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具有自我革命的內在自覺,是因為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期滋養。它們之間有著高度的內在耦合性,可以說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的自我革命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深化了對黨的自我革命的規律性認識,也必將推動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黨的自我革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二個結合”;文化自信;歷史自信
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的精神根基,深深埋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并隨著這一璀璨文明的賡續與傳承而煥發新生。因此,要深刻把握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精神的本質與力量,就必須將其置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闊視野下加以審視。
一、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黨的自我革命的必然選擇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推動自我革命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力量源泉
幾千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世界與思維方式,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實踐方式與行為習慣。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在觀念上說服人,就要對中國有強大的解釋力,要能夠講清楚中國的過去、解釋好中國的現在、科學預測中國的未來。黨的自我革命只有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國共產黨如何做到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實現長期執政才更具解釋力。馬克思主義政黨要在行為上說服人,就要在實踐中以符合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為人們所接受。黨的自我革命只有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才會對內產生強大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對外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進而激發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來改造中國創造奇跡、影響世界。只有通過自我革命,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才能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推動自我革命彰顯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強大支撐
“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從歷史規律出發,把握中華文化發展和中華文明行進的規律性認識,是把握歷史主動的必然結果。”[1]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這種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藝術、道德等傳統元素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特點,也為黨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自我革命不僅引領中國共產黨探索出應對大黨獨有難題的成功之道,更向世界政黨治理領域貢獻了中國獨有的智慧與方案,是高度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這不僅是我們黨在思想與文化的深刻自覺中占據主動地位的有力證明,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深厚的文化自信。可以說自我革命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輝煌篇章的必然成果與精髓展現。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推動自我革命破解歷史周期率的重要答案
歷史周期率問題,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擺脫不了的宿命。從封建王朝由鼎盛漸趨衰落,至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卻往往難逃由勝轉敗的命運,深刻剖析這些古代社會治亂興衰的循環往復,其核心癥結可歸結為無法有效應對自身存在的問題與挑戰。怎樣才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中國共產黨始終在思索、一直在探索。從“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第一個答案,到“自我革命”的第二個答案,中國共產黨不斷革新,找到了內外部力量雙向互動推動政黨治理向更高形態發展重要路徑。歷史與現實的鏡鑒清晰昭示:往昔的擁有并不等同于今日的保有,今日的輝煌亦非永恒的保障。若不能通過自我革命的利刃,精準切除自身存在的問題,那么無論是過往的積累還是當下的成就,都可能面臨流失的風險。
二、黨的自我革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耦合性
(一)黨的自我革命蘊含“天下為公”的價值追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公而忘私”“民為邦本”等價值取向,與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深刻契合。在中國共產黨人探索道路的過程中,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合力,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無私者,可置以為政”[2]173出自《管子》,“不私,而天下自公”[2]173,出自東漢馬融《忠經·廣至理章第十二》,從這兩句可以看出,心底無私是為官從政必須堅守的原則。“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2]210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政權的成敗在于人心的順逆,政令能夠推行,在于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于違逆民心。“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2]251出自清代劉鶚《老殘游記》,“善為國者,順民之意”[2]263出自《戰國策·齊策五》,這兩句古語強調了順應民心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2]239出自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意思是國家以人民為根本,也是為人民而設立,體現了民本思想這一中國政治思想的主流精神。
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衰的根本因素。中國共產黨不僅視自我革命為必然選擇,更因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堅定的群眾路線,確保了自我革命不僅能夠實施,而且終將取得勝利。
(二)黨的自我革命蘊含“自省修身”的處世態度
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孕育了一種獨特的政治文化,它深植于反躬自省、慎獨慎微的精神土壤之中,代代傳承著廉潔修身的高尚道德理念和浩然不屈的正義之氣。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2]17自東漢荀悅《申鑒·政體》,“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2]57出自《尚書·商書·伊訓》,“內無妄思,外無妄動”[2]166出自《朱子語類·學六·持守》,“君子檢身,常若有過”[2]275出自《亢倉子》,這幾句都強調要注重反省自己,提升內在修養。“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2]213出自北宋司馬光《交趾獻奇獸賦》,意思是內心純正是做人的根本,完善自身修養是處世的基礎。“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2]214出自《中庸》,強調君子要講求慎獨。“不慮于微,始貽于大;不防于小,終虧大德”[2]214出自《明太祖實錄》,意思是小事不慎,會釀大禍,小節不拘,易毀大德,永葆敬畏之心,在慎微中積累德行。
道德修養的起點是直面自己,不斷涵養自身德行,獲得自我成長。黨的自我革命本質強調的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審視過程,與自省修身深度耦合。文化而潤其內,養德以固其本,內因起決定性作用。
