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研究對象,探討教材中豐富的科學元素,闡述在語文教學中講好科學家故事、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意義,包括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引領學生科學探究,傳承科學文化、培養學生優秀品質等方面。同時探討講好科學家故事的策略與路徑,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參考,促進學生語文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 科學家故事;綜合素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7" " 0139-0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家的故事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素材,其中科學家的故事以其獨特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究能力。將科學家的故事融入語文教學,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及綜合素養,還能為學生的科學啟蒙奠定基礎。科學和語文的融合,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深入探討講好科學家的故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教材中科學家的故事內容豐富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眾多與科學相關的內容,其中科學家的故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講好科學家的故事,是跨學科學習的嘗試。開展跨學科學習,可豐富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效率。例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愛迪生救媽媽》講述了愛迪生小時候用鏡子聚光幫助醫生成功為媽媽做手術的故事;三年級下冊《蜜蜂》介紹了法布爾通過實驗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過程;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列舉了波義耳、謝皮羅、阿瑟林斯基等科學家從日常生活細微現象出發,經過不斷探索發現真理的事例。這些故事涉及物理、生物、化學等多個科學領域,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科學世界的大門。教材中的這些科學素材,以生動有趣的文字和形象的描述,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科學家的智慧精神。
二、講好科學家故事的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科學家的故事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從而積極主動探索未知的世界。當學生被科學家的故事所吸引時,他們會積極主動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參與科學實踐活動,從而對終身學習產生積極影響??茖W家的故事往往充滿了趣味性和傳奇色彩,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以《愛迪生救媽媽》為例,愛迪生在緊急情況下,利用鏡子反光的原理,為醫生提供了足夠的照明,成功挽救了媽媽的生命。在這個故事中,愛迪生的聰明機智和善于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驚嘆不已,從而對愛迪生產生敬佩之情,同時也對科學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積極了解更多關于光學、物理學的知識。通過講述科學家的故事,教師可引領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為其今后的學習探究奠定基礎。
(二)引領學生科學探究
科學家的故事不僅展示了科學成果,更體現了科學家們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講述科學家的故事,可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學習科學家們的思維方式和創新精神。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學生可體會到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勇于通過實驗驗證真理的科學態度,從而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能力。在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蜜蜂》一文中,法布爾為了探究蜜蜂是否有辨認方向的能力,進行了嚴謹的科學實驗。他先捉了一些蜜蜂,做上記號,然后把它們帶到離家四公里外的地方放飛,最后觀察蜜蜂能否飛回家。在實驗過程中,法布爾仔細觀察、認真記錄,這種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態度對學生起到了示范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講好這個故事,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法布爾的科學探究方法,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開展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和探究活動。例如,讓學生觀察螞蟻的生活習性、探究植物的向光性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
(三)培養學生科學品質
科學家的故事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講述這些故事,可以將科學文化傳承給下一代。讓學生了解科學發展的歷程和科學家的貢獻,有助于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為未來的科學事業發展奠定基礎。科學家身上所體現的優秀品質,如勤奮、堅持、創新、奉獻等,對學生優秀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通過講述,學生可從科學家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像科學家一樣勇敢地克服困難,培養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
三、講好科學家故事的教學策略
(一)深入解讀文本,適時拓展延伸
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中的科學家故事文本,把握故事的核心內容和教育價值,了解科學家的生平事跡、科學成就以及故事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同時,要分析文本的語言特點和敘事結構,以便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學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時,教師要深入挖掘司馬光在砸缸救人這一事件中所體現的智慧和勇敢,引導學生體會這種品質的重要性。另外,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科學家的故事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相關的科學知識和科學家的事跡。推薦相關的科普書籍、紀錄片等,讓學生自主閱讀和觀看。例如,在學習了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后,可推薦學生閱讀《神奇的植物》等書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創設情境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科學家故事的魅力。教師可通過圖片、視頻、角色扮演等方式,營造與故事相關的氛圍。比如,在教學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日月潭》時,教師可播放日月潭的美麗風光視頻,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日月潭邊,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在講述科學家故事時,也可讓學生扮演科學家,進行故事再現,增強學生的認知和體驗。在講述科學家的故事時,教師要引領學生積極思考,提出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如“科學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他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等,讓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結合生活實際,提升科學素養
