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課程思政視角,探討1~2年級科學教育中的教學設計。隨著教育部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課程思政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性日益凸顯。1~2年級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期,科學課程作為綜合性學科,是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本研究通過分析1~2年級科學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切入點,如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保護自然和珍惜生命的意識、樹立正確價值觀等。本文以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給植物畫張“像”》為例,通過導入、聚焦、探索和研討等環節,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誠信價值觀和愛護生命意識,為1~2年級科學課程思政教學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 小學科學;思政元素;融入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6" " 0034-03
2022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充分發揮思政課的關鍵作用,并強調要將思政教育融入各類課程中。在義務教育階段提出課程思政,是基于新時代教育改革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旨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舉措。
一、課程思政的理論基礎
(一)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通過課程教學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思政不僅是思政課程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它強調在學科教學中挖掘思政元素,通過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和組織研討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二)課程思政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學生正處于從幼兒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重要階段,其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這一時期對思想道德形成具有特殊的意義。科學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大領域,是培養學生科學核心素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課程,也是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科學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三)課程思政研究現狀
在我國教育領域,課程思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課程思政進行了研究,如課程思政的內涵、實施路徑、教學設計等。如,熊小平和吳永鳳(2023年)提出了通過“點線面”將思政元素融入小學科學課程的方法,強調了課程思政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二、在1~2年級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學情分析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期,將課程思政融入小學科學課程,主要是為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但關鍵時期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的1~4年級,尤其是6~9歲,這一階段是兒童從幼兒期向少年期過渡的重要時期,其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這一時期對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義。科學課程是小學階段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大領域,這些內容貫穿小學科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研究教材尋找課程思政切入點
基于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思政元素的切入點。
(一)弘揚科學家精神
在教科版科學教材中每一冊開篇都設置了“科學家怎樣做”的起始課程,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深刻感受科學家的杰出貢獻,學習科學家堅韌不拔、嚴謹求實、持之以恒的品質和精神。可以通過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如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等,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敬仰之情。
(二)培養保護自然和珍惜生命的意識
在生命科學領域,1~2年級教材中,相關的單元有“我們自己”“周圍的植物”“常見的動物”等,以動植物的知識內容貫穿整個學習過程。在這些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價值觀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探索生命規律和經歷生物一生的生命過程體會生命的寶貴,形成保護自然和珍惜生命的意識。例如,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分和土壤,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保護植物的生長環境。
(三)樹立正確價值觀
在物質科學領域,相關的單元“身邊的物體”,通過聚焦認識身邊物體的多樣性,探索各種物質的特點,引導學生意識到大自然中物質的豐富,可以客觀準確地對物體做出評價,樹立正確價值觀。例如,通過觀察不同材質的物體,讓學生認識到每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和用途,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資源,避免浪費。
(四)培養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設有“地球家園”單元,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球家園的美麗與脆弱,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例如,通過介紹地球的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保護地球家園,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培養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
在工程與技術領域,所涉及的單元有“玩磁鐵”“造房子”等,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重大工程項目,引導學生學習工程師的敬業精神和創新精神,并通過實際建造和創意讓學生初步體會工程師的艱辛與成就。在工程設計與制作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工合作,培養團隊協作能力,增強他們的責任感。
四、1~2年級科學教學現狀分析
《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更加重視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聚焦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培育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在“雙減”背景下做好科學教育的“加法”,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可以看出,小學科學課程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義務階段科學課程占比為10%左右。
(一)從教學資源上分析
在1~2年級科學課程中,所講授的內容以綜合學科為主。目前,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豐富,資源多元化。部分學校配備了相應的實驗室、科學工具箱、智能白板、圖書館、館校合作單位,以及可以進行綜合實踐的活動基地,為小學科學課程的發展和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途徑,在1~2年級科學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有效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探索欲。當然,有在部分農村地區,教學資源較匱乏,需要教師因地制宜,保障較高質量地實現教學目標。
(二)從教學方法上分析
1~2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較普遍,在科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用科學內容吸引學生,通過探究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教師可以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生活記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概念。根據1~2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分解實驗步驟,搭建教學支架,降低操作難度。
(三)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小學科學的教學效果整體良好,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得到了較好的培養和提高。1~2年級學生精力旺盛,但自我專注度不高,課堂秩序較難維持,容易導致小組實驗無法按時完成,甚至影響教學效果。因此,科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升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學效果。
五、將思政元素融入科學教育的教學設計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理念的更新和新教材的開發與利用,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是當前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以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周圍的植物”中《給植物畫張“像”》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的方法路徑。
在導入過程中,教師以談話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自己拍攝的植物照片,有向日葵、蓮花、仙人掌等,請學生說一說這些圖片上的內容。在這一環節,要讓學生認識到植物中有高大的樹木、低矮的小草;有很多植物可以開花,它們的形狀、顏色都不相同;植物的生長環境有所不同,有的生活在水里、有的生活在土里。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植物是我們的好朋友”,幫助低齡的學生建立對植物的保護愛護意識。在這一環節,自然而然地引出平時我們可以用手機、相機拍攝,記錄生活。“在科學課上我們可以用什么方式記錄?”由此導出本課的教學內容“給植物畫張‘像’”。
在聚焦環節中,教師展示帶來的植物朋友吊蘭,為學生介紹植物朋友,搭建教學支架。示例為:我的植物朋友是""""",它的特點是"""""。學生各自分享自己的植物朋友,教師做出恰當評價,給予獎勵。在此環節中,教師將此處作為一個課程思政的融入點,提前準備中國特有植物的介紹資料,向學生介紹獨葉草、珙桐、銀杉等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植物品種,說明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許多特有植物如獨葉草、銀杉、珙桐等,它們不僅是我國的珍稀植物,也是全球植物學研究的重要對象。通過介紹這些植物的發現和保護歷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在探索環節中,學生要學會給植物畫像,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在,也是本課的核心任務。通過從“觀察植物的特點”到“示范植物畫像”,再到“選擇一棵植物進行畫像”三個層層遞進的活動,實現讓學生為植物畫像的目的。1~2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有限,在書寫和記錄上,要盡量少用文字,可以用簡單繪畫的形式來表達。在此環節中,學生要根據真實的觀察來記錄,實事求是地看到什么就畫什么,從而體現出誠實的品德。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猜植物名稱的游戲,以增強1~2年級學生在學習科學過程中的專注力。
研討部分是對本節課的升華,經過對植物的特征介紹和給植物畫像環節,植物已經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一位重要的朋友,應如何去愛護植物朋友,是研討的重點內容,這也是融入課程思政的又一切入點。以愛護植物朋友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樹立愛護植物的意識,讓學生逐步意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會經歷一定的生長變化,從而樹立起愛護生命的意識。在本節課的最后,教師希望學生能夠保持觀察和記錄的良好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把培養學生對植物保護愛護的意識、樹立愛護生命和保護祖國綠水青山的環保意識,保護國家自然資源的責任感融入其中,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了升華。
課程思政在1~2年級科學教育中的實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了新的路徑,也為科學教育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和組織研討,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政教育。同時,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1~2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直觀、趣味性強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參考文獻
[1]熊小平,吳永鳳.抓住“點線面”將思政元素融入小學科學課程[J].四川教育,2023(20):67-68.
[2]謝小捷.聚焦科學思維培養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3.
[3]朱巖.課程思政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研究[J].才智,2023(13):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