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教學領域中受教育者主體意識日益凸顯,多樣化需求和個性化發展的需求更為強烈。因此,構建新時代教學模式是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與法治》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渠道與陣地,在該課程中運用OBE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反向設計,正向實施,創新教學模式,才能夠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將思政課的實效性發揮到理想效果。
關鍵詞:OBE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教學改革
引言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了解課程教學成果,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學習成果是什么,如何取得,取得的原因以及持續改進的基本內容,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效果提供理論參考。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運用自主探索的“五步交互”教學模式,教育大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方向、崇高的職業理想、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以及培養信息技術服務領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教學整體設計
(一)教學內容
“思想道德與法治”是面向高職院校大一新生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共計48學時。本文選取 “思想教育”部分,即第一章至第四章,共計12學時,進行教學設計和研究。
(二)教學設計理念
1.OBE教育理念
OBE教育理念是一種成果導向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導向,反向設計,正向實施,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1]。在該理念的指引下,根據專題設計,設定學生應具備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教育目標。為實現該目標反向設計課程體系,對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評價。
2.構建師生交互的課堂
基于OBE教育理念下的交互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獲得感為出發點,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準繩,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以及“教師與學生的交互”,教師預設互動的要點,創設多種互動模式,比如問答、對話的雙向型互動模式,小組討論、小組合作的多向型互動模式,頭腦風暴等的網狀互動模式,創建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師生在課堂中煥發其生命活力。
3.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評價的診斷、反饋、改進、激勵、強化等教育發展功能,讓學生在課程中找到自己,賞識自己,找到進步的方向。同時,要通過深入有效的評價,及時強化和矯正課程與教學的信息,更好地實現課程目的,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以OBE理念下,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和明確教學導向[2]。《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中,使用OBE教育理念,強調“反向設計、正向實施”。所謂“反向設計”是指社會需求產出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產出畢業要求、畢業要求產出課程體系。所謂“正向實施”是指課程教學與考核要能夠支撐課程目標、課程目標要能夠支撐畢業要求、畢業要求要能夠支撐培養目標。
把“制造強國”和創新人才培養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對我國職業院校思政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努力培養更多大國工匠的優質“種子”[3]。基于這種社會需求,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大國工匠為目標。在對《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思想教育”部分的知識、能力、素質方面進行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對應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素質要求,最終確定本部分的素質目標為:培養學生立足自身崗位,服務人民,奉獻社會,樹立職業藍領責任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知識目標為:促使同學們通過了解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人生意義,把握人生方向。正確把握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的關系問題。根據自身的專業,了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中國智造”的內在關系。能力目標為: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立場增強明辨是非和與錯誤觀點斗爭的能力,以及能學會分析當前我國所處的時代坐標,學會用歷史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依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思想教育”部分的教學重點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處理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關系;堅定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教學難點為新時代理解時代精神中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能夠結合專業所學,弘揚工匠精神,助力中國“智造”。
(四)學情分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23年級軟件技術專業學生。根據《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學情分析調查問卷》(90人樣本)分析出學生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在認知基礎上,大一年級學生剛剛步入大學,在中學階段接受過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初步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其次,學習特點方面,從生源特點來看,該專業學生大多來自高中的理科生或部分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因此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強,適應小組學習和“互聯網+”的學習模式,能較快從海量資源中獲取有效信息;再次,專業特性上,相較于其他專業學生而言,軟件技術專業學生基于專業基礎,熟悉編程、網絡管理與維護、硬件組裝及維護,具有較強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軟件方面的專業知識等;最后,能力短板方面,根據調查問卷反映的結果,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較薄弱,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的了解有所欠缺,缺乏歷史思維能力。同時,學生缺乏自我驅動、精益求精、吃苦耐勞等精神,對職業素養的重視程度較低。
(五)教學策略
