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式學習著眼于整合課程內容,串聯任務群,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隨著實踐的深入,教師也逐漸意識到項目式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一旦投入不合理的項目則會帶來巨大的浪費。基于這些認識,教育工作者開始思考如何改進項目式教學,如依托一定的課程內容將大項目分解為更小的任務,以便更好地管理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可以逐步完成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和參與度。
一、項目式學習概述
1.項目式學習的特點
項目式學習具有小切口、低成本、好操作的特點。在學生面臨巨大學業壓力和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項目式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將復雜的學習任務簡化為可行的小項目,規模較小,焦點明確,操作性更為突出,有助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項目式學習,需把教科書轉換為資源,以單元核心概念與關鍵技能為中心,進行多樣的實踐探索。同時,依據綜合性學習活動制定多個項目,它們既能單獨實施,也能串聯起來構成一系列活動,具有簡潔明晰、彈性適應、實際有效的特征。此外,項目式學習注重學生的深度理解,內置任務關注層次遞進,使用全面且持續的過程性評價,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2.項目式學習的流程
項目式學習的過程有明確的步驟。第一步,依據學科核心素養的需求,以整個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基礎,系統地總結出關鍵概念,并確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的技能。這一步是為了確立學習的目標和方向,使學生清晰地了解需要達到的學習標準。第二步,要構建真實的語言應用場景,設計與語言實踐活動相關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并解決問題,以此來培育學生逐步掌握并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提升語言能力。第三步,根據前期的準備工作,開發并制定具體的項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學習,并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第四步,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運用動態多樣化的評估方法,全程追蹤學生的學習發展,并及時提供反饋和指導,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推動學生自我思考和成長。綜上,項目式學習的流程清晰有序,通過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創設真實情境、開發具體項目、實施動態評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系統、有效的學習路徑,促進了他們的綜合素養和能力的全面發展。
二、項目式學習在綜合性學習“古詩苑漫步”中的實踐應用
依據項目式學習的流程,下文以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古詩苑漫步”為例作具體闡釋。
1.明確綜合性活動的主旨,確定學生必備能力
項目設計需要著眼于學科核心素養,通過科學的梳理和探究,確定核心任務和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需要發展的必備能力,如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這些工作為項目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保了學習目標的有效實現。
(1)著眼綜合性學習活動整體,明確項目任務
實施項目式學習,必須對綜合性活動整體內容有全局觀,并確定知識點的整理與融合。教師需站得比學生更高,預先構思項目內容,組合多個獨立或者復合任務形成項目。同時,綜合性學習活動應聚焦于語言的學習與應用,設計合適的語言應用場景,明晰項目學習的目的和任務,以此保證學生能夠全方位、深刻地理解及使用已學的知識。
基于教材中“古詩苑漫步”綜合性學習的內容進行改造,可以設計三個項目任務。
項目1:分門別類輯古詩。學生分組,根據古詩的主題、作者、體裁等分類,整理出一份古詩輯錄。每個小組負責一種分類,如山水詩、愛情詩、詠史詩等,要求選擇5-10首古詩,并撰寫簡要的詩評,闡述古詩的主題、意境和特點。
項目2:別出心裁品古詩。學生自由發揮創意,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以古詩中的意象為靈感,創作一幅插畫或者寫一篇短文,展現對古詩的理解和感悟。學生也可以選擇一首古詩進行改編,創作新的詩歌或者歌曲。
項目3:聲情并茂誦古詩及唱古詩。在朗誦環節,學生可以選擇一首自己喜愛的古詩,使用適當的語調、節奏和情感表達,展現古詩的韻味和意境;在歌唱環節,學生可以選擇一首古詩進行改編,唱出古詩的美妙旋律,展現古詩的音樂魅力。
通過這三個項目任務,學生能深入了解古詩的內容和特點,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已學的知識,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素養。
(2)立足項目任務,確定必備能力
在設計“古詩苑漫步”項目任務時,首先需要確立整體目標,然后確定如何利用多首詩歌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設計中,不能忽視每首詩的獨特之處,要細致關注每個文本的特色和個性,以確保詩歌教學的有效性和深度。
