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延伸課堂、鞏固課堂教學成效的重要載體。“雙減”政策的頒布對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作業的設計提出了明確要求,控制作業完成時長及作業量,同時提升作業質量。這是當前各學科作業設計改革的重要方向?;诖?,小學數學教師也需在關注學情及學生的數學學習差異的基礎上,設計少而精的分層作業,以充分踐行“雙減”政策的要求,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作業的價值最大化。為此,文章先分析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的意義,然后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實現數學分層作業管理的策略,希望能為同仁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分層作業;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10-0010-03
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學生在智力發展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差異。教育工作者應秉承“以生為本”的理念,敢于承認并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同時從學生間的差異出發,“量體裁衣”地組織教學活動、設計課程作業,以達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為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負擔,“雙減”政策應運而生。該政策明確提出要對學生的作業總量和時長進行控制,為學生布置分層的彈性作業與個性化作業。為此,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教師要突破以往同質化作業設計的局限,從學生的學習差異出發,為其設計不同難度的分層作業,以契合實際學情,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少而精”的作業充分鞏固知識,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從而逐漸改變學習態度、提升學習效率,由此真正以作業撬動學習,最大化發揮作業的價值。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的重要性
“雙減”政策的提出給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及作業設計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分層作業設計是落實“雙減”政策的有效手段。從本質上來看,“雙減”政策提出的重要目的在于使教學回歸良性教育生態,讓學生回歸快樂學習狀態[1]。但以往機械、重復的作業內容,使學生被繁重的作業束縛,他們不僅無法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與魅力,還難以提升學習效率。而以分層的方式進行作業設計則能在考慮學生實際數學水平、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對作業難度、作業量進行合理控制,避免因作業難度過大、作業量過多而讓學生產生不必要的壓力和負擔,從而讓作業更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能通過完成適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作業來獲得成就感、重拾數學學習信心,回歸快樂學習狀態[2]。
不僅如此,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分層的方式進行作業設計,可以通過“少而精”的作業將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脫出來,避免過量的課后作業占用學生的課后休息時間,讓學生能擁有更多運用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的時間。這對于學生深入體會數學學習價值、發掘自己的學習興趣與優勢、鍛煉學以致用的能力均有積極意義,可逐步讓教學回歸良性教育生態。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的設計與管理策略
(一)建立監督機制,做好作業管理
“雙減”政策強調要控制學生的作業量和總時長。因此,針對當前小學數學作業量較多的問題,學校應建立專門的作業監督管理機制,以統籌管理學生的作業量[3]。例如,學校可建立“教務處—教研組—科任指導教師”三級管理機制,對各年級各學科的作業量進行嚴格控制,要求各學科教師科學控制作業難度,并注意根據學生情況合理控制作業量及作業總時長,不得布置機械重復性作業和懲罰性作業。根據“雙減”政策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應布置課后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的課后書面作業時間應不超過60分鐘;從學科特點來看,小學階段的課后作業以語文、英語、數學三門學科為主。為此,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教師應注意將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此外,為保障作業管理效果,學校應要求各班班主任每周做一次記錄,對本班各科一周的作業情況進行登記,并張貼在班級教師張貼欄中。此外,學校還應建立校內公示制度,公開各班及各學科的作業布置情況,以加強作業質量監督。教務處應定時或不定時地抽查各班作業的布置情況,并將抽查結果與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掛鉤,以提升教師對作業設計的重視程度,使其能合理調控作業量及總時長。
(二)研讀“雙減”政策,落實作業分層
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教師需深入研讀“雙減”政策,以具體政策內容及要求為依據,對作業設計方式進行優化,通過分層設計為不同層次學生提供契合其學習需求的作業,以提升數學作業的完成率[4]。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落實作業分層。
1.落實作業主體分層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受成長環境、興趣愛好、認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差異。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其學習情況是教師設計分層作業的重要依據和前提。分層設計作業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化發揮作業的價值、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5]。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前,教師應綜合、全面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如課堂表現、日常作業完成情況、數學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了解學生間的數學學習差異,然后對學生進行分層。一般情況下,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學優生(A層)、基礎生(B層)、學困生(C層)三個層級,然后再圍繞各層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作業設計[6]。
在具體進行作業主體分層時,教師可利用智能教學系統采集學生的基礎信息數據和行為數據,并借助大數據、智能技術等構建學生畫像,從而生成可視化的學情報告,然后結合報告分析各項指標數據,據此來對學生進行層級劃分。數學學習興趣濃厚,學習基礎扎實,理解力、邏輯能力較強,能自主完成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等學習活動,同時課堂參與度高的學生,可以納入A層。對數學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數學基礎不夠牢固,數學知識理解力、邏輯思維能力不強,能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解決問題,能完成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的學生,可以納入B層。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甚至不愿意學習數學知識,數學基礎薄弱,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類問題,缺乏邏輯思維能力、數學理解能力,經教師指導仍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知識,不愿意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且課堂參與度較低的學生,可以納入C層。
