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態文明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廣西鳳山縣憑借地理優勢和富硒資源積極發展水稻產業,在機械化和品牌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促進鳳山縣水稻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基于生態文明理念,分析當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生態種植模式推廣面臨困難、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不足等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加大生態種植模式推廣支持力度、推廣高效資源利用技術、強化科技創新推廣應用與服務體系建設等策略。
關鍵詞 生態文明理念;水稻產業;發展模式;廣西鳳山縣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5.032
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人類社會正面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多重挑戰。生態文明理念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及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應對上述挑戰的重要指導思想。水稻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尤其在亞洲地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水稻的產量和品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農糧供應鏈穩定和經濟發展。然而,傳統的水稻種植方式依賴大量的化學農藥和化肥,不僅造成土壤和水資源的污染,還影響農田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因此,探索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水稻產業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通過分析廣西鳳山縣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及其面臨的問題,探討生態文明理念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通過引入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綠色種植方式及構建可持續的農業經濟體系,筆者提出一套適合鳳山縣的水稻產業發展模式。
1" 概述
1.1" 生態文明的特點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在認識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社會及環境協調發展的新型文明形態,主要有3個特點。1)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其主張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確保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以維護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2)注重循環經濟和綠色發展。其鼓勵采用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資源的再利用和循環使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3)倡導多樣性和生態倫理。其重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尊重和維護自然界的多樣性,同時提倡生態倫理觀念,鼓勵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遵循生態道德規范[1]。總的來說,生態文明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強調經濟、社會及環境綜合協調發展,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2" 生態文明與水稻產業的內在聯系
生態文明是一種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模式,其核心理念是通過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系統的健康與穩定。在這一背景下,水稻產業作為農業的關鍵組成部分,與生態文明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1.2.1" 水稻種植對生態系統有直接影響
稻田作為一種濕地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能調節區域水循環、維持生物多樣性和碳儲存。在傳統水稻種植模式中,稻田提供了多樣化的棲息地,為水鳥、兩棲動物及多種微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空間,從而有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此外,稻田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洪澇災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水稻種植活動的生態效應遠遠超出農業生產范疇,對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1.2.2" 生態文明倡導與水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契合
生態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推動循環經濟,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與廢棄物的再利用,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這一理念下,水稻產業逐漸從單一的糧食生產模式向多元化、生態友好的方向發展[2]。例如,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等生態種養模式在稻作農業中廣泛推廣,形成了“稻-魚-鴨”共生系統,不僅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還增強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這些創新模式減少了化學農藥、化肥的使用,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同時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和農民的收入,有助于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生態文明提倡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認為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礎。在這一原則的引導下,水稻產業逐步向著多樣化發展。水稻的多樣性體現在品種的多樣性上。通過種植不同品種的水稻,農業生產不僅能更好地適應不同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還能有效抵御病蟲害,減少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水稻種植的生態化改造也在積極推進,采用有機種植、減少化學投入品的生態農法能夠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健康,保護稻田中的生物多樣性。同時,水稻產業的多功能開發,如稻田旅游、文化傳承等,豐富了水稻種植的內涵,進一步提升了水稻產業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3]。
2" 生態文明理念下鳳山縣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2.1" 地理與資源優勢
廣西鳳山縣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為350 m。該地的地理條件為農業生產,尤其是雙季稻的種植,提供了獨特的優勢。鳳山縣土壤中硒元素含量高達23.93%,使之成為富硒水稻種植的理想區域。硒元素在水稻中的積累不僅提升了鳳山縣水稻的營養價值,還使其成為地方農產品品牌發展的核心資源,為鳳山縣水稻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為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塑造提供了獨特的優勢[4]。
2.2" 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鳳山縣在水稻生產中積極引入現代農業技術,特別是機械化生產模式的推廣中,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以鳳山縣沃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為代表,其大力推廣機械化育秧和機插技術,逐步替代了傳統人工操作方式。推廣機械化育秧模式不僅提高了播種和插秧的效率,還解放了勞動力,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具體而言,機械化育秧每15~20張秧盤可供667 m2大田使用,而667 m2育秧田可以供應10 hm2大田的秧苗,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投入成本。據鳳山縣農業農村局的統計,采用機械化育秧和插秧技術的稻田667 m2產量可比傳統方法提高10.5%。此外,機械化育秧模式大幅減少了農戶在耕作中的體力勞動,使更多農戶能夠參與水稻生產,特別是在雙季稻的種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3" 生態農業與品牌化發展
