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船海特色國防院校在區域國別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文章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例,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軍工傳統、專注于“三海一核”的學科特色與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在區域國別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和語言文化4個方向開展研究,為培養紅專并舉,文理兼修,有志于“學術戍邊”的復合型人才奠定了堅實的交叉學科基礎。哈爾濱工程大學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為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研究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船海特色國防院校;區域國別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三海一核”;人才培養
【引用格式】趙萬鑫,裴然.船海特色國防院校區域國別人才培養路徑探索——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79(4):37-41.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4107(2025)04-0037-05
一、引言
區域國別學誕生于對世界了解的需求,隨著地理大發現和全球化進程的開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在高校設置以語言學、歷史學為主的所謂“中國學”“中東學”“印度學”等學科,積極開展區域國別的研究。美國的“蘇聯學”研究與蘇聯的“美國學”研究成為雙方推行各自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發揮了特殊作用,區域國別學被視為國力增強的產物,是主導性大國的學術標配[1]。
國內區域國別的研究和教學始于20世紀60年代,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從這一時期開始進行區域國別研究和研究生的培養。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開始允許在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與調整二級學科。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確定將區域國別學納入第14類交叉學科一級學科目錄,可授予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學位。區域國別學成為獨立學科后,為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我國正確認識外部世界,精準制定國際戰略具有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同國家和文明之間真誠對話、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重要性,鼓勵學界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區域國別研究和學科建設。作為船海特色國防院校的典型代表,以“三海一核”學科特色著稱的哈爾濱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哈工程”)擁有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軍工傳統、雄厚的交叉學科實力與廣泛的國際合作,在區域國別人才培養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與廣闊潛力。
有學者指出,“從事區域國別研究專業人士的理想素質大致包括:具備針對研究對象的(工作)語言能力;了解對象國/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在地生活、學習、工作的經歷;有現代社會科學訓練(至少一個專業學科領域的訓練);在對象國/地區有研究資源和網絡”[2]。開展區域國別研究,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懂外語,根本無法進行區域和國別研究,因此,多語種的外語基礎是開展區域國別研究的前提條件。從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的研究基地設在外語院校或外語系,與政治學或國際關系學科相關。外語加上世界史和國際關系類學科成為中國區域國別研究的主導性力量[1]。船海特色國防院校的外語專業大部分具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二級學科及一級學科碩士點,形成了本科專業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船海特色國防院校外語專業在培養區域國別人才方面既面臨一系列現實問題,同時也擁有諸多發展機遇。
二、區域國別人才培養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相較于工科優勢學科,外語學科話語權微弱
船海特色國防院校的學科建設以工科為主,學科門類齊全,人才培養方案完備,形成了“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一些強勢學科還進入了國家“雙一流”建設A+學科。因此,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工科具有強大的話語權。哈工程作為一所以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和核能應用(“三海一核”)為主體、學科特色鮮明的全國重點大學,擁有我國專業設置最為配套的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制造、水聲工程、導航制導與控制等國家重點學科。以哈工程船舶工程學院為例,該學院目前具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和力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機械博士專業學位授予類別,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在2017年和2022年教育部組織的國家學科評估中連續2輪獲評A+評級,國際評估獲評“世界上該領域最有實力的學科之一”。同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還招收來華留學生[3]。反觀外語學科,以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7所直屬高校為例,只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擁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哈工程外國語學院目前只有1個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1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021年,英語專業獲批黑龍江省一流專業;2022年,英語專業獲批國家一流專業[4]。因此,在學校學科規劃、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甚至課程設置等方面,外語學科多為輔助學科,服務于全校的外語教育教學。
