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在經濟發展進程當中所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是確保農產品獲得高產穩產,提高農產品品質的關鍵。但要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必須充分重視綜合防治體系的科學運用,把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各項技術措施進行合理利用,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成效,全面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及其品質,培育出更多安全優質的農產品,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
關鍵詞:病蟲害;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
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進程當中占據的地位相當重要,其發展水平將直接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及其質量是事關糧食安全的頭等大事。但農作物栽培過程當中頻繁發生的病蟲害問題,不僅降低了農產品的產量,同時也對農產品的品質構成巨大威脅。據調查,每年我國農業生產過程當中,由病蟲害問題導致的糧食損失高達4000萬噸以上[1],是全國總糧食產量的8%以上,這對于糧食安全帶來的威脅是相當嚴重的。
我國處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農業生產實踐當中,病蟲害的種類較多,給防治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實際防治過程當中,應當充分考慮所栽培的作物種類、季節以及病蟲害的種類及發生特點,實施綜合性的防治工作,將生物、物理、化學、農業等各項技術手段綜合運用以全面提升病蟲害防治成效[2],最大程度避免單一長期應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的不利影響,減少對生態環境帶來的污染。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關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所以更應當重視農作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并做到科學施藥,這樣才能生產出更多優質無公害的農產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
1農業防治
1.1 選用抗性品種
充分考慮當地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情況,篩選出抗性能力強的優質品種,這對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這一防治方法也很經濟。如在農業生產實踐當中,科學選用小麥、玉米、水稻、辣椒以及果樹等抗性能力強的優質品種,就能大幅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幾率,為農作物高產穩產奠定堅實的基礎[3]。
1.2 輪作倒茬和清潔田園
通過輪作措施能夠有效改善種植地原有生態條件,同時可以優化土壤理化特性,提高土壤生物種群數量,減少由于農作物持續連作產生的特定病蟲草害,確保農作物獲得正常生長[4]。因此,農作物栽培過程當中應堅持輪作換茬,一般每3年開展1次,這樣就能有效遏制病蟲害的發生,確保農作物獲得更好生長,并在綜合防治體系支撐下,就能達到高產穩產的理想效果。很多病蟲害以及病原微生物大都存留于枯枝落葉和病果上,全面清除病殘體以及枯枝落葉,將其銷毀并深埋,就能有效減少有害生物的侵染幾率,避免發生一些病蟲害。如棉花栽培實踐當中將枯枝落葉以及生長較弱的病苗帶出田外,棉蚜發生量可減少80%左右。
1.3 深耕曬垡
很多病原菌主要潛藏在土壤當中,借助深耕措施,把土壤內的各種害蟲和病原菌翻到地表,受到陽光直射暴曬或者寒冷凍害,就能減少土壤當中的各種有害生物[5]。如棉花栽培實踐當中,一些棉鈴蟲和棉葉螨發生較重的地塊,通過深耕曬垡,使得病原菌和害蟲數量大幅縮小,病蟲害的發生幾率也大幅降低。
1.4 科學施肥
肥料是農作物生長必備條件之一,對農作物能夠正常生長,提高農作物的自身抗性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在農作物栽培過程當中,應重視氮、磷、鉀的科學配比,合理施入有機肥,進而為提高農作物自身抗性能力,促進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以及實現高產穩產奠定良好的基礎。如水稻栽培過程當中通過合理配比氮、磷、鉀,增施農家肥與鉀肥,有效提升了水稻植株抗性能力,減少了稻瘟病的發生幾率。
1.5 合理灌溉
農作物栽培過程當中灌溉,必須要結合農作物生長過程當中的水分需求、土壤濕度以及天氣情況等科學合理的進行澆水。同時,選用滴灌技術,避免大水漫灌,不然就會引發土壤濕度較大,而增加病蟲害的發生幾率,降雨較多時還應當及時把地塊當中的積水排掉。控制作物栽培密度,加強通風,促進植株獲得更好生長,減少各類病蟲害的發生幾率。
1.6 調節播期
在不會對作物生長造成影響的基礎之上,充分考慮病蟲害的發生趨勢,采用早播、晚播等措施栽培農作物,有效避開病蟲害高發期,這對于減少病蟲害帶來的危害能夠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手段是運用天敵以及各類生物類制劑,來防治農業病蟲害的重要技術手段,該技術手段選擇性極強,作用明顯,并有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且不會構成環境污染,對人畜也非常的安全。因此,生物防治近年來得到了廣泛推廣和應用。
2.1生物防治病害
為了減少農作物病害帶來的影響,運用各種抗生素、病毒制劑以及病原微生物寄生物來控制和減少農作物病害發生幾率。如番茄葉霉病以及各種瓜類白粉病防治過程當中均可利用武夷霉素水劑進行防治,煙草、蔬菜等這些作物栽培過程當中發生的細菌性病害,可用新植霉素以及農用鏈霉素進行防治。蔬菜病毒病還有白粉病等可利用寧南霉素進行防治,作用效果非常明顯。水稻紋枯病可利用井岡霉素進行防治。
