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作為現當代經濟與文化交流中最核心的內容之一,逐漸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支柱產業。以“旅游資源開發中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呈現”為研究視角,剖析文化與旅游之間的緊密關聯,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對旅游資源開發的重要價值,有針對性地對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解決策略,為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實踐提供全面的理論指導,不斷推動旅游產業與文化傳承的協同發展,拓展旅游體驗的深度與廣度。
關鍵詞: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旅游產業
隨著現當代旅游市場的日益成熟,游客已經不再滿足于傳統簡單的觀光游覽形式,而是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內涵有了更多的憧憬。因此,文化與旅游之間的相互交融、互相協調、互相促進,以及更深入地挖掘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和呈現文化內涵特點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其不僅能夠進一步豐富游客的旅行體驗,還能夠促使當地旅游資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文化與旅游之間的內在聯系
文化與旅游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協調。首先,文化作為旅游發展的核心內容,從最古老的歷史遺跡到傳統民俗習慣,都賦予了旅游目的地獨有的氣質與個性。例如:古老的華夏文明孕育的故宮,展現出獨有的東方優秀文化;宛如巨龍蜿蜒于崇山峻嶺的長城,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都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瞻仰、探秘。再如我國傳統的民俗——春節,其熱鬧喜慶的氛圍成為吸引外國游客深入體驗中國特色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次,旅游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路徑。游客在游玩的過程當中能夠全面領略中華文化的神奇魅力。以云南大理為例,游客不僅可以在此欣賞美景,還可以深入體驗白族的扎染技藝、獨特的民族節慶和歌舞文化,從而將這些文化瑰寶傳播到更廣泛的地方[1]。這些內在的聯系往往可以促進文化傳承及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會通過旅游促使這些優秀而古老的文化內容在現代社會重新煥發生機,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與經濟效益[2]。
二、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旅游景區的核心競爭力
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能夠將普通的旅游資源轉化為具有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的高品質旅游產品,并進一步讓旅游景區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不同的景區往往擁有自身所獨有的歷史文脈、民俗特點,當這些不同的元素被深入挖掘并予以呈現時,景區就會具備獨一無二的魅力,更能迎合受眾的喜好。例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杭州西湖,“白蛇許仙”的傳說往往賦予其獨特的神秘色彩,促使杭州西湖與其他湖泊類的景區有所不同。杭州西湖憑借這樣一種獨有的文化在眾多同類型的景區中脫穎而出,不僅提升了景區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讓更多的游客更加愿意前往西湖景區,領略此景區獨有的文化魅力。
(二)滿足游客更高層次的旅游需求
隨著當代游客綜合素質與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游覽方式已經很難滿足他們的需求。在旅行中,游客往往更加渴望從中能夠獲取知識,感受文化熏陶,進而實現自我提升[3]。由此,進一步深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能夠迎合現代游客的需求,例如開發文化研學旅游、民俗體驗旅游等多種特色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對文化探索、精神追求的高層次需求,為游客提供更加豐富、深刻的旅游體驗。以西安為例,游客除了參觀兵馬俑等景觀外,還會想要深入了解秦朝的歷史文化、軍事制度等內容,加深此方面的文化體驗,往往更能讓游客記憶深刻,同時也能滿足游客高層次的旅游需求[4]。
(三)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深入挖掘旅游資源內在的文化內涵并予以呈現,能夠更好地突出不同旅游地之間的文化差異性,增強旅游地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實現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例如,深入挖掘傳統古村落旅游景區的建筑文化、民俗內涵等內容,對人們了解當地歷史文脈、民俗風情、地域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夠進一步保護這些文化元素與建筑,促進當地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方法與原則
