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承載了課程教學和課程育人雙重作用,尤其強調應以學生良好就業為導向,深化學生知識獲得和能力發展。文章對“大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探索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創新策略,旨在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培育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價值觀和就業觀。
關鍵詞:“大思政”;大學英語;就業指導;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9-0099-04
自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數量驟增,社會就業壓力凸顯,尤其是大學英語專業,學生難就業和就業難問題愈發嚴峻。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成為緩解英語學生就業壓力和提高英語專業學生就業率重要舉措。本研究立足“大思政”視域,從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育形式、夯實保障力量、注重實踐教育方面探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方法,以期為高校學生實現高就業和穩定就業提供參考。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大思政”
“大思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階段,針對人才培養社會適應力差、自我發展認識不科學等問題,提出的一種全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1]其不僅強調充分利用課堂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強調充分挖掘專業和課程思政教育元素,通過學習專業課程知識,使學生體悟學習本質和意義,提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其要求充分發揮師資力量,給學生學習和成長提供有效性服務,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提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概括來說,“大思政”是指通過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實現教學和育人統一,達到提高人才社會適應力和增強培養目的。
(二)就業指導課程
就業指導課程是針對高校學生擇業、就業指導的教育課程。主要包括:職業指導、求職指導、職業了解、職業素養培養、政策了解五項課程內容。職業指導,是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性格特征,對學生未來就業發展作出判斷,并指導學生確定就業目標。求職指導,是在學生確定就業目標基礎上,對應如何獲取就業資格,實施一系列就業指導,例如投遞簡歷、面試技巧等。職業了解,針對社會發展,分析職業發展前景,并結合學生自身實際,幫助學生對自身職業發展空間有準確把握,達到幫助建立職業發展規劃目的,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實現自我價值。職業素養,即針對崗位工作需求,教育學生相關工作技能、方法等,側重學生抗壓、抗挫、職業責任、職業交際等培養。政策了解,側重引導學生了解與職業相關的法律法規,如勞動保護法、現行就業規定和政策等。有助于學生充分了解、熟悉,幫助學生確定職業方向、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并最大化保障自身權益。[2]
(三)“大思政”與就業指導課程邏輯關系
“大思政”是實現就業指導的基礎和關鍵,其有助于推進就業指導落實和效果提升,兩者表現為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關系。首先,“大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旨在通過全方位、全過程和全員的參與,實現教學與育人的統一,從而實現對學生社會適應力的培養和教育。就業指導作為一種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就業觀的學習內容,指向的是學生思想和就業上的引導和規劃,旨在幫助學生找到人生價值和發展方向,并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展開行之有效的發展規劃設計。從教育本質上而言,兩者都以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和實現自我價值為目的,故“大思政”與就業指導課程融合具有可行性。
二、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自高校擴招以來,高校學生就業問題逐漸凸顯。以下是江西科技學院針對2023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落實率、就業分布調查,詳見圖1、圖2。
如圖1,針對江西科技學院2023屆總畢業人數11004人,分學歷對學生就業率進行統計。從圖中可以看出,在2023屆總畢業人數中,本科畢業生畢業落實率要低于??飘厴I生畢業落實率,總體落實率為81.62%,呈下降趨勢。
如圖2,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集中在中小企業、機關事業單位、教育、醫療機構以及其他單位,如信息產業、新媒體企業和自主創業等。針對學生就業意愿調查可知,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職業成長機會和薪酬待遇以及適合的就業單位是學生考慮最多因素(見圖3),如此形成了學生就業密集和聚集問題,影響并加大了學生就業難度。[3]
(二)原因
綜上,高校學生就業難和難就業問題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上漲,形成萬人爭搶就業,加大就業難度;第二,高校學生就業、擇業目標集中密集,面對本就招聘較少地區和崗位,增加就業競爭力;第三,學生自身問題,剛畢業學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問題,面對差地區、環境和較少薪酬等,表現出較低的就業意愿,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穩定就業。
