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將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不僅是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拓展與創新,更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這種教育實踐在價值維度上,彰顯了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與實踐經驗;在目標層面,通過挖掘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與社會意義,能夠進一步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提升其綜合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現實路徑上,結合高校思政課的教學特征與學生的認知規律,將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轉化為通俗易懂、深入人心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在鮮活的故事中感悟奮斗精神,在深刻的歷史進程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助力高校思想政治課更好地承擔時代賦予的使命與責任[。
一、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盒
(一)彰顯中國特色,培育文化認同感
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獨特,在于其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始終堅持中華文化根基,將這一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基礎。通過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如何結合本國實際,避免西方現代化模式中的弊端,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人們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獨特智慧,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激發其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以具體案例為切入點,如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中,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如何將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或通過講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歷程,反映我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能夠使理論教學更具吸引力,還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2]。此外,強調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故事還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在思政課上經過中外對比分析,闡明我國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避免“文化失根”問題,以及如何通過構建“文化共同體”實現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能夠使學生在全球化語境下,始終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念,強化文化認同。
(二)汲取歷史經驗,堅定發展信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國的現代化探索過程,既充滿曲折也成果豐碩,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生動的教育資源,在思政課上回溯我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現代化實踐,學生能夠進一步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比如,學習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的斗爭史,學生可以認識到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才能真正實現國家復興;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助于學生理解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解決中國發展問題的必然選擇。歷史經驗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歷史觀,還能促使他們在面對復雜社會問題時,保持冷靜的思維與堅定的信心。最重要的是,結合具體政策的推行過程,思政課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探索方法的科學性,進而揭示中國式現代化背后蘊含的制度優勢,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我國未來發展的信心[3]。
(三)啟迪創新思維,推動社會進步
中國式現代化以其獨特的內涵和實踐路徑,為全球現代化理論提供了新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在經濟發展、文化復興、科技進步和社會和諧等多領域的成就,將這些真實而鮮活的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我國的發展道路,還能夠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具體案例的解析可以幫助學生從實踐層面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如何兼顧速度與質量、傳承與創新,有助于培養他們的綜合分析能力。另外,在思政課堂上剖析中國式現代化成就,有助于學生發現國家在實現共同富裕、綠色發展和技術突破等方面的獨特智慧,引導其深入思考這些成功經驗背后的規律和邏輯,有助于其在未來的科研、創業及社會實踐中,以更加務實和創新的態度應對各種挑戰,從而為實現社會進步貢獻“青年”力量。
二、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目標要
(一)解讀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愿景的戰略高度
中國式現代化是經過人們不斷探索之后逐漸形成的獨特發展道路,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將其融入思政課的目標在于幫助大學生理解這一現代化模式的戰略意義,增強青年一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并通過回顧歷史,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艱辛歷程,增強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自豪感。同時,結合當代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關注我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的發展成就,如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以數據和案例的形式激發其理性思考。此外,還在于強化學生對國家意志的深刻理解。在思政課堂上通過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本質區別,闡明中國模式是立足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的自主選擇,是實現國家復興的戰略決策,可以從戰略高度培養學生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性,使大學生能夠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使命。
(二)闡明中國式現代化思想力量的理論深度
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偉力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成果,尤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這一內容融入高校思政課,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理論創新如何推動實踐變革。為此,思政課首先需要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基礎,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要結合社會主義本質和新時代的核心任務,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式現代化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共同富裕方面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意義,經過對理論內涵的解讀,啟發學生從多維視角分析現實問題;其次,注重思想的開放性與時代性。從我國在不同歷史階段對現代化的探索出發,分析理論不斷發展的內在邏輯。尤其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的新發展理念,全面把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戰略意義,使學生深刻體會理論指導的力量[4。
(三)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邏輯的敘事密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為理論提供了強大的論據,因而,高校思政課需以實踐案例為切入點,讓學生在鮮活的敘事中感知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在思政課堂上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成就,如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文化繁榮等領域,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在多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引導學生感受中國速度與中國質量,進而幫助其認識到實踐的深刻意義;其次,借用對比的方式揭示敘事密碼。將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路徑作比較,突出中國模式在獨立自主、和平發展中的優勢和創新點。例如,在各種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面前國家的快速響應,展現了國家治理體系的高效性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此外,還需注重引導學生挖掘實踐背后的文化內涵。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進行實踐活動,構建獨特的現代化敘事邏輯,讓學生能夠從文化認同中增強對現代化道路的信心。
(四)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廣度
