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的深入推進,為進一步加強學校美育工作,強化學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柳州市民族高中作為廣西示范性普通高中、星級特色普通高中,不斷深化“真慧美”課程體系構建,以浸潤的方式實施美育,以期形成多方聯動、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中小學美育新格局,輻射引領民族地區學校育人體系創新建構的新思路。
明確思路方法,推進螺旋發展
一是制定特色課程規劃,整合課程資源。學校以“傳承、創新、發展”為辦學理念,制定了特色課程規劃,構建“課程—實踐—評價”三位一體的美育體系,搭建“學科拓展+個性發展”校本特色課程群,打造“四力四度三量”智慧課堂。以審美教育為切入點,提升育人效果,將學生培養成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加強特色課程設計,優化發展環境。學校開發多樣化校本課程,實施“五個一”工程,培養特色專業教師團隊,尊重學生個性,滿足成長需求,構建多元化、個性化、開放化的課程育人模式。打造以學生發展指導中心、教師發展中心、信息中心為核心的部門聯動機制,不斷優化課程育人環境。
三是將課程與實踐相融合,積極培育學生“求真、啟慧、尚美”的精神。注重實踐創新評價,建立定期聯合督導機制,將改革行動與“優質資源輻射”“組團式幫扶”“名師工作室”行動計劃等項目有機結合,協同推進。
豐富課程載體,促進改革落地
一是構建跨學科“美育+”主題學習課程。如“橋梁中的美”課程,融合了語文、數學、物理、英語、美術等多學科知識,讓學生感受家鄉橋的魅力。美育浸潤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助力課程美育整體推進,同時對貫徹國家政策、改進美育實踐、全面落實美育工作、推進學校“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是開展特色社團“美的體驗”課程項目。學校大力支持學生社團活動,推動社團活動走向課程化、系列化、常態化,促進美育知識與實踐活動的有效銜接。學校特聘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石彥輝、古箏演奏家覃曉寧、獨弦琴演奏家潘江寧等專家,到校開展講座、辦欣賞會、開培訓班,積極傳承和推廣美的教育。
三是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打造美育品牌。學校努力拓展美育創作研究平臺,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呈現、表達、傳承與創新等美育課題研究,持續豐富以美育人資源,不斷提升美育工作專業能力與水平。2022年以來,學校共完成5項區級課題、19項市級課題。教學成果《國家認同感導向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真慧美”課程體系構建實踐研究》獲2021年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自治區級一等等次。學校還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家級、市級、區級教師技能大賽。覃麗娟老師參與的課題《侗音情 民族魂——民族地區中小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二十年探索與實踐》獲2023年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自治區級特等等次。
探索課程評價,形成評價模型
學校持續研究《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開展自治區專項課題“民族地區普通高中特色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與實踐”研究,關注課程評價的落實情況,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情況,在剖析學校特色課程評價現狀及問題的基礎上,構建了特色課程D-I-R評價體系,設置了特色課程評價指標,包括“民族文化”校本課程評價指標、“民族文化”在學科中的滲透評價指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學科融合”的評價指標。
學校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學生相互評價、家長評價、專家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并根據各個主體在美育工作中的不同作用,賦予不同權重。學校還引進社會機構,根據專業發展要求,對學生美育綜合素養進行評價。這一研究在探索與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區內外形成推廣與輻射,有利于完善現行的高中課程評價系統,合理發揮美育專家及社會機構在美育評價中的作用,避免美育評價的偏頗性與盲從性,使美育工作長效系統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