2.2 生物防治蟲害
2.2.1 以蟲治蟲。是運用自然界當中的各類天敵來防止農作物蟲害的一種重要方法。首先,必須要保護好害蟲天敵,努力營造適宜天敵生長的良好環境條件。同時,也可運用人工方式進行飼養,增加天敵數量,通過釋放天敵的方式減少農作物害蟲發生幾率。如赤眼蜂主要寄生在害蟲蟲卵上,因此可以選擇在害蟲產卵高峰期進行放蜂,如菜青蟲、煙青蟲和棉鈴蟲高峰期均可釋放試驗蜂進行防治。蔬菜栽培過程當中的各類螨蟲、白蜘蛛等可以利用捕食者進行防治。另外,蛙類、蟾蜍和多種甲蟲,可以有效捕殺多種害蟲,減少害蟲對農作物帶來的危害。
2.2.2 以菌治蟲。是運用致病性微生物來防治農作物害蟲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如各種類別的真菌、細菌以及病毒等致病性微生物等在防治農作物害蟲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防治技術安全性高,效果明顯,不會對人畜、農作物造成危害,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如小菜蛾、甘藍夜蛾以及菜粉蝶等均可以運用蘇云金桿菌進行防治。蔬菜灰霉病可以利用木霉菌制劑進行防治,經防治實踐效果較好。
2.2.3 以抗生素治蟲。目前運用抗生素防治蟲害,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如葉螨類害蟲防治過程當中,應用瀏陽霉素可以發揮較好的觸殺作用。小菜蛾、茄果類的葉螨、菜青蟲等可以運用蟲螨克進行防治。斑潛蠅、菜青蟲以及小菜蛾等害蟲防治過程中,還可運用阿維菌素進行防治。棉鈴蟲、斜紋夜蛾可運用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進行防治。
2.2.4 以植物源農藥治蟲。植物源農藥在防治農作物害蟲方面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黃瓜栽培過程當中以及番茄栽培過程當中發生的白粉病、霜霉病、葉霉病等病害均可利用哈茨木霉T39進行防治。苦楝素能夠有效阻礙昆蟲取食。螨類、蚜蟲、菜青蟲等這些害蟲防治過程當中,可以結合具體實際選用苦參堿、魚藤酮以及楝素制劑進行防治。
3 物理防治
3.1通過溫度來防治病蟲害
在具體防治實踐當中,依照熱力學原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這一方法最為簡單。如稻麥種子于播種之前利用溫水對種子進行浸種處理或者溫水浸種,就能大幅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同時,利用這一方法也能減少蔬菜病毒病的傳染幾率。十字花科蔬菜種子以及豆科類的種子,運用溫水(50℃)對種子進行浸種處理,時間為15分鐘,就能把種子表面攜帶的病菌孢子以及蟲卵等全部消滅掉,達到消毒殺菌的效果,避免出現苗期病蟲害[6]。
3.2 利用趨性誘殺害蟲
很多害蟲都具有趨光性、趨化性、趨色性這些特點,因此在防治害蟲過程當中,就可以設置好誘源,將害蟲引誘到一起,集中將其殺滅。如利用頻振式誘蟲燈、黑光燈等可以有效誘殺甘藍夜蛾、斜紋夜蛾、菜蛾、金龜子等各種害蟲。趨化性誘殺方面,考慮到某些害蟲對于特定化學物質具有明顯的趨性,因此可以配比糖醋液進行誘殺,如斜紋夜蛾、潛蠅以及不同甘藍夜蛾等均可以利用糖醋液進行誘殺。斑潛蠅以及蚜蟲均可利用黃板進行防治。性誘劑是根據害蟲種類來設置專用誘芯進行防治的一種重要方法,如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均可利用性誘劑進行誘殺,不僅可以有效抑制害蟲進行交配,還能減少害蟲產卵量,效果較好。
3.3 人工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利用人工手段捕殺害蟲,也可進行機械性阻隔,減少害蟲的傳播與危害。如利用人工手段摘除紅腹燈蛾的卵塊,控制與減少幼蟲數量。斜紋夜蛾具有轉移危害的特點,根據害蟲的這一特性,可以將其卵塊摘除或進行幼蟲捕殺。清晨可以在農作物幼苗根部扒土殺滅蠐螬和小地老虎。根據茄二十八星瓢蟲以及馬鈴薯瓢蟲假死特性,可通過人工手段敲打植株,讓害蟲掉落到地面集中將其殺死。
4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也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措施,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方面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化學防治不僅效果好,而且作用迅速,操作起來也較為便利,特別是一些大面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化學防治所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雖然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利用化學藥劑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必須充分重視化學藥劑的科學使用。
4.1 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工作
首先應對所種植的農作物種類病蟲害發生情況展開全面調查,根據田間病蟲害監測情況,對病蟲害的發生種類與其特點做出準確預報,以選擇最佳的時機展開防治,科學選用效果好的藥劑進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成效。
4.2運用專一性強的農藥品種
藥劑應用過程當中需充分考慮所監測的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情況,在充分了解與掌握病蟲害種類與其發生特點基礎之上,選用專一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觸殺劑、胃毒類農藥對于咀嚼式口器害蟲防治效果較好,內吸類的農藥品種可以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科學運用菊酯類、氨基甲酸酯類以及有機磷類農藥品種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次要害蟲轉生為主要害蟲。另外,蘋果輪紋病防治過程中,可以運用內吸殺菌劑將病菌有效殺死,而不應選擇保護性殺蟲劑。還需注意,不可為了快速消滅病蟲害而運用劇毒性高殘留農藥進行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應用專一性農藥,不僅效果好,而且對于培育綠色健康農產品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3嚴格掌握農藥的劑量與濃度
