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養青少年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意識的重要途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對年輕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這不僅是傳承民族文化血脈、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也是培養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工程。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將抽象的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德育活動,尤其是如何在初中這一青少年成長的關鍵時期有效實施,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文章嘗試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探討在愛國主義教育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如何組織德育活動,以便更好地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在校園中的普及與深化,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貢獻。
一"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素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工作者能夠獲取更為豐富的教育工具和資源,有效地促進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開展。在初中德育活動中,班主任可以通過多種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系統地挖掘和整合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從而提升教育效果,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拓展了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獲取渠道。因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廣泛搜索和篩選與愛國主義相關的文章、視頻、演講等多媒體素材。例如,通過國家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官方網站,可以獲取到大量珍貴的歷史資料和革命文獻;利用權威新聞網站,如新華社、人民網等,查閱與愛國主義相關的專題報道和最新新聞,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現實背景和理論支持;借助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等學術資源庫,檢索愛國主義教育文獻,獲取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教育策略。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整合,班主任能夠構建出一套系統化的教育素材庫,為德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社交媒體和網絡視頻平臺的互動性和傳播性,同樣為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的挖掘和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班主任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等新興媒體工具,主動關注并訂閱官方發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專題賬號和優質頻道,確保獲取第一手且高質量的教育素材。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瀏覽“學習強國”“人民日報”等權威平臺,從中挑選出與課程緊密相關的文章、短視頻或紀錄片片段,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材料。在此基礎上,通過創建班級微信群或QQ群,定期分享這些精選素材,并鼓勵學生在群內發表個人感想或提問,進而形成良好的德育互動氛圍,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能夠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讓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更加生動和直觀。具體而言,班主任可利用VR技術搭建虛擬歷史場景,比如紅軍長征場景、抗日戰爭場景等,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革命先輩們艱苦斗爭的情景,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與此同時,教師也可巧妙利用AR技術,在校園內布置若干個AR觸發點,學生只需用手機或平板掃描二維碼或圖像,就能看到歷史人物的3D模型及其生平介紹,觀看歷史事件的關鍵瞬間。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不僅增添了德育的趣味性,也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互動中體悟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
二、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展示愛國主義精神風貌
班級文化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更是學生精神世界的載體。班主任通過科學、系統地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班級文化建設,能引導學生從情感、思想、行動等多層面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為其成長提供精神動力與道德指引。營造這一文化氛圍,要求班主任不僅要關注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更要通過潛移默化地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心智與人格的全面發展。
一方面,班主任應通過設定班級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班級文化的各個方面,在班級活動、班級環境布置和日常交流中體現出對祖國的熱愛與責任感。具體而言,班主任可以通過班級口號、班訓、班規等形式,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文化導向。例如,設計班徽時,可以融入長城、五星紅旗等代表國家尊嚴與榮譽的元素;班訓則強調“團結一心,報效祖國”;班歌則選用積極向上的歌曲,歌詞中體現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與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如此,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體會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質,還可激發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引導學生將其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追求。
另一方面,班主任可利用教室空間,進行愛國主義主題環境布置。例如,在教室的墻壁上張貼愛國標語、圖片,展示歷史上重要的愛國人物事跡、國家發展的重大成就等。這種視覺刺激能夠不斷強化學生的愛國意識,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感受到國家的偉大與自豪。此外,班級還可以設立“愛國主義教育角”,展示相關書籍、視頻資源和學生作品,以豐富班級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愛國情懷。
在營造班級文化氛圍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落實到日常行為中。一方面,班主任通過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環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管理、行為規范和班級制度建設中,將愛國主義精神具象化。比如,把尊敬國旗、愛護公物、維護集體榮譽等具體行為要求納入班級公約,通過日常檢查與正向激勵,讓學生把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自覺行動,將愛國精神真正融人思想和生活中。
三、發揮榜樣示范作用,深化愛國主義思想認識
