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培育信息技術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課題組深入剖析中職學校信息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從職業認知、職業訓練、職業檢驗三個階段進行專業崗位、課程體系、技能比賽、資格考證和就業升學融合的具體做法,構建“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模式,助力中職學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賦能升級。
關鍵詞:信息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五融三階;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08-0083-04
為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在中職學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強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解決人才缺失問題;2021年10月,國家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提出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1];2024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發展數字經濟的決策部署,發揮數字人才支撐數字經濟的基礎性作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等9部委聯合發布《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堅持創新引領和服務發展,堅持需求導向和能力導向,緊貼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需要,用三年左右時間,扎實開展數字人才育、引、留、用等專項行動,提升數字人才的創新能力,激發數字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增加數字人才有效供給,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著力打造一支規模壯大、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數字人才隊伍,從而更好地支撐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然而,當前中職學校信息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滿足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比如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脫節、課程教學和工作過程相脫節、課程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學生專業認同和專業自信不強、專業對口升學率不高等問題。由此可見,加強建設新時代中職學校信息技術專業群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背景,筆者嘗試將“崗課賽證升”有機融入中職信息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以使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培養過程模塊化,有效拓寬學生的升學就業渠道,提高技能人才持證率,增強學生就業靈活性和崗位適應力,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一、中職學校信息技術專業群“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與構建思路
(一)“五融”與“三階”遞進實施的人才培養內涵
不同于基礎教育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也不同于高等教育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中職教育更注重特定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職業學校應基于該職業的崗位工作、課程體系、技能比賽、職業資格證書和對口升學與就業進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形成“崗課賽證升”五要素融通的培養體系,突出“職業”特性,以職業認知、職業訓練、職業檢測等三個階段加以實施。其中,“崗”就是專業對應的崗位,將該專業崗位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的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的具體內容目標,可以通過職業認知活動加深對崗位工作的了解;“課”就是專業對應的課程體系,按該專業所包含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要求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可以看成學生通過課程教學強化職業訓練;“賽”是指學生通過參加專業技能競賽來加強專業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操作的緊密結合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既可看作是對專業職業崗位工作訓練的強化,又可以看作是對職業訓練結果的檢驗;“證”是學生通過考取專業職業資格證書或“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來檢驗專業學習是否達到目標,以提高職業訓練內容和訓練方式的針對性,可作為對職業訓練是否達到目標的重要檢驗手段;“升”是學生畢業時能夠升學或就業,是學生通過對“崗”的認識,通過“課”和“賽”的訓練,用“證”檢驗是否能順利升學和就業,實現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構建“崗課賽證升”五位一體融合和“職業認知、職業訓練、職業檢驗”三階段遞進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中職學校首先要對專業群對應崗位群需求進行廣泛調研和專家論證,并在師生中全面鋪開,讓師生全面了解崗位工作任務。然后,針對專業崗位內容進行課程設計與實施,并通過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和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學生是否掌握本專業主要知識與技能、專業人才培養是否達標的檢驗手段。同時,學生在這一系列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必將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對口升學和就業,既可以解決學生個人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又將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崗課賽證升”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思路
創新構建“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模式,首先是優化“崗課賽證升”五位一體相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其次是實施職業認知、職業訓練、職業檢驗“三階遞進”式職業人才培養步驟,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對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專業對口升學率。
