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黃虎威的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作為中國鋼琴音樂的經典之作,蘊含著獨特的地域文化與音樂美學價值。本文從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創作背景入手,聚焦該組曲的特點與演奏技巧,分析如何通過運用觸鍵技巧,表現出各樂章或輕柔靈動、或激昂熱烈的特點;以及如何合理使用踏板,營造出富有層次的音樂效果。通過對這些演奏技巧的系統剖析,旨在為演奏者更準確、生動地詮釋《巴蜀之畫》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助力其挖掘組曲的深層音樂魅力。
二、作曲家簡介
黃虎威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32年出生于四川內江。1954年,黃虎威作為四川音樂學院作曲系首屆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后曾出國留學,回國后繼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培養出了眾多音樂人才。在創作領域,他進行了多元的藝術探索,其作品涵蓋多種體裁。尤為重要的是,他將民間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巧妙融合,通過音符勾勒出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畫卷,為中國鋼琴音樂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范例與理論啟示。其代表作包括《歡樂的牧童》《巴蜀之畫》等,這些作品憑借獨特的音樂語言與極高的藝術價值入選音樂教材,在推動中國鋼琴音樂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
三、鋼琴組曲《巴蜀之畫》創作背景
四川自古以來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民族文化而聞名,保留著極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2]1958年,黃虎威任教于四川音樂學院,四川這片擁有悠久歷史、絢爛民俗文化的土地,成為他靈感的源泉。黃虎威深入民間采集音樂素材,將六首四川民歌改編為鋼琴組曲,即《巴蜀之畫》。他將四川民歌的精華融入鋼琴音樂創作之中,將民族音樂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相融合,讓四川民間音樂在新的音樂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使更多人能夠領略到四川音樂文化的獨特韻味。
四、鋼琴組曲《巴蜀之畫》概述
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由《晨歌》《空谷回聲》《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壩夜會》六個樂章組成,各樂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每個樂章都有其獨特的音樂形象和情感表達。[3]
(一)《晨歌》
《晨歌》采用蒲江民歌《割草歌》的旋律,描繪出山區寧靜的清晨景象。旋律舒緩、悠揚,并加入了模仿民歌唱腔的裝飾音,表現出四川山歌特別的韻律。第2和第6小節的旋律清脆悅耳,模仿露珠滴落的聲音,營造出郊外獨有的縹緲空靈的晨間美景。
(二)《空谷回聲》
《空谷回聲》運用茂縣民歌《山上的積雪,好似一朵花》的旋律,通過力度對比表現空谷回聲。該樂章通過一強一弱的重復樂句,形象地模仿了山谷中的回音效果,展現了四川特有的自然風貌。
(三)《抒情小曲》
《抒情小曲》改編自江油的一首對唱情歌《隔河望見姐穿青》,曲調抒情質樸。第一段高音部旋律悠揚舒緩,低音部的切分節奏營造了旋律在大山間回蕩的效果。中段低音部旋律低沉,高音部的五聲音階琶音模仿了流水音色,營造出潺潺的溪水聲伴著歌聲的效果。結尾處主旋律漸慢漸弱直至消失,余音裊裊。
(四)《弦子舞》
《弦子舞》靈感來自四川省巴塘縣的傳統舞蹈弦子舞,主旋律模仿樂器弦子(牛角琴)的音色,伴奏聲部的和弦跳奏模仿弦子舞的節奏和跺腳踢踏聲,展現豪放粗獷之感。
(五)《蓉城春郊》
《蓉城春郊》采用了四川宜賓民歌《大河漲水》的旋律,描繪了川西平原春天的景色。在旋律的高音區有多處的長顫音,模仿了民族樂器笛子的音色。全曲充滿了獨具民族特色的五聲音階琶音,并通過和聲的不斷轉換,展現出蓉城(成都)充滿生機的盎然春意。
(六)《阿壩夜會》
