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教師需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思政課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的重任。“大思政課\"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和層面,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大思政課\"是一種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的思政課新樣態,是對傳統思政課的優化、升華和超越,注重思政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天課堂\"相融合。教師可從營造“大環境”、構建“大師資”挖掘“大資源”建設“大課堂\"四個路徑推進“大思政課”的建設。
一、營造“大環境”
環境改變人,環境造就人。教師應為青年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大環境,從而達到“人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一)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各種矛盾,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因此,要想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除了因地制宜建設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體育館等場館外,還要加強文化建設,努力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建設和諧的家庭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良好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石。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母慈子孝、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謙讓、相互關愛、誠實守信、勤奮節儉、負責擔當等良好的家風,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促進一個人優良品格的形成。每個家庭的家風正,世風則正。
(三)營造文明的網絡環境
當代青少年生長在網絡時代,網絡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對青少年影響極大。國家應制定嚴格的網絡制度規范,建立長效監督機制,通過技術手段持續凈化網絡環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青少年喜聞樂見、積極向上、文明健康的優秀作品,創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綠色、文明的網絡環境,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汲取成長的正能量。
二、構建“大師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建設一支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素質優良、業務過硬的師資隊伍,是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保障。
(一)建設精良的思政專職教師隊伍
學校必須嚴把思政課教師政治關、師德關、業務關,擇優選用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教師,并通過加強專業培訓來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水平。除了要對教師進行思政課的課程理念、課程價值、課程實施等方面的培訓,還要組織教師系統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讓有思想的人講思想、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同時還要加強教師專業知識培訓,同時引導教師深刻領會新時代思政課程培根鑄魂的新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生活實際上好思政課。
(二)擴建強大的思政兼職教師隊伍
思政教育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教育工程,學校必須樹立人人都是思政課教師的理念,才能真正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一方面,所有學科的教師都要深挖本學科教材中蘊含的思政素材,潤物無聲地將思政教育融人學科教學中。另一方面,學校應當充分利用社會各方優質資源補充思政師資力量,積極引導和鼓勵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代表加入思政教育中來,充分發揮他們理論功底扎實、知識背景開闊、實踐經驗豐富等優勢,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運行效率,拓寬學生的理論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另外,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個家長都是思政教育隊伍的一員。學校應通過致家長一封信、設立家長開放日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家長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三)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
目前,部分學校專職思政教師數量不足、教師老齡化嚴重,應注意老中青結合,以老帶新、以新保鮮。師范類高校則按需統籌招收政史系學生,培養一批信仰堅定、理論功底扎實、教學技藝精湛的青年馬克思主義學者,即有大學問、大思想、大情懷、大格局的“大先生”,輸送到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校,持續為思政教師隊伍注人新活力、增添新力量。
三、挖掘“大資源”
課程資源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支撐。除了教材,思政課資源還包括圖書、影像、數字化資源,以及現實生活中鮮活的案例等。
(一)用好日常生活中的思政資源
教師不僅可以用“時代楷模\"的事跡做思政教育的素材,還可以用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做有說服力的活教材。例如,教師可用父母孝敬老人的鮮活事例教會學生如何敬老;用同學午餐堅持“光盤行動\"的事例教會學生如何愛惜糧食;用同學為班級作貢獻的事例教會學生熱愛集體。教師善用學生身邊的教育資源會讓思政課更有說服力、更有溫度。
(二)用好基地(場館)中的思政資源
為了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指出“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利用現有基地(場館),分專題設立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大中小學要主動對接各級各類實踐教學基地,開發現場教學專題,開展實踐教學”。這些教學基地的設立是增強思政課育人效果的有力支撐;是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等教育的優質資源。學校應協同家長加強與基地(場館)的聯系,利用雙休日、寒暑假等假日,通過研學旅行等方式,讓學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課”。
(三)用好網絡媒體中的思政資源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進一步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教師應挖掘互聯網平臺的思政資源來推進“大思政課\"建設。
例如,由教育部主辦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不僅涵蓋學科精品課,還有愛國主義、品德教育、生命與安全、生態文明等思政教育資源。互聯網中的教育平臺讓思政教育資源獲取更便捷、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效果更顯著。教師要結合實際充分挖掘、利用這些資源,不斷拓寬“大思政課\"的發展空間,切實讓“天思政課”因信息技術賦能而變得更有廣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
(四)用好紅色經典書籍中的思政資源
紅色經典書籍能夠引領青少年穿越時光的隧道,走進一個個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與一個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從而激發其愛國情、報國志,使其思想受到啟迪,靈魂得以洗禮。而那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經典書籍,會讓青少年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其文化自信。學校可結合實際向學生推薦相關閱讀書目,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做一個有信仰、有擔當、有骨氣的中國人。
四、建設“大課堂”
(一)從“思政小課堂\"抓起
“思政小課堂”是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主渠道,是推進“大思政課\"的“始發站”。教師應首先在“思政小課堂”上下足功夫,借助信息技術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師生互動方式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放大智慧教育的“倍增效應”“溢出效應”。教師要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如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師可多用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繪本故事、游戲、兒歌、表演等取代枯燥生硬的說教,讓學生從講一講、玩一玩、演一演、做一做中悟情、明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學科融合推進“大思政課”
學科課程承載著育人的功能。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應突破以往思政課“單打獨斗\"的格局,更加注重全學科育人的“大兵團作戰”。教師應深人挖掘每門課程中的思政資源,結合學科教學合理嵌人育人要素,有效克服“硬融人\"“表面化\"等問題,真正寓價值引領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發力、協同育人。
(三)抓實校內思政活動
抓好每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每周的升旗儀式、班團隊活動、每天的晨會以及紅色經典讀書報告會、校園文化建設等活動是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又一重要途徑。教師應結合重大節日、重大紀念日開展相關主題的教育活動,如十一國慶節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開展繪畫、征文、演講、紅歌演唱、紅色故事會等系列活動;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則進行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都是最生動、有效的思政課。
(四)拓展“思政大課堂”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社會是孩子成長的大課堂。教師需要突破“思政小課堂\"的空間局限,構建貫通校園一家庭一社會的“思政大課堂”。要想讓青少年從小我成大我、有大作為、成大器,就必須從學校、家庭走向社會。教師不僅要把思政課堂搬到紅色教育基地,還應搬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田間地頭、“爐火照天地”的工廠車間,引導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用眼晴發現改革成果,用耳朵傾聽時代強音,從而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大思政課”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基礎課程,教師應努力營造“大環境”構建“大師資”、挖掘\"大資源”建設“大課堂”,講好中華民族的大歷史,講好中國故事的大內涵,講明時代發展的大邏輯,講清偉大夢想的大前景,引導青少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成就大我,擔當大任。
參考文獻:
[1]單志權.大思政視域下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校本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23(4).
[2]楊永坤.集團化學校創造性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路徑[J].遼寧教育,2024(4).
(責任編輯:趙靜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