三、“大思政”視域下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路徑
(一)構建“大思政”格局,優化課程結構
首先,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在就業指導中樹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對實現科學就業指導、有效擇業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就業課程指導過程中應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的就業指導教育體系。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做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就業觀,強化學生學習意識和職業發展意識,使學生具備職業工作責任感和綜合職業素質。例如,針對英語專業語言、文化、文學、翻譯、交際等教育內容,開設職業語言、職業文化、職業翻譯、職業寫作等相關課程,通過教學與職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等,在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實際運用方式的同時,促使學生學會相關職業工作能力,為提高學生職業實踐力奠定基礎。[4]
其次,優化課程結構,提升學生就業實踐力。在優化課程結構設置過程中,應做到有用與實用結合,即要保障所教學知識對學生未來發展有幫助,并確保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和技能等運用于實際工作中。例如,在英語翻譯課程學習中,一方面要讓學生儲備翻譯必備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另一方面需要補充實際翻譯工作中語意分辨、中西文化差異對應等實際翻譯技巧和方法等,另外還需針對翻譯工作崗位和內容的不同,增設文學翻譯、口譯翻譯等相關內容。通過關聯多項內容,給予學生科學的學習指導和就業指導。
最后,豐富教育內容,做到教育內容“因崗而設,依社會而定”。一方面,結合社會發展,對英語專業崗位數量、崗位變化、崗位發展前景進行了解和把握,確定崗位工作特點和實際所需能力,對應英語專業教學有針對性補充相關內容,或者是開設相關教育教學,確保學生學到對應知識與能力。另一方面,針對崗位工作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團隊工作意識與能力,以幫助學生更好適應崗位需求。例如,優化和完善內容設置。通過與院校英語教師進行調研,與產教協同企業家、優秀工作者進行探討,或通過聽取專家指導和建議,對現有教育內容進行優化和更新。同時,注重教育內容的及時更新和升級。在社會不斷發展過程中,崗位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只有密切銜接社會發展和崗位變化,對教育內容補全、更新和升級,才能保障教學為學生成長服務。對此,高校英語教育工作者需定期評估教育內容的適應性和實用性,及時進行調整和更新,確保教育內容與社會的需求保持同步。[5]
(二)貫徹立體化教育,創新教育形式
在“大思政”教育視域下,提高高校學生就業率,培養學生正確擇業觀和就業觀尤為重要。要充分發揮“大思政”對學生學習引導和就業指導的重要作用,須貫徹立體化教育方式,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
首先,要做到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實際教學中,要充分挖掘英語專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隱藏在教材中的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如職業精神、職業態度、文化觀念和政治信仰等,充分利用課程教育元素,幫助學生認清專業本質,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學習觀。另外,要充分利用社會熱點案例,做好顯性教學。例如,在教學中通過開展案例教學、專題教學等活動,將職業誠信、責任、道德、公平競爭等引入課堂,引發學生熱烈討論,觸動學生深切感知,從而引導學生自覺校正反思,樹立正確職業觀和發展觀。
其次,要做到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理論是實踐發展的前提,實踐是內化理論吸收的最佳形式,做到理論與實踐教育結合,確保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獲得有效發展。一方面,在英語專業教學中要強調理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要依據語言知識、語法教學、文學創作等課程做好基礎知識教學。另一方面,要在基礎知識授課中做好職業滲透教育,如翻譯對應的中英翻譯、文化翻譯、民俗翻譯、交際翻譯等,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發展趨勢,增強學生學習意識,樹立學生就業自信。同時,應通過開展各式各樣實踐活動,如校企參觀、職業體驗、崗位工作參與等,讓學生親身感受職場氛圍,鍛煉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實踐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生不僅能夠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還能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6]
最后,做到傳統與現代方式相結合。在信息環境下,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也是必然。在“大思政”教育視域下,實現傳統與現代信息化教育方式結合,通過開發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思政就業指導高效性。例如,利用多媒體、希沃白板、智能交互技術等對傳統教育方式進行優化升級。通過創建“圖+文”“圖+音”“圖+文+音+動畫”等形式,將抽象知識具象化、直觀化和趣味化,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習意愿并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便利,借助網絡社交工具和軟件等,如微博、微信、微信公眾號等創建就業服務群、就業聯絡群、就業指導群和專業交流群等,將網絡搜集和整理到的信息轉發或推送給學生,或者將課上學習資源創建成電子學習包發送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及時進行知識復習,提高學習效率。除此之外,還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AI智能交互技術等,圍繞英語專業創建職業體驗環境,如建構履歷填寫、面試交流、商務合同撰寫、法律服務等,讓學生在真實體驗中認識專業、感知職業,提高個人交際力和崗位實踐力。
