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論語》《禮記》《孝經》等典籍蘊含豐富道德教育資源,《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教材包含生活行為規范。課程實踐中,教師通過故事引導、情境體驗、禮儀訓練、經典誦讀等教學方法,將傳統文化要素融入課堂教學。子路背米、孔融讓梨等故事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三尊四敬等禮儀規范培養學生行為習慣,傳統節慶活動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教學實踐表明,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增強文化認同感,推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 道德與法治 教學設計 教育價值 DOI:10.12278/j.issn.2097-5309.2025.03.03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深厚的道德教育智慧。《論語》倡導仁者愛人,《禮記》強調禮尚往來,《孝經》闡明孝道真諦。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成為必然要求。四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將子路背米、孔融讓梨等傳統故事貫穿課程始終,將三尊四敬、長幼有序等禮儀規范融入課堂實踐。教師創新教學方法,挖掘傳統美德內涵,培養學生道德品格。基于教學實踐探索傳統文化有效融入路徑,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現實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先賢們留下了豐富的德育思想,如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平等思想,孟子“仁政教化”的德治理念,以及《弟子規》“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道德規范。這些傳統文化精髓為當代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厚滋養。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通過《論語》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經典教誨,引導學生培養同理心;通過“孟母三遷”等典故培養學生重視德育環境;通過“孔融讓梨”“子路背米”等故事,讓學生感悟禮讓、孝道等傳統美德。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正是對傳統文化教育思想的創造性轉化。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目標的傳統文化要素
四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蘊含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論語》闡述了仁者愛人思想,強調關愛他人乃人之大德,學生通過學習感悟仁德內涵。《禮記》倡導禮尚往來理念,教導學生領會禮儀規范重要性。《孝經》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觀點,彰顯人的價值,培養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揚雄著作中人必其自愛也,然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諸等經典名句,深入淺出闡釋尊重的內涵。《弟子規》記載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等日常行為規范,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踐行傳統美德。《大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啟發學生從小事做起。《中庸》講述執中貴和思想,引導學生把握為人處世分寸。《禮記·曲禮》闡明長幼有序道理,教育學生尊老愛幼。古代圣賢留下諸多箴言警句,教師選取適合學生理解的內容,培養學生道德修養。傳統文化典籍中的道德教育能夠促進學生道德品格養成。
2.技能目標的實踐導向
道德與法治課程技能目標設計融入傳統禮儀規范內容。基本禮儀訓練包含揖禮、拜禮、作揖等禮節動作,學生掌握行禮方式規范姿態。言談禮儀強調三尊四敬規范,即尊長、尊師、尊賢,敬老、敬賓、敬友、敬鄰,培養學生恭敬待人品格。節慶禮儀實踐涵蓋春節拜年、重陽敬老、端午祭祖等傳統習俗。情境模擬活動讓學生體驗長者立幼勿坐、長者行幼勿奔等具體禮儀要求。拜師禮儀教導學生尊師重教,明白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道理。家庭禮儀實踐注重晨昏定省,培養學生孝親敬長美德。鄉村禮儀學習包括鄉飲酒禮、鄉射禮等,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冠禮、婚禮等人生禮儀認知,幫助學生了解禮儀文化內涵。通過系統禮儀訓練,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了道德實踐能力。
3.情感目標的價值引領
情感目標設計注重激發學生對傳統美德的認同感。教材選取醫生視病人如國王等故事,培養學生平等尊重的價值觀念。通過古今孝道故事,引導學生體會尊重長輩的意義。課堂教學重視情感熏陶,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傳統美德。教師創設道德情境,培養學生關愛他人、謙和待人情感態度。選取典型案例激勵學生崇德向善。通過師生互動活動,讓學生感受尊重帶來溫暖,產生情感共鳴。教學過程融入傳統文化精神,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道德認同。情感目標設計重視價值引導,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課堂活動增強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其對傳統美德的熱愛。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使學生形成積極的道德態度。活動設計著重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引導其關愛他人、珍視親情和友情。課程將傳統道德情操培養貫穿始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4.發展目標的整體規劃