榜樣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資源,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引導力。班主任在德育活動中應科學選擇榜樣,并通過多維度、多渠道的展示,形成榜樣效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和啟發,從情感認同上升到理性認知,進而自覺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首先,班主任應注重挖掘和呈現歷史上具有愛國精神的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這些歷史人物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也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的有力工具。通過組織專題教育活動,如開展愛國人物的故事分享、歷史事件的情景劇表演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到那些為國家命運、民族尊嚴而奮斗的人物形象。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突破傳統德育課堂中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的弊端,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等重大歷史事件時,班主任可組織學生分組研究相關歷史材料,并進行小組展示,通過角色扮演和互動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先烈的愛國熱忱,引發情感共鳴。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豐富課堂的趣味性,還可有效幫助學生將歷史知識與個人感悟相結合,形成自發的愛國認同。
其次,班主任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愛國榜樣,通過邀請退伍軍人、援疆醫護人員、先進勞動模范等身邊典型來校開展專題講座,或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平凡人在關鍵時刻的愛國擔當。例如,
策劃“身邊的榜樣”主題活動,邀請有突出事跡的學生家長或社區成員分享經歷。這種方式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榜樣之間的距離,還能增強榜樣示范的真實性和感染力,使學生意識到愛國精神并非只有偉人才有,而是每個人都應踐行的責任。
此外,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應充分發掘和樹立學生內部榜樣,借助同齡人的影響力來促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學生易受同齡人影響,班主任可舉辦“愛國先鋒”“班級楷模”等評選活動,表彰在學習、生活或公益活動中展現出愛國主義精神的學生。與此同時,班主任還可結合德育評價機制,將學生在校園內外的愛國表現納入日常評價體系中,激勵更多學生向榜樣看齊。例如,班主任可定期組織班級愛國主義主題班會,通過展示優秀學生的事跡、分享學生在社會公益或社區服務中的實踐經驗,激發其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集體榮譽感。這樣一來,愛國主義不僅成為一種外部教育的內容,更能夠通過同伴的榜樣力量在學生群體中形成自發的內化機制,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具實踐性和長期性。
四、組織實踐體驗活動,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在愛國主義教育背景下,實踐體驗活動作為德育的有力工具,能夠通過真實的社會情境和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將愛國主義價值觀內化為自覺的行為導向。因此,初中班主任應通過組織實踐體驗活動,有效提升德育效果,從而在學生心中厚植家國情懷,培養社會責任感。
基于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其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依賴于具體、可感知的事物。因此,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基于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實地考察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和觀察來激發學生對國家歷史和文化的興趣。例如,班主任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革命紀念館、博物館或抗戰遺址,在導覽過程中穿插講解中國近代史中的關鍵事件,尤其是與當地相關的革命歷史,幫助學生理解先輩們為國家獨立和解放所作出的犧牲,從感性認知層面加深學生對于國家歷史的認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社會責任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公益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平臺。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社區清潔、關愛老年人、參與環境保護等,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個體對社會的貢獻價值,還能通過與社會弱勢群體的接觸,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與責任感。活動結束后,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作為一名公民,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從實際經驗中提煉出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形式,深刻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
節慶日如國慶節、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等,都是極具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特殊時間節點,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契機,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例如,在國慶節期間,班主任可以組織開展愛國主義主題班會,鼓勵學生分享自身對于國家發展的理解與感悟,或通過手抄報、演講比賽等形式表達自身對祖國的熱愛;在清明節時,班主任可以帶領學生前往烈士陵園祭奠英烈,舉行簡單而莊重的悼念儀式,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和奉獻精神,從而激發學生對國家的敬仰與熱愛。這種親身參與的儀式感能夠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愛國主義精神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情感與信仰。
綜上所述,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對學生進行國家觀念和民族精神的培養,更是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班主任應緊跟時代步伐,持續創新德育方式,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愛國主義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同時,班主任還需與家庭、社會形成合力,構建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為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新時代青年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衛逸.走進學生心靈,打開學生心扉—初中德育教育工作實踐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4(06):260-263.
[2]邊玥.為黨育人守初心立德樹人擔使命一淺論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學生的引路人[J].天津教育,2024(16):29-30.
[3]胡賓.愛國主義教育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德育活動的組織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10):178-180.
[4]朱金峰.愛如春雨,潤物無聲——立德樹人視域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路徑[J].第二課堂(D),2024(03):95-96.
[5]鄭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J].吉林教育,2023(22):87-88.
[6]劉新才.新時期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策略創新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0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