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的獨特發展路徑,但其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智慧和新方案。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能夠開闊學生的國際視野,引導學生以更宏大的視角理解中國發展與世界的關系。首先,在思政課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的積極貢獻,如“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展示中國在推動全球共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從國際傳播的視角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意義,通過分析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與評價,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大國形象,特別是在國際合作與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讓學生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為國際關系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最后,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態。在思政課中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與其他國家發展模式的共性與差異,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多樣性,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和借鑒他國文化,同時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明成果。
三、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路徑
(一)依托課堂研修,夯實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理論基石
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需要深厚的理論支撐,因而,首先教師應深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淵源和理論體系,建立系統化的課程內容框架,使教學內容兼具理論邏輯的嚴密性和實踐案例的生動性,引導學生從歷史維度中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和必要性。同時,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的系統解讀,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一敘事的時代意義與歷史價值;其次,引入豐富的對比案例,特別是解析中國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展現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不同領域的顯著優勢,從而增強學生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信任感與自豪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將經典文獻、領導人講話及社會實踐相結合,深化課堂教學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促使學生從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中,感悟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價值追求與文化自信。并且教材內容要與時俱進,及時補充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最后,課堂研修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感與體驗感。教師可以通過設置辯論賽、角色扮演等互動環節,引導學生以青年視角重新審視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與價值意義。
(二)借助網絡平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敘事新路徑
信息化時代,將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與新媒體傳播相結合,可以增強傳播效果。首先,學校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打造全景式的課堂體驗,通過微視頻、動畫短片、紀錄片等形式,生動呈現我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生態保護等領域的實際案例,展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的踐行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現代化建設中的綠色發展成果;其次,充分發揮社交媒體的互動功能,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前,教師通過短視頻平臺發布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關的熱點話題,引導學生討論。課后利用微信公眾號、學習群組分享延伸閱讀資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搭建實踐舞臺,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敘事成效
理論聯系實際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教學原則,通過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活生命力與時代意義。首先,學校要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將課堂所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定期組織學生前往鄉村振興示范區、科技創新產業園、文化遺產保護基地等開展實地調研,讓他們親身體驗中國式現代化在城鄉協調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具體成就,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其次,鼓勵學生以社會觀察者或記錄者的身份,創作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關的文藝作品。例如,撰寫調研報告、拍攝紀錄短片、設計公益宣傳活動等,通過親自參與創作過程,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意義與精神內涵;最后,開展校內外展示與分享活動,不定時舉辦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關話題的實踐成果展覽、演講比賽和微電影展播等,讓學生以多樣化的方式表達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
(四)強化教師能力,保障中國式現代化敘事品質
教師是高校思政課的主導者,其專業素養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教學質量。對此,要講好這一主題,必須從教師的能力提升入手,為課堂教學提供堅實保障。首先,深化教師理論素養培訓,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學術培訓、政策解讀專題研討等活動,幫助他們掌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最新發展動態與研究成果。然后,鼓勵教師參與社會調研,促使其親身感受現代化建設的現實場景,在實踐中積累教學素材;其次,加強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培養。講好現代化故事需要突破傳統授課方式的局限,融入更多情景化、互動式的教學設計。為此學校應開展微課、慕課等新型教學手段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創新能力,助力教師打造形式靈活、生動有趣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悟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最后,注重教師團隊的協作與資源共享。學校可以建立教學資源庫,匯集各類優質案例、課件以及教學視頻,為思政教師備課提供便利,并要安排固定時間進行教學研討交流,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結語
高校思政課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研究任重道遠,只有深刻把握其價值意蘊,明確目標要求,積極探索現實路徑,方能有效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代感、親和感和說服力。為此,要著力提升教師的思想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借助網絡平臺創新教學方法,運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搭建教學實踐舞臺,讓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在課堂上鮮活生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切感悟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遠意義。唯有如此,高校思政課才能真正成為引領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指引。
本文系1.濰坊科技學院2024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資助《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目標要求和現實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SZYB04);2.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講好中國故事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育人實效性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2JDSZK061);3.2024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輔導員)專項《“網絡圈群”視域下大學生意見表達正向引導機制研究》(項自編號:2024ZSZX17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張貝.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價值意蘊和現實路徑[J].大學,2024,(36):57-60.
[2]李文政.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J].北京教育(德育),2023,(11):32-38+43.
[3]靳帥帥,楊虹.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目標要求和現實路徑[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4):11-19.
[4]楊慧民,白楊.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三維探討[J].理論導刊,2023,(08):116-122.
(作者單位:濰坊科技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