(二)受限于學科屬性,教師科研能力有限
外語學科更多地強調語言的工具性。工信部7所直屬高校外語學科的發展均經歷了從外語教研室到獨立成為外國語學院的過程。以哈工程為例,其外國語學院前身為成立于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哈軍工”)教務部外語教研室,歷經哈爾濱工程學院基礎課部外語教研室(1966—1970年)、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基礎課部外語教研室(1970—1986年),于1987年在原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基礎課部外語第一、第二教研室基礎上組建外語系,2021年更名為外國語學院。外國語學院不僅承擔了本學院外語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工作,同時還需完成全校本、碩、博學生的英語、俄語、日語、德語和法語公共外語教學任務[5]。據統計,哈工程外國語學院僅僅為全校學生開設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就有31門之多[5]。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教師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與精力有限,直接導致了學科高端人才匱乏,團隊建設程度薄弱。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和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收錄的期刊發表情況為例,近幾年來,哈工程外國語學院僅有為數不多的教師在國內高水平期刊上發表過文章。
(三)高端領軍人才匱乏,學科建設有待加強
與船海特色國防院校的國家級領軍人才稱號相比,外語學科在領軍人才方面優勢欠缺。在公認的國家“四大獎勵”——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教學成果獎中,外語學科只有可能在國家教學成果獎方面有所建樹。在團隊建設方面,由于人文學科的屬性,外語教師研究方向分散,偏向于“單兵作戰”,難以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科研團隊,不利于整合并有效利用優勢資源,因此,在項目申報、資源分配等方面不占據有利地位[6]。哈工程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則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經驗有待進一步積累。在學科建設過程中,不同學科領域之間交叉融合發展已成為高等教育的趨勢。跨學科人才培養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然而,目前的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仍然偏向于傳統的單一學科體系,交叉學科理論體系尚未健全,整合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經驗需要不斷積累。
第二,學科評價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學科建設需要一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來準確反映學科的發展水平和質量,而傳統的學科評價往往依賴數量化指標,如論文發表數量等,而區域國別學研究成果認定的專業期刊少、發表困難,這種指標導向的傳統評價方式可能忽視了學科的多樣性和綜合性,難以全面評估學科整體發展水平和跨學科人才的科研成果,從而降低了教師積極參與跨學科研究的積極性。此外,國內現有的“學科本位”體制使學科成為一個教學科研單位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交叉學科的區域國別學能否成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學科,有自己的本科生,有自己的專業特征,有自己的就業途徑,也是其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目前的大形勢下,區域國別研究只能依托某一個現有學科或機構,并以此開展自己的工作,才能較為長久地生存下去。每所高校以什么學科為基礎,主要看其原來的研究基礎[7]。就哈工程外國語學院而言,發表區域國別研究成果需要在外國語言文學、世界史和國際政治學科專業期刊和其他綜合社科期刊“全面開花”,努力擴大發表陣地。
第三,研究對象國的語言教學有待進一步加強。哈爾濱市地處東北亞地區,東北亞的研究對象國主要是小語種國家,其語言和文化相對獨特,需要學生具備特定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然而,這些小語種相對冷門,導致學生對這些小語種的掌握程度不夠。哈工程外國語學院目前為全校本、碩、博學生開設日語和俄語2門東北亞研究對象國語言課程,通過開設小語種課程,培養熟練掌握和運用小語種的學生,有效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但仍不能滿足未來區域國別學交叉學科建設的發展需要。
三、區域國別人才培養的發展機遇
(一)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高端定位與政策支持
船海特色國防院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拔尖人才培養、踐行交叉與融合提供了基本保證。哈工程堅持和發揚哈軍工優良傳統,將“以祖國需要為第一需要,以國防需求為第一使命,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作為價值追求,外語學科與校內工科、理科的交叉融合,不僅可以開拓外語學科的學科內涵,也為外語學科更多參與國家戰略項目提供了可能[8]。
