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院校遵循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邏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邏輯、數字賦能質量評價邏輯,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多維評價與多元評價相結合、以評促教與以評促學相結合的原則,科學構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全面實施混合式教學并科學開展質量評價,對于完善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機制,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教學評價改革,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質量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實踐表明強化質量意識是前提、提升師生數字素養是核心、強化信息技術保障是關鍵、推動課程建設與改革是重心、校企“雙師”團隊建設與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是保障。
關鍵詞:教育數字化轉型;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5)04-0012-06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加強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督導評價。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要求提升職業學校關鍵辦學能力,推動教育教學與評價方式變革。2024年7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要求“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教育數字化時代線下面授教學和線上網絡教學結合實施、優勢互補、共生共長的新型教學模式。該模式既保留了教師面授督促和學習氛圍,也增加了在線學習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成為職業教育領域深化教學改革的主流教學模式。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科學構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全面實施混合式教學并科學開展質量評價,對高職院校完善職業教育教學評價機制、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教學評價改革、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教學工作、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態、辦好人民滿意的高質量職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院校開展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應遵循的基本邏輯
(一)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邏輯
教學質量是高等教育生存和發展之本,高職院校緊抓教學質量是其快速發展的生命線。教學全面質量管理是以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為中心,以全員、全方位的合作為基礎,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的,以確保辦學相關利益者享有預期權益的一種管理路徑,其核心在于不斷進行教學的質量改進,及時根據教學現狀及人才培養需要調整目標和策略,從而在最大范圍調動全員、最大限度調動教學全資源的基礎上,實現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的良性運行和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1]建立凸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推動高職院校教學全面管理的保障,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邏輯決定了高職院校需要構建一套目標多樣、內容整合、評價標準全方面、評價方式常態化、流程開放、起預警功能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教學質量予以科學的評定。明晰的評價標準可以讓高職院校教學各主體明確自身的權責義務,可以對各主體投入的行為、成效等進行價值判斷;完善的評價機制可以對教學各主體的行為形成客觀綜合的評定,確保教學質量管理具有顯著成效;完善的反饋與改進制度可以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到教學各主體,為各教學環節的調整提供依據,提高教學質量管理的效率與質量,最終促成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實現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
(二)職業教育類型特色邏輯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應創新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主動與現代經濟、社會的人才需求結構相適應,以培養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優秀的職業遷移能力,真正“下得去、待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辦學目標。這種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符合當下社會對行業企業人才的需求,也是保證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競爭力的所在。而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作為一種對教學質量進行科學評定的方式,從社會發展需求及教育發展原則出發,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形成,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對高職院校辦學質量進行評定,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標準合理化、評價手段多樣化、評價過程全覆蓋,以不斷提高學校整體競爭力,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大量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應用型人才。
(三)數字賦能質量評價邏輯
數字賦能為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帶來了新的機遇,為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應用多源、多模態數據對整個教學過程及其成效進行綜合分析,進而形成多維教學質量評價結果”[2]提供了可能。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數據挖掘、學習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等形式更加多樣。通過學習、教學過程數據的收集,了解學生在學習平臺上的點擊率、學習時長、作業提交情況等,可以實時監控學生的理論學習、實驗操作、場景模擬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滿意度,評估其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等,發現其學習中的問題,并生成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輔導方案,進行針對性、準確化的調整;對于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心理意識活動、面部表情、教學效果等多方面的信息,數字技術的應用使其自動生成可視化的評價與反饋成為可能,實現較大程度、較深意義的評價與反饋,幫助教師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等,提高教學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教學評價不能脫離數字技術,應積極應用數字技術,不斷優化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采取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教學評價與反饋,促進教與學的及時改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與效果。
二、高職院校開展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原則與體系設計
(一)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原則
1.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原則
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教與學是辯證統一的。傳統教學評價標準著重于考核教師的“教”,評價教師的教學內容是否合理、教學方式是否多樣、教學態度是否認真等,而對于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式、學習成效等的考核較為模糊,忽視了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學生的學習進行的,也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混合式教學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使教師與學生同為教學的主體,最大限度地發揮雙方主觀能動性。因此,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必須遵循“教與學并重”,堅持評“教”與評“學”相結合的原則,關注每位教師在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完整性、教學目標的完成度、教學方式的合理性及全體學生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與知識、技術、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育成效等,這不僅是為了教師改進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能力,更是為了學生改進學習過程、提升學習能力。
2.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原則
