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信息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下,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提高個人素質的重要手段,更成為塑造學生思維能力、情感價值觀及人文素養的核心環節。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石,其閱讀教學模式的轉變尤為重要。從追求“悅讀”體驗向倡導“深讀”理解的轉變,既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革新,也是對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積極回應。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小學語文閱讀深度學習的實施策略與實踐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深度學習
分類號:G623.2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明確要求,須“致力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與閱讀方法的科學指導,鼓勵學生多閱讀、善閱讀、享受閱讀”;同時著重指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務必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成長與情感體驗的深化,以此推動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領悟”。閱讀,作為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的核心途徑,其重要性極為顯著。對小學生而言,閱讀不僅是奠定語言文字基礎的關鍵,更是塑造個人品格、拓寬知識視野的不可或缺環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由“悅讀”向“深讀”的轉型,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此轉型強調在尊重學生閱讀興趣和個性的同時,深化對其深度思考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從“悅讀”到“深讀”的必要性
“悅讀”理念聚焦于閱讀的趣味性與愉悅感受,對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而言,其重要性不容忽視。然而,僅憑“悅讀”尚不足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隨著學生年歲的增長與知識層次的提升,他們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需趨于深入與全面,同時也需掌握更為精細復雜的閱讀策略與技巧。在此背景下,“深讀”便成為滿足上述需求的關鍵路徑。借助“深讀”,學生不僅能更加透徹地領悟文本的主旨思想與細微之處,更能在過程中形成批判性與創新性思維能力,為他們的后續學習生涯及日常生活奠定堅實基石。
從“悅讀”到“深讀”:小學語文閱讀深度學習的實踐路徑
營造閱讀氛圍
“悅讀”,即體驗閱讀之樂趣,強調閱讀過程中的趣味性與愉悅感,對小學生而言,是啟迪閱讀興趣、激發閱讀動力的關鍵起點。然而,僅停留于“悅讀”層面尚顯不足,教師須引導學生邁向“深讀”之境,即深入理解文本精髓,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意蘊,從而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想象力。深度學習理論為“深讀”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石,它倡導學習者的主動探索、深刻反思與廣泛聯系,鼓勵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融合個人經驗與文本內容,構建廣博且深刻的知識框架。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兼顧學生閱讀興趣的培育與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及情感態度的全面提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一課為例,教師可將教室的一角巧妙地布置為“昆蟲世界”閱讀角,匯集昆蟲相關書籍、圖片及模型,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能沉浸在閱讀的海洋中。同時,通過講述蟋蟀的趣味故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為深入閱讀奠定情感基礎。
課外閱讀作為拓寬學生視野、豐富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亦應得到教師的積極倡導。教師應依據統編版教材內容,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或向學生推薦相關的課外閱讀材料。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后,可引導學生延伸至《三國演義》的其他章節或相關歷史故事,以全面把握三國時期的歷史脈絡與人物性格特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傳授有效的閱讀策略,如預測、提問、比較與總結等,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技能。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橋》一課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行預測故事的發展脈絡,隨后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驗證與調整預測,同時借助小組討論的形式,深入剖析文本中的細節描繪與象征意義。此外,教師應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閱讀感悟與思考成果的平臺。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優秀作品與思想觀點,進而激發其進行深度思考的興趣。
親子共讀
深度學習是一種高級認知活動,它要求學生在理解、分析、綜合和評價等多個方面深入探究知識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語境下,深度學習尤其強調學生對文本的多層次、多角度解讀,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親子共讀作為一種充滿溫情的閱讀方式,其獨特的優勢在于能夠建立和維護親密的親子關系,同時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家長的閱讀態度、方法和策略對孩子的閱讀體驗和效果具有直接影響。通過提問、討論和分享,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深入探討文本的主題、人物性格和情節發展,從而在愉快的氛圍中促進孩子從“悅讀”向“深讀”的轉變。此外,親子共讀還提供了豐富的互動機會。家長和孩子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體驗。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時,家長和孩子可以分別扮演狐貍和老虎,通過對話和動作表演,生動展現故事的情節和寓意,幫助孩子在參與中領悟其中的道理。再如,在教學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麻雀》一課時,家長在親子共讀時應引導孩子深入體會老麻雀為保護小麻雀而奮不顧身的情感,并討論母愛的偉大和無私。同時,還應引導孩子分析文中描寫老麻雀神態、動作的語句,學會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本的方法。此外,還應引導孩子思考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應有的勇氣和擔當,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也被廣泛應用于親子共讀中。在共讀結束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繪制思維導圖,對文本的主要內容、結構和主題進行梳理和歸納。親子共讀的范圍不應局限于課本內容。家長應根據孩子的興趣點,選擇相關主題的課外閱讀材料進行拓展閱讀。