哈工程外國語學院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融入“三海一核”特色,與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船舶信息中心、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船舶工業綜合技術經濟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環球時報(GlobalTimes)、學校圖書館及出版社共建學生聯合培養實習實踐基地。學院緊緊圍繞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深化外語教育教學改革,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及形成性評估考核方式。研究生公共外語教研部把學術化和國際化作為課程建設核心,兼顧人文素養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國際傳播與交流能力。本科外語專業教研部立足理工科高校一流外語本科專業建設需要,依托學校船、海、核學科優勢,堅持“以學生為本”,主動謀求“融主流、增特色、厚基礎、強素質”的發展之路,培養了大批既符合國家科技強國、海洋強國戰略需求,又滿足黑龍江省經濟發展需求的復合型特色外語人才。區域國別研究中心承擔全校本科生及中俄創新班的教學工作,語言學研究中心承擔研究生教學工作,教師致力于語言學、文學、術語學、翻譯學等領域的研究,教學效果突出、教研成果豐碩。
2024年3月28日,龍江社科論壇“區域國別學科發展與融合創新”智庫論壇暨黑龍江省區域國別與向北開放戰略研究學術交流基地成立大會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召開。作為新型社科智庫,學術交流基地為省內外專家學者搭建了開展區域國別與向北開放戰略研究的新平臺,聚焦龍江高質量發展需要,整合資源、增勢賦能,發揮本學科、本領域特色,為服務龍江加快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龍江實踐貢獻社科力量[7]。
(二)雄厚的工科實力為學科交叉與融合奠定堅實基礎
哈工程在船、海、核領域保持著很強的技術儲備,水下機器人、減振降噪、船舶減搖、船舶動力、組合導航、水聲定位等技術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地位。哈工程區域國別學依托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教學、科研單位,致力于探索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具體實踐,服務于新時代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等偉大事業,以期實現工程特色區域國別問題科研和教學工作質的飛躍。哈工程區域國別學交叉學科將主要依托外國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與船舶工程學院、水聲工程學院、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密切合作,以“以需求為導向、以目標為牽引、以優勢學科為引領、多元支持”為原則,整合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和工學等支撐學科,集中優勢力量和資源,在區域國別經濟、區域國別政治、區域國別社會發展、區域國別語言文化等方向進行重點部署。此外,區域國別學還將按照交叉學科的建設思路和要求,注重學科交叉融合,充分體現“基礎理論+區域國別+外語”的建設理念;突出“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語言學”的多學科融合培養特色,在通識教育基礎上強化東北亞國家國情、語言的訓練特色;致力于培養能夠掌握區域國別基礎理論、通曉東北亞國家國情、運用東北亞國家語言的復合型人才,探索深度融合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
(三)廣泛的國際合作開拓全球視野的研究格局
哈工程一貫高度重視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以中外合作辦學為重要依托,以國際學術交流為拓展途徑,積極推進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為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球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遵循“堅持聚焦戰略、堅持服務一流、堅持合作共贏、堅持全球視野”原則,2023年11月7日,哈工程舉辦全球化創新發展論壇,出臺《哈爾濱工程大學全球化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24—2026)》。哈工程積極融入核能“一帶一路”建設,承擔的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被寫入《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主辦核能科教合作國際研討會,全力推進核能技術與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同時,積極推動“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和極地聲學研究,成立極地海洋聲學與技術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哈工程外國語學院先后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烏克蘭、新加坡等國的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聯系并簽訂聯合培養協議,與香港、澳門多所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外國語學院定期舉辦重要的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和專家報告會,加快推進全球化戰略合作進程[7]。這種全方位的國際合作不僅為哈工程在區域國別研究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平臺,也為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創造了條件。
四、區域國別課程建設路徑探索
(一)夯實專業課程基礎
船海特色國防院校主要以理學、工學學科和理工類專業為主,同時又包含文學、法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和專業。例如,哈工程設置了工科、理科和文管3個學科大類。在各學科大類下設置若干專業集群:工科大類設置機類專業集群、信息類專業集群和材化類專業集群;理科大類設置數學類專業集群和物理類專業集群;文管大類設置經管類專業集群、社科類專業集群和外語類專業集群。當前,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世界影響力持續擴大,對通曉區域國別問題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船海特色國防院校結合自身實際,整合優勢學科,逐步探索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區域國別研究,也成為此類院校人文社會學科打破發展瓶頸、提升自身價值的應時之選。