定量評價利用統計方法,通過分析數據對高職院校教學活動中的可量化指標進行直觀的評價,比如學生的成績、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教師教案完成情況等,用數據說話。但不同教師、不同專業、不同課程所應采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是多樣的,單一、固定的量化指標不能客觀評價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定性評價側重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效果等非數值化因素進行評價,通過觀察、訪談、案例分析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互動、課堂氛圍、學生與教師能力的展現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高等職業教育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專業、課程、教師的多維度特征,既體現了定量評價的客觀性,也展現了定性評價的靈活性,從而激勵教師進行深入的教學改革探索,更好地實現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目標。
3.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原則
高職院校在關注學生學得怎樣的同時,還需要關注教師教得怎么樣,在期望了解學生習得的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需要關注學生在道德、素養、價值觀等方面的養成。因此,單純的終結性、結果性評價不適用于對混合式教學的質量評價,應該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即對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觀察、評議與反饋,包括教師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等方面,可以及時對教學各主體的活動過程進行細致的評估。結果評價側重于對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的結果進行綜合的評定與反饋,通過考試成績、項目完成情況、技能競賽等指標了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習得、綜合能力與素質的發展情況,通過教學能力測試、學生成績的綜合評定等掌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情況。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堅持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有助于全面了解混合式教學質量與效果,及時、全面的反饋能夠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進,確保教學質量。
4.堅持多維評價與多元評價相結合原則
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靈活的學習形式。這種創新型教學模式的質量評價體系也必然需要進行相應的完善。在進行傳統課堂教學評價與反饋的同時,應該考慮對學生線上學習的參與度、學生數字化教學手段的適應性等方面的評價;在混合式教學的環節和內容更為豐富多樣的情況下,不僅著眼于學生對某一階段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要全面評估學生整體在校學習情況;不僅關注教師每節課、每門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還要全面評估教師的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教學,甚至是教師教學生涯的整體情況,科學設計評價指標,實現多維評價。同時,單一的評價主體會造成評價結果失之偏頗,很難客觀反映混合式教學的真實情況,而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評價主體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多元評價成為可能。對教師的評價包括學生評價、督導評價、行業專家評價、同行評價等,對學生的評價包括教師評價、企業導師評價、督導評價、學生互評等。多元評價主體不僅可以從多種角度更好地發現混合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增強主體參與高職院校辦學的意識。
5.堅持以評促教與以評促學相結合原則
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斯塔費爾比姆(D. L. Stufflebeam)認為“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3]。高職院校開展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不僅是對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的檢驗,還是推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學生學習不斷進步的手段。通過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幫助教師更多地認識教學對象,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以評促教;幫助學生清晰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認識自身在知識與技能的獲得、素質與能力的養成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明確學習目標、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以評促學。堅持以評促教與以評促學相結合,基于合理的評價體系,實現教師與學生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環,必然能夠切實發揮教學質量的監控與診斷功能,為教學全過程的實施提供價值導向,推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促進高職教育進一步優化發展。
(二)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設計與構建
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設計的基本依據
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以全過程、多層次為出發點,圍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制定的內容全面、指標合理、方法科學的評價體系。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動態而復雜的過程,從準備到實施,再到成效反饋,涉及的因素較多,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交錯影響。一般來說,主要根據國家、省市出臺的推動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文件,對其中關鍵指標的內涵、要素等進行解讀思考,明確評價的方向,再結合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程標準、教學質量影響因素、混合式教學模式特征、學情及教學大數據應用、數字化校園建設基礎等,最終確立完整的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2.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環節與內容
依據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施的基本規律,從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關鍵環節出發,以教師、學生、家長、教輔人員、企業導師、第三方機構等為評價主體,以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以及過程性、總結性與社會性評價相結合為評價方式,對思想品德、學習能力、職業素養、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等培育與習得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并對評價結果予以反饋,推動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環節進行改進。這些要素與環節相互關聯、相互作用,構成了完整的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模型如圖1所示。鑒于線下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管理已經成熟,其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已為高職院校所熟悉,本文不再贅述,此處僅探討線上教學質量評價的基本指標與權重(見表1)。
三、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實踐思路
(一)強化質量意識是前提
樹立質量價值觀是落實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全方位工作的前提。一是全員強化教學質量意識。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和全體學生通過集中培訓、分層教育等,充分認識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認識教學質量的概念與標準,堅持以教學質量管理為中心,以全員、全方位的合作為基礎,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的,用正確的質量意識指引自身行為,保證教學主體責任的實施。二是加強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建立權責明確的教學管理機構、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管理流程、全面完善的教學質量管理制度、豐富高效的教學資源[4],從嚴治教,規范管理,重視對教學管理全過程的監控,力求將制度與流程內化為每位教學管理主體的自覺行動,將學校的發展重心放到內涵建設、提高質量上來。三是重視教學質量管理反饋與改進。將教學質量管理最終的結果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如教學檢查的結果、學生的意見、行業企業的建議等反饋給教學質量管理各責任主體,包括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企業等,再根據反饋結果制定清晰的教學質量改進方向,促進各主體對教學質量改進做出調整,避免教學質量管理各責任主體由于信息不通暢而影響及時調整,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二)提升師生數字素養是核心
職業教育參與主體的數字素養是“利用數字化技術驅動職業教育教學、學習、管理、評價以及校企合作等核心業務結構性重塑的能力”[5]。對教師而言,提升數字素養,“既包括運用數字技術和資源開展教學的能力,還包括不同專業對應的職業領域和工作場所所需的數字素養”[6],積極探索在線教學、混合式研修等教師發展新模式,為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打造國家、省市、院校等多層面的相關培訓項目,從宏觀方面確保教師的數字素養符合時代發展、國家要求,從中觀方面確保教師的數字素養緊扣專業、對接產業,從微觀方面確保教師的數字素養能夠使其熟練掌握各種教學軟件、在線平臺及多媒體工具,以此豐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能夠根據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作業完成情況等數據進行精準分析,從而制定出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服務教學。對學生而言,數字素養包括通用數字素養和專業領域特定數字素養兩個方面。[7]在國家公民數字素養基本框架下,開展學習全過程的數字技能培訓,以線上學習、慕課等形式作為線下學習重要補充的教學資源,及時將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標準等納入教學內容,將數字技能的形成與職業資格等級證書相關聯,同時注重學生良好的信息篩選、整合和創新能力的習得,最終促進學生數字素養的形成與不斷提升。
