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落實“雙減”政策,達成初中數學作業減負增效目標,研究者以系列教育理論為指引開展實踐.本文以初中數學日常教學為依托,運用理論闡釋與教學實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探究多元教學策略.如精準分層作業——依布魯姆、維果斯基的相關理論,按學生層次設計梯度任務,激發其潛能;多元作業形式——遵循加德納理論,融合多種智能培養路徑,點燃學生學習熱情;控制作業總量——依據認知負荷與遺忘曲線規律,精選題量、合理安排,保障成效;融入生活情境——基于建構主義與杜威理論,設計生活應用作業,提升能力;強化作業反饋——依據形成性評價理論,關注個性化反饋,合理調整教學,完成閉環.實踐證明,這些策略可有效助力學生提升數學素養,助他們擺脫作業困境.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1引言
“雙減”并非簡單的“減量”,其核心在于實現“增效”,促使教育從粗放式的“量的堆積”向精細化的“質的提升”轉變.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而言,這要求教師重新審視作業的功能與價值,精心安排每一次作業布置,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通過巧妙的設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熱情,提升其學習效率,讓數學作業成為學生鞏固知識、拓展思維、提升素養的有力助推器.
2精準分層作業:適配個體差異,激發學習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強調,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初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起點、學習速度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一刀切的作業布置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成長需求.分層作業以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基石,將學生分為不同層次,為每個層次的學生設計難度適宜、目標明確的作業任務.基礎層作業著重鞏固新知識的基本概念、公式運用,助力知識的初步內化;提高層作業聚焦知識的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復雜情境下的問題,培養其綜合運用能力;拓展層作業鼓勵學生突破常規,探索學科前沿或跨學科知識,激發創新思維.這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實現跨越發展,提升學習成就感,激發學習內驅力.
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數”這一單元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考試成績及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將班級學生大致分為三個層次.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基礎層作業設計如下:給出二次函數 y = ax2 + bx + c(a≠0)的表達式,要求他們準確說出函數的各項系數,判斷函數圖象的開口方向,并通過列表、描點、連線的方法繪制簡單二次函數圖象.學生小劉在完成這組作業過程中,逐漸熟悉二次函數的基本構成,克服了最初對函數圖象繪制的恐懼.中等層次的學生完成提高層作業:已知二次函數圖象經過點(-1,0),(3,0),(0,-3),求該二次函數的表達式,并分析函數的單調性和最值.這需要學生靈活運用待定系數法求解函數表達式,再結合二次函數圖象性質深入分析函數特征.學生小陳在解題過程中,對函數知識的串聯運用更加熟練,數學思維得到有效拓展.學優生則挑戰拓展層作業:探究二次函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優化應用,如某農場要建一個矩形蔬菜種植區,一邊靠墻,另外三邊用籬笆圍成,已知籬笆總長為 20 m,墻長 12 m,設垂直于墻的一邊長為 x m,求種植區面積 S 關于 x 的二次函數關系式,并求出面積的最大值.同時,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二次函數在更多領域的創新應用案例,并撰寫一篇小型報告.學生小張積極查閱資料,與小組同學討論,最終提出了富有創意的見解,在班級分享時贏得陣陣掌聲,他對二次函數的理解也上升到全新高度.
3多元作業形式:點燃學習熱情,拓展知識邊界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類至少擁有八種智能,包括語言智能、邏輯 - 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 - 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傳統數學作業側重于邏輯 - 數學智能的開發,忽視了其他智能領域的協同發展.多元作業形式旨在打破這種局限,融合多種智能培養途徑,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作業全方位感知數學的魅力.書面作業強化數學符號語言與邏輯推理能力;實踐作業調動身體 - 運動智能和空間智能,將抽象數學知識具象化,加深對其的理解;閱讀作業挖掘語言智能,拓寬數學文化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探究作業培養內省智能與人際智能,促使學生在團隊合作中反思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綜合素養[1].
例如學習“勾股定理”時,教師設計了一套多元作業.書面作業要求學生證明勾股定理,運用定理計算直角三角形的邊長,鞏固理論知識與基本運算技能.實踐作業安排學生制作多個不同邊長的直角三角形卡片,利用卡片拼圖驗證勾股定理,如用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以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并通過面積計算直觀呈現勾股定理的正確性.學生小王在拼圖過程中,對勾股定理的幾何意義有了深刻領悟,課堂展示時自信滿滿地向同學們講解自己的發現.閱讀作業推薦學生閱讀《勾股定理:悠悠4000年的故事》,了解勾股定理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從古代中國的“商高定理”到古希臘的證明方法,再到現代在建筑、天文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讓學生們驚嘆不已,不少學生主動分享讀書心得,學習熱情高漲.探究作業則是以校園內的旗桿為研究對象,讓學生分組設計方案測量旗桿高度,要求運用勾股定理及其他相關數學知識,且考慮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學生小李所在小組經過反復討論,利用陽光下的影子、相似三角形原理和勾股定理,成功設計出測量方案,并實地完成測量,在總結匯報中展現出卓越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對知識的綜合運用達到新境界.