發展目標著眼學生終身成長需要,培養其道德修養自覺性。教材內容系統設計,將傳統美德內化為學生品格。通過螺旋式課程設置,逐步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教學過程強調學生主體發展,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課堂活動重視學生多元智能發展,促進學生認知情感行為統一。教師指導學生建立道德成長檔案,培養其自我反思能力。發展目標規劃注重學生道德認知、情感、行為協調發展,形成完整人格。課程設計重視學生道德判斷力培養,增強其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道德主體意識,引導其主動踐行美德。通過長期目標規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整體規劃強調道德教育持續性,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道德意識。課程體系建設著眼未來發展需求,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
三、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方法
1.故事引導法的運用
故事引導法運用傳統文化典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道德內涵。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需精選蘊含深刻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教材內容涉及尊重主題,便選擇子路背米、孔融讓梨、曾子殺彘等經典故事。子路背米展現尊老愛幼美德,故事描寫子路背負大米奔走于市,遇見長者便放下米袋行禮問好,體現傳統禮儀規范。孔融讓梨故事講述孔融四歲時主動將大梨讓給兄長,表達謙讓美德。曾子殺彘故事記述曾子答應妻子殺豬給兒子吃,因故未能履行承諾,令兒子傷心失望,后言而有信最終殺豬,彰顯誠信品格。教師講述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孝感動天等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感悟中華民族重教、重德的優良傳統。孟母為子擇鄰搬家三次,凸顯環境教育重要性。岳母刺字教子精忠報國,展現崇高家國情懷。孝感動天故事講述董永為父盡孝感動天帝,傳遞孝道美德。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身邊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事跡。學生通過故事分享、情景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對傳統美德的理解。傳統故事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從故事情節中領悟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高尚道德情操。
2.情境體驗式教學
情境體驗式教學貫穿傳統禮儀情境設計。教師圍繞節慶禮儀創設情境,如端午節包粽敬長、中秋賞月話孝、重陽登高尊老等傳統節日活動。茶道禮儀情境教學讓學生感受謙恭禮讓,拜師禮儀情境培養尊師重教美德。傳統社交禮儀情境包含長幼有序座次、賓主相待進退、鄉飲鄉射禮節等內容。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置身其中,體驗揖禮、拱手、鞠躬等禮節要求。生活禮儀情境涵蓋餐桌禮儀、待客之道、謙遜談吐等日常修養。課堂情境再現傳統讀書禮、開筆禮、成童禮等重要儀式,讓學生感受文化傳承。教師可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在情境中領悟禮儀蘊含的道理,內化為自覺行為。
3.傳統禮儀實踐活動
傳統禮儀實踐活動強調學生親身參與體驗。組織學生學習行禮問候、待人接物等傳統禮儀規范。教師示范講解傳統禮儀要領,指導學生規范動作姿態。通過禮儀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利用課間活動時間進行禮儀實踐訓練,鞏固課堂所學。組織學生開展家庭禮儀調查,了解傳統禮儀現狀。引導學生在校園中踐行禮儀規范,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設計小組合作任務,培養學生集體意識。開展禮儀展示活動,增強學生自信心和自豪感。邀請家長參與禮儀實踐活動,形成家校共育合力。通過長期堅持訓練,使傳統禮儀內化為學生的行為自覺。鼓勵學生創新傳統禮儀形式,增添時代特色。定期進行禮儀實踐效果評估,及時改進教學方法。
4.經典誦讀與品析
經典誦讀品析活動應精選富含道德寓意的傳統文化篇目。教師圍繞尊重主題,選取《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等闡述人性教育篇章;《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等孝道篇章;《千字文》中“知止足,可以人貴”等處世哲理名句。在誦讀過程中,采用個人誦讀、集體誦讀、分角色誦讀等多樣化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反復誦讀加深記憶,引導學生品味字詞句意,理解經典蘊含的道理。教師注重講解經典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深層含義,并通過師生互動探討挖掘其現實意義。為形成長效學習機制,開展“每日一句經典”活動,培養學生堅持誦讀習慣;通過“經典故事會”,深化學生對經典內涵的理解;舉辦經典誦讀比賽,展示學習成果。同時開展“經典潤家園”親子共讀活動,推動家校協同育人。教師定期更新誦讀篇目,建立誦讀打卡制度,將經典誦讀融入課前課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指導學生知行合一。