(三)強化信息技術保障是關鍵
強化信息技術保障、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是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的關鍵。一是加強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理念革新速度也隨之加快。在評價過程中,高職院校的管理者也需要具有主動更新理念的意識,切實理解加強網絡基礎設施的安全防護,提升數據中心的安全性能,以及完善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信息技術應用的安全保障措施,對推動評價改進與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二是加強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內涵和方法決定了高職院校除了必須有熟悉質量評價規律的管理人員,還必須有專業的信息技術人才,可以通過內部培養,也可通過第三方數據分析機構引進。該類人才具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來保障信息技術的安全,在實現“教、學、考、評”教學全環節一體化應用、管理與服務基礎上,“結合信息技術、智能化手段等變革教與學、做與訓,衍生時間空間向度,聯接廣域資源互通”[8],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數據進行整合與抓取,形成全校層面的網絡化、系統化的數據體系,促進教學質量全面管理高效有序。
(四)推動課程建設與改革是重心
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最直接的目的是推動課程建設與改革,這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與難點。一是明確課程建設的目標。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學質量評價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評估,還涵蓋了線上資源的質量、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與度、師生互動的頻度與深度等多個維度。更為全面的評價能夠推動課程的核心內容和技能的完善,明確這些內容和技能與當前的社會需求、行業趨勢及學生的個人發展相契合,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推動作用,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是關注課程結構的優化。從激發學生認知規律與學習動力出發,聚焦課程內容的精選與編排、優化課程結構也是高職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之一。實施模塊化教學,圍繞一個核心概念或技能展開,通過清晰的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確保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關鍵知識點,并且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課程設計中增加案例分析、項目實踐、模擬演練等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以課程結構的優化推動優質課程的建設。三是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決定了其教學方法必然區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利用線上資源進行預習、復習和拓展學習,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方式,形成完善的自主學習監督機制,在優化教學方法的同時,提高教學效果。
(五)校企“雙師”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是保障
高職院校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不能忽視校企“雙師”團隊和教學資源,校企“雙師”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是高職院校教學成效的保障。一是優化校企“雙師”團隊建設。在認清校企“雙主體”教學團隊在高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專注改革創新,建立“專兼結合”的“雙主體”教學團隊建設機制,健全選拔、培養、考核機制,采取定期與不定期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同時融合綜合與單項實踐,制定分類培訓計劃,與企業合作,積累教師的實踐經驗,并反哺理論用于教學,同時引進或聘用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兼職教師,實行“專兼結合”,改善教學團隊結構,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雙主體”教學團隊,實現教學師資多元化、結構合理化。二是共建共享教學資源。以高職院校各辦學相關主體地位對等的原則,尊重彼此的利益關切點,協商制定各相關主體資源共建共享的制度,明確基本權利與基本義務,重點把握好共建的成本分擔和成果的共享利用,師資共育、設備共用、文化共融,并根據特定的評價指標對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績效水平進行客觀評價,力求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相一致,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根本。[9]
參考文獻:
[1]胡新崗,陳則東,孫晨明,等.“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2022(5):30-36.
[2]薛瑞英,謝長法.高職教學質量評價數字化轉型的基本邏輯、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23):100-106.
[3]韓佩冉,閆志利.職業院校教學診改: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博弈[J].職教通訊,2020(9):1-8.
[4]李響,仇大勇,黃曉燕.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研究[J].職教論壇,2018(2):58-63.
[5]鄧小華.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23(1):48-53.
[6-7]黃慧婷.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數字素養與技能課程的現狀及實施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4(6):38-45.
[8]邵志明.職業教育混合式教學實現“雙線融合”的價值意蘊、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基于共建式課堂生態的視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8):23-31.
[9]劉娟,豐云.校企協同建設實踐教學資源的共享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8):76-80.
(責任編輯:任學甍)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Blended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HEN Lu, HU Xingang, GUI Wenlong, HUANG Yinyun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he logic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teaching, the logic of type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logic of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quality evaluation,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ing evaluation of" \"teaching\" with \"learning\", combinin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with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combining process evaluation with outcome evaluation, combining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with diverse evaluation, and combining evaluation for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with evaluation for improvement of learning. By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ing blended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ully implementing blended teaching and scientifically conducting quality eval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epening the supply-side teaching evaluation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nning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t satisfies the people. The practice of blended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ws that strengthening quality awareness is the premise, improv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digital literacy is the core,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arantee is the key, promot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s the focu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team and the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teaching resources are the guarantee.
Key words: education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teaching;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