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教育改革與知識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復合型人才需求激增,跨學科教學因而成為培育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路徑。然而,如何在區域層面有效落實跨學科教學仍面臨諸多挑戰。當前,初中英語區域跨學科課程在系統性構建與區域適配性發展方面存在一定困境。課程設計層面,跨學科課程“拼盤化”問題突出,學科知識簡單疊加,缺乏貫穿各學科的核心問題鏈,導致課程設計缺乏整體性和深度,難以形成系統的跨學科能力培養體系。區域協同層面,校際協同開發機制缺失,多數學校因課程開發能力不足,既缺乏頂層設計框架,又難以整合多學科知識點,課程開發多停留在活動拼湊階段。課程資源層面,存在重復建設與短缺并存的結構性矛盾,區域特色資源未能充分轉化為課程內容,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課程評價層面,評價體系仍沿用單一學科標準,忽視了學生在跨學科思維、協作能力和問題解決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制約跨學科課程體系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要求加強課程綜合,以不少于 10% 的課時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a)。基于此,本文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探討初中英語跨學科課程體系的構建路徑。該體系以國家課程為依托,通過挖掘區域教育資源、整合校際優質成果,對國家課程進行結構化延伸與創新性拓展,既保障課程的基礎性,又增強其區域性與實踐性。同時,該體系通過搭建區域資源共享平臺、設計主題式跨學科單元、完善能力導向評價機制,嘗試解決跨學科課程“拼盤化”困局,推動跨學科教學從單校探索邁向區域協同,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同時,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為初中英語教育改革提供實踐參考。
朝陽區初中英語區域跨學科課程,依據《方案》中關于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指導要求,依托區域獨特資源優勢,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構建以下具有科學性與實踐導向的課程目標。
在初中英語區域跨學科課程體系中,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與表達能力是目標之一。該課程以英語為媒介,深度融合區域特色資源,引導學生突破學科壁壘,構建綜合性思維模式。通過對跨學科文本的深度研讀,學生能夠掌握跨學科領域的專業概念,并用英語進行準確闡釋;在真實問題情境中,學生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從多元維度展開分析,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同時,課程借助項目實踐、成果匯報等活動,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結構化、邏輯性強的英語表達,實現語言能力與跨學科思維的提升。
本課程聚焦破解學科知識碎片化、思維認知淺層化的現實困境,依托區域特色教育資源,創設兼具實踐性與開放性的跨學科任務情境。學生以小組協作形式,運用英語工具梳理多學科知識要素,深入分析學科間的邏輯關聯,并通過基礎層(知識分類整合)與拓展層(創新方案設計)的梯度任務,逐步將零散知識轉化為結構化認知體系。
本課程以推動知識實踐轉化為目標之一,通過思維導圖繪制、多模態成果展演等多元化輸出形式,將知識整合過程與思維發展軌跡可視化,幫助學生系統梳理學科關聯,深化對知識體系的理解。在持續性的項目實踐中,學生的思維發展經歷從局部分析到整體統籌、從要素關聯到系統整合,逐步構建結構化知識網絡。該課程旨在推動學生將系統性思維能力轉化為跨學科問題解決與實踐創新能力,最終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本課程體系秉持“以素養為導向、以融合為路徑、以實踐為支撐”的構建理念,深度踐行《方案》要求,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內核,創新構建初中英語跨學科“一核三體1+N”結構化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其中,“一核”是指該課程要立足科學性、時代性與民族性原則,立足“全面發展的人”核心目標,系統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與社會需求的關鍵能力,著力塑造兼具文化素養、科學思維與實踐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三體”是指該課程基于初中階段育人目標與課程實踐成果,從“健康成長”“文化傳承”“科技探索”這三大主題課程群來設計情境化的教學內容,實現素養的提升;“1+N”指的是該課程以英語學科為核心樞紐,推動多學科知識的有機融合與跨界整合,打破學科邊界,構建貼近真實生活的學習場景,為學生提供多元、立體的學習體驗,最終實現知識遷移與綜合能力的協同發展。

教材內容方面,該課程系統分析區域現行初中英語教材單元主題(如健康生活、世界文化、科技前沿等),提取高頻學科交叉點(如生物與健康、歷史與文化、物理與科技等),為課程內容奠定多學科關聯基礎。