“思想教育”模塊的課程內容圍繞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3個部分展開,結合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培養具有一定的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新時代大學生。具體方案包括 “擔當復興大任,把握人生方向”“樹立崇高理想,補足精神之鈣”“弘揚中國精神,凝聚強國之魂”3個方面。教學中采取了“五步交互”的教學模式,見圖1。
二、教學實施過程
教學主要采取了“五步交互”教學模式,提出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完成任務,使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和拓展知識,通過課后實踐活動和作業鞏固所學知識,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一)課前:任務驅動,突出成果導向
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人生觀、理想信念等調查問卷和《大國工匠》紀錄片等自學視頻等,教師提前布置思考問題,根據學生在學習通平臺的學習情況和調查問卷的結果,為課上學習奠定基礎,實時調整教學策略。
(二)課中:聚焦能力,著眼師生交互
教師聚焦目標,組織學生參與互動,比如,分組匯報“分享自己的理想卡片”、進行“個人發展應優先考慮個人理想還是社會理想”的辯論賽、進行“如果作為一名合格的程序員,你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和作風”的頭腦風暴、情景模擬“假如我是一名程序員”等,使學生帶著具有一定挑戰性的任務學習,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利用歷史時間軸的方式使同學們通過文化主線了解中國精神的一脈相承,破解教學重點。利用專業結合案例、同專業朋輩榜樣、校內現實案例、名師進課堂等,加強與專業的鏈接,化解教學難點。最后,請專業課教師或輔導員教師等進課堂。
(三)課后:思踐結合,自我參照評價
充分利用學習通平臺,進行課堂評價。通過參觀工匠精神展館、下企業參觀、訪談、學習等實踐活動,讓同學進行自我參照評價。教學過程實施設計如下所示,具體情景、任務會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適當進行調整。
三、學生學習效果
(一)實施成效
首先,經過教學,在素質提升上,同學們的《素質量化積分》在校內外活動類、競賽類、社會影響類幾個方面成績有所提升;其次,在知識獲取中,本專題教學后,同學們的作業完成度為100%,平均成績達到了89.6分;考試成績平均分達到了94分。由此,了解到絕大多數同學們基本掌握了本專題所學的知識點;最后,能力提高。根據課中和課后的實踐活動,反映出同學們精益求精、認真細致、注重細節、追求完美等精神有所提升。在系里組織的“工匠工坊學員”招募活動中展現出了優異的成績。
(二)教學評價
保證學習成效評價結果的信度以及效度為思政課教學實現的關鍵所在[4]。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采取立體化、多元化評價方式,做到有感知和無感知、單次課程和學期課程、主觀和客觀的結合,收集教學過程數據進行綜合評價。
(1)考勤評價。通過學習通的簽到功能,本專題教學共發放簽到5次。線下課堂點名1次,簽到率100%,從而獲取學生的出勤信息;(2)作業評價。通過學習通平臺,本專題教學共發放作業3次,利用軟件對學生作業進行自動評判,由此實現客觀評價;(3)教師評價。本專題教學教師共發起評分5次,涉及學生15人左右,由此收集主觀評分;(4)小組評價。小組任務完成后,發起小組互評5次,各小組在學習通進行互評,賦予學生評價的權力;(5)參與評價。學習通系統對知識點進行隨堂評價:本專題共發放搶答10余次、頭腦風暴8次,小組討論8次;(6)測試評價。利用作業對知識點的隨堂、課后測試進行自動評價。
四、教學創新
(一)運用OBE教育理念,堅持成果導向
堅持“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OBE理念。學生中心強調從以“教”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新模式轉變,將用人單位滿意度作為軟件技術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以學生發展成效為導向,聚焦學生畢業后“學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反向設計課程體系與教學環節,配置師資隊伍和資源條件,評價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二)思政課與專業課教師交互,構建協同育人共同體
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管理機制體系之中,在課程思政模塊與專業知識點之間建立映射關系[5]。思政課程也需要發揮專業課的力量,在專業未來前景、專業素養、就業指導、專業教師素養等方面引領學生發展,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發力。
(三)發揮“朋輩力量”,助力學風建設
充分發揮“朋輩力量”的育人作用,讓大賽獲獎學生進入課堂講授自身學習和備賽經歷,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利于學生明確自身發展目標,積極投身于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五、教學反思與教學改進
首先,教學設計。“教師與師生的交互”中,專業課教師和輔導員等教師的時間和空間受到限制,需要提前設計和安排。改進措施:需要進一步開拓“線上走進課堂”的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協同育人;其次,課程教學資源上,由于教師日常教學工作任務較重,投入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的精力有限,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力度還不夠,自制微課視頻的質量有待提升。改進措施:組織學生成立專門團隊協助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和發展共享優質課程資源;最后,教學實施上,部分學生主動性不強,使得教學效果欠佳,碰到問題時不愿意自己思考,等待老師講解,缺乏自主學習能力。改進措施: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教師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需求進行授課,注重側重點的選取和難易程度的把握,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結語
本文基于OBE教育理念,著力探究高職院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新模式。旨在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以能力提升為抓手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持續改進為原則,構建師生互動、全程育人的混合教學模式,穩步推進高職思政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這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有利于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和模式,貫徹落實立德樹人要求。
參考文獻:
[1]岳金霞,吳瓊.OBE理論視角下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9,(05):90-94.
[2]楊紅.基于OBE理念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3):55-56.
[3]吳素霞.新時代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2,(04):110-117.
[4]孫洪梅.OBE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成效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4,15(06):84-86+109.
[5]裴雪丹,黃振永,方嬌莉,等.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電子信息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高教學刊,2023,9(09):129-134.
(作者單位: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