(一)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具體方法
首先,深入當地調研,與當地居民進行深入交流,了解當地旅游資源獨有的文化內涵與特點。以云南少數民族古村落為例,讓游客參與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學習當地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制作,了解當地獨有的民族節慶活動,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價值與生活哲學。同時,搜集并整理當地的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將其融入后期的旅游宣傳當中,進而不斷豐富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5]。
其次,深入研究歷史資料。不同區域的旅游資源當中往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可以對古老建筑的內在工藝、材料及文化進行挖掘,了解當地建筑的風格特點等。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人們需要通過研究明清歷史,深入探究建筑的整體布局、宮殿功能背后的封建王朝等級制度和文化傳統等內容。再如長城,則需要人們不斷追溯中國歷史發展脈絡,從戰國時期各國修建到秦始皇統一后接連修繕,再到明代的大規模重建,不同時期的修建目的、防御體系等都是挖掘其文化內涵的關鍵,這需要借助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進行雙重研究[6]。
(二)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首先,在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過程中要遵循真實性原則。旅游資源往往承載著特定區域、特定時期的歷史記憶與文化信息,不管是傳統民居建筑還是歷史文物、傳統民俗和民間故事等,都必須以最嚴謹的態度,并依靠可靠的歷史資料、考古發現與學術研究等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夠讓游客從游覽過程中獲得最真實的感受[7]。而從文化傳承角度進行分析,真實性原則要求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的精髓與特色。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在旅游開發中應避免因過度商業化和同質化而破壞文化的真實性。只有真正遵循真實性原則,才能不斷提升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也只有讓游客接觸到最真實可信的文化內容,才能讓其產生情感共鳴與文化認同,進而獲得深層次的精神體驗。這不僅有助于單個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更能促進整個旅游業的健康、長遠發展,使旅游真正成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優質平臺,讓文化內涵在真實的旅游體驗中得以傳承與弘揚。
其次,在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過程中要遵循完整性原則。同樣從文化體系這一視角來分析,不管是哪一種旅游文化資源,往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完整的文化傳承脈絡才能促使整個文化發展歷程呈現連貫性的特點。以敦煌文化為例,旅游開發者不僅要了解輝煌燦爛的莫高窟壁畫藝術,還要梳理敦煌的起源、絲綢之路的興起對其文化的影響以及各個朝代在此地的經營與文化交融、近代以來敦煌文化的保護歷程等。通過建立博物館、文化遺址公園等多種形式,將歷史變遷過程中的文化碎片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文化敘事,讓游客清晰地了解敦煌文化的來龍去脈,深刻體會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價值。從旅游者體驗的完整性來說,要為游客提供從物質文化到非物質文化的全方位感受,使游客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獲得完整的文化體驗,進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促進文化在旅游活動中的深度傳播與傳承。
四、旅游資源開發中文化內涵挖掘與呈現存在的
主要問題
(一)文化挖掘的深度不足
一些旅游開發者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探究其核心價值與深層次含義,也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深層次的歷史、文化、社會、哲學等內涵,導致旅游產品缺乏深度,難以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例如,對古鎮進行開發時,僅將古街古巷簡單翻新,并在這些巷口或巷道羅列傳統小吃、手工藝品商店等,而對當地獨有的民間手工藝、家族文化傳承背后的智慧以及傳統民俗活動蘊含的精神內涵等缺乏深入挖掘。游客雖身處古鎮,卻很難感受其真正的文化魅力,這種表層的文化挖掘讓旅游體驗非常平淡,很難加深游客的印象,也很難從文化層面形成持久的吸引力。
(二)文化呈現方式同質化