板塊劃分方面,以《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明確的“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主題范疇為框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b),結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個體到社會、從具體到抽象),將教材主題重組為“健康成長”“文化傳承”“科技探索”三大課程群,秉持科學性、時代性與民族性原則,確保內容既符合學生發展需求,又具有實踐意義和文化價值,從不同維度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推動主題學習的系統化與層次化。
學科融合邏輯方面,以英語為核心語言載體,橫向聯結數學、物理、生物、歷史、地理等多門學科知識,通過深入挖掘不同學科在知識、技能、思維層面的共性特征,構建以英語為核心多學科知識為支撐的立體化整合模式。這不僅拓展了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更為核心素養的落地提供了堅實的課程載體。
(1)“健康成長”主題課程群
該主題課程群聚焦青少年身心發展需求,圍繞學生發展、知識融合與教育目標三個維度展開。在學生發展維度,遵循由基礎到高階的遞進規律,依次滿足學生的生理安全、心理社交、學習發展及社會價值需求;在知識融合層面,各板塊有針對性地整合多學科內容,形成漸進互補的知識體系;教育目標維度,通過分層遞進的課程設計,逐步達成課程目標,同時貼合教學實施邏輯,便于教師靈活選取適配的教學方法與資源,保障課程高效落地,切實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理念與自我管理能力。具體涵蓋以下四個方面:
① 照顧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與保護自身安全。這部分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圍繞常見疾病、事故等展開討論,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學生在學完這些內容后能融合多學科知識,掌握日常生活管理與各種場景中的自我保護能力,提升在生活中照顧自己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② 溝通與自我表達。這部分內容能讓學生在不同場景中練習表達自我、傾聽他人。學生在學完這些內容后能融入相關學科知識,識別、感知、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建立身份認同,構建健康的自我形象與自我意識,掌握處理人際關系及調適心理健康等技能,促進溝通能力與情感管理能力的發展。
③ 思考與學習。這部分內容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制訂學習計劃。學生在學完這些內容后能夠有意識地計劃、監控、評價、反思和調整學習過程,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
④ 愛國情懷、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融合了歷史、道德與法治等學科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體驗愛國情感,加深對國家的尊重和認同,形成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意識,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活動,認識關鍵全球問題,思考自身的使命與責任。
(2)“文化傳承”主題課程群
該主題課程群依據《課標》的文化意識培養要求,旨在達成文化傳承與素養發展的雙重目標,提升學生跨文化能力,推動文化傳承與素養發展相統一。課程內容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從四個維度展開。歷史地理維度,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與歷史思維,通過探究世界遺產和地理奇觀加深對文化與歷史的理解。風土人情維度,通過英語剖析文化邏輯,對比東西方節慶習俗與飲食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文化敏感度與適應力,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傳統習俗維度,梳理文化傳承脈絡,分析區域特征,結合教材內容闡釋本土習俗,提升文化認同與多元理解,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文學藝術維度,對比東西方藝術風格,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藝術表達能力與審美素養,提升批判性思維與價值包容意識。
(3)“科技探索”主題課程群
該主題課程群是培育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載體,突出體驗性、探究性與思辨性,采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任務型教學等多元教學方法,旨在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的跨界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與跨學科素養,使學生成長為適應時代需求、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綜合性人才。該課程內容聚焦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兩大維度。