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二十四節氣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天文、氣象、物候等科學知識,是小學科學教學中無法繞開的內容。本文聚焦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以蘇教版科學教材中二十四節氣的相關內容為具體切入點,將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與現代科學教育有機融合,深入探討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理念與設計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實現傳統文化與科學探究的融合發展。
〔關鍵詞〕" 小學科學;二十四節氣;科學探究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6" " 0010-03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對自然變化的精準總結,反映了自然規律和生活、生產節奏。將二十四節氣相關內容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并積極開展相關的科學探究活動,不僅能傳承文化,更能為科學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讓學生在了解節氣更迭的過程中,領悟自然科學的奧秘。本文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的內容,探討了二十四節氣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理念與設計策略,以供參考。
一、“二十四節氣”概述
二十四節氣這一傳統文化擁有著厚重的底蘊,其涵蓋了諸如天文、氣象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實現了對四季變化的精準記載,因而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審視這一文化所承載的內涵得以發現,其表現為極具生命特質的文化形式。不過對于身心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群體而言,其并不了解二十四節氣的發展由來,對于二十四節氣的生活指導意義亦不甚明了,如此便導致二十四節氣淪為不被重視的邊緣化知識。在論及文化自覺性這個問題上,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用“各美其美”這一說法加以概括,其指出:對于民眾而言,文化自覺作為一種意識,并非先天的,而是建立在系統的后天教育基礎之上得以形成的對于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度認同。因此可以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文化傳承的載體,任何一種文化要實現不斷的承繼,離不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與付出。通過對小學生群體傳授二十四節氣及其相關的知識與背景,不但能夠讓其感嘆于中華傳統智慧,更能夠從中領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從而逐漸實現對其價值理念、行為范式的科學養成,同時,二十四節氣所涵蓋的各類文化知識內容,諸如文學、藝術以及科學等,將讓小學生實現審美旨趣、文化格調以及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理念
(一)科學性設計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探究活動的科學性設計理念指的是科學探究的原理、活動設定、操作方式等,都需要與相對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手段相一致。
教師在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實現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過程之中,應秉承科學設計理念,如此便要求教師在每次授課之前精心遴選和設計內容,確保同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文化知識內容準確無誤,特別是在當下信息源頭多樣化的背景下,教師不應簡單地從線上搜集教學資源作為授課內容,而是應對這些資源進行篩選和加工,剔除其中的舛誤內容,如此才能夠讓學生真正提升科學素養。
在組織學生探究不同節氣晝夜長短問題的活動當中,教師應運用天文知識引導學生領會地球的公轉及自轉運動處于不同節氣中所發生的協同效應,如此將會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是產生晝夜時長變化的原因。在具體的探究方法設計層面,教師應采取問題導向式方法,以此來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實現對相關知識內容的認知,如在組織學生對“雨水節氣降水量對土壤濕度的影響”這一問題進行探究過程之中,教師應先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如何實現對降雨量的科學統計之后,再向學生傳授雨量計和濕度傳感器的使用方式,之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以此將確保學生形成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二)趣味性設計理念
所謂趣味性設計理念就是在個人的心理特征基礎上,強調寓教于樂,寓教于情,因材施教,分類教育、個性發展和自主教學。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過程中,教師要秉持趣味性設計理念,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一定的趣味要素。
(三)實踐性設計理念
實踐觀下的科學探究不再僅僅是學生圍繞實驗調查來解決問題的行為、認知過程,更是學生在特定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下討論和反思科學的社會活動。正是借助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情境模式,才使知識的真實意義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直接驅動學生對知識內容及其與事物關系的深刻建構以及對知識與行動關系在不同場景中的思考,最終實現學用結合、知行合一。
組織學生親自感受。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教師應組織學生親自感受節氣,如在每年的清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郊外徒步,直觀地感受萬物復蘇;在谷雨時節,組織學生來到田間去嘗試播種谷物,真正領會“谷雨時節,種瓜點豆”的意義,同時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帶來的身心愉悅,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所在。
強化動手能力。考慮小學生天性喜動不喜靜,教師應設計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來增強其動手能力。如每個學年第一學期都會迎來冬至,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這一節氣所蘊含的社會文化,筆者便會在這一天組織學生包餃子,使學生在獲取節氣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亦得到提高。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包的餃子帶回家中讓家長品嘗,實現親子教育的目的。
(四)跨學科設計理念