將科學家的故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可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對生活的影響,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嘗試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了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一課后,可讓學生了解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思考如何節約用紙,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講好科學家故事的路徑
(一)講好與課文相關的科學家故事
教師要深入挖掘課文中科學家故事的內涵,為學生補充更多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和拓展內容。以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為例,教師在講解波義耳發明酸堿指示劑的故事時,可進一步介紹波義耳的生平。波義耳是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物理學家,他從小就對科學實驗充滿了興趣。有一次,他在做實驗時,不小心將鹽酸濺到了紫羅蘭花瓣上,結果發現花瓣變成了紅色。這個偶然的現象引起了他的好奇,他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最終發明了酸堿指示劑。通過講述這類故事,學生可全面地了解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和科學發現的過程,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
(二)嘗試多種講述方式
1.教師示范講
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發揮示范作用,生動形象地講述科學家的故事。教師在講述故事時,要注意語言的準確表達、語調的抑揚頓挫和表情的豐富變化。例如,在講述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居里夫人的三克鐳》時,教師可以用莊重、敬佩的語氣講述居里夫人發現鐳的艱難過程。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在簡陋的實驗室里,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和提煉,終于從幾噸瀝青鈾礦中提煉出了一克鐳。但居里夫人并沒有將鐳用于謀取私利,而是將它奉獻給了科學事業。教師在講述過程中,可通過表情和動作來增強故事的感染力,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質和偉大精神。
2.學生嘗試講
鼓勵學生嘗試講述科學家的故事,不僅可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教師可先為學生提供一些講述的指導和范例,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家故事做好準備。例如,在學習了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詹天佑》這篇課文后,教師可讓學生課后收集關于詹天佑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講述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的故事。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會主動查閱資料、整理內容,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講述過程中,學生鍛煉了膽量和語言組織能力,同時也能從其他同學的講述中獲取更多知識。
3.分角色團體講
分角色團體講可增加故事講述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教師可根據科學家故事的情節,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角色進行講述。例如,在講述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西門豹治鄴》的故事時,可讓學生分別扮演西門豹、老大爺、巫婆、官紳等角色。每個學生通過模仿角色的語言和動作,生動地展現故事的主要情節。這種講述方式不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表演能力。
(三)借助現代教育媒體
1.看關于科學家的視頻
現代教育媒體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可利用視頻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科學家的故事。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課文時,教師可播放關于中國航天發展歷程的視頻,讓學生了解從古代的飛天夢想,到現代神舟飛船的成功發射,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視頻中生動的畫面和詳細的解說,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科學家們為實現航天夢想所付出的努力。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可直觀地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成果,激發其對科學的熱愛。
2.聽相關科學家的故事
教師可利用音頻資源,讓學生聽與課文相關的科學家故事?,F在有很多有聲讀物和在線故事平臺,提供了豐富的科學家故事資源。教師可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認知水平的故事,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聽,或者讓學生在課后自主收聽。例如,讓學生收聽關于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通過生動的講述和音效,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更好地理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過程和意義。聽故事可培養學生的聽力和理解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取科學知識。
3.搜互聯網科學家的故事
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寶庫,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收集科學家的故事。教師可布置一些相關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后通過搜索引擎、圖書館網站等渠道,收集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家故事,例如讓學生收集關于屠呦呦發現青蒿素的故事。學生在收集過程中,會了解到屠呦呦為了研究青蒿素,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她始終堅持不懈,最終獲得了成功。通過收集故事,學生可拓寬知識面,培養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講好科學家的故事不可忽視。小學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素材,通過講好與課文相關的科學家故事、嘗試多種講述方式以及借助現代教育媒體等多種路徑,將科學家的故事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基于此,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講好科學家的故事,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沈柳芳.跨學科視角下科學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J].小學科學,2024(20):133-135.
[2]王祝軍.巧用跨學科教學,建構魅力語文課堂[J].教育界,2024(1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