4控制作業總量:遵循適度原則,保障學習成效
根據認知負荷理論,學生的認知資源有限,當作業量過多、難度過大時,會導致認知負荷超載,使學生疲于應付,無法有效學習.“雙減”政策倡導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要求教師遵循適度原則,合理安排作業量.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掌握程度,精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習題,摒棄重復、機械的訓練內容.同時,依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合理分布作業時間,注重作業的及時性與階段性復習功能,讓學生在有限的作業量中高效鞏固知識,降低遺忘率,實現知識的長期儲存與靈活運用[2].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學單元結束后,教師沒有像往常一樣布置大量有關相似三角形證明與計算的題目,而是精心挑選了6道涵蓋不同類型的作業題.其中包括利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證明三角形相似的基礎題,如已知在△ABC 和△DEF 中,∠A =∠D,AB∶DE = AC∶DF,求證△ABC ∽△DEF;還有結合實際生活情境,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質求解物體高度或距離的應用題,如測量路燈桿高度時,已知人高、人影長及路燈影長,求路燈桿高度.教師將這 6 道題合理分配到兩天的作業中,每天 3 道,要求學生認真完成并寫出解題思路.學生小孫以往面對海量相似三角形作業時常常熬夜完成,錯誤率還居高不下,這次在優化作業量的情況下,能夠從容應對,仔細分析每道題的解題要點,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而且,教師在課堂上預留 15 分鐘時間,針對學生作業中的疑難問題進行集中講解,強化他們對知識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班級學生在單元測試中的相似三角形相關題目得分率顯著提升,學習壓力明顯減輕,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5融入生活情境:拉近知識距離,提升應用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強調了教育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應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生活情境融入初中數學作業.該理論認為,學生并非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已有經驗基礎上,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了熟悉且真實的知識建構場景,使抽象的數學知識有了具象依托,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激發他們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在動力.同時,杜威的“做中學”理論也倡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體驗情境中學習知識,這種情境化作業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生活、分析問題以及數學建模的能力,促進學生將數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
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教師設計了一系列融入生活情境的作業.例如,布置“家庭水電費賬單核算”任務:給出當地水電費的收費標準,如電費每度 0.55 元,水費每噸 3 元,讓學生根據自家近兩個月的水電表讀數,計算出這兩個月的水電費支出,并通過設未知數,列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某個月未知的水電用量.學生小林在完成作業過程中,不僅熟練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還對家庭開支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精打細算中的用處.再如,以社區團購為背景設計作業:小區組織團購水果,蘋果每箱 50 元,香蕉每箱 40 元,團購總金額達到 1000 元可享受 9 折優惠.已知購買蘋果的箱數比香蕉多 10 箱,問購買蘋果和香蕉各多少箱時剛好能享受優惠?學生們需要從繁雜的生活信息中提取關鍵數據,構建方程模型求解.學生小陳所在小組通過實地走訪小區團購組織者,了解實際情況,成功給出答案,并且還向小區居民提出優化團購方案的建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智慧.
6強化作業反饋:助力精準提升,完成學習閉環
教育評價中的形成性評價理論強調,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反饋對學生學習具有重要的調節和促進作用.作業批改與反饋作為形成性評價的關鍵環節,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通過及時批改作業,運用批注、評語、等級、符號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詳細、個性化的反饋信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同時,依據反饋信息,教師調整教學策略,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課堂集中輔導,對個別問題進行課后一對一輔導,引導學生根據反饋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形成“作業 - 反饋 - 改進 - 提升”的良性學習閉環,持續推動學生數學學習向縱深發展[4].
例如在批改學生關于“數據的統計與分析”作業時,教師展現出極高的反饋藝術.對于學生小周,他在繪制扇形統計圖時,各部分比例計算準確,但在標注圖例時出現混淆.教師在其作業本上批注:“你的數據計算能力超棒,這為準確繪制統計圖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在圖例標注這個小細節上栽了跟頭,下次記得要細心,一個清晰的圖例能讓統計圖更加完美.”并附上正確標注圖例的示例.小周看到批注后,馬上意識到錯誤,在后續作業中再也沒有出現類似問題.教師還統計發現,部分學生在理解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的實際應用場景時存在困難,于是在課堂上專門安排 10 分鐘時間,結合生活中的銷售數據、體育賽事成績等實例,再次對比講解這三個統計量的區別與聯系,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加深理解.課后,針對個別仍然存在疑惑的學生,教師進行一對一輔導,直至學生完全掌握該知識.經過這樣系統的作業反饋與輔導,學生們對統計知識的應用更加得心應手,在后續的統計調查實踐活動中表現出色,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也不斷增強.
7結語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的引領下,初中數學教師若能精準實施上述分層作業、多元作業、控制作業量、融入生活情境、強化作業反饋等教學策略,定能打破傳統作業困境,切實為學生減負增效,讓數學學習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快樂探索之旅,助力學生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中揚帆遠航,收獲豐碩的學習成果,培養深厚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莫連鋒.“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減負增效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4(36):75-77.
[2]鄧小鋒.“雙減”政策下初中數學作業優化設計策略——以“正比例函數”作業設計為例[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4(24):49-50.
[3]馮麗群.初中數學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34):50-53.
[4]張艷玲.“雙減”視野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J].文理導航(中旬).2024(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