哈工程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具有一定思辨能力與創新精神的英語專業人才。學校依托“三海一核”辦學特色突出科技英語特色,在本科生畢業要求中明確規定學生要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及學科基本素質”“應掌握語言基本功、外國語言學與文學知識、區域與國別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現專業特色,為此開設了“船舶與海洋英語”“核科學英語”“西方文明史”“美國社會與文化”“英國社會與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等特色課程[8]。哈工程區域國別學將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區域國別學學科建設為主線,體現交叉學科特色,強調在基礎理論支撐的專業研究基礎上,以“三海一核”辦學特色為引領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以此為指導,除開設的公共課外,精心打造核心專業課、專業素養課、跨學科選修課“三維互補”課程體系。
(二)打造特色課程體系
哈工程外國語學院的主干學科——外國語言文學的專業核心課程包括“英漢筆譯理論”“英漢口譯”“認知語言學概論”“應用語言學概論”“美國文學史及經典閱讀”“英國文學史及經典閱讀”“英國社會與文化和美國社會與文化”[5]。區域國別學將以區域國別經濟、區域國別政治、區域國別社會發展和區域國別語言文化4個研究方向設置“必修+限選”課程模塊。專業必修課為該專業的核心主干課,專業限選課是按專業要求的不同進行設置,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在此基礎上,區域國別學科利用學院的跨學科選修課打通不同專業間的壁壘,不同專業的學生可在跨學科選修課中任意選擇,充分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以培養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
專業必修課包括“專業外語”“東北亞區域經濟”“區域國別政治理論”“國際關系理論”和“東北亞區域國情學”等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區域國別學4個研究方向的核心專業主干課的理論和方法,有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本研究方向的基礎理論;分專業設置的專業限選課模塊包括區域國別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東北亞區域政治、經濟與社會文獻翻譯,東北亞區域國際關系史,國際熱點問題分析和博導專題講座(興海學術前沿講座)等,通過深化和拓展的方式幫助學生在特定領域進行專業化學習和深入研究,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強化專業素養。設置多樣化的跨學科公共選修課程則是為學生提供分析問題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框架,以及更廣泛的學習機會,培養學生跨學科學習和研究能力,有助于其拓寬學術視野,能夠在復雜問題中運用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外國語學院基于哈工程的學科專長,在加強英語專業內涵式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并利用理工科的學科特點,建立文、理、工輔修專業,例如,“英語+文科輔修”專業、“英語+理科輔修”專業、“英語+工科輔修”專業等。這種創新交叉學科課程體系的設置,可以增進學生的跨學科交流和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視野,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和專業成長。
五、區域國別人才培養目標展望
(一)紅專并舉
船海特色國防院校在培養區域國別人才時,應注重紅色傳統和專業知識的結合。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和扎實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據統計,哈工程畢業生去向主要為各軍工集團公司及其所屬單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及其所屬單位、部屬各高校及部分軍品重點配套單位等國防科技工業單位,占畢業生就業總人數的39.92%;畢業生投身工業化、信息化和國防現代化建設領域的就業比例為71.12%;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整體滿意度為100%,無“不滿意”或“非常不滿意”的單位,對學校就業服務整體滿意度為99.67%;畢業生以“可靠頂用”而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5]。開展新時代的區域國別研究,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站位,嚴守底線意識,講好中國故事,深化中國特色、國防底色、工信特色、船海核特色、龍江特色,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研究初衷,為發展國家戰略科技和培養國家戰略人才貢獻工程力量,奮力開創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二)文理兼修
在培養區域國別人才時,船海特色國防院校應注重文理交叉融合,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組織跨學科研究項目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2023年哈工程提出,學校未來5年的奮斗目標包括“產生更多交叉學科方向和新興交叉學科,成為行業特色型大學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標桿”,強調要“扎根中國大地,構建特色學科體系新形態”[8]。多學科交叉融合既是開闊學生視野,也是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文化修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既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又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既要具備人文素養,又要具備科學素養。在這樣的培養理念下,哈工程培養的學生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更在實踐中展現了卓越的能力,為國家的發展和國際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哈工程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工學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突出視野寬、基礎厚、能力強、素質優、重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致力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可靠頂用人才和引領未來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