一些旅游地在文化呈現過程中,存在過度商業化、低俗化的現象,這種文化呈現方式往往缺乏創新性與個性化的特點。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景區在文化呈現方式上過于雷同且單一,例如套用固定的模版來講解歷史,民俗表演的形式也非常相似且缺乏互動性。不管是山地景區還是水鄉古鎮,民俗表演常常都是將歌舞表演與簡單的手工藝展示相結合,且各地的表演內容與形式重復率較高。這種同質化現象使游客產生了審美疲勞,降低了旅游的新鮮感與吸引力,也無法凸顯不同旅游資源的獨特文化價值,不利于旅游地的差異化競爭與文化傳播。
(三)文化與旅游之間的融合不自然
在旅游資源開發中,往往存在重視文化傳承而忽視創新,或者盲目創新而破壞文化傳承的問題。此外,還有一部分旅游開發未能將文化自然流暢地融入旅游的各個環節。一些新建的文化主題公園或旅游景區只是機械地堆砌文化元素,文化與旅游設施、旅游活動之間缺乏內在聯系與有機互動。例如某些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景區,其整體建筑風格雖然模仿了古代建筑,但是在內部的運營、管理以及服務風格方面都過于現代化,與外部的建筑風格格格不入,文化展示也與游客的實際旅游體驗脫節,使游客難以在旅游過程中真切感受到文化的滲透與熏陶,文化內涵也成了一種裝飾,而非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與靈魂。
五、旅游資源開發中文化內涵挖掘與呈現的優化策略
(一)深度挖掘旅游資源中的文化內涵
首先,可以組建專業的文化研究團隊到當地的旅游場所進行實地考察,包含歷史學家、民俗學家、文化學者等,深入研究旅游資源所在地的歷史脈絡、文化根源、民俗傳承等。例如,在西安旅游資源文化開發的過程中,可以讓團隊深入研究周秦漢唐等朝代的文化細節,挖掘古代皇家禮儀文化在現代旅游體驗中的轉化形式,讓游客親身體驗古代禮儀流程,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其次,可以與當地久居的居民展開深入交流,收集散落在民間的故事傳說、傳統技藝等,將這些鮮為人知但極具文化價值的內容融入旅游產品開發中,使游客深入領略旅游資源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創新文化的呈現方式
科學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例如,在故宮的游覽體驗上,可以采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讓游客借助這些現代科學手段“穿越”到古代宮廷,身臨其境地感受故宮的建造過程、皇家生活場景等內容。在文化呈現形式上,同樣需要鼓勵各個區域結合自身特色創新民俗表演形式,不斷增加與游客之間的互動環節。例如,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可以開展游客參與的民俗節慶模擬活動,讓游客與當地居民共同籌備和參與火把節、潑水節等,改變傳統單一的觀賞模式,提升游客的新鮮感與參與感,有利于游客更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內涵。
(三)促進文化與旅游之間的有機融合
在旅游的前期規劃中,需要以文化為核心來展開整體布局。以杭州西湖為例,可以將許仙和白娘子的愛情傳說文化貫穿于西湖的游船路線設計、周邊景點開發以及旅游紀念品的制作當中。在游船上設置愛情傳說講解與互動環節,在斷橋等景點設置相關主題的打卡點,開發帶有愛情傳說元素的特色紀念品等。同時,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文化培訓,使他們能夠在服務過程中自然地將文化內涵傳遞給游客。從旅游設施建設到旅游服務,全方位地實現文化與旅游的無縫對接,讓游客在整個旅游過程中時刻感受文化的熏陶與滋養。
六、結語
旅游資源開發中的文化內涵挖掘與呈現作為一項系統且長期的工程,其不僅僅能夠提升旅游資源的整體品質,而且能夠進一步滿足當代游客的文化需求,促進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首先通過對文化與旅游的內在聯系展開分析,明確了文化在旅游中的核心地位;其次,對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重要意義進行探討,表明了研究此內容的必要性;再次,對深挖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方法與原則展開分析,闡述了后期在探索中應注意的內容;最后對存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進行全面而有效的剖析,有助于旅游開發者及時調整方向,不斷探索文化內涵挖掘與呈現的新途徑、新方法,為游客打造更加豐富多彩、富有深度與內涵的旅游體驗,進而為全球旅游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余航.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利用潛力評價及發展策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學,2023.
[2]王健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評價及開發策略[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3.
[3]高琛.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價值評價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3.
[4]白晨星.共享經濟下文化旅游價值共創影響因素探究[J].旅游縱覽,2023(18):10-12,16.
[5]黃子燕,徐梁,宋廣漠.杭州思鑫坊旅游價值探析[J].旅游縱覽,2020(11):73-75.
[6]馬越.景觀旅游價值評價研究[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7(11):60.
[7]李琛.西安地名文化的旅游價值及開發初探[J].語文學刊,2015(24):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