1.引入崗位工作、比賽和考證內容,兼顧中高銜接,重塑課程設計
課程建設是專業群建設的基礎和落腳點,應優化基于工作過程的“崗課賽證升”專業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2]。“崗課賽證升”融合,即按照職業發展規律設計課程,在工作要求、競賽內容、職業資格、中高職銜接和學習內容之間建立有機聯系,實現“崗課賽證升”綜合育人。以職業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為導向,識別并描述職業能力,培養學生與工作過程相關的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在專指委的指導下,組建由職教專家、企業實踐專家、骨干教師和高職對口專業負責人及骨干教師組成的課程開發小組,以崗定課,崗變課變,因材施教,育人為本;以賽課融合為輔助,以競賽為標桿,競賽內容基于教學、高于教學、引領教學,促進師生間切磋交流,以技能競賽能力素養為目標整合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以證課融合為支撐,以考證為學習成果的檢驗,以考證學習作為對課程的補充、強化、提高,實現書證融通[3];以升學為導向,將中高職課程銜接貫穿“崗課賽證”融合全過程。通過職業崗位分析、工作任務分析、職業能力分析、職業資格分析、競賽內容分析等五個環節,逐層逐項分析出均可能存在中高職課程內容的區分點,同時參照專業群對應國家專業教學標準,據此設置(調整)課程,并深入分析每項職業能力對知識和技能學習水平的要求,修訂課程標準,優化“崗課賽證升”課程體系,修訂并實施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的信息技術專業群“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方案。
2.依托專業教學資源開展項目式教學,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工作對接
開發“崗課賽證升”專業群教學資源庫,為教師教與學生學夯實資源基礎。依據“崗課賽證升”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信息技術專業群每個專業至少挑選2門專業(技能)課程,根據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借助超星教學與資源庫平臺,建設在線課程資源,主要包括課件、錄像、微課、習題、仿真實戰練習以及區級職業技能競賽試題與操作視頻、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課程、對口升學測試題等項目資源。接著,依托建設好的超星教學與資源庫平臺,開展課前引導學生學資源、課中組織學生說資源、課后督促學生用資源的“混合式”項目教學,實現課程內容與崗位工作對接。
3.實施“三階遞進”職業學習活動,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
“三階”是指實施專業培養過程中,組織學生開展“三階遞進”職業學習活動。第一階段是職業認知:依據國家標準,如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專業群對應的國家教學標準、國家職業標準等,結合本專業構建的“五融”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企業專家引領、專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依標準、說職業”的專業崗位工作過程知識競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發現職業、描述職業、講述職業,體驗專業崗位基本技能,提升學生與人交流、與人合作、信息處理等能力,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第二階段是職業訓練:在企業專家引領下,引進企業真實工程項目,將專業對應的自治區職業技能大賽、國家職業技能大賽和世界職業技能大賽賽項訓練模塊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操作模塊轉化為訓練項目,開展以“專業工作室+專業技能社團+網絡師徒制”教學模式為主要載體的職業訓練活動,培育學生的職業道德與職業規范,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和專項技能,提高考證通過率和技能競賽水平,增強學生的專業自信。第三階段是職業檢驗:在企業技術骨干與學校專業教師的共同指導下,整合職業訓練項目設計畢業設計任務,開展以“畢業設計作品展+專家座談會”為主要載體的職業學習檢驗活動,通過作品展示和專家點評反饋,形成新的“崗課賽證升”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革新創新能力等,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進而提高畢業生專業對口升學率與就業率。
二、中職學校信息技術專業群“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
(一)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和主題,確保“課”“證”融合
為培養信息技術專業群學生的新業態新工作崗位適應能力,中職學校要根據當前國家計算機與軟件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證內容、工作崗位“1+X”職業技能證書內容優化、完善課程設計,動態更新課程教學內容。具體做法為:對“1+X”傳感網應用開發、網絡系統建設與運維、融媒體內容制作、電子商務數據分析等四個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完成工作任務的職業技能要求進行分解,然后重新梳理,最后判斷其課程歸屬,融入對應課程教學內容。以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對應的“傳感網應用開發”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數據采集”工作領域為例,通過對該工作領域中的3個工作任務“模擬量傳感數據采集、數字量傳感數據采集、開關量傳感數據采集”的職業技能要求進行分解、梳理和歸納,將模擬量傳感數據采集、數字量傳感數據采集等兩個工作任務歸屬于傳感器與傳感網技術課程,將工作任務開關量傳感數據采集歸屬于單片機技術應用課程。
(二)穩步實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確保“課”“賽”融合
當前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根據新業態的發展增加了許多新職業,特別是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相關的新職業,同時也相應增加了許多數字職業技術技能競賽活動。在信息技術領域,特別強調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選拔培養數字人才,促進高水平數字人才與項目產業對接。具體做法:將專業群四個專業對應的省級、國家級職業技能競賽標準進行分解,然后重新梳理,判斷課程歸屬,融入對應課程教學內容。如針對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對應的省級職業技能競賽賽項“網絡搭建與應用”,將其中的競賽模塊“服務器配置與管理”的具體內容進行分解,再重新梳理歸納為Windows操作系統安裝、Windows常用服務配置和Linux操作系統安裝、Linux常用服務配置兩大部分,結合實際,分別歸屬于Windows操作系統管理和Linux操作系統管理兩門課程。通過將“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等職業競賽的內容以及考核標準等納入課程設計,對接行業標準,引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技能大賽標準及職業資格證書的相關要求,打破原有課程結構和邊界,將這些標準與教學內容、考核內容無縫對接,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賽訓一體的目的。
