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今中國出海 A p p 中傳播甚廣的短劇、爽文等多脫胎于早期的中國網絡小說,但中國網絡小說最早對外譯介并非以閱文等大公司為主導,而是與20世紀90年代海外劇進入中國市場時有著同樣的背景,即粉絲自發譯介,其中代表作為RWX翻譯的《盤龍》。譯者是翻譯工作的核心,在文化外譯的復雜因素下,如何統一角色期望、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是研究譯者角色的關鍵。本文從角色內沖突視角,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究戴乃迭在面臨角色內沖突時,如何調和角色期待、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的矛盾,建立角色內沖突與翻譯策略選擇的聯系,為譯者角色研究提供新視角,也為譯者提供實踐借鑒。
一、角色沖突理論
角色的概念在社會學和相關領域中一直是研究的重點,不同學者從各自的研究視角出發,對角色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美國人類學家林頓認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場合作為文化構成部分提供給行為者的一組規范[1]奚從清則認為“角色是一定社會關系所決定的個體的特定地位、社會對個體的期待以及個體所扮演的行為模式的綜合表現”[2]。過程角色論學派的學者另辟蹊徑,從社會互動的角度深人探究角色沖突產生的根源,他們認為,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角色沖突的產生與個體對角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密切相關[3]。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背景、認知水平等存在差異,導致他們對相同的角色定位和期待在理解上會有所不同,接受程度也參差不齊。這種差異使外在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期待無法直接且完全作用于個人,進而導致每個人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各不相同[4]。
當角色內部或者不同角色之間出現矛盾,并且這種矛盾對角色扮演的順利產生阻礙時,角色沖突便應運而生。角色沖突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角色間沖突和角色內沖突。角色間沖突是指針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角色而產生的沖突;而角色內沖突則聚焦于一個角色,是指圍繞這一角色所產生的沖突[5]。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扮演的是翻譯的角色,但翻譯角色內部又存在多種角色特征,形成角色叢,角色叢內部針對同一個角色即“翻譯”發生沖突,造成翻譯角色內的沖突[6]。具體到譯者的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所面臨的角色內沖突是翻譯過程中各個參與主體對譯者的期待、譯者自身對角色的定位以及譯者實際扮演的角色這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相互作用是復雜且動態的,具體表現為以下五種情形:角色期待的沖突、角色定位的沖突、角色期待與角色定位的沖突、角色期待與角色扮演的沖突、角色定位與角色扮演的沖突。由于譯者在面臨角色內沖突時所做出的選擇會直接反映在翻譯文本上,因此,本文將以《盤龍》的譯本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譯者的深入分析,全面探究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面臨的角色內沖突。
二、文化外譯中譯者面臨的角色內沖突
(一)角色期待自身的沖突
角色期待是指在特定社會關系中,各個主體(包括目標讀者、翻譯發起方、譯者本人等)對角色占有者(即譯者)在角色扮演方面所提出的期待與要求[7]。不同主體由于自身立場、需求和目標的差異,對譯者所期望扮演的角色往往存在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對譯者的期待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譯者的自我期待、目標讀者的期待以及翻譯發起方的期待。譯者要想成功地進行角色扮演,其首要任務就是將外部各方對自己的角色期待進行統一和整合。然而,不同主體對翻譯活動的期待各不相同,這種差異往往會引發期待角色內部的沖突。
《盤龍》的目標讀者主要是網文愛好者。對于他們而言,閱讀網文是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譯作越通俗易懂,更新速度越快,就越能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便于其沉浸在故事的精彩之中。譯者RWX在翻譯《盤龍》時,是一名美國外交官,翻譯對他而言并非本職工作,更多的是出于個人興趣。他從事翻譯活動,一方面是希望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是為了滿足自己對中國武俠小說的熱愛,在翻譯過程中享受閱讀和分享的樂趣。于是,目標讀者要求的更新速度與譯者享受喜好之間產生了矛盾,目標讀者的閱讀需求與譯者個人期待之間產生了沖突。從譯者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其本職工作受到限制,客觀上無法像專業翻譯團隊那樣保證極高的更新速度。但RWX為了盡量滿足讀者的期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每周更新15章,平均每周工作時長達到90個小時[8]。這一數據充分體現了譯者在面對角色期待沖突時,積極調高個人期待,努力在滿足讀者需求和追求個人喜好之間尋求平衡。
