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旨在探索將政和白茶文化融入小學科學社團課的教學模式創新。通過深入分析政和白茶的歷史文化背景、科學內涵以及教育價值,提出一種結合茶文化與科學教育的創新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實踐活動、跨學科教學和社區參與為核心,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認同感,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傳承和弘揚本土茶文化提供新的途徑。
〔關鍵詞〕" 小學科學;政和白茶文化;社團活動;教學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8" " 0127-03
政和縣作為中國白茶的核心產區,其茶文化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從歷史層面來看,自貢茶制度演化而來的種植技藝與貿易網絡,為理解地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鮮活案例;從科學層面而言,獨特的72小時萎凋工藝蘊含溫濕度控制、酶促氧化等生物化學原理;從文化層面來看,《山海經》神話元素與茶品設計的創造性融合,構成了傳統文化創新轉化的典型樣本?;诖耍狙芯客ㄟ^“文化基因解碼—科學原理驗證—創新應用輸出”的三階路徑,探索如何將政和白茶文化融入小學科學社團課,以實現文化傳承與素養培育的雙向賦能。
一、基于《山海經》文化符號的茶品創意設計教學實踐
在深度挖掘政和白茶文化內涵的教學實踐中,本研究創新性地將《山海經》古典文獻中的神話意象轉化為茶品包裝設計元素。通過組織學生精讀《山海經》中與茶文化相關的篇章,指導其運用水墨技法與數字建模技術進行創作,構建了“文本深讀—原型提取—視覺轉化—文化闡釋”的四階段教學模式。
(一)“蓬萊仙茗”
設計理念:以《山海經》中描述的蓬萊仙境為靈感,展現政和白茶超凡脫俗的品質。
設計實踐:包裝采用水墨畫技法,描繪蓬萊仙島的云霧繚繞和仙鶴飛翔,使用淡金色線條勾勒,增添神秘感。
命名由來:《山海經》中提到的蓬萊是仙人居住的神秘島嶼,象征著超凡的境界。
(二)“青丘靈芽”
設計理念:青丘是《山海經》中記載的九尾狐居住之地,代表著神秘和靈動。
設計實踐:包裝上繪有青丘山的輪廓和九尾狐的剪影,背景為淡雅的青綠色,體現出茶葉的清新和高雅。
命名由來:青丘不僅是神秘之地,也是靈芽生長的象征,寓意茶葉吸收了大自然的靈氣。
(三)“瑤池玉葉”
設計理念:瑤池是西王母的居所,代表著尊貴與純潔。
設計實踐:包裝設計以白色和金色為主,用細膩的線條描繪瑤池的荷花和仙鶴,中間放置透明窗口展示茶葉的形態。
命名由來:瑤池中的玉葉,象征著茶葉的純凈和高貴,如同瑤池中的荷葉一般清新。
(四)“玄圃翠影”
設計理念:玄圃是《山海經》中提到的神仙居住的花園,代表著神秘和寧靜。
設計實踐:包裝采用深綠色調,模擬玄圃的幽深環境,用金色描繪花園中的奇花異草,以及飛舞的蝴蝶和小鳥。
命名由來:玄圃中的翠影,代表著茶葉在深山中自然生長,吸收了日月精華。
(五)“瓊漿甘露”
設計理念:瓊漿是《山海經》中描述的神仙飲用的美酒,甘露則是天上降下的甘美雨露。
設計實踐:包裝設計以透明瓶身為主,瓶身上方裝飾有金色的云紋和雨滴圖案,內裝茶葉如同瓊漿甘露一般珍貴。
命名由來:瓊漿甘露,寓意政和白茶的茶湯如同天上的甘露,清甜可口,滋潤心田。
通過這些設計和命名,政和白茶的包裝不僅能夠吸引消費者的眼球,還能傳遞出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品牌故事,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
二、多維聯動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
為突破傳統科學教育中理論脫離實踐的困境,本研究依托政和縣茶產業資源優勢,構建了“認知—體驗—創造”三階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
(一)認知層面:田野調查與非遺技藝學習
組織學生赴東平鎮范屯鄉閩聚福合作社開展田野調查,通過對比觀察機械化生產線與“小作坊式”傳統工藝(尤其是需精準控制溫濕度的72小時萎凋流程),理解非遺技藝的科學原理與文化價值。
(二)體驗層面:茶樹種植與茶藝實踐
1.茶樹種植與采摘。安排學生到當地茶園實地考察,了解茶樹的生長環境和種植技術。學生參與茶樹的種植過程,學習茶樹的種植方法和管理技術,并參與茶葉的采摘活動,了解不同季節茶葉的采摘標準和方法。
2.茶藝表演。在課堂上進行茶藝表演,學習泡茶的步驟和技巧,感受茶文化的禮儀和內涵。組織學生參加茶藝比賽,展示所學的茶藝技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精神。
(三)創造層面:科學探究與創新設計
設計包含茶樹物候觀測(記錄不同海拔茶芽萌發差異)、生態茶園土壤分析(測定pH值及微量元素含量)、茶多酚提取實驗(比較春茶與秋茶成分差異)等在內的探究任務,使學生在真實勞動情境中掌握科學探究方法。
三、跨學科知識整合的科學社團活動創新
本研究打破學科壁壘,圍繞政和白茶文化開發出涵蓋生物、化學、工程、人文四大領域的課程模塊。
(一)茶樹的生長周期
茶樹的生長周期包括種子萌發、幼苗生長、成年茶樹的開花結果等階段。學生在科學社團課中,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記錄種子萌發的時間、溫度、濕度等條件,分析不同環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安排學生到當地茶園,觀察茶樹幼苗的生長環境,了解茶樹幼苗對土壤、水分、光照等條件的需求;通過圖片和視頻資料,向學生講解茶樹的開花和結果過程,介紹茶樹的花結構、授粉方式以及果實的形成過程。
(二)茶樹的形態特征
茶樹的形態特征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等部分。通過觀察和實驗,學生可以深入了解茶樹的形態特征及其功能。讓學生觀察茶樹根系的形態,了解根系的類型和分布特點,通過解剖實驗,觀察根的內部結構,了解根的吸收功能;講解茶樹莖的形態特征,包括莖的長度、粗細、節間距離等,通過圖片和實物展示,讓學生了解莖的生長方向和分枝特點;讓學生觀察茶樹葉片的形態,包括葉片的大小、形狀、葉脈等,通過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細胞結構,了解葉片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
通過跨學科教學,將政和白茶文化與生物學、化學、歷史學等學科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科學教育的內容,還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傳承和弘揚了本土茶文化。