“人與自然”維度圍繞環保科技主題,學生通過英語學習,接觸國際前沿環保理念與成果,結合物理和科學等學科知識,深入探究科技在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的應用,培養生態意識與可持續發展理念。“人與社會”維度則以航天科技等熱點領域為切入點,學生通過英語學習獲取航天領域前沿信息,結合數學、物理、信息學等多學科知識,全面理解科技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以“探索天宮課堂、講述航天故事”這一項目式學習為例,教師基于教材內容,創設真實項目情境,提出驅動性問題“如何用英語向外國友人全面且準確地介紹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與成就?”,促使學生主動查閱英文資料,整合多學科知識進行分析與表達,在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感。
初中英語區域跨學科課程體系的實施需依托結構化路徑整合學科知識,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以下結合教學實踐,從情境創設、項目引領、方法融合、評價反饋四方面闡述實施路徑。
該課程體系依托跨學科情境創設,以真實場景聯結生活經驗與多學科知識。在主題選取維度,圍繞 “健康成長”“文化傳承”“科技探索” 主題課程群的核心育人目標,選擇兼具教育意義與趣味性的學習主題。例如,“健康成長”課程群中的“友誼果園創豐收”主題,通過讓學生類比友誼發展與植物生長,激發其探究欲。
知識整合方面,課程注重學科間的關聯,利用類比和應用深化學生的跨學科理解。例如,“種子萌發條件”類比友誼建立的要素,英語作為載體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和人際關系的內在聯系;“心情坐標系”結合數學的坐標系與情緒變化,既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又培養了他們從多維度分析問題的能力;“果樹病蟲害防治”對應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沖突解決策略,幫助學生理解處理友誼矛盾的方法。這種方法提升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系統思維和創新能力。
任務設計采用分層遞進模式。低階任務要求學生用英語描述“理想友誼樹”,激發語言表達能力;中階任務引導學生完成《生物生長—友誼維護對照表》,培養跨學科類比能力;高階任務則要求學生設計“友誼豐收節”方案,通過結構化分析系統論證維護堅固友誼的核心要素。
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通過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在解決真實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融合多學科知識,形成從問題提出到成果創新的完整學習閉環。
以“如何在友誼果園實現豐收?”為核心驅動性問題,學生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通過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融合多學科知識,形成完整學習閉環。以“如何在友誼果園實現豐收?”為核心驅動性問題,學生需運用生物知識分析“友誼根系”的“信任養分”與“溝通水分”,借助數學坐標設計果園布局圖,最終用英語撰寫《友誼種植手冊》并論證方案合理性。項目實施分為四個階段(見表1),以“友誼樹種植”為主線,逐層實現學科融合,打破學科界限,使知識應用服務于真實問題解決。

如表1所示,各階段任務環環相扣。項目啟動階段,學生融合數學空間坐標布局與英語方案撰寫,為“友誼樹”種植奠定空間規劃基礎。果樹播種階段,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價值觀知識辨析交友準則,再以英語辯論深化認知。果樹養護階段,類比生物學科“病蟲害防治”原理處理友誼矛盾,制作英語微視頻,實現抽象情感的可視化轉化。果園豐收階段,運用數學方法驗證友誼生長規律,完成英語學術報告,系統展示跨學科研究成果。在項目總結階段,學生進一步融合多學科視角形成創新結論。例如,某小組結合生物“植物生長條件”,將“水分、陽光、空氣”類比為友誼維護的“溝通、信任、尊重”,制作圖文結合的《友誼生長手冊》,體現跨學科學習的實踐價值。
課程通過任務型教學、主題探究與小組合作等方法,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在任務型教學中,學生通過“友誼樹養護日志”任務,將英語語言實踐與生物知識結合,實現“做中學”,適應動手實踐型學習者的需求;主題探究環節圍繞“友誼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境和問題的影響”展開討論,結合生物“生態失衡”分析心理危害,并通過英語辯論培養批判性思維,適配邏輯推理型學習者;小組合作則設置“學科專員”和“協調員”角色,通過結構化分工提升協作效率,幫助社交型學習者在團隊合作中發揮優勢。多元教學方法的融合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通過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與自我反思,構建多元立體評估體系。在過程性評價中,使用“點贊貼紙”即時反饋學生表現,例如對生物知識分享行為發放“支持”貼紙并批注“用科學知識解讀友誼,跨學科思維突出”;終結性評價采用跨學科成果評價表,從參與度、跨學科深度與表達準確度等維度評分,例如某小組因融合生物生長周期與數學模型獲“跨學科深度”滿分;自我反思環節通過個人自評表幫助學生發現不足并明確改進方向,如“數學模型運用準確,但生物術語英語表達不夠完善”。三類評價形成“反饋—評估—反思”的閉環,既關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投入與協作表現,又聚焦跨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推動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向主動規劃學習路徑。