(二)角色定位自身的沖突
角色定位是個體依據社會的實際需求以及自身所具備的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扮演的角色。在翻譯領域,譯者的角色定位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眾多翻譯研究學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出發,為譯者的角色定位制定了一系列準則。比如,嚴復所倡導的“信達雅”:“信”要求譯文務必忠實于原文的含義;“達”強調譯文需通順流暢,毫無滯澀之感;“雅”則期望譯文具備一定的文采[9]。尤金·奈達提出功能對等理論,強調譯文應在語言功能與表達效果上和原文達成對等,并非追求字與字之間的刻板對應[10]。而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重點聚焦于譯文的交際功能,著重突出以讀者為核心的理念,力求讓讀者能夠毫無障礙地理解譯文所傳達的內容。然而,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譯者的角色定位會受到諸如文本類型、翻譯目的、翻譯語境、文化差異等復雜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相互交織,使譯者在進行角色定位時面臨重重困難,導致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產生角色定位的內部沖突。
在文化外譯的語境下,譯者往往會遭遇錯綜復雜的文化沖突。此時,譯者需要審慎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究竟是選擇成為文化溝通的創譯者,對原文進行適度的改編與創新,以契合目標文化的需求;還是選擇成為中華文化的忠實弘揚者,竭盡全力原汁原味地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與特色。
《盤龍》屬于武俠類小說,其中蘊含著大量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負載詞。這些詞匯承載著豐富且獨特的文化內涵,但在目標語言中,常常難以尋覓到直接對應的表達方式。譯者RWX在處理這些文化負載詞時,采用了音譯結合注釋的創新性翻譯方法,力求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確保目標讀者能夠輕松理解。比如,“斗氣”一詞在作品中被RWX譯為“Battleqi,aformof internalenergy”,用“a form of internal energy”對“qi”進行了解釋,這種翻譯方式不僅有效地傳播了中國特色詞匯“氣”的概念,還巧妙地運用西方讀者所熟悉的表述方式,將“energy”與“qi”之間的關聯闡釋得清晰明了,讓西方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斗氣”這一極具特色的武俠概念。
(三)角色期待與角色定位的沖突
在翻譯過程中,角色期待和角色定位內部常存在沖突,而將兩者統一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動態變化、不斷調適的過程。讀者和翻譯發起方對譯者的期待是客觀存在的外部要求,這些期待往往基于市場需求、傳播目的等因素;而譯者的角色定位則要結合譯者自身的主觀意識,包括個人的翻譯理念、文化價值觀、專業素養等。因此,在統一期待與角色定位的過程中,譯者必然會面臨如何調和客觀與主觀層面沖突的難題。
《盤龍》作為一部大眾文學作品,目標讀者是熱愛武俠小說的群體,譯者RWX主要是出于個人興趣進行翻譯。讀者群體希望盡快看到網文的更新,追求閱讀的即時性和連貫性;而譯者出于興趣翻譯,更注重自我需求的滿足。為了刺激譯者加快更新速度,提高翻譯質量,讀者采用了打賞模式。在這種情境下,譯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偏向于滿足商業需求,即加快更新速度以獲取讀者的認可和打賞。例如,在翻譯《盤龍》中的“恩斯特學院”和“林雷”等名稱時,譯者RWX采用了音譯歸化策略,將“恩斯特學院”譯為“Ernst Institute”,“林雷”譯為“Linley”。這種翻譯方式使人物名字和地點名稱遵循了歐美的表達習慣,便于目標讀者理解和接受,體現了譯者在面對角色期待與角色定位沖突時,選擇優先滿足讀者的期待,以適應目標市場需求。
(四)角色期待與角色扮演之間的沖突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占有者根據自己所處的特定位置,按照角色期待和角色定位的規范要求進行的一系列角色行為。在翻譯活動中,譯者在外界的角色期待和自身對譯者角色定位認知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定的角色意識,這種角色意識會逐漸內化為譯者對自身角色的認知。譯者在實際翻譯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就是這種角色認知的外在體現,形成了譯者的具體形象。角色扮演實際上是對角色期待的現實回應,如果這種回應無法達到外界對譯者的期待,就會引發沖突。在文化外譯領域,譯作最終要面向市場,接受市場的檢驗。現實的市場反應與預期之間的差距,往往能夠直觀地揭示出譯者所肩負的期待角色與現實中所扮演角色之間的沖突。