四、教學效果的評價與反饋
1.多元評價體系構建
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體系全面考查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教師評價關注學生對《論語》《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內容掌握程度,考查禮儀規范執行情況,評估傳統美德踐行效果。學生自評重點反思對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的理解,總結孝悌忠信等品格養成。同學互評著眼日常禮儀表現,包括長幼有序、謙恭禮讓、言談舉止等方面。家長評價記錄學生在家表現變化,尤其是對長輩態度、處事方式、生活習慣等傳統美德體現。建立傳統文化素養評價指標,涵蓋經典誦讀、禮儀規范、道德實踐等維度。采用課堂觀察、實踐考核、綜合測評等方式,全面客觀反映學習成效。評價標準強調對《中庸》執中貴和、《大學》修身齊家等傳統思想的理解,考查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的認知程度。評價過程重視對學生“三字經”背誦、“弟子規”踐行、傳統禮儀遵守等方面的表現記錄,形成完整評價體系。
2.過程性評價方法
過程性評價記錄學生傳統美德養成歷程。采用《弟子規》實踐手冊,跟蹤學生禮儀規范遵守情況。開展經典誦讀打卡活動,記錄學生對傳統文化典籍的學習過程。設置傳統節日禮儀實踐單,評估學生對傳統習俗的認知。記錄學生日常生活中尊老愛幼、謙遜禮讓表現,反映傳統美德內化程度。建立經典故事分享檔案,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故事領悟深度。通過晨讀、午休、放學等時段觀察,記錄學生禮儀行為養成過程。開展“小小茶童”禮儀訓練、“文明小標兵”評選等活動,激勵學生踐行傳統美德。定期分析評價數據,幫助學生形成傳統文化自信。課程設置“每月一德”主題評價,如一月“孝德”、二月“仁德”、三月“禮德”等,通過持續觀察記錄學生在不同傳統美德方面的成長軌跡。建立“四季傳統文化實踐檔案”,春季重點記錄學生清明節祭祀、端午節誦讀屈原詩詞等活動表現。
3.實踐活動評估
實踐活動評估著重考查學生道德實踐能力。制定活動評估指標,包括參與態度、合作精神、實踐效果等方面。采用活動打分表,記錄學生具體表現情況。設置小組互評環節,培養學生評價能力。通過活動總結交流,了解學生收獲體會。建立活動影像資料庫,積累評估數據素材。開展活動成果展示,檢驗學習實效。注重活動過程記錄,全面評估參與表現。制定評估等級標準,規范評價操作流程。重視活動設計評估,及時優化活動方案。采用多角度觀察法,客觀評價實踐效果。鼓勵學生進行活動反思,促進自我提升。建立活動評估檔案,系統記錄成長軌跡。定期開展活動評估會,總結經驗教訓。評估結果及時反饋,指導實踐改進方向。構建科學評估體系,提升實踐活動質量。
4.成長檔案管理
成長檔案管理系統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手冊,記載重要活動經歷。收集學生作品作業,展示學習成果進步。整理課堂表現記錄,反映知識技能掌握。保存活動照片視頻,見證精彩成長瞬間。建立評價記錄冊,匯總各類評價信息。制作成長軌跡圖,直觀展現發展變化。收錄自我反思日記,記錄感悟。建立檔案管理制度,規范材料收集整理。定期更新檔案內容,保持資料時效性。重視檔案分類歸檔,方便查閱使用管理。鼓勵學生參與檔案制作,增強成長記錄意識。建立電子檔案庫,實現信息化管理存儲。定期整理分析檔案,總結成長規律特點。利用檔案資料指導,促進學生持續進步。
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新時代德育工作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從《論語》“德之不修,學之不講”到《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文化始終強調德育為先。通過科學設計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機制,將“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貫穿課程始終。課堂教學實踐表明,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能有效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增強文化自信。教師應不斷探索創新,創設“誦讀經典”“禮儀實踐”“故事引導”等多樣化教學活動,構建“知行合一”的科學評價體系。在今后的教學中,還需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總結實踐經驗,推動傳統文化教育深入發展,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時代活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精神滋養。
參考文獻:
[1] 趙遠鋒《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陜西教育(教學版)》2024年第10期。
[2] 謝一春、徐衛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路徑探析》,《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4年第10期。
[3] 張在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第二課堂》2024年第9期。
[4] 孟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路徑》,《天津教育》2024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