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近三十年的職業教育生涯,回望那一串串堅實而清晰的成長足跡,我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出一個個撥動心弦的場景、一個個溫暖心窩的瞬間,它們勾起我綿綿的思緒,雖歲月悠悠、芳華難留,然癡心依舊、情懷依然。
學習是永恒不變的旋律
我1995年畢業于揚州大學農學院畜牧專業,同年被分配到工作當時計算機剛剛興起,學校計算機專業教師緊缺。由于我大學階段在培訓機構學習了半個月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懂得一些計算機基本操作,學校領導就安排我承擔計算機專業課教學任務。我雖感為難,但也只能“愉快”地接受任務。為了勝任計算機專業教學,我近乎瘋狂地自學計算機專業知識,練習計算機專業技能。記不清多少次挑燈夜戰,記不清多少次程序調試,更記不清多少次推導演算,BASIC、數據庫、數據結構、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等計算機專業課程,我都一一啃了下來,硬是將自己從一個計算機專業\"門外漢\"變成了一個“準專業人員”,為后期在計算機專業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勤學習、肯鉆研,隔行未必如隔山。
職業學校因為生源的不穩定,專業設置會時常發生變化,教師要隨時做好改教第二專業的準備。當學校農業類教師緊缺時,學校就安排我任教農業類課程;當計算機教師緊缺時,我就任教計算機專業類課程。有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農業教學和計算機教學之間來回切換。這種經歷在當時是比較痛苦的,每個學期要上2—3門并不熟悉的課程,一門課程剛剛熟悉又要講授另一門課程,一個專業剛剛適應又要轉向另一個專業。因此我只能邊學邊教、邊練邊授,工作忙碌而辛苦。這種專業方向的不確定性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困擾,以至在評中學一級教師時,我申報了兩次,使我成為當時全市唯一的一個既有生物一級教師資格又有計算機一級教師資格的人。為了更好地適應兩個專業的教學工作,我開始了密集的進修:1999年完成了生物教育專業的本科函授,2005年完成了計算機科學教育專業的本科自學考試并獲工學學士學位,2012年獲得了浙江大學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碩士學位。我也成為學校擁有學歷證書最多的教師。
2017年,我們持續探索了十年的“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申報江蘇省教學成果獎,這一成果凝聚了團隊眾多成員的心血和汗水。我們先后承擔了8個省級重點課題,發表了幾十篇以微型游戲項目為主題的論文,策劃了10多次市級以上的教學研討活動,在省內職教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然而在省教學成果獎評審中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這使我不得不沉靜下來,深度反思自己:“是教學改革成效不明顯,還是教學模式不夠先進?是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理論,還是形成的教學理論不具學術價值?”在不斷的自我拷問中,我意識到了自己學術素養和理論功底的欠缺:由于沒有經過系統的學術訓練、不具備循證思維,教學實踐總是基于問題的求解式探索,成果表達總是基于質性的自我認定,能“小處著手\"卻沒有“大處著眼”,善“自我標榜\"卻欠缺\"邏輯學理”。如何突破這一制約研究與實踐的瓶頸?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斗爭后,2020年我不顧46歲“高齡”,毅然決然地報考了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博士研究生。經過煉獄般的備考,終于成功“上岸”,開啟了全新的博士研究生學習生涯。當我和與自己的學生同齡的同學坐在教室里一起聽課時,當老師的全英文授課使我如同“聽天書”一般時,當同學們的成果一個個涌現而我卻顆粒無收時,莫名的自卑感涌上心頭。然而倔強的性格迫使我直面現實,我只能用更多的時間、更多的付出縮小與同學間的差距。這是一段充實而純粹的學習時光,我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學術養分。在圖書館,我總在管理員的下班催促聲中離開;在學習中心,我總是默默坐在角落,一次次錯過吃飯的時間;在教室,我總是坐在最前面,生怕錯過老師的每一個觀點讀博四年,我較為系統地學習了質性研究、量化研究等方法,學習了教學哲學、教育政策等課程,參加了一些高端學術活動,極大地彌補了我在學術訓練方面的不足,使自己的視野進一步向職業教育的宏觀層面拓展,一個更為廣闊的教育世界呈現在我的面前。最終我成為全班最先畢業的5名博士之一。

從專科生到博士,我在學歷提升的同時也完成了學識的初步積累。但這種學習仍是局限于教育領域內的學習,本質上是一種“生存性學習\"或“適應性學習”,是為了更好地從事職業教育研究與實踐。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同,需要更多地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緊跟技術革新步伐,確保“四新”及時落地。于是我的閱讀視野進一步拓展,開始涉獵哲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領域,更多地從經濟學、哲學等視角來看待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就使我有了一種“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超脫感,能更為理性地看待現實中的職業教育,對一些困擾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這時的學習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教學實踐,而是為了更好地推進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我把這種學習稱為“發展性學習”,它帶來的直接成果就是形成了若干決策咨詢報告。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實踐和思考提出若干政策建議,遞交給相關的行政部門,為行政部門決策提供參考,助推職業教育各項政策措施的出臺。