對于《盤龍》的譯者RWX來說,當時面臨的角色期待主要是實現譯文的順利輸出,并確保讀者能夠無障礙地接受譯文內容。但隨后《盤龍》在北美市場引發的對中國網絡武俠小說的追捧,并未在RWX翻譯之初的預期內,隨之出現的中國文化外譯小高潮更是在RWX的預料之外。雖然中國網文熱這一文化現象的產生是由諸多不同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其中不僅有譯者的努力,還包括市場需求、文化潮流等因素。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一現實也客觀地反映出譯者實際扮演的角色與最初的期待角色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角色定位與角色扮演之間的沖突
譯者的角色定位框架通常具有概括性和原則性,它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行為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方向和準則。然而,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譯者面臨的情況千差萬別,每一個翻譯任務都有其獨特的文本特點、文化背景和目標讀者群體。這種現實的多樣性導致譯者實際扮演的角色和預先定位的角色之間容易產生沖突,其中一個具體表現就是個人風格與定位認知之間的沖突。
RWX是華裔,對武俠小說非常熱愛。這種熱愛使他在翻譯過程中,即便面對的是北美讀者群,需要考慮英文的語言習慣和讀者的文化接受度,但仍然努力在譯文中凸顯中國武俠的獨特魅力,展現自己的個人風格。例如,在翻譯“鴻蒙”這個具有濃厚中國道家文化色彩的詞匯時,RWX采用了音譯加注釋的策略:將“鴻”譯為“Hong[Grand]”,不僅保留了“鴻”字在中文中的發音,還在語義層面將其與英文中的“grand”建立聯系,使西方讀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鴻”所蘊含的宏大、廣闊的含義;把“蒙”轉譯為古希臘神話中司職薄霧的神祇之名“Mist”,借由這般精巧的關聯構想,暗指“鴻蒙”生于薄霧籠罩的情境之中,盡力貼合“鴻蒙”在道家文化語境中所代表的盤古開天辟地前那一團混沌元氣的本初意涵。此種翻譯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獨特文化元素,助力西方讀者更加深人地領會和鑒賞中國武俠文化的核心要義與精神內涵,充分展現了譯者的個人風格,同時也體現了譯者在角色定位與角色扮演之間的沖突與協調。
結束語
在“譯者”的角色框架內,交織著來自多方的客觀角色期待與譯者個體內在的主觀角色認知,這兩者之間的張力構成了譯者的角色內沖突。本文立足于角色內沖突理論,剖析在翻譯《盤龍》的過程中,RWX面對角色期待、定位和扮演之間產生的沖突時,所采取的應對策略與表現,揭示出RWX是如何努力使角色期待、角色定位和角色扮演融合于譯者身份之內。角色內沖突理論的引入,從理論層面來看,有助于拓展譯者對自身角色本質的認知邊界,促使譯者從更深層次理解自身在翻譯活動中的角色定位與職責;從實踐層面而言,能夠為深人理解譯作的生成過程及其背后的驅動因素提供新的視角和分析工具,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翻譯活動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然而,本文受限于篇幅和既定的研究框架,無法對所有類型的譯者角色內沖突進行全面且詳盡的討論。因此,本文將研究范圍聚焦于文化外譯這一特定語境,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內沖突類型展開深入剖析,旨在為譯者在傳遞中國文化精髓、塑造中國形象的過程中,提供一種新穎的理論視角與實踐啟示。翻譯活動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遞和交流,譯者在其中起著關鍵的橋梁作用,期望本文能夠激發更多學者投身這一領域的研究,不斷豐富翻譯學的理論內涵,推動翻譯實踐的創新與發展,為跨文化交流與傳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力.社會學原理[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奚從清.角色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3]喻安倫.社會角色理論磋探[J].理論月刊,1998(12):40-41.
[4]張艷莉,李向花.關于角色沖突的研究概述[J].黑龍江史志,2009(2):98-99.
[5]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周領順.應用翻譯之譯者角色化行為分析[J].當代外語研究,2014(2):21-24,76-77.
[7」任志峰.角色理論及其對集體行為者的可行性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0(4):122-127.
[8]邵燕君,吉云飛,任我行.美國網絡小說“翻譯組”與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專訪Wuxiaworld創始人RWX[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6(6):105-111.
[9]黃忠廉.變譯理論: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J].國外外語教學,2002(1):19-22.
[10」王華.析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標準對翻譯實踐的指導[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7):70-71,105.
作者單位:1.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人文語言學院2.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