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基于實景體驗健康宣教應用于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1例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健康宣教模式分為常規組31例和觀察組30例。常規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觀察組給予實景體驗開展健康宣教,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評分量表(BI)]、6分鐘步行距離(6MWD)及認知功能[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結果 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干預前兩組6 MW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6 MWD長于常規組(P<0.05);干預前兩組認知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結論 基于實景體驗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耐力,并改善其認知功能。
關鍵詞:腦卒中;康復期;實景體驗;健康宣教;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腦卒中作為臨床常見疾病,患者康復效果對于其功能恢復十分重要,也和生存質量有直接關系[1]。出院后,患者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康復期,對家屬或主要照護者要求較高,不僅需要具備疾病基礎知識和康復期知識,還需合理調整自身情緒,以免影響患者康復效果和進程[2]。健康宣教能夠提升患者及主要照護者對健康知識的認知,從而協助患者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促進患者康復。基于實景體驗健康宣教是一種新型的康復護理措施,有利于患者在真實環境中體驗特定情境,對宣教及康復效果具有促進作用[3]。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實景體驗健康宣教應用于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治的61例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健康宣教模式分為常規組31例和觀察組30例。常規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6.71±13.52)歲;出血性腦卒中9例,缺血性腦卒中22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5~75歲,平均年齡(56.62±13.17)歲;出血性腦卒中10例,缺血性腦卒中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經明確診斷;按照醫囑定時完成康復干預,且生命體征平穩;均對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硬膜下出血、凝血功能障礙等顱腦疾病;既往腦血栓病史;伴隨神經肌肉病變;合并惡性腫瘤、認知障礙、呼吸衰竭或血管性癡呆;存在嚴重視聽或認知障礙;資料不全或依從性差。
1.2 方法
1.2.1 常規組給予常規健康宣教
主要內容為集中宣教、發放手冊、心理咨詢以及常規康復訓練指導。宣教內容為腦卒中藥物治療方案、注意事項、預防、篩查、飲食、運動禁忌等,每月2次。訓練指導內容包括語言康復、吞咽功能、感覺訓練等,主要通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康復情況、解答疑問,并在宣教時間為患者提供指導和康復評估。持續干預6個月。
1.2.2 觀察組給予實景體驗開展健康宣教
(1)建立實景體驗健康宣教家庭醫生團隊:至少包括1名主治醫師、1名公衛人員、1名鄉醫、1名護士。全部成員均需學習腦卒中相關知識、康復訓練措施及實景體驗相關理念,通過考核后方可入組。
(2)主要體驗:眼部癥狀體驗,協助患者佩戴體驗眼鏡,感受視物模糊、部分視野缺損等癥狀;單側肢體無力體驗,將沙袋固定于患者單側手腕、腳踝位置,然后囑其直線行走12 m,感受肢體乏力的感覺;感覺癥狀體驗,患者佩戴統一提供的同材質白手套,打開實驗瓶取出試紙,體驗感覺缺失;然后,穿鞋在海綿墊上行走,體驗步行時的無力感。
(3)健康宣教:宣教內容與常規組相同,但患者需額外穿戴并發癥模擬體驗工具,并在體驗完畢后分享感受,醫務人員隨后講解不同體驗情況的意義及相關健康知識,其余訓練與常規組相同。干預頻率為每月2~4次,持續6個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4]: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量表(BI)評估,總分為100分,評分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正相關。(2)比較兩組6分鐘步行距離(6MWD)[5]。(3)比較兩組認知功能[6]: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評估,總分為30分,評分與認知功能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6 MWD比較
干預前兩組6 MW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6 MWD長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認知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認知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腦卒中屬于臨床常見急性腦血管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單側突發性肢體無力、沉重或麻木,并伴隨不同程度意識障礙、語言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該病已成為我國公共健康衛生的重要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腦卒中患者接受了積極有效的救治,后期也容易遺留后遺癥,預后生存質量較差[7],甚至導致患者及家屬焦慮,降低康復依從性。部分患者及家屬不了解疾病,缺乏疾病相關知識,容易在康復階段產生煩躁、焦慮、擔憂等負性情緒,影響康復進程[8]。健康宣教旨在幫助腦卒中康復階段患者及其主要照護者提升認知,養成健康且良好的行為,進而提高康復鍛煉積極性,改善預后。
傳統健康宣教通過紙質手冊、知識講座等方式進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知識掌握度,促進健康行為養成。但由于宣教形式有限,若患者不能主動接受宣教,則收效甚微。基于實景體驗健康宣教模式需在各種體驗儀器輔助下,讓患者親身感受身體不同并發癥的變化及表現,強調患者的體驗與感受,將患者置于真實情境后再進行健康宣教,有助于患者理解并加深記憶,強化健康意識;同時,為患者講解體驗到的并發癥與疾病之間的關系及發生原因,促使患者在生活中盡可能避免不良因素,積極做好自我監測,并在出現不良癥狀時及時就醫[9~10]。本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內腦卒中患者約95%已簽約家庭醫生服務,經調查發現,患者及主要照護者普遍缺乏疾病認知,且對康復期望較高,但對短期康復效果不滿意,逐漸產生焦慮、抑郁、煩躁等情緒,故開展健康宣教顯得十分必要。
改良BI指數是專用于評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工具,能夠反映腦卒中患者殘疾水平及神經功能恢復程度。6 MWD屬于一種亞極量運動試驗,能夠有效反映患者心肺耐力,且安全、無創。MMSE評分則是一種廣泛用于心理、神經等領域的智力和認知評估工具,能夠為臨床認知評估提供準確依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6 MWD長于常規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認知功能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說明基于實景體驗健康宣教有利于提高腦卒中患者改良BI指數和MMSE評分,改善患者運動耐力。通過實景體驗,患者對疾病并發癥表現認識更清晰,可結合醫務人員的宣教內容掌握更多健康知識,從而積極配合進行康復鍛煉,做好自我管理,將腦卒中危害降至最低[11]。
綜上所述,基于實景體驗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耐力,并改善其認知功能。
參考文獻
[1]張婷婷,杜曉霞,李芳,等.腦卒中康復期患者的健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23,15(7):36-40.
[2]何思怡.家庭遠程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康復期患者中應用效果研究[J].生命科學儀器,2023,21(增刊1):187.
[3]張欽締,張曉梅,吳亞男,等.實景體驗健康教育在住院腦卒中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2,36(2):322-325.
[4]宋小麗.健康宣教在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中的應用[J].生命科學儀器,2023,21(增刊1):473.
[5]宋洪彬,劉德燕. 老年腦卒中并高血壓患者開展FIC與智慧健康宣教平臺的作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23,13(7):63-65,75.
[6]崔芳英.基于依從性曲線變化規律的階段性健康宣教對腦卒中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2,41(20):3686-3690.
[7]陳云峰,張曉紅,竇曉語,等.社區康復對腦卒中后遺癥期老年住院患者的干預效果研究[J].上海醫藥,2024,45(14):53-57.
[8]冉曉麗.基于TTM的健康宣教對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及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影響[J].臨床研究,2022,30(7):187-190.
[9]張欽締,張曉梅,吳亞男,等.基于實景體驗的健康教育模式在腦卒中病人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研究,2022,36(11):2038-2041.
[10]周亞.早期規范化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康復,2023(5):83-84,87.
[11]鮑麗麗,王藝,郭華.實景體驗下護理健康宣教在腦卒中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4,43(15):282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