回首自己的專業發展之路,它首先是一條永不停息的學習之路,是一條從“適應性學習\"到\"發展性學習”的不斷進階、拓展之路。正是在這條學習之路上,我切身理解了“學不可以已\"的深刻含義,從而自覺以“一日不學,面目可憎”的信條告誡和警醒自己。正是在這條學習之路上,我看到了教育教學中一處處別人難以發現的“風景”,找到了一把把解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難題的“鑰匙”,也收到了一個個未曾想過的額外饋贈。
教學是永無止境的追求
如果說教育是一場修行,那么課堂就是教師最為主要的修行場。記得2009年剛入選南通市名師第一梯隊培養對象時,導師就告誠我們:“名師成長在課堂,名師有名根本在于課堂出名,名師都是從課堂中走出來的。”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中職課堂生態,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成功,我始終扎根課堂,持續不斷地進行教學改革探索,雖歷經曲折,仍初心不改、激情依舊。
2011年,江蘇省教科院在蘇州舉行全省職業學校“示范課”“研究課\"教學研討活動,我受邀進行公開課教學展示,精心準備了一節以游戲闖關為基本形態的計算機課。孩子們闖關時的全神貫注、爭先恐后,闖關遇阻時的頭腦風暴、互助合作,闖關成功后的歡呼雀躍、幸福喜悅,這些場景直到今天仍歷歷在目。更令我感動的是,下課后學生久久不愿離開,爭著與我合影。在課后點評時,這種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得到了省教科院領導和聽課專家、老師的高度評價。既然游戲教學這么受學生歡迎,為什么不能將游戲教學常態化呢?于是,我開啟了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改革探索。一旦投入其中,我才發現現實遠非想象中的美好。設計幾個游戲教學課例是相對容易的,將游戲教學常態化、課程化顯然已經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如何將游戲項目化、項目游戲化?游戲從哪里來?游戲怎么開發?面對幾乎難以逾越的游戲資源和開發技術瓶頸,我陷入了彷徨與茫然。這時我才深深領悟到“世界最遠的距離是知與行之間的距離\"的真正含義,孤獨地承受著想法難以變成做法的痛苦。
在巨大的挑戰面前,我沒有退縮。我和伙伴們說,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探索絕不可以半途而廢,即便前面是懸崖絕壁、萬丈深淵,我們也要堅定地往前走。我改變了推進策略,不再全面鋪開、單打獨斗,而是從一個專業的一門課程開始,圍繞每門課程的每個項目,與伙伴們先在一起進行頭腦風暴,一旦確定游戲項目選題,就團隊分工、協同攻關,以逐漸積累課例。后來,我們又逐漸向學生征集游戲選題。學生的廣泛參與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游戲教學視野,學生也從游戲課程的接受者變成了游戲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就這樣,微型游戲項目教學資源逐漸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探索出微型游戲項目“八部曲\"教學模式,吸引了省內外越來越多的教師參與,影響力也逐步擴大。2015年,“微型游戲項目雙載體驅動教學\"獲評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2018年,“系統設計、三次優化、融玩于學:中等職業學校微型游戲項目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我們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改革過程中,也遭到了不少專家、學者的質疑。這些質疑主要集中在如何保證游戲的正確價值導向、如何有效規避游戲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等方面。有質疑就必須用行動和效果去消除,于是我們在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積極游戲教學”,在對游戲資源進行遴選審核的基礎上,通過游戲的項目化改編和項目的游戲化改造,剔除游戲中的消極因素,實現對游戲教學載體的優化升級。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教學載體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不同專業、不同課程有著不同的特點,游戲教學并不適用于所有的專業和課程。游戲教學只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學方式應該是千姿百態的,每個教師都應有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試圖以游戲教學來“一統江湖\"既不科學也不合理。于是,我們的教學探索從“積極游戲教學\"進一步向“積極教學\"拓展,開始構建一種更具普適性的教學范式。