《阿壩夜會》展現了民眾在篝火晚會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低音部快速有力的節奏及和弦跳音模仿鑼鼓的節奏,展現歡樂的節日氣氛,體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格。樂曲的結尾表現人群漸漸遠去的場景,但鼓聲的余音卻依然回響著。
五、鋼琴組曲《巴蜀之畫》風格特點
其一,鋼琴組曲《巴蜀之畫》鮮明地展現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色,描繪了自然風光、民俗風情以及民眾的生活場景,從旋律中的四川民歌元素,到節奏中的民間舞蹈韻律,再到和聲中模仿的民族樂器音色,無不體現了四川文化的精髓。[4]例如,《晨歌》巧妙借鑒蒲江民歌《割草歌》的旋律,營造出清新質樸的音樂意境;《弦子舞》則融入巴塘縣民間歌舞的典型節奏,使旋律洋溢著活潑的動感,充分彰顯出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其二,在和聲運用方面,黃虎威突破傳統和聲的框架,大膽融入民族調式和聲特點,創新性地采用五聲縱合性和聲,讓和聲既具備傳統和聲的和諧美感,又具備鮮明的民族色彩,《抒情小曲》便是借助這一和聲技巧抒發情感。[5]其三,在節奏方面,各樂章節奏型豐富多元,《阿壩夜會》中的熱烈歡快節奏與《空谷回聲》中的舒緩自由節奏,分別契合不同音樂情境與情感表達需求,使音樂的表現力更為豐富。
六、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情感表達
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中蘊含著豐富多樣的情感,這些情感與四川的自然風光、文化傳統緊密相連。其一,表達了對四川自然風光的熱愛與贊美之情,如《晨歌》中表現的清晨靜謐的山林與《蓉城春郊》中描繪的生機勃勃的川西平原,都讓人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6]其二,表達了對當地民眾的贊美之情。《弦子舞》和《阿壩夜會》展現的少數民族民眾的娛樂場景,以及《抒情小曲》中的民間情歌元素,都表現出四川獨特的風土人情,反映了民眾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也體現出創作者對此地民眾的贊美之情。
七、鋼琴組曲《巴蜀之畫》演奏技巧
(一)觸鍵技巧
1.選擇合適的觸鍵方式
在演奏鋼琴組曲《巴蜀之畫》時,觸鍵技巧對音色的表現至關重要。在演奏《晨歌》時,為展現清晨山林的靜謐,常使用淺觸鍵方式。手指貼鍵緩慢下鍵,使鋼琴發出的音色十分柔和,如同清晨的微風輕拂樹葉。在演奏《空谷回聲》時也是如此,為了營造出寧靜、悠遠的意境,演奏者應采用輕柔、緩慢的觸鍵方式。手指輕輕按下琴鍵,控制好下鍵的速度和力度,使聲音舒緩柔和。[7]在演奏《弦子舞》時,則要做到手指迅速而果斷地敲擊琴鍵,使聲音明亮、清脆,充滿活力,如同舞者在歡快地舞動,展現出熱鬧的氛圍。在演奏《阿壩夜會》中表現熱鬧歡騰的晚會場景樂段時,要快速地深觸鍵,以大臂帶動小臂,將力量集中于指尖,快速下鍵并保持一定力度,彈出飽滿的音色,表現熱烈歡快的氛圍。[8]
2. 運用連奏與斷奏技巧
連奏和斷奏技巧的合理運用能夠使音樂更加生動形象。具體而言,其一,在演奏《晨歌》的主題旋律時,連奏技巧的運用尤為關鍵。演奏者要確保音符之間的連接流暢自然。通過巧妙地控制手指的力度和離鍵速度,使旋律連貫而優美。其二,在演奏《抒情小曲》時,為了表現出抒情、柔美的旋律,多采用連奏方式。手指在琴鍵上平穩地滑動,使音符之間連貫流暢,沒有明顯的停頓,使發出的音色圓潤、柔和。其三,在演奏《弦子舞》等節奏歡快的樂章時,運用斷奏技巧則能增強音樂的節奏感和跳躍感。演奏者應使每個音符都清晰、短促,手指快速地按下琴鍵后立即抬起,展現出弦子舞的獨特韻律和活力。[9]
3.控制觸鍵力度
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中存在著鮮明的強弱對比,這是表達音樂情感、營造氛圍的重要方式。
在《晨歌》的起始部分以極弱(pp)力度開始演奏,營造黎明破曉前山谷寧靜悠遠的氛圍。隨著旋律推進,力度漸強至中弱(mp),生動展現出清晨萬物逐漸蘇醒的動態變化。
《空谷回聲》同樣借助力度變化來模擬自然聲響,強音(f)模擬近處呼喊,弱音(p)表現遠方回聲,一強一弱交替出現,營造出山谷的空曠感。
《抒情小曲》在傾訴愛意的主題旋律部分,力度控制在中弱到中強(mp—mf),既蘊含著溫柔的情感,又不失真摯與熱烈。而當情緒轉變,表現因思念而惆悵的情感時,力度減弱,模仿人的嘆息,使情感表達更加細膩動人。[10]
《弦子舞》的強弱變化貼合舞蹈節奏,用中強力度演奏重拍突出舞蹈的韻律感,以中弱力度演奏弱拍表現舞者舞步的輕盈,生動展現出弦子舞的獨特風格。
《蓉城春郊》中通過觸鍵力度的變化模仿民族樂器的交替演奏效果。用強音模仿鑼鼓的聲響,用弱音表現竹笛等吹奏樂器的音色,表現民間慶典熱鬧的場景,凸顯四川民間音樂特色。