(三)夯實保障力量,優化師資力量
在“大思政”教育視域下,不僅要求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實現思政教育引領全過程課程教育活動,還要求充分發揮教師力量提升思政課教育效果。因此,在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英語專業就業課程指導過程中,需進一步夯實教師隊伍思政教育力量。首先,英語專業教師要認識到思政教育對學生就業觀、擇業觀樹立的深刻影響,端正自身教育觀念,注重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專業教學中。其次,提升教師專業教育能力,使其對專業發展形成科學認知和準確發展判斷,并通過知識教學將正確擇業和就業觀等滲透、傳遞給學生。要實現這一目標,一方面可通過開展校內培訓,邀請英語專業專家和教授,開展專業講座和教學培訓。另一方面可借助校企合作和產教合作力量,讓企業優秀工作者和經驗豐富工作者到校指導教師開展英語教學和就業指導,通過分享工作經驗、經歷等,使教師對行業動態和發展等形成全面、準確的了解,從而提高專業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后,要開展高校英語專業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聯合教育,打破學科壁壘,促進英語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這種聯合教育可以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組織聯合教研活動等方式實現,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四)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增強實踐教育
在英語專業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就業指導,旨在強化學生主觀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綜合實踐力和創新力,使學生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從而實現自我價值。首先,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崗位發展,使學生意識到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專業學習中。比如,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專題教育形式,圍繞社會時政話題,如以“一帶一路”熱點話題引入,讓學生交流、分析、探討、分享英語專業崗位變化。通過此形式,幫助學生了解國家發展戰略,促使學生對職業發展變化有所洞察,并以崗位能力需求引發學生對自身知識和能力儲備關注。其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實踐能力過程中,要注重突出學生主體,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和創新。通過開展主題演講、主題辯論等活動,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通過開展實訓活動,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技能。例如,廣西師范大學在對學生實施就業指導時,針對畢業生團隊意識缺乏、工作執行力較差、服從意識不端正等問題,每年都會組織畢業生參加團訓,通過開展“破冰活動”“不倒森林”等團訓活動,促使學生意識到了團隊重要性,提高了學生之間凝聚力。[7]這為學生未來積極融入工作環境和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程麗瑩. 新時代高?!按笏颊n”建設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24.
[2] 劉娟. 大思政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創新路徑探索[J]. 四川勞動保障,2023(11):30-31.
[3] 王浚川. 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改革與創新探究[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13):109-110.
[4] 周易斯. 解讀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指導實踐的創新路徑[J]. 才智,2023(10):47-50.
[5] 潘偉,陳曉瑜,孟光興. 新時代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改革與創新探究[J]. 高教學刊,2022,8(09):37-40.
[6] 謝洪浪. 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指導實踐創新路徑探討[J]. 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1(17):145-147.
[7] 劉娟. 大思政視域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創新路徑探索[J]. 四川勞動保障,2023(11):30-31.
(薦稿人:李麗玲,江西科技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牛雪璐)
作者簡介:劉傳威(1984—),男,碩士,江西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業;陳培陽(2004—),男,專科在讀,江西科技學院,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商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