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是積極的,或者說積極課堂的教學形態應該是怎樣的,這不僅涉及教學載體,更涉及課堂教學的每一元素,比如什么樣的課堂提問是積極的,什么樣的課堂情境是積極的,什么樣的教學評價是積極的,等等。這些問題不允許選擇和回避,而是必須對每一課堂元素的積極形態都要做出屬于自己的回答。這迫使我對當下課堂的每一元素進行逐一審視,從積極教學的視角指出存在的問題并構建新的教學形態。也就是說,我們須從現有教學體系的每一元素中排查非積極因素,剖析成因后提出相應的改變策略,實現對現有教學體系的解構與重構。在這一過程中,我帶領伙伴們先將課堂教學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出,形成一塊塊完整的待裝\"拼圖”,然后拼裝“施工圖”,按計劃對每一塊“拼圖\"組織教學研討,在條件成熟時進行公開教學展示。我們將每次教學過程都錄制下來,制作成教學“切片”,分析、探討如何進行\"積極\"改進,成熟一塊就拼一塊。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逐漸探索出“兩極三化一系統\"積極課堂教學范式,相關教學成果獲評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并再次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回首自己的專業發展之路,始終是一條永無止境的教學之路,是一條不斷“解構”與“重構”的教學變革之路。正是在這條教學之路上,我領悟到了“課比天大”的真正含義,堅定了“教學改良”的行動自覺,進而以持續的“微變革\"推動課堂教學不斷“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科研是永續前行的動力
“學而不研則枯,教而不研則淺。\"教師作為一個“反思性實踐者”,也應該成為一個教學研究者。慶幸的是,在眾多貴人的點撥和幫助下,我較早走上了研究與實踐相伴而行的教科研之路,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始終閃爍著理論的光芒,避免了教學改革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2009年,我入選南通市名師第一梯隊培養對象。導師到學校找我談話,第一個問題就是“你的教學主張是什么”。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聽到“教學主張\"這一概念。什么是教學主張?我有教學主張嗎?我一臉懵懂地看著導師。“就是你對課堂教學的基本看法,或者說你追求怎樣的理想課堂。”導師啟發我。“我希望每個中職生在課堂上個性得以張揚、優點得以發揮,都能實現揚長避短的錯位發展。”\"為了中職生的錯位發展”——這是我對教學主張最樸素的表達。這一主張現在看來不僅是稚嫩的,也是不盡合理的。因為這一教學主張沒有直接指向學科教學,也沒有指向課堂形態,只是描述了一個學生發展愿景。然而這一教學主張卻是我基于對職業教育課堂現狀的直觀感知,代表著我對改革職業學校課堂現狀的樸素追求。
有了教學主張就得加以論述與實踐,做到理論上說得通、實踐中行得通。于是,我試著在理論層面回答什么是錯位發展、錯位發展的理論基礎是什么、錯位發展具體包括哪些內容等等,同時對錯位課堂、錯位評價、錯位學習、錯位目標等進行了初步論述,并將這些論述以論文的形式表達出來,收獲了第一批研究成果。2013年以后,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錯位課堂的實踐形式上,開始尋找教學的實現載體,相繼提出了微型游戲項目教學、微型游戲項目多樣化教學、微型游戲項目超市教學等教學范式,開始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與實踐,回答了什么是微型游戲項目教學、微型游戲項目教學模式是怎樣的、微型游戲項目如何開發、教學效果如何評價、課堂調控如何進行等問題,發表了系列論文,舉辦了系列活動,產生了較大影響。自2018年起,我們又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更好地“揚長”上,提出了積極課堂教學范式,開始了更為細化的研究與實踐。這期間的每一階段,我們都承擔了省、市若干項教改課題,形成了以課題研究為依托、教研活動為載體、科研論文為表達的研究樣態。
我認為,教學主張無論如何與時俱進,其基本內核都是不變的。教學主張的實現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應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基于教學主張的研究,我設計了多個五年計劃,每一階段有每一階段的研究重點。比如,“十二五”側重于主張論述,“十三五\"側重于課堂建模,“十四五\"側重于系統建構2018年以后,我不再局限于單一地運用他人的理論、思想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而是開始提出并驗證自己的教學假設,并以假設為基礎建構自己的學術領地和話語體系。比如提出了課程研發的“二次封裝假設\"和\"交叉迭代假設”,提出了課堂教學中的“非線性學習假設”和“學習結構交叉假設”。這些假設都具有原創性,為從教學主張向教學思想演進奠定了理論基礎。我對涉及教學主張的問題不再是有選擇地回答,而是逐一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應如何。比如圍繞積極課堂,我以課堂上的每一元素為研究對象,在整體性的積極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學習要求之外,對積極提問、積極討論、積極探究、積極評價、積極練習、積極情境等逐一進行了回答。采用的策略是先理論回答、再實踐落實,并以活動為載體加以呈現,將理論與實踐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讓主張在實踐中看得見,讓課堂成為主張推行的廣闊原野。
在圍繞教學主張課堂落地的研究與實踐中,我不再滿足于單篇論文的發表和單個課題的立項,而是將課題研究作為研究的基本載體依附,將論文發表作為研究成果表達的一種方式,承擔了一個個課題,發表了一篇篇論文,研發了一門門校本課程,從而將\"課題、課堂、課程\"有機融合在一起,確保實踐成果及時轉化為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即時在實踐中應用。截至目前,我已發表論文近300篇,出版教育專著4部,承擔課題近20項,獲得了8項省級以上教科研成果獎、課題研究成果獎。
尼采說,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我深以為然。在現實的此岸與理想的彼岸之間是浩瀚的大海,很多人為自己預設了理想的彼岸,為盡快地到達彼岸而尋捷徑、抄近路,不敢與海浪搏擊,甚至不顧常識、違背規則、投機取巧,以期收獲到達彼岸時的鮮花與掌聲。我從來不想自己的專業發展能達到怎樣的高度,從不去想到達彼岸時的樣子,我愿永遠做一個站在教育改革潮頭的弄潮人,不為彼岸只為海,向著自己心中理想職業教育的地平線,為著自己的“錯位夢”,奮翮蒼茫浩渺。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