在表現熱鬧場景的《阿壩夜會》中,強音(f)與很強音(ff)頻繁出現,用以展現民眾熱情奔放的性格。在表現眾人齊舞的高潮樂段,通過持續的強音,營造歡樂的氛圍,同時偶爾穿插弱奏,模仿舞者的輕聲吟唱或短暫停頓,使音樂層次更加豐富。[11]
(二)踏板的運用
在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中,踏板在營造音樂氛圍、增強和聲效果與表現地域風格等層面具有關鍵作用。
演奏《晨歌》時,在和弦轉換時適時運用延音踏板,讓音符適當延續,在營造清晨寧靜悠遠氛圍的同時保持和聲的清晰。
在演奏《空谷回聲》中模擬山谷中回聲的樂段時,根據回聲遠近靈活調整踩下踏板的力度及時長,使彈奏出的旋律空靈悠揚。
在演奏《抒情小曲》時,主要使用延音踏板增強和聲連貫性,使發出的音色十分柔和,情感表達更為細膩動人。
在演奏《弦子舞》時,利用踏板增強節奏感與律動感,在重拍適當深踩踏板強調重音,在弱拍或快速音符樂段淺踩踏板,呈現輕盈活潑的音樂效果。
在演奏《蓉城春郊》時,運用延音踏板體現郊外大自然的空曠寧靜。演奏長音或和弦時適時踩下踏板讓聲音自然延續,展現寂靜的田野景象;演奏活潑旋律時及時切換踏板以保持音樂的靈動感。
在演奏《阿壩夜會》高潮部分時,深踩踏板并適當延長,配合有力的觸鍵和鮮明的強弱對比,呈現熱鬧歡騰的晚會場面;在演奏舒緩的歌唱性樂段時則配合優美的旋律輕柔地踩下踏板。
八、結語
黃虎威的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以其精巧的音樂結構、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深刻的文化內涵,成為中國鋼琴音樂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深入研究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特點與演奏技巧,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部作品,還能從中汲取創作靈感、提升演奏水平。其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為傳承和弘揚四川音樂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演奏者唯有深入理解作品內涵并熟練掌握演奏技巧,才能精準捕捉作品中的文化精髓,生動且準確地詮釋作品,讓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音樂魅力得以充分展現。
參考文獻:
[1]商蕤.鋼琴組曲《巴蜀之畫》民族風格創作分析[J].音樂創作,2022(01):154-162.
[2]華婧.黃虎威與他的《巴蜀之畫》[D].中北大學,2019.
[3]青柯利.黃虎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民族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
[4]盧嫣然.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之地域和音樂特點分析[D].河南大學,2016.
[5]陳妍.亦詩亦畫民族樂 韻悠意遠蜀鄉情[D].河南師范大學,2015.
[6]楊斐.論黃虎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分析與演奏教學[D].河北師范大學,2009.
[7]于馨淇.黃虎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音樂分析及教學研究[D].吉林藝術學院,2024.
[8]雷冰.淺析黃虎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創作方法以及演奏技法——以《蓉城春郊》為例[J].黃河之聲,2022(20):83-86.
[9]張靖雯.黃虎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和聲技法分析——以《空谷回聲》和《抒情小調》為例[J].藝術品鑒,2019(33):301-302.
[10]陳良鈺.黃虎威鋼琴組曲《巴蜀之畫》音樂表現性分析[D].鄭州大學,2022.
[11]楊艷.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民族特色與演奏技法[D].中北大學,2018.
(作者簡介:顏瑋瑩,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廣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鋼琴表演)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