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鳳山縣發展水稻產業,不僅追求產量的提升,還注重產品品質的提升和品牌的塑造。近年來,鳳山縣依托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發展了包括長洲鎮百樂村和那老村在內的20 hm2富硒水稻種植核心區,并嚴格執行綠色優質種植的要求和標準,確保產品的高品質。鳳山縣將富硒水稻種植視為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深入挖掘富硒產業的潛力,并通過實施政策扶持、技術推廣及品牌打造等措施,積極推動富硒產品的研究與開發。積極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通過走品牌化的發展路徑,逐步將鳳山富硒水稻打造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品牌。
2.4" 品牌建設與市場化運作
在推動水稻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鳳山縣積極培育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并取得顯著成果。2017年,鳳山縣的“鳳山糯粳”順利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評審,成為該縣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農產品。“八龍莊園”系列產品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進行企業化運作、農場化管理、市場化經營,使得富硒大米成為廣西名優農產品的重點推薦品牌,并逐步向全國推廣。通過開展品牌建設與市場化運作,鳳山縣的水稻產業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取得了成功,還逐漸開拓了國際市場。鳳山縣的農產品,如百樂粳長壽大米,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優質的品質,吸引了廣泛的市場關注,成為中國長壽之鄉中心地帶的代表性產品。
2.5"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可持續發展
在生態文明理念的引導下,鳳山縣在推廣機械化和現代農業技術的同時,注重發揮農業生產的生態效益。通過減少化肥和化學農藥的使用,推廣綠色種植模式,鳳山縣的水稻種植逐步實現了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此外,鳳山縣積極推進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探索“稻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通過在稻田中種植水生植物、養殖水產等方式,鳳山縣進一步提升了稻田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
3" 面臨的問題
3.1" 生態種植模式推廣面臨困難
鳳山縣在推動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障礙。這是因為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的投入成本較高,尤其是在初期轉型階段,需要大量資金用于購買有機肥料和有機防治材料。再者,有機農業要求更加嚴格的管理和技術支持,當地許多農戶在這方面的經驗和技術儲備不足,導致生態種植模式的推廣受限[5]。
3.2" 資源利用效率不高
在鳳山縣的水稻種植過程中,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區因過度種植導致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性。此外,水稻為需水量較大的作物,鳳山縣對其多采取傳統灌溉方式,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雖然鳳山縣推廣了節水灌溉技術,但是推廣范圍和實際實施效果仍有限。尤其對于中小型農戶來說,資金和技術條件的制約使得其應用節水灌溉技術的難度較大。
3.3" 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不足
科技創新是實現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但目前在鳳山縣,先進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仍存在不足。高昂的成本和技術的復雜性使得智能農業技術在小農經濟模式下的推廣面臨挑戰,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不高。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數量和服務能力不足,難以有效滿足農戶的技術需求,從而影響了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4" 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水稻產業發展模式探討
4.1" 加大生態種植模式推廣支持力度
針對生態種植模式推廣面臨的高投入成本和技術支持不足等問題,鳳山縣應加大政府和相關機構對有機農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過專項補貼、稅收優惠、低息貸款等形式,降低農戶在有機農業初期轉型階段的經濟負擔。同時,建立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推廣的示范區,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和經驗分享,提升農戶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引入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如數字化農場管理系統、無人機噴灑技術等,有效減少有機農業的運營成本,并提升農戶的生產效率。此外,推動有機農產品的市場化,提升產品的市場價值,使農戶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回報,進而激發農戶參與生態種植的積極性。
4.2" 推廣高效資源利用技術,優化水資源管理
鳳山縣應優化水稻種植的布局,避免過度種植導致的土地退化,推行輪作、間作等可持續的種植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此外,鳳山縣應推廣更加高效的節水灌溉技術,如噴灌、滴灌等技術,減少傳統漫灌方式造成的水資源浪費。政府和技術推廣機構應通過專項資金和項目支持,幫助中小型農戶克服資金和技術上的困難,推動節水灌溉技術的廣泛應用。同時,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與維護,確保灌溉系統的有效運行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在種植水稻過程中,還可引入現代化的精準農業技術,利用智能監測系統實時監控土壤濕度和作物生長狀況,實施精準灌溉和施肥,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也應開展針對農戶的節水灌溉技術培訓和宣傳,提升農戶對高效資源利用的認識和接受度,從而推動鳳山縣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
4.3" 強化科技創新推廣應用與服務體系建設
強化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是解決鳳山縣水稻產業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地的農業特點,鳳山縣應加強研發適應當地氣候、地形、土壤條件的高效農業技術和種植模式。政府應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促進智能農業技術的普及。同時,政府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積極搭建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臺,利用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如互聯網、移動端應用等,向農戶提供在線技術咨詢、遠程教育及技術培訓服務,提升農戶的技術水平和生產管理能力。針對智能農業技術的復雜性和高成本問題,鳳山縣可以采取分階段推廣策略,先在規模較大的農業企業和合作社進行試點推廣,再逐步向中小型農戶推廣。
5" 結語
生態文明理念為鳳山縣發展水稻產業提供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的路徑。鳳山縣可通過推廣生態友好型種植技術、構建生態農業模式,以及加強政策支持與社會參與,有效減少傳統農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未來,科技創新與政策激勵的協同作用,將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理念在水稻產業中的深度應用,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柳艷麗,曾平紅.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J].南方農機,2024,55(15):75-77.
[2] 陸桂林,楊庭碩.生態文明視野下傳統稻種當代保護的路徑選擇探析:以貴州省黎平縣尚重鎮侗族人民保種實踐為依托[J].貴州民族研究,2024,45(1):94-100.
[3] 謝健偉.南京太和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23.
[4] 李承欣.無公害水稻生產技術的應用與推廣[J].新農業,2021(6):92.
[5] 王新其,程燦,曹黎明,等.上海水稻綠色發展對策研究[J].上海農業學報,2020,36(3):131-135.
(責任編輯:劉寧寧)
收稿日期:2025-02-11
作者簡介:羅素馨(1984—),本科,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E-mail:3783239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