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校協作可以提升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有助于實現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培養學生良好品德、推動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系統探討家校協作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提出教師可通過分享協作案例強化家長參與意識,通過分享教學計劃指明家校協作方向,通過共享學生情況推動學生個性成長,通過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豐富英語課程資源。
關鍵詞:家校協作;初中英語教學;立德樹人
有效的家校協作有助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幫助學生在獲取學科知識或復習、遷移所學內容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如何有效推進家校協作工作是教育領域的重點話題。初中英語教師應該結合課程特點探索家校協作的作用和策略,增強英語課程的育人效果,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一、家校協作對初中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一)家校協作可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很多學生缺少英語交流環境,在生活中很少運用英語思維獲取、傳遞、整合信息;一些自律意識較弱的學生也很少在生活中進行復習、拓展學習活動,導致其英語水平的發展受到限制[1]。通過開展家校協作活動,教師在布置語言應用、拓展探究任務后,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請家長適當監督,推動學生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提升學習能力,達成在生活中逐步提升英語水平的目標。
(二)家校協作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
英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品德。如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5 Good manners重在引導學生避免做出亂丟垃圾、插隊、闖紅燈等行為,能夠尊重不同地區的文化;Unit 8 A green world重在引導學生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品德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若師生互動時間有限,教師就難以對學生的言行、生活習慣等進行監督。通過家校協作,家長可以參與到孩子的品德培養活動中,關注孩子的日常行為,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踐行正確價值理念。長此以往,學生就可以養成良好的品德。
(三)家校協作可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文簡稱《課標》)中多次提及“健康”這一關鍵詞,如“對學生抱有合理期待,讓他們獲得積極學習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教師的信任,健康、自信、陽光地成長”“促進學生全面、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因人際交往、學習壓力等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也可能會因忽視鍛煉、休息等出現身體方面的問題[2]。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中很多內容都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如七年級上冊Unit 1 This is me!中的語篇有助于提升學生主動交友的意識,減輕學生入學時的交友壓力;Unit 4 School days有助于學生形成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的意識。通過家校協作,教師可以在校內結合教材分享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方法,而家長可以配合教師以恰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基于所學緩解負面情緒,培養良好作息習慣,從而實現健康成長的目標。
二、家校協作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策略
(一)分享協作案例,強化家長參與意識
部分家長受教育理念、個人受教育經歷和教育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存在家校協作意識不足的問題[3]。教師需要注意以恰當的方式引起家長對家校協作相關工作的關注,強化家長的參與意識,從而更好地調動家長的力量,提升學生培養效果。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定期分享成功的家校協作案例,也可以先展示家校協作背景下學生取得的成果,再分享不同主體對學生成長的影響,讓家長認識到家校協作對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4 Do it yourself時,家校協作活動可以圍繞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生活能力、審美素養等展開。首先,教師可在導入環節展示學生家長錄制的視頻。視頻中,學生可以“導游”的身份用英語講解家中客廳的陳設。在制作視頻前,學生可以在家長的陪同下設計講演稿內容,基于已有的英語知識儲備,借助詞典等工具完善英文講演稿。教師則適時提供修改意見,輔助學生完成視頻錄制。課后,教師向家長說明本次活動對學生成長的幫助,如“學生學會了很多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英語表達”“學生喜歡上了手工活動,提升了動手能力”“學生的生活環境充滿了與父母間的美好記憶”等。
這樣,教師通過定期分享成功的家校協作案例,可以讓家長認識到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共同參與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技能等,落實英語教學目標。
(二)分享教學計劃,指明家校協作方向
一些家長對英語學科的教學內容了解不足,在開展家庭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家庭教育重點與英語學科教學重點有偏差的問題[4]。為提升家校協作的效果,教師需要分享教學計劃,讓家長了解英語教育的目標,明確家校教育的方向,確保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產生協同效應,提升育人效果。在分享教學計劃時,教師應注意說明各個單元的主要育人目標、各個課時的教學內容等,并為家長提供教育建議,為高質量開展家校協作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例如,在譯林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 A good read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分享如下教學計劃,讓家長參與到家校共育活動中,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使學生能夠為課堂活動做好準備,并逐步落實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工作。
單元目標:①讓學生了解不同類型的書籍;②提升學生推薦書籍的能力;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為教材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家長可在單元開始之初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并與學生分享閱讀成果。