例如,在學習神話故事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閱讀更多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以拓寬其閱讀視野并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采用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模式以其獨特的優勢,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系統且連貫的閱讀體驗,有力推動了學生的深度學習與發展。該模式的核心在于圍繞某一特定主題,精心篩選相關閱讀材料,進而引導學生沉浸于深入閱讀、細致比較、精準分析及綜合歸納的過程中。此方式不僅顯著擴展了學生的知識儲備邊界,更為關鍵的是,它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他們在閱讀實踐中學會主動提問、深刻剖析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從而實現了深度學習的根本目標。相較于傳統的單篇閱讀或散點式閱讀,主題閱讀展現出了更強的系統性與連貫性特征。它助力學生圍繞特定主題構建出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深化對主題的理解與見解,同時激發學生的跨學科整合與遷移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其創新精神。教師可巧妙地以“傳統文化”為主題,選取如《草船借箭》《揠苗助長》等經典課文作為閱讀材料。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索古代智慧在當代社會的實際應用與價值所在;并借助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多種互動形式,深化學生對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節發展等方面的理解與感悟。此外,教師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寬閱讀視野,閱讀相關書籍、觀賞影視作品,以此拓展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在主題閱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例如,在《草船借箭》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巧妙設問:“倘若諸葛亮未能成功借箭,三國局勢又將如何演變?”此類問題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新思維,還能引導學生在分析諸葛亮的智慧體現過程中,逐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能力。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技術具備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元化信息形式進行融合的能力,進而使原本抽象的文本內容變得更為生動具體。在多媒體輔助教學領域,該技術展現出強大的互動性。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各種互動環節,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在線測試等,促使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例如,在講解《草船借箭》這一歷史故事時,教師可借助動畫技術模擬草船借箭的場景,鼓勵學生分組討論并模擬該情節,從而更深刻地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及戰略智慧。互聯網為多媒體輔助教學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實際需求,靈活選取并整合相關的視頻、音頻、圖片等材料,以此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具體而言,在課前導入階段,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構建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連的情境,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春曉》這首詩時,教師可播放描繪春天清晨美景的視頻或音頻,引導學生仿佛置身于詩中所描繪的情境中,為后續的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調。
在課中教學環節,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設計多樣化的互動活動。這些活動包括但不限于問題探討、角色扮演、思維導圖制作等,旨在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以《狐假虎威》為例,教師可借助動畫技術模擬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并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狐貍與老虎的性格特點以及故事的深層寓意。同時,還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
在課后拓展環節,教師可依托多媒體輔助教學平臺為學生推薦豐富的課外閱讀材料和拓展資源,鼓勵學生從課內學習延伸至課外探索。以《安徒生童話》為例,在講解完某個故事后,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其他經典童話故事或觀看相關動畫片、電影等作品,以進一步拓寬其知識視野,激發其閱讀興趣。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通過撰寫讀后感、制作PPT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和閱讀感悟,以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注重深度思考能力培養
深度思考能力是指個體在遭遇問題時,所展現出的深入剖析、綜合評估、批判性審視以及創造性解決難題的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范疇內,教師應將此能力的培養視為核心教學目標之一。通過確立明確、可量化的教學目標,如“引領學生深入剖析文本中人物角色,以洞察作者的創作初衷”“培養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對文本觀點進行有效評估”等,引領學生逐步深化閱讀層次。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征與認知水平,精心挑選那些富有啟發性、思想深度與趣味性的文本。在教學策略上,教師應采取多元化的方法。例如: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圍繞特定議題進行深度探討;通過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文本角色的情感世界與故事脈絡;利用思維導圖等工具,幫助學生系統化地梳理文本結構,理清思考脈絡。這些教學策略的實施,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深度思考能力的發展。批判性思維作為深度思考能力的核心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得到特別重視。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觀點、論據提出疑問,進行分析與評價,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習慣。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教師可設問:“五壯士的抉擇是否具有價值?他們的行動給予我們何種啟示?”以此引導學生在疑問與反思中培養自身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靜.“思辨閱讀” 模式下小學語文深度學習策略構建[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4(8):69-71.
[2] 李娜真.指向深度學習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讀寫算,2024(20):101-103.
[3] 李德喜.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5,11(10):31-33.
[4] 邵銀華.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思[J].華夏教師,2024(14):58-60.
[5] 李麗平.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的策略[J].教育藝術,2024(4):46.
作者單位:甘肅省和政縣廟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