集學生對課程設計和教學方式的意見,了解課程是否達到了學生的期望與需求。
(二)準確把握課程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一是師資能力不足是當前課程思政改革的主要難點之一。一些教師對塞罕壩精神及其教育價值的認知有限,缺乏將其融入專業課程的設計能力。應通過舉辦專題培訓、教學工作坊以及組織教師實地考察塞罕壩林場,增強教師對這一精神的理解,并提高其思政教學設計能力。二是學生參與度低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部分學生對思政內容缺乏興趣,課堂互動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設計評優表彰、實踐獎勵等激勵機制。在課堂表現與活動成果評估中給予優秀學生表彰,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同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生動的課程資源,通過視頻、動畫等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課堂吸引力。三是資源整合難制約著課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進,應建立資源共享平臺,鼓勵教師團隊協作開發案例庫和實踐指南,將與塞罕壩精神相關的政策文件、建設案例、教學視頻等內容進行系統整理,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庫。
(三)拓展應用與創新實踐
一是學??梢越M織學生到塞罕壩林場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和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參與綠色發展項目的過程中深刻理解塞罕壩精神的內涵。二是創新教學方式。例如,開展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利用團隊合作設計綠色農業項目或生態保護計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數字化平臺和多媒體資源,如視頻、在線課程等,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和學生的參與感。三是將課程思政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探索跨學科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塞罕壩精神,并將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社會實踐和將來的工作中。
四、結語
結合涉農專業課程特點,深入挖掘塞罕壩精神的教育價值,提出課程思政改革路徑。從理論研究到教學方法,再到評價體系的構建,明確了課程目標與思政內涵的契合點,并通過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和實踐活動等方式,探索了“全過程思政”的有效實施策略。同時,分析了課程實施中的難點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為高職涉農專業的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參考文獻:
[1]吳春艷,張寧. 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路徑研究[J]. 科技資訊,2024,22(3):1-3.
[2]陳勝男. 塞罕壩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
[3]習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J]. 黨建,2021(9):2.
[4]嚴曉麗,范彥芳,嚴鵬,等. 塞罕壩精神融入醫學院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究[J]. 承德醫學院學報,2024,41(4):354-356.
[5]劉宇鵬,董謙,胡建,等. 農業經濟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J]. 現代農業科技,2024(7):217-220.
[責任編輯:潘慧琳]
收稿日期:2024-12-29
基金項目:2024年度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校級重點課題(X2024005)
作者簡介:邱青璐(1992—),女,河北承德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食品科學與農業職業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