將跨學科設計理念引入科學探究活動中,可視為融入一種整體化的思維方式,能幫助學習者建構全面一致的科學概念知識網絡,這對學習者獲取新知識、實現科學素養目標至關重要。在二十四節氣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整合不同學科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樣,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其融合了多個學科的知識,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在設計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確保對不同學科知識內容進行整合與銜接,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如筆者在組織學生開展對節氣的科學探究活動時,要求學生回顧語文課程中所習得的描述節氣的詩句,如杜甫所創作的描述雨水時節的《春夜喜雨》一詩,也可以立春時節為主題,要求學生運用所習得的美術繪畫知識在畫板上勾勒心目當中春回大地的景象等。這樣的設計方式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二十四節氣知識的過程中,同步實現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回顧和鞏固,實現融會貫通的教學目的。
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依托跨學科融合設計理念,學生的綜合素養將得到明顯提升。如筆者為學生布置了觀察植物生長這一探究性作業,為了完成作業,學生需要運用習得的生物知識去識別植物種類,利用語文知識記錄和描述植物生長過程,還需要運用美術知識繪制植物簡圖,實現對學生語言能力、觀察能力、表達能力的多維度鍛煉。
三、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策略
為了更好地開展小學科學探究活動,教師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結合“二十四節氣”的特點設計科學探究活動
教師可以根據二十四節氣中的天文知識、氣象規律、物候現象等知識,為學生設計一些科學探究活動。
比如,在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露和霜》一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包括三個活動,其中第三個活動是閱讀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霜降。這兩個節氣正好與所學的內容緊密相關,意在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更多與節氣相關的天氣現象,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因此,教師便可以收集白露、霜降節氣相關高清圖片、科普視頻,涵蓋露水形成、霜花形狀、動植物變化等,制作成資料包供學生預習。同時,準備簡易溫濕度計、放大鏡等觀察工具。還可以在白露、霜降節氣時,觀察和記錄日出日落時間,通過對比分析,探究太陽光照時長與節氣更替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使其深切感知天文因素對地球環境的深遠影響。
(二)立足生活,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探究活動
在校園內組織生活化的探究活動。可以說,植物的變化能夠直觀地體現出節氣的變化,而校園內的植物種類豐富,是很好的探究場地。為此,教師應善于利用校內環境,要求學生在課間認真觀察校內的花草,如立春時節柳樹會出現抽芽現象等,讓學生意識到生活即學習,同時亦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觀察身邊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對于節氣的變化形成更為深刻的感悟。
教師亦可以通過校內活動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如在每年的立春時節,組織學生開展“咬春”體驗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制作春餅并品嘗,讓學生領會到這一活動代表了祈愿意蘊,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傳統民俗文化。
在家庭中組織生活化的探究活動。為了使科學探究活動走進生活,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家庭中開展探究活動。比如,在春分節氣時豎蛋,在驚蟄節氣時制作昆蟲畫;在冬至節氣時包餃子……了解不同節氣調整作息、增減衣物、飲食調養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節氣知識用于關愛家人健康。
(三)充分考慮學生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探究活動
分層設計探究活動。在科學素養較低的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安排基礎探究項目,這類項目著重于幫助其鞏固科學基礎,如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秋分節氣的自然現象,并將觀察的結果形成書面報告的形式,亦可以要求學生動手搜集樹葉并制作為標本,并按照節氣變化加以排序,從而形成直觀的知識認知。在擁有一定科學基礎的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教師可以安排進階探究活動。如要求學生以報告的形式在小滿節氣測量和記錄諸如降水、濕度等自然數據變化,并以圖表等形式呈現所記錄的數據,幫助學生初步培養數據分析能力,提高其思維能力。
挖掘學生興趣點。教師在設計節氣科學探究活動之前,應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興趣著眼點,并以此為依據設計個性化的探究任務,確保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之下更好地實現科學探究。如學生的語文知識較為扎實,且對于古典詩詞較為熱衷,教師就應結合其這一興趣布置同節氣相關的詩詞搜集和整理任務,并讓其在課上向其他同學進行講解,這樣不但實現了以興趣為出發點的教學導向,亦會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知識運用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在后續的學習進程當中迸發出充足的學習動力和熱情。
“二十四節氣”相關內容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大大深化了學生對自然科學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實踐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不斷完善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使科學探究活動更好地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和文化底蘊的鞏固。
參考文獻
[1]楊曉霞.談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與有效性提升[J].中國校外教育,2018(33):128.
[2]王愷.小學趣味性科學探究活動設計[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6.
[3]蘇敏.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科學探究活動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4]羅新月.融入跨學科概念“結構與功能”的博物館小學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實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