(三)學術戍邊
船海特色國防院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國防建設,鼓勵學生在區域國別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參與國際交流、承擔國家重大課題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責任感,開展為維護國家主權和保障世界和平的“學術戍邊”工作[9]。近年來,哈工程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水平顯著提升,“一校四地”協同育人資源建設深入推進,進一步拓展黑龍江省內、煙臺、青島等地區學生實習基地,鼓勵企業參與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立題,立足船海領域行業特色、專業優勢,集聚培優(龍江工程師學院、煙青瓊合作企業)校企協同辦學資源,以實習教學環節為融合載體,通過畢業設計聯合指導實施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使學生以“舍我其誰”的勇氣站到國際學術舞臺的中央,勇于解決“卡脖子”問題,敢于挑戰世界難題,讓青春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綻放絢麗之花[10]。
六、結束語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一帶一路”建設深入展開,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世界影響力持續擴大,通曉區域國別問題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需求不斷擴大,國家越來越重視區域國別問題的研究和人才培養。無論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需要對世界各國、各地區做深入、全面的研究,開展區域國別研究正當其時[11]。
船海特色國防院校在開展區域國別研究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以哈工程為例,學校通過整合自身優勢資源、開展特色研究和培養復合型人才等方式,為推進國家工業化、信息化與國防現代化貢獻力量。未來,哈工程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為講好中國故事,貫徹海洋強國戰略,服務國家工業化、信息化與國防現代化做出更大的貢獻。哈工程將更加切實履行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別和區域研究的職能定位,踐行教育部新文科建設的路線方針和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建立起一支政治可靠、師德高尚、業務一流、作風優良的科研與教學團隊,進而培養出更多具有寬闊國際視野、深厚家國情懷和優秀專業素養的,有志于“學術戍邊”的國際化、復合型區域國別專門人才,為新時代區域國別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曉律.關于區域國別學發展的一些看法:世界史學科的視角[J].區域國別學刊,2024,8(2):7-13.
[2]張昕.作為國家知識體系要件的中國“區域國別學”建設:政治經濟過程與前景[J].區域國別學,2023(1):222.
[3]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學院概況[EB/OL].(2024-02-27)[2024-05-08].https://sec.hrbeu.edu.cn/223/list.htm.
[4]哈爾濱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學院介紹[EB/OL].(2023-12-20)[2024-05-08].https://fld.hrbeu.edu.cn/4722/list.htm.
[5]哈爾濱工程大學課程資源平臺培養方案[EB/OL].(2023-12-20)[2024-05-08].https://dzzy.zhihuishu.com/hrbeu/homeController/queryTrainingView.
[6]張奕.新文科背景下人文精神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的拔尖人才培養研究:以西北工業大學國家級英語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為例[J].中國外語,2023,20(5):31.
[7]哈爾濱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黑龍江省區域國別與向北開放戰略研究學術交流基地成立“區域國別學科發展與融合創新”智庫論壇在校召開[EB/OL].(2024-03-29)[2024-05-08].https://fld.hrbeu.edu.cn/2024/0329/c4719a323549/page.htm.
[8]中共哈爾濱工程大學第五次黨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EB/OL].(2023-06-27)[2024-05-08].https://mp.weixin.qq.com/s/6OR3_EIyHmXf2kicd3noMg.
[9]韓東育.“區域國別學”建設與“學術戍邊”[J].區域國別學刊,2023,7(3):12.
[10]李雅倩,李平.高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邏輯理路: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4,78(11):26.
[11]禹梅,尹世堂,高倬源.新文科背景下外語與其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路徑研究:以“專業+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模式為例[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9):22-24.
■編輯∕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5-08【修回日期】2024-05-20
【作者簡介】趙萬鑫,男,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區域國別學;裴然,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蘇聯核工業體系研究(1942—1953)”(20CSS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