例如,在“項目1:分門別類輯古詩”中,學生需要具備整理分類、分析評價等能力。以《古詩中的“雨”》一書編撰為例,學生需要將相關古詩進行歸類整理,如按主題分類為春雨、秋雨等,按作者分類為王昌齡、王維、杜甫、杜牧等,按體裁分類為邊塞詩、山水詩等。學生需要選擇5-10首古詩,撰寫簡要的詩評,闡述古詩的主題、意境和特點。這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古詩的內涵,準確把握古詩的主題和情感,同時具備分析評價的能力,以完成古詩輯錄的整理和撰寫。這個任務旨在考查學生整理分類、分析評價等能力,要求其能夠全面理解和運用已學的知識
2.創設應用場景,任務情境驅動
構建項目場景時應遵循“追求真實性而不是規模化”的標準,這意味著場景雖然不一定真的發生在現實世界里,但是必須接近或有“潛在的可能性”。
依據教材提示,“古詩苑漫步”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是“接受一次美的洗禮”。為此,筆者創設項目主題情境:“古詩尋美之旅”。第一站是“追尋古詩之路”。安排學生分組,每組領到一張古詩之路的地圖,上面標注了幾處古代詩人曾經居住或創作的地點。學生需要根據地圖上的線索,尋找這些地點,并在到達后深入了解古代詩人的生活和創作環境。接著,第二站是“解讀古詩的密碼”。學生閱讀教師分發的素材,瀏覽古代詩人的詩集和手稿。前兩站,為“別出心裁品古詩”與“分門別類輯古詩”兩項任務進行鋪墊,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輔助學生深人學習。最后,第三站是“表達古詩的魅力”。學生在學院的演藝廳進行古詩朗誦和歌唱表演,需選擇一首古詩,完成“聲情并茂誦古詩”,通過聲音傳達古詩的情感和意境,展現古詩的韻味和音樂魅力。
3.項目相遞,環環相扣
“古詩苑漫步”綜合性學習的設計是從語言現象開始,明確關鍵觀念,接著擴展這些觀念,以達到從簡單至復雜、從小到大、從表面深入本質的教育目的。學習任務被劃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層次,構成了任務序列,形成了任務集,每個項目相互關聯,展現出逐步提高的結果。“古詩苑漫步”綜合性學習的設計借助“古詩尋美之旅”這個主題情境,先是以“尋美”作為基點,由地圖入手構建實際場景,并以此開始項目,通過三個項目來實現主體內容的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詩歌,并通過自主賞讀增強對詩歌的感知和領悟,從而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在執行“項目1:分門別類輯古詩”的過程中,學生的重點是“編書”,即關注古詩共性的主題,如古詩中的春夏秋冬,古詩中的風花雪月,古詩中的湖光山色,古詩中的名勝古跡,古詩中的離情別緒等,從共性層面對選材進行編撰、注釋評點。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在歸納、解讀和運用意象時發現,古詩詞并不僅僅是由景色、環境和情感構成的,還包括各種表達方式、詩歌語言以及詩人的情緒和興趣等元素。這使得學生感受到古詩詞豐富多彩的魅力,進而引導學生開展指向“詩歌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別出心裁品古詩”項目式學習。經過“分門別類輯古詩”的學習,學生對詩歌鑒賞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來就是“別出心裁品古詩”的實踐與擴展,在此階段,教師不應限制學生的評判視角,而是鼓勵他們從多個維度去理解和評賞詩詞的美感。這是由于單一的角度并不能全面地展現出詩詞的魅力,詩歌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中的意象、語言、情感、表現方式等元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其分割成獨立的部分去欣賞,而應該將其視作一個整體來感受和理解。這樣的理念也體現了對詩歌鑒賞教育的一種革新,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分析”和“解剖”,而是更加強調對詩歌的整體感知和體驗。
對于“項目2:別出心裁品古詩”,可將其劃分為兩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對編撰的作品集中的詩歌進行篩選,挑選出個人喜愛的并對其做出評價。在此階段,需要以團隊協作的方式探討評分準則,從而深入了解“美學與創新”的精神內涵。然后,在第二部分,拓展學生的視野,把所學的技巧運用到更為廣泛的環境中。鼓勵學生分享他們最喜歡的古典詩歌,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每個人的闡述,引導學生逐漸深入和喜愛上古詩詞。經歷第二部分的學習后,學生的溝通及表述需求已達到頂峰,對相關主題內容也掌握得相當透徹。現階段的關鍵是把這些知識整理并轉化成新的形式,比如,參考教材任務,可以將柳宗元的《江雪》畫成一幅畫或寫成書法作品;可以為李清照的《漁家傲》譜曲,并根據音樂和詞的意境編一段舞蹈,等等。
隨后,自然過渡到“項目3:聲情并茂誦古詩及唱古詩”。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給學生搭建一個舞臺,讓他們有機會展現自己對古代詩歌的理解和感受,通過演繹去闡釋觀點和抒發感情這樣,我們所有的項目構成了一個層次分明、不斷突破且互相呼應的完整體系。整個教學項目的結束,恰恰標志著學生詩意生活的真正起點。同時,我們也成功地完成了為學生打開古詩詞大門的任務。
三、結語
項目式學習作為一種積極的課堂學習策略,為教師在實踐中踐行新課標、落實新課程理念提供了有效的嘗試途徑。與理論探討相比,將教學策略應用于實際課堂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更加具有挑戰性。身為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我們參與課程革新的關鍵路徑,我們與課堂最為緊密,所以我們的方法在實踐中能夠得到及時的驗證和反饋。一種課堂模式從理論探索到實踐需要經歷長期的摸索和不斷的完善,而項目式學習也會在未來的實踐中不斷提升和證明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