(三)黨的自我革命蘊含“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飽經磨難而形成的生存發展智慧。憂患意識催生自我警醒,因而成為孕育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資源。
“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2]175出自宋代蘇軾《策略第一》,意思是國家發生了變亂,還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天下的禍患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禁微則易,救末者難”[2]224出自南北朝時期范曄所著《后漢書·桓榮丁鴻列傳》,意思是在最開始的階段抑制不良之事相對很容易,等到釀成大禍時再來挽救就為時已晚了。“于安思危,于治憂亂”[2]240語出清代魏源《默觚·學篇七》,“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2]241出自《周易·系辭下》,提醒人們要防患于未然,隨時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準備。《左傳》提出“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漢書》強調“安不忘危,盛必慮衰”,可以說常懷遠慮、居安思危,是歷史昭示的生存發展智慧。
不斷推進自我革命的過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不僅關注眼前的利益和安全,更加注重放眼長遠,為國家和民族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黨的自我革命蘊含“以上率下”的引領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強調領導者“以上率下”的行為楷模作用,要求政治治理者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內在要求黨要勇于自我革命,正所謂“正人先正己”。
“尚賢者,政之本也”[2]51出自《墨子·尚賢》,意為崇尚賢能的人,是為政的根本。“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2]52出自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五》,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關鍵,首推用人,沒有比用人更重要的了。“任重者其憂不可以不深,位高者其責不可以不厚”[2]217出自宋代王安石《節度使加宣徽使制》,意思是擔大任的人,憂慮不能不深,地位高的人,責任不能不大,即在其位必須謀其政,權力越大,責任越重。“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壞”[2]344出自清代王永吉《御定人臣儆心錄》,“將欲治人,必先治己”[2]345語出宋代楊時《河南程氏經說·中庸》,這兩句意思是要去管別人,一定要首先把自己管好。將帥的模范帶頭作風對部屬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古往今來,凡是有所作為的政治家都十分注重自律,善于用自己的行為帶動周邊人。“以上率下”蘊含的思想揭示了自我革命的關鍵群體的重要性,闡明了自我革命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的重要規律。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深化傳統心學理論,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在儒家文化中,心學旨在通過修身養性達到內圣,通過反求諸己的認知實踐,升華自己的道德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利國利民的好事。”[3]“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2]13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視“根”和“源”的涵養。新時代的“心學”修煉不僅關乎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更關乎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的重要基礎。因此共產黨人要不斷加強黨性鍛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以更好地服務人民、奉獻社會。這不僅是對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也是共產黨人不斷追求卓越、實現自我價值、勇于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徑。
(二)深化古代政德理念,永葆共產黨人的公仆本色
中國古代的政德智慧深邃而廣博,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政德哲學。這一思想體系不僅極力倡導“德惟善政”的理念,即將德行視為優良政治的根本,還同時強調“克己奉公”的操守,要求為政者克制私欲,全心全意地為國家與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政德培育,他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4]政德建設有助于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在決策過程中更加注重科學性和民主性,避免盲目決策和權力濫用。作為黨員干部,應常修為政之德,將修身立德深深根植于內心,使之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行動指南。
(三)深化傳統斗爭理念,永葆共產黨人的清醒堅定
傳統斗爭理念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它既包含了勇于抗爭、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等優秀品質,也包含了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安不忘危、盛必慮衰等憂患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將“以正風肅紀反腐為重要抓手”作為推進自我革命“九個以”的實踐要求之一,彰顯了我們黨堅定不移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堅強決心。正風肅紀反腐要徹底發揚斗爭精神,要永遠吹沖鋒號。要準確把握作風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深化糾治“四風”,以釘釘子精神一抓到底,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更大功夫,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強作風保障。
(四)深化傳統廉政思想,永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廉政思想,不僅塑造了古代社會的清廉風尚,更為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堅持自我革新、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實踐中,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根基與深厚的文化滋養,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石。黨紀學習教育期間,重點學習《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目的在于引導廣大黨員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5]黨員干部應充分認識到清正廉潔的重要性和違反黨紀的危害性,牢固樹立紀律意識,保持對紀律的敬畏之心,時刻遵守廉潔紀律,始終不越“雷池”、不踩“紅線”、不破“底線”,形成遵規守紀、崇廉拒腐的高度自覺。
四、結語
新時代推進黨的自我革命, 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積極踐行歷史主動精神,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保障黨的自我革命不斷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使中國共產黨這一領導主體永葆活力、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賈鋼濤.自我革命與“第二個結合”[J].思想戰線2024(1):24-30
[2]習近平.論黨的自我革命[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17,51-57,134,166-175,210-251,275,344-345.
[3]朱磊.“第二個結合”推進黨的建設的內在邏輯[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24(1):31-39
[4]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趙樂際分別參加全國人大會議一些代表團審議[N].人民日報,2018-03-11(01).
[5]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 堅決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N].人民日報,2024-01-09(01).
(作者單位:中共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