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課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學改革路徑。文章首先對Python程序設計課程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明確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隨后,從3個關鍵維度展開對課程思政實施方法的探討,確保思政教育在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得以有效融入。最后,通過列舉并詳細分析典型的思政元素融入案例,為Python程序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實踐范例,以期為提升程序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Python;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5)09-0134-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 標識碼(OSID) :
0 引言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指出,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1]。程序設計課程作為新工科體系的核心課程,其教學改革亟需突破傳統知識傳授框架,實現思政教育元素與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
然而,在當前教育實踐中,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仍存在脫節情況,尤其在工科領域,價值引領與技能培養的深度融合機制尚未完善。本研究立足于馬克思主義教育觀,構建程序設計課程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模式。此舉旨在破解學科邏輯與德育邏輯的整合難題,在實施路徑上,創新性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解構為信念導向、職業倫理、方法論思維等可操作維度,依托案例教學、項目實踐等載體實現隱性滲透。同時,通過開發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資源庫,建立涵蓋知識維度、能力維度與價值維度的多元評價體系,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能,為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提供了可復制的實施框架。
1 當前困境分析
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Python語言憑借其語法簡潔性、生態開放性與應用普適性,已成為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核心載體。Python程序設計課程面向高校各專業學生,是計算機及非計算機專業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在培養學生編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占據重要地位[2]。這一教學場景具備價值塑造與技能傳授的融合能力,但在具體實踐中可能面臨3方面的挑戰:1) 部分教師的認知停留于政策宣導層面,尚未構建系統化方法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政元素在教學實踐中的有機融入;2) Python課程的高度抽象性與思政元素具象化需求之間存在張力,若處理不當,可能破壞知識體系連貫性,難以實現潛移默化的價值引導;3) 專業適配性不足,部分案例設計與互動環節未能構建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的雙向映射,需進一步探索兩者的有效統一。
2 Python 程序設計開展課程思政途徑探討
2.1 多渠道提升教師思政素養
為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理念和建設能力,形成課程思政的系統方法論,首先,學校應通過政策引導、培訓和專題報告等方式,深入推廣課程思政理念,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空間,使教師在教學與生活中通過人格魅力、價值導向去感染影響學生,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思政內容供給[3]。其次,通過系統化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競賽,促進教師三重能力的提升:改進傳統教學方法,系統融入思政元素;增強價值引導和技術運用能力,靈活調整教學方式;通過反思總結深化教學認知。這種以賽促教機制實質是通過“實踐—反思—改進”的持續循環,推動課堂從知識傳授轉向價值培養。最后,建立“專業教師+ 思政教師+行業專家”的聯合教研團隊,定期開展課程思政案例開發與教學設計研討。通過集體備課、資源共享,促進教師間思政教育經驗交流,實現跨領域知識互補。
2.2 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內容是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和綜合素質的塑造。在選擇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時,應關注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的職業能力培養特點,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憲法法治教育、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有機融入課程當中。例如,用代碼語法類比現實規則,Python語法規則的結構化約束(如縮進規范、類型聲明) 保證程序的正確執行,現實中若違反校紀校規(如考試作弊) 也會帶來嚴重后果。又如,通過“紙張對折達到珠峰高度問題”教學循環結構,引導學生體會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撓的精神。再如,在網絡編程環節,教授學生使用socket庫進行網絡應用開發時,強調開源代碼共享精神;結合數據采集案例,指出爬蟲技術注意法律紅線,注重法律合規和隱私保護,引導學生以嚴謹、專業、創新的工匠精神來對待所寫的每一行代碼、每一個項目[4]。
