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閱讀是一種以議題為核心,師生共同研讀多篇關聯文本、展開互動探討的教學方法。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多文本閱讀已成為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構建有效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應遵循如下六項原則
圍繞核心素養,設計多文本教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在多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設計依據和教學目標。這是課程設計的總原則。
依據教學目標,確定整合點與對比點
教師要鎖定單元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群為單元教學目標,整體設計,統籌安排,確定每一課的教學目標,并依據教學目標找出文本間的整合點與對比點。對18個學習任務群的要求進行梳理后,課題組總結出了常見的七大整合點。
以“寫作技巧\"為整合點,是因為不同的文體有各自的寫作技巧、藝術手法。在講授議論文時,教師可以論證手法和論證結構為整合點組織教學內容。例如,以“比喻論證\"來整合《勸學》《拿來主義》,以“對比論證\"來整合《勸學》《師說》。在講授小說時,教師可以“小說的結尾藝術”來整合蒲松齡的《促織》和汪曾祺的《蛐蛐》,以“兒童視角”來整合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和蕭紅的《呼蘭河傳》。
以“主題、話題”為整合點,是因為每一個單元都有主題。教師可以此為整合點選擇多文本素材,如以“儒道思想”為話題,整合《侍坐》《庖丁解?!?;以“山水之樂”為話題,整合《赤壁賦》《登泰山記》,探討古人所說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意義這些主題、話題既可以是單元主題的要求,也可以是為完成單元任務而擬定的話題。
以“作品風格\"為整合點,主要應用在詩歌單元中。比如,豪放派的詩詞和婉約派的詩詞常常被拿來比較分析,教師可以此來整合《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或以李白的瀟灑豪放和杜甫的沉郁頓挫為整合點,整合《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教師也可以把同一風格的詩詞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相應詩詞風格的理解,如整合《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
以“物象風貌\"為整合點,是指將幾篇文章中共有的典型意象提取出來,將其作為解讀文本和作者思想的突破口。事實上,作者筆下的物無不包含作者的“意”。古人云:“立象以盡意。\"作者擷取生活中的景物,飽蘸自己的情思,才有了同一物象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如以“樹\"為聯結,整合《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與地壇(節選)》。
以“專題知識\"為整合點,主要運用于高三階段,尤其是小說專題、詩歌專題和散文專題,以專題知識來選材,主要從課本和高考真題中選取同一素材,達到反復滲透、練透、練精的目的。如從小說的角度,整合《呼蘭河傳》《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百合花》。
以“作家不同時期思想變化”為整合點,解讀作品講求知人論世:青年杜甫的壯志凌云與老年杜甫的窮困潦倒形成鮮明對比;李清照少女時期的天真爛漫、少婦時期的多愁善感、老年時期的孤寂愁苦形成鮮明對比;蘇軾剛到黃州時的苦悶到逐漸樂觀,再到最后的豁達灑脫,構成了蘇軾思想的三重境界。選取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典型作品,串聯成線,能很好地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和思想上的成長歷程。
以“情境\"為整合點,是指將文本巧妙地整合到情境中。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個繪制北京人文旅行地圖的情境,將《荷塘月色》中的清華園、《故都的秋》里的老北京四合院和《我與地壇(節選)》中的地壇公園整合,設置寫導覽詞、繪制景物明信片等具體任務。
選材完成后,教師應在聯結點處進行對比分析,分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如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橫向比較,或者同一作家前后期思想的縱向對比。對比的目的,分為“求同”“析異”,如通過不同文本來總結共同的手法、風格等,或通過不同的文本探究人生的不同選擇、情感等。比如,教師可以探究《短歌行》《歸園田居》作者不同的人生選擇,也可以探究其共同展現的生命的詩意。
依據整合需要,精選典型文本
若想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文本的選擇非常重要。典型文本的運用,在教學中往往能自然達成教學目標,且較有說服力。因此,教師可以把選材的范圍擴大,以便挑選出合適的文本。
目前,除了進行課內組合,教師還可以選擇呼應教材內容、文質兼美、不同歷史時期的小說、詩歌、散文和劇本,以及其他寫實作品和信息文本等。教師還可以跨學段選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溫故知新,還能夠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跨學科選材。文學與美術、音樂是相通的,教師將美術著作、音樂著作與文學作品進行組合,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文學還可能同其他學科發生神奇的碰撞,如歷史學科、政治學科、地理學科等。
選材考驗教師的閱讀面和專業水平,范圍雖廣,但萬變不離其宗,一切都要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最大化地完成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如主題詩歌朗誦會、主題演講會、給文本配插畫、課本劇表演、寫美文推介詞、南陽作家作品搜集、詩詞里的南陽、家鄉文化活動調查等教學活動,關注學生需求和心理特點,激發學生主動閱讀和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擴展學生的閱讀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兼顧學生差異,布置自助餐式作業
學生是有差異的個體,智力水平、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和學習能力具有多樣性。教師在總的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需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進行個性化指導,以便每個學生都能在現有水平基礎上實現成長。
自助餐式作業為學生提供種類豐富的作業“菜單”,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進行選擇,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鞏固知識、拓展閱讀、深化寫作、深入生活調查等,讓學優生“吃得好”,學困生“吃得飽”。自助餐式作業一般包括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即基礎鞏固類作業、拓展類作業、發展提高類作業。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情況挑選任務,調動自身積極性,實現課內向課外的延伸。
以激勵為自的,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多文本閱讀評價體系,不僅應關注學生當前的閱讀表現,還應關注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等的培養。通過長期跟蹤和評價,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日常評價包括兩種模式,分別是學習表現評估和學業質量評定。在學習表現評估中,學生可進行自我評價,同時接受同學和教師的評價。評價形式可以是小組積分,也可以是言語性激勵,或者是適當的物質獎勵。為了確保評價的客觀性,教帥要根據課程內容設計簡單的評價量表和評分規則,以達到通過評價進一步強調知識要點和答題規范的目的。對于學生的觀察實踐能力、探究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等亮點,教師要做出及時的鼓勵性評價,以促使學生能力的正向發展。
多文本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跨文本理解能力和豐富學生閱讀體驗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人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師將進一步優化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中小學多文本閱讀教學實踐研究專項課題“高中語文多文本閱讀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dwbyd2203130037)
(劉蕾單位系南陽市油田第一中學,劉玉單位系南陽市油田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