第二課時:教學內容為Reading部分內容的梳理,家長可引導學生更多地收集與《格列佛游記》相關的信息,如作者的生活背景、寫作風格等,促使學生深度了解名著。
第三課時:教學內容為Reading部分內容的深度閱讀,家長可監督學生整合語篇中重要的語言知識,完成教師分享的練習。
第四、五課時:教學內容為Grammar、Integrated skills部分內容,家長可引導學生聆聽單元已學語篇對應的音頻,為系統梳理語法知識做準備,并能夠完成課堂聽說任務。
第六課時:教學內容為Speak up和Study skills部分內容,家長可以與學生交流他們在單元學習過程中閱讀的書籍內容,并請學生推薦一本新的書籍,使學生能夠在課上有話可說。
第七課時:教學內容為Task部分內容,家長可在課堂活動結束后,與學生共同閱讀一本課外書,交流閱讀感悟,以提升學生閱讀深度,并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三)共享學生情況,推動學生個性成長
受個人經歷、性格、學習效率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在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需求有所差異。教師和家長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在落實基礎教育工作的同時,推動學生個性成長。為此,在家校協作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家長共享學生的綜合情況,提升家校協作的效果。具體來說,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記錄學生的興趣、存在的問題等,與家長分享,從而讓家長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能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科學的監督和引導。同時,家長在開展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也需要記錄學生的表現,及時向教師反饋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話題、課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等,從而讓教師了解學生通過課外活動取得的進步和后續的學習需求。這樣,教師與家長共享學生情況,可以更加科學地制定校內、校外指導方案,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例如,在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3 Teenage problems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對話、書面表達等活動分享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擾。之后,教師可以與家長進行合作,幫助學生克服青春期的一些困難。如針對個別學生提出的“I am not as beautiful as my classmates.”等與外表相關的問題,教師需要分析問題的成因,如“學生的自信心不足”“學生很少得到他人對自己外貌的贊美”等,并將這些信息與家長共享。在教師的提示下,家長可以分析孩子的成長經歷、生活經驗等,在此基礎上嘗試與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如家長可帶領學生理一次發,購買一件學生喜歡的衣服或飾品,鼓勵學生通過微笑提升信心等。教師可通過“I like your haircut.”“It looks very nice when you wear the hairpin in your hair.”“Your smile brightens up my day.”等句子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并逐步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外表”轉移到“內秀”,如肯定學生的藝術或體育特長、學習進步、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一段時間后,教師可布置寫作任務,請學生給過去的自己寫“回信”,說說自己如何解決了問題。這能在提升學生書面表達水平的同時,讓學生學會正視自己,并結合一段時間的生活、學習經歷找出自己的閃光點,樹立成長信心。
此外,家長在觀察孩子的家庭生活狀態,發現新的問題時,也需要及時與教師溝通。例如,有家長發現,在升學的壓力下,孩子壓縮了自己參與鍛煉的時間,很少參與室外活動。對此,教師需要結合家長提供的信息進一步觀察學生的校內活動,分析學生在大課間、體育課的活動情況,并與體育學科教師溝通,更好地判斷學生的身體狀態。最后,教師要綜合調查信息,分析學生是否需要增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在必要的情況下與家長合作,展開趣味性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如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邊聽英語音頻邊夜跑;與家長共同完成英語詞匯運用游戲,在游戲失敗的情況下接受舉啞鈴、做半分鐘平板支撐等“懲罰”,以此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并使學生形成健康體魄。
(四)家長走進課堂,豐富英語課程資源
研讀《課標》中關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相關內容后可以發現,學生、教師和家長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和知識結構等均可以作為英語課程資源。因此,在家校協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家長走進課堂,分享自己掌握的與課程相關的信息。這種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輔助學生深度學習。
例如,在譯林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下冊Unit 1 Asia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北京、桂林、上海等中國城市,和日本、泰國的部分城市的信息,這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積極影響。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邀請有在這些城市生活、學習、工作或旅游經驗的家長參與教學,分享自己對該城市的印象。同時,教師可以為家長提供“備課”建議,如請家長整合在特定城市拍攝的照片、錄制的視頻等,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闡述該城市的特色。課上,學生可以使用英語進行提問,家長則需要靈活回答學生的問題。教師可以“助教”的身份幫助家長,使家長更準確地分享個人經歷、情感和文化知識等,解答學生的困惑。
這樣,在家長的輔助下,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亞洲部分國家的文化,在解析、復習單元學習材料,參與單元對話的過程中,聯系家長提供的信息,把握教材語篇主題意義,提升文化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英語學科教師應該認識到家校協作的重要性,通過定期分享成功的家校協作案例,讓家長樂于參與家校協作活動;通過分享教學計劃、共享學生情況,讓家校合作更加緊密有效;通過邀請家長走進課堂,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由此強化家校育人合力,提升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黨楓如.家校共育視角下的初中英語有效教學路徑探究[J].中學生英語,2023(44):59-60.
史一娜.淺論“雙減政策”下如何開展初中英語教學[J].學周刊,2023(1):52-54.
潘哲菲.“三翼聯動”構建初中英語課后作業多元化體系[J].廣西教育,2023(31):93-95.
林麗玉.探析家庭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3(19):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