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教學工作20多年,筆者分析、研究美術課堂的教學歷程,對新時代美術教學有著自己的思考和認識。筆者認為,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過于側重學科知識的傳授,帶來了一些問題,如課程缺乏綜合性和多樣性,學生綜合素質無法提升。相比于過去傳統的美術教學,現代美術教學更加重視實踐和創新,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需求。現代美術課堂也有著更加豐富的教育內容和實踐機會,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近年推行的新課標理念,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敢嘗試、勇敢實踐,并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緒、態度。那么,如何在美術課堂陶冶學生的情感和思想呢?
參與鑒賞,鼓勵學生欣賞美
通過細心的觀察、體驗及思考,人們可以獲得一種獨特且深刻的審美能力。這種能力源自人們對事物本質的深刻認知,同時人們以此為基礎,不斷地探索、構建、完善,以達到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從古至今,中外歷史上的眾多杰出人物,從哲學家、詩人、畫家到音樂家、科學家,都非常注重欣賞美,并擁有較高的藝術鑒賞水平。為了讓學生擁抱美,教師應該努力引導和訓練學生,讓他們學會欣賞美,進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
借助信息技術的教學,教師可安排大量的欣賞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審美活動當中,并從中獲得美的愉悅和享受,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例如,在講授“喜怒哀樂”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欣賞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介紹畫家的用筆技巧和特點,以及那神秘的微笑,使其捕捉藝術信息。
在講“學畫松樹”一課時,筆者播放安徽黃山的迎客松視頻,讓學生欣賞松樹挺拔的美、黃山巍峨的美,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感受美
教師可以創造有意義的教學環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欣賞美好事物的能力。通過親身經歷和探究,學生可以從中收獲豐富而有意義的審美情感,并培養良好的理解和表達技巧。
例如,六年級下冊“太空遨游\"這節課中,筆者利用課上時間,在大屏幕上播放神舟五號進入太空的壯觀場面,進而導出本節課的情感價值——“民族自豪感”。在\"二十年后的母校”一課中,筆者先播放一首由教師錄制、學生朗誦的散文詩,讓課堂氣氛更加輕松愉悅。然后,筆者讓學生一起來猜猜這是誰的聲音,或者當聽到熟悉的聲音響徹耳邊時,學生內心有怎樣的感觸。以上情境的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提取美的信息,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
引導創新,啟發學生創造美
信息化美術課堂是一門綜合性質很強的課。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基礎知識,還要學生動手去創作,給了學生很大的創造美的空間。
在講非造型課如旅游節時,筆者發現不僅可以通過電子屏幕讓學生欣賞觀光照片,感受風景名勝的人文關懷和色彩布局的美感,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海報。學生可以用手機拍照留影,用相機攝像留聲,動手去畫旅游路線的版面,主動創造高質量的作品。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欣賞和感受美,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創作、設計,并調動周圍的人保護身邊環境的積極性,樹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并使之根深蒂固。
總之,美育的落實是一個慢過程,應起始于欣賞,感受于過程,創作于靈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序漸進地去引導,多鼓勵學生去探索、體會和創造美,讓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的期望,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教育資源保障研究一般課題“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與實踐\"的成果。課題立項號:2023JZB275)(責編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