四、校社協同的文化傳承機制探索
為實現茶文化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本研究創建了“課堂—社區—產業”三維互動機制。
(一)校內層面:開發校本課程
開發《政和茶史探微》校本課程,通過模擬考古(分析宋代茶具殘片)、口述史采集(訪談非遺傳承人)等方式重構地方文化記憶。
(二)社區層面:文化展演與活動參與
組織學生參與“國際茶日”文化展演,其自主編排的情境劇融合傳統茶藝與全息投影技術。此外,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區茶文化活動,如茶藝比賽、茶文化講座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傳承茶文化。
(三)產業層面:實踐基地共建
與本地茶企共建實踐基地,學生設計的《山海經》主題包裝已有三款實現量產。通過邀請社區中的茶藝師、茶農等專業人士到學校進行交流和指導,豐富學生的茶文化知識。
五、研究結論與推進路徑
本教學模式通過“文化基因解碼(歷史溯源)—科學知識建構(原理探究)—創新能力培養(產品輸出)”的三階轉化,成功實現本土茶文化傳承與核心素養培育的雙向賦能。研究結果表明,將政和白茶文化融入小學科學社團課的教學模式創新,不僅豐富了科學教育的內容,還顯著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實踐活動、跨學科教學和社區參與,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傳承和弘揚了本土茶文化。
(一)研究結論
文化傳承與科學素養的融合。通過將政和白茶文化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內涵融入科學社團課,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對本土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同。這種融合不僅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還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實踐教學的有效性。構建的“認知—體驗—創造”三階遞進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掌握了科學探究方法。通過田野調查、茶樹種植、茶藝實踐和科學實驗,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提高,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跨學科教學的創新。打破學科壁壘,將茶文化與生物學、化學、歷史學等學科有機結合,開發了涵蓋多領域的課程模塊。這種跨學科教學策略不僅豐富了科學教育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校社協同機制的成效。通過“課堂—社區—產業”三維互動機制,實現了茶文化教育的生態化發展。學生在參與社區活動和產業實踐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茶文化的理解,同時也為本土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二)研究推進路徑
未來的研究將重點圍繞以下方向展開,以進一步完善和推廣該教學模式。
開發縣域茶文化教育資源圖譜數據庫。系統梳理政和縣茶文化的教育資源,包括歷史文獻、傳統技藝、茶企資源等,構建茶文化教育資源數據庫。通過數字化平臺,為學校和社區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推動茶文化教育的普及。
建立跨學段銜接的課程體系。從幼兒園到高中,構建系統化的茶文化課程體系,實現不同學段的有機銜接。通過課程設計,確保學生在不同階段都能接受到適合其認知水平的茶文化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探索“茶文化+人工智能”的新型教學模式。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虛擬茶文化體驗項目、智能茶藝教學系統等,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通過技術賦能,提升茶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推廣與應用。將該教學模式推廣到更多的學校和社區,通過師資培訓、教學觀摩、社區活動等形式,讓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受益。同時,加強與教育主管部門、茶企和社區的合作,形成多方協同的教育生態。
(三)研究意義
本研究不僅為小學科學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為本土茶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開辟了新的路徑。通過將政和白茶文化融入科學社團課,實現了文化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自信。這種教學模式的創新,對于推動基礎教育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本文系福建省南平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基于社團課的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效果探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NJKYKT2024-100】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震,周丹華,盧婧,等.我國小學科學教師培訓現狀、問題及發展建議:基于31個?。ㄗ灾螀^、直轄市)131134名教師的大規模調研[J].中小學管理,2023(1):52-55.
[3]張文超.中小學科學教育一體化實施的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教師教育學報,2023(6):47-55.
[4]楊曉夢.新課標視域下中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與推進路徑[J].中小學管理,2023(6):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