初中英語區域跨學科課程體系的評價圍繞核心素養培育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以保障課程實施效果,促進教與學的雙向提升。整個評價體系從原則確立、內容界定、方式選擇到流程實施,形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分層架構。
評價遵循全面性、過程性和多元性三大核心原則。全面性原則要求評價覆蓋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同時兼顧跨學科綜合能力,避免評價片面化;過程性原則注重學習過程動態評價,通過跟蹤學生在項目中的表現,捕捉其能力發展軌跡;多元性原則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涵蓋教師、學生、家長等,同時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如表現性評價、量化測評等,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全面。
評價內容聚焦核心素養達成度評價和跨學科能力發展評價兩大核心維度,依據《課標》及跨學科教育理論,構建系統化評價指標體系。核心素養達成度評價強調學生核心素養在跨學科情境中的遷移與深化。其中,語言能力評估著重考查學生在真實跨學科情境中的語言運用效能;文化意識評估關注學生文化理解與傳播的雙向能力;思維品質評估聚焦跨學科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高階思維發展;學習能力關注學生在復雜學習任務中的策略運用與自我管理。
跨學科能力發展評價則立足學科融合本質。其中,知識整合能力評估學生打破學科壁壘、構建知識網絡的水平;問題解決能力評估模擬真實復雜情境,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協作創新能力通過小組項目,考查學生在團隊協作中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
緊扣初中英語區域跨學科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該課程采用多元評價方式,構建立體化評價網絡。其中,表現性評價依托“英語科學實驗報告撰寫與展示”等跨學科項目,從知識運用、實踐操作、成果展示等維度全面考核學生綜合表現;檔案袋評價通過系統收集課堂筆記、項目策劃書等學習過程資料,動態記錄學生成長軌跡;量化測評則將知識測試成績與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質量等表現有機結合,形成綜合評分。此外,多評價主體從不同視角全面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全面性。
評價實施包含四個有序環節。首先,在制定方案環節,依據課程目標細化評價方案,明確各項評價指標與標準;其次,在實施評價階段與課程開展過程中,同步收集相關數據;接著,在分析數據環節,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形成個體與整體評價報告;最后,在反饋改進環節,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教師和家長,助力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教師優化教學方法,推動課程持續完善。
初中英語區域跨學科課程體系通過“一核三體 1+N”架構實現學科融合,經實踐驗證有效提升了學生核心素養與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為區域教育改革提供實踐范本。未來,課程體系將持續優化:深化理論研究以適配多元教育場景;挖掘區域特色資源,創新教學情境與項目;借助技術手段實現精準化評價與個性化教學;加強區域協作,推動經驗共享,助力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情懷的創新人才。
*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規劃課題“新課標新教材背景下初中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2416382908B)及北京外國語大學大中小學外語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2024年度重大專項課題“單元整體教學實踐中中學英語教師教學理念變化研究”(項目批準號:ZGWYJCYJ2024ZD06)的研究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a.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22b.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趙文娟,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英語教研員,正高級教師,中學英語特級教師。
李金輝,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英語教研員,高級教師,朝陽區英語學科帶頭人。
王丹,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英語教師,高級教師,朝陽區英語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