應用化學藥劑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過程當中,濃度標準必須符合相關要求。結合農作物病蟲害的種類發生特點合理進行配置。倘若農藥劑量和濃度過大,就會增加農藥殘留,而且還會造成較大的資源浪費,引發環境污染。如果農藥劑量和濃度配比過低,則很難發揮理想的防治效果。另外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過程當中,還應當結合外界環境條件作出科學調整。
4.4嚴格掌控施藥時間和施藥方法
正確適時進行施藥,不僅可以大幅減少藥劑噴灑次數,而且還能有效減少化學藥劑的應用率,進而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另外,也能避免化學藥劑應用給天敵及有益生物帶來的危害,最大程度的確保生態平衡性。在施藥時間選擇上一般選擇在病害初期發生時,其實病害還沒有造成大面積危害,及時利用藥劑進行防治效果較好。同時,在防治害蟲過程當中應抓住害蟲孵化盛期及時運用藥劑進行防治,這樣就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降雨時應禁止噴藥,避免降雨將藥劑沖刷掉,影響防治效果。
4.5輪換用藥與聯合用藥
同一種藥劑在同茬作物上單一應用,就會導致農作物病蟲害對此類藥劑產生較大的抗藥性,繼而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的整體防治效果。所以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時應避免單一藥劑長期應用,及時輪換用藥。也可把幾種藥劑聯合應用在一起進行噴藥,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4.5.1堅持輪換用藥。輪換用藥,防治農作物病蟲害,必須要對各種藥劑的成分功效有一個全面了解,同時要考慮病蟲害的發生種類及其發生發展情況進行交替用藥,這樣就能大幅減少病蟲害的抗藥性,保證防治效果。通常而言,同一種藥劑在同一茬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過程當中,連續應用一般不應超過3次。
4.5.2加強聯合用藥。一種藥劑品種,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方面作用較為單一,長時間大量的應用還極容易產生一些抗藥性。而聯合應用多種藥劑來防治農作物病蟲害,不但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還能大幅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的抗藥性,所以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過程中應加強聯合用藥,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種類與發生特點,將幾種藥物混合在一起進行使用,不僅可以擴大防治對象,還能減少單一藥劑的長時間應用,避免多次進行噴藥。但聯合用藥過程當中,應注意幾種藥劑配合使用不能產生化學反應、沉淀等不良現象,以免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造成不利影響。
5 結語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對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及其產量,品質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雖然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過程中應用化學防治方法作用迅速,效果好,可以短時間內控制病蟲害。但是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角度,在防治農作物病蟲害過程當中,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科學合理的運用農業、生物、物理化學等各種防治方法,以最大程度保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效果,有效減少化學藥劑的應用量,這樣才能助力農業生產逐漸邁向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1]施延文.淺析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以新賓縣為例[J].山西農經,2019(16):97-98.
[2]曹錫芝.麗江市古城區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及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J].農家參謀,2019(08):17.
[3]韋生貴.農作物病蟲害中預測預報以及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J].農家參謀,2019(18):8.
[4]王樹葉.農作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以及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J].熱帶農業工程,2019,43(03):100-102.
[5]涂國昭.無公害防治技術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1,39(21):79-80.
[6]張芳,游訓龍,劉麗娜,等.生態文明背景下的山東農業病蟲害防治應用研究[J].黃河科技學院學報,2020,22(8):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