2.3 多維度開展課程思政
課堂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要渠道。然而,僅在課堂上講授思政內容,容易使其變得形式化,因此需進行多維度路徑延伸,實現價值引領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耦合。首先,在課堂講授中,以知識點凝練思政元素,每課時設置1~2個“思政觸點”,并將思政術語轉化為學科話語,如將“工匠精神”轉化為“代碼規范性和工程可靠性”,“家國情懷”解釋為“技術報國”等,實現價值觀的無感化傳遞。其次,課外利用“學習通”平臺部署思政資源,如通過微視頻《中國芯片突圍之路》增強學生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念;建設華為鴻蒙系統開發日志的案例庫,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精神;設置討論區,以“AI倫理”為主題開展辯論,樹立學生技術向善的價值觀。此外,進行項目式協作實踐,設計跨周期課外項目,如鄉村振興數據分析項目,采集農產品電商數據,生成可視化報告以支持決策,強化學生“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最后,采用多元評價機制,結合線上行為分析和線下實踐成果答辯,反思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通過多種方式系統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貫穿整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使之條理化、系統化。
2.4 Python 程序設計思政元素案例探討
2.4.1 組合數據類型案例分析
以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的名句“今夕是何年”為文化載體,設計“判斷某個日期是這一年的第幾天”的案例,并以項目迭代的方式不斷完善系統功能。具體實施過程中,第一步要求將閏年判斷封裝成函數,并使用元組存儲平年每月天數。因為元組是不可變的,所以在計算累計天數時,需要根據閏年來決定是否加1。第二步將元組替換成列表,借助列表元素的可變性,在閏年時修改二月為29天。第三步增加輸入合法性的檢查,用集合來確保月份的正確性,因為集合具有唯一性,可快速判斷月份是否在1~12之間。最后一步對程序進行優化,提升數據可讀性,使用字典的鍵值存儲月份與天數的映射關系。本案例完整呈現了從核心算法實現到工程化完善的演進過程,不僅驗證了“簡單→復雜→優化”的軟件開發規律,更通過數據結構的階梯式升級,直觀演示了不同數據類型在特定場景下的適用性原則。
思政元素分析:借用“今夕是何年”這句詩詞引入案例的學習,引導學生珍惜時間,在大好年華做更多有益、有用的事。同時,在學生解決問題時,強調數據結構的使用和邊界條件處理,需經歷多次調試,從而培養學生精細、嚴謹的工程態度和探究創新的意識與能力。
2.4.2 循環結構思政案例分析
眾所周知,紙張的厚度與珠穆朗瑪峰相比,存在顯著的數量級差異。假設用一張厚度為0.1mm的紙張進行無限次對折,計算需要多少次折疊才能超過珠峰高度。該案例實現涉及循環結構四要素,包括初始化、循環條件、循環體和迭代,其具體實施邏輯如下:在初始化階段,系統設定紙張初始厚度、目標閾值及折疊次數計數器初始值。循環條件設定為當前厚度未達到目標閾值的布爾判斷。循環體核心操作包括厚度倍增和計數器遞增。而迭代機制通過循環體內的變量更新隱式實現。結合Python語法知識,以while 語句為例,通過print語句直觀展示每次循環的狀態變化,加深學生對循環控制流程的理解。同時闡述for 語句的語法結構,鼓勵學生自主使用for循環來實現“紙張對折達到珠峰高度”問題。最后對這兩種不同循環語句的使用進行了詳細而直觀的分析和對比,為學生掌握循環語句提供了較好的幫助[4]。
思政元素分析:通過“紙張對折達到珠峰高度”的數學問題,使用循環結構代碼實現指數增長模型。通過計算結果(約27次) 顛覆直覺,強調科學嚴謹性。同時引入《道德經》“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的哲理,引導學生體會量變到質變的積累過程,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不斷積累經驗便會成功,培養耐心和嚴謹的工程態度。
2.4.3 Python數據分析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為指導[5],聚焦農產品電商數據價值挖掘。此案例中,學生需掌握如何安裝第三方庫,如何利用selenium庫和pandas庫完成數據采集和數據清洗的過程,同時利用matplotlib庫完成數據可視化的操作。數據采集、數據清洗、數據可視化是數據分析的一整套流程,缺一不可。首先,學生使用sele?nium模擬瀏覽器操作采集多家電商平臺(包括淘寶、拼多多等) 的農產品價格、銷量、產地字段,重點解析HTML中的等標簽。然后使用pandas進行數據清洗,處理采集數據中的缺失值和異常值,最后使用mat?plotlib生成核心指標看板,進行多維數據的可視化呈現,并設計自動化報告生成模塊,提供決策報告的生成。
思政元素分析:通過該案例,提高了學生“用數據說話”的決策意識,強化了學生“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責任擔當,結合農產品電商數據采集與可視化決策支持,實現技術應用與價值引領的協同育人目標。
除了上述思政元素,在Python程序設計課程中,融合思政育人方案設計如表1所示。
3 結束語
本文以Python程序設計課程為例,從教師思政素養提升、思政元素挖掘,課程思政開展3個途徑進行探討,對教學過程和內容進行改進和完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升思想價值的教學目標。程序設計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師應通過持續的專業發展和思政敏感性訓練,將技術倫理、數字公民責任等時代性元素融入課程,依托案例教學實現抽象編程概念與思政內涵的顯性映射,最終形成具有工科特色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提升”螺旋上升育人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