(三)搭建“中高職銜接”平臺,確保“課”“升”融合
中高職銜接是指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內容建設要求,推動中職和高職協調發展,系統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通俗來說,就是從中職學校升到高職院校的培養過程就叫“中高職銜接”。《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辦法》明確了通過“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的招生升學辦法。信息技術專業群屬于職業教育專業大類中的電子與信息大類,升學考試明確規定要參加語文和數學兩門文化課和電工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等3門職業技能課。具體做法:在進行“以崗定課、課證融合、課賽融合”過程中,與高職相應專業負責人深入研討,從職業崗位分析、工作任務分析與職業能力分析等三個環節逐層分析出中高職課程內容存在的區分點,特別是對要進行考試的三門職業技能課程,要進一步確定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融入證書和競賽評價標準,修訂融合課程的課程標準,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崗課賽證升”專業課程體系,實施職業認知、職業訓練、職業檢驗“三階遞進”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基于工作過程和升學目標的完整、獨立、可執行的“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方案。
(四)依托“五融”專業教學資源庫,開展“三階遞進”學習活動,提升教學實效
要提升職業教育教學實效,首先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要打造“知行合一”的高質量實踐教學“雙師型”師資隊伍[4]。其次要建設符合職業教育規律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在專業課程資源建設方面,資源內容要緊密結合行業實際,根據崗位需求動向、技能大賽內容變更、職業資格考證等趨勢持續引入最新的行業知識和技能,確保教學資源始終保持前沿性和實用性。最后要基于專業教學資源庫從職業認知、職業訓練、職業檢驗開展“三階遞進”學習活動。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職業認知階段:在第一學期開展職業認知學習活動。首先,學生選擇專業教學資源庫里的相關專業建設標準、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課程標準等內容展開線上學習。其次,開展線下職業認知活動。邀請企業專家參與指導,開展“依標準、說職業”專業崗位工作過程知識競賽職業認知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職業認知學習活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專業崗位及典型工作任務內容的了解,而且提升了自我學習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增強了信息處理與數字應用能力,為下一階段進行職業訓練奠定基礎。
二是職業訓練階段:主要在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開展職業訓練活動。根據當前信息技術相關的新興職業技能標準,比如工業互聯網運維員、數據安全工程技術人員、數據庫運行管理員、數字孿生應用技術員、智能硬件裝調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崗位工作任務要求,面向信息技術專業群學生,引進智能家居裝配、平面廣告、企業網絡搭建、電商運營等與各專業對應的真實企業工程項目,結合數字產品檢測與維護、物聯網應用與服務、網絡建設與運維、移動應用與開發、大數據應用與服務等區賽、國賽項目的具體要求,根據專業資源庫課程教學要求開展課程學習與職業技能訓練教學,實現專業基礎知識的拓展應用,加強專業核心知識應用及技能比賽內容學習,為下一階段通過職業檢驗取得好成績做好準備。
三是職業檢驗階段:主要在第四學期和第五學期開展職業檢驗活動。通過開展專業技能競賽、畢業設計作品展、職業資格證書考試、“1+X”職業技能認證和專家座談會等活動進行職業檢驗活動,促進學生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的發展,完善專業核心技能,凸顯一專多能,形成業務流程經驗,以職業素養、專業經驗吸引用人單位。同時,依托資源庫平臺加強“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職教高考學習與模擬考試,多舉措推進學生職業檢驗活動,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水平。
總之,廣西交通運輸學校信息技術專業群通過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建立了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共同開發課程的機制,形成了“崗課賽證升”五位一體中高職銜接專業課程體系,創新開展了以專業崗位工作過程知識競賽為主要載體的職業認知活動,建立了和學生“三階遞進”職業學習活動相對應的考核評價體系。“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模式的推廣已初顯成效:成功孵化自治區級示范特色專業4個、自治區級教學資源庫1個、校級精品課程15門,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2項,開發教材6部;專業群教師參加自治區級職業技能比賽榮獲一等獎2項,參加教學能力比賽榮獲自治區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南寧市二等獎1項。同時,依托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領,廣西交通運輸學校連續舉辦六屆畢業設計作品展,樹立職教活動品牌,受到120余家企事業單位關注,吸引了區內外10余所職業院校前來參觀學習交流,并推廣至40多所院校,直接受益師生6萬多人,覆蓋師生10余萬人。
參考文獻
[1]邵建華.基于崗課賽證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現代商貿工業,2024,45(22):87-89.
[2]胡翰,舒慧欣,陳小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高職信息技術類專業群建設探索與實踐[J].高科技與產業化,2024,30(06):80-81.
[3]曾天山.試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43(05):98-107.
[4]馬曉天,張惠.基于市域產教聯合體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2024,23(26):21-24.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1+X證書制度下中職信息技術專業群‘五融三階’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2023A057)的研究成果。
(責編 林 劍)
作者簡介:蘭兵,1975年生,廣西上林人,碩士研究生,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計算機網絡、物聯網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