2.落實作業內容分層
作業內容是分層作業設計的重點,也是落實“雙減”政策減負增效要求的重要路徑。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教師應重點把握作業內容。在充分考慮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教師應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數學學習情況,靈活地對作業內容進行分層調整,從而保證所設計的作業內容能真正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具體學習需求,既能讓C層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在“最近發展區”內獲得一定提升,又能滿足B層基礎生及A層學優生的能力提升和拔高需求,做到既能讓學困生“吃得了”,又能讓學優生“吃得飽”。這樣不僅能避免因作業難度過大給基礎薄弱的學生帶來較大的作業壓力和負擔,影響其數學學習信心,還能防止因作業過于簡單,而影響數學基礎好的學生提升能力。
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一課為例。在教授完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從“雙減”政策的要求出發,以“保基礎,求發展”為原則,在考慮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為學生布置分層的練習作業。在具體設計作業時,教師應保證作業中既有夯實基礎知識的基礎型作業,又有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提高型和發展型作業,從而確保作業設計既可以滿足學困生鞏固基礎的需求,又能兼顧基礎生和學優生能力提升、拔高的需求。基礎型作業應緊扣教材,降低難度,將夯實基礎作為設計重點;提高型作業需以教材為中心,適當創新題型、提升難度,以鍛煉學生的能力為設計重點;發展型作業應進一步拔高難度,提升作業的開放性,使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實現思維及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以“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圍繞上述原則設計如下分層作業:(1)已知我們學?;▔男螤顬殚L方形,且其長和寬分別為5 m和4 m,算一算這個花壇的面積;(2)如果我們學校的花壇是正方形的,且已經知道花壇的周長是80 m,算一算花壇的面積;(3)如果施工師傅要用28 m的圍欄圍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小花壇,且要保證花壇各邊長度都是整數,應該怎么做?要怎樣才能把這28 m的圍欄圍成最大的花壇,以增加花壇中種花的數量呢?
其中,作業(1)為基礎型作業,是緊扣教材設置的基礎問題,難度較低,可以引導學生對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復習鞏固,從而夯實其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作業(2)是根據教材基礎知識進行適當轉化的能力類問題,難度較基礎型作業有所提升,需要學生在理解“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運用“正方形面積公式”進行解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作業(3)屬于發展型作業,是拓展類問題,難度相對較大且有一定的開放性,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這樣,教師通過設計分層作業,可以更好地兼顧不同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從自身學習能力出發自主選擇作業內容,從而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鞏固所學基礎知識,并查漏補缺。這樣既不會因統一化的作業設置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推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三)細化作業標準,做好評改分層
在“雙減”背景下,在進行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管理時,教師不僅要重視以分層的方式為學生設置差異化的練習作業,還要以因材施教理念為指導,用分層思想進行作業評改,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從而為學生提供精準、適宜的指導。
例如,在對“面積”這部分內容的作業進行評改時,教師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細化作業評價標準。對于學困生,評價標準可以定為:是否能準確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以正確的面積計算公式解題,并得出正確的結果。對于基礎生,評價標準可定為:是否能準確掌握周長的概念以及長方形面積公式,并能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對于學優生,評價標準則可定為:是否能發散思維,靈活應用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解答問題。在制訂好評價標準后,教師可根據標準展開分層評價。同時需注意的是,對于學困生,教師應以賞識評價為主,明確指出他們的進步之處,并給予鼓勵和肯定,以幫助其樹立學習信心;對于基礎生,教師應在賞識、鼓勵的基礎上,以委婉的方式指出其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改進建議,以幫助該層級學生揚長補短;對于學優生,教師應在肯定其優勢的基礎上分析其不足,以幫助其及時查漏補缺。這樣,通過分層評價,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具有針對性和精準性的指導,能讓學生真正“樂學”“愿學”“會學”,進而充分落實“雙減”政策提出的給學生減負、讓學生回歸快樂學習狀態的要求。
三、結束語
總之,以“雙減”政策為指導進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及管理,對改善該學科作業設計質量有很大幫助。在具體實踐中,一方面學校要建立作業監督機制,嚴格監管教師的作業布置情況,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需要了解政策要求,認識到分層作業設計的重要意義,并由此出發對學情進行綜合分析,在對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的基礎上對作業設計內容、評改方式進行分層調整,以盡可能地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層次性、差異性,以少量、優質、遞進的作業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李娟.素養提升,從作業開始:“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J].智力,2023(30):76-79.
劉風萍.“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助力小學數學分層作業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世紀之星(小學版),2022(11):136-138.
趙艷妮.控量減負 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管理之我見[J].陜西教育(教學),2023(Z2):85-87.
尚多選.“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有效嘗試[J].家長,2023(16):134-136.
馮金麗.創作與獨白的作業在期盼中生長:例析指向“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設計與管理[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22(12):28-29.
周淦梅.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家庭作業自主管理的影響因素研究:以G省兩所小學為例[J].教育觀察,2023,12(23):14-18.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領導小組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管理的實證研究”(課題編號:FZ2023ZX0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睛(1979.12-),女,福建福州人,
任教于福州市倉山小學,中級職稱,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