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將學生的學習表現以信息化的方式加以呈現是大勢所趨。在小學科學的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布置創作科學影像這一表現性任務,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支持項目式學習的深入開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闡述了科學影像創作對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意義以及具體的實踐方法和影響,以期為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提供實踐思路。
〔關鍵詞〕" 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科學影像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8" " 0013-03
教師開展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活動時,以影像記錄作為項目式學習的表現性任務,即讓學生在進行探究實踐的過程中,融合信息技術,拍攝視頻記錄過程,并剪輯出科學影像作品,如短視頻等,以展示項目式學習的過程及成果。這一表現性任務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多維度的展示,并且能夠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布置科學影像創作任務支持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背景
目前,在小學科學的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常見的評價任務,一是選擇性反應任務,如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簡答題;二是建構性反應任務,如表現性任務。表現性任務就是要求學生完成一個產品或表現,展示其所知所能。常見的表現性任務形式有紙筆、口頭表達,作品展示等。但是這些表現性任務難以生動地體現學生的探究過程,且留存時間相對較短,成果輻射的范圍較小。
在這個視頻資源鋪天蓋地的時代,學生往往會從網絡上接觸到各種各樣的視頻,他們對拍攝視頻也有很大的興趣。在傳統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少有系統拍攝視頻的機會,也缺乏有價值的主題及相關引導。將創作科學影像作為表現性任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且視頻具有生動性,能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增加學生成果的輻射范圍。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部署要求,促進科學影像類科普資源的創作與推廣,鼓勵青少年以短視頻、動畫等手段參與科普創作,提升科學與藝術融合能力。說明在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科學影像類的創作,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
二、布置科學影像創作任務支持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意義
(一)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學習能力篩選出相應的驅動性問題。例如,對于年級較高、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更具挑戰性的選題,比如“探究昆蟲復眼的秘密”“鹽來如此——探究鹽的形成機制”“我們周圍的環境問題”等;而對于年級較低的學生,則可以提供更基礎的選題,如“探究空氣的存在”“保護綠色校園”等。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
(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促進學生培養良好品德。學生需要進團隊合作,共同完成科學探究、腳本撰寫、拍攝等任務,這可以促使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當學生使用手機、相機等設備拍攝探究過程時,對待學習的態度也會更加嚴謹,他們會更加注意表達方式的準確性。同時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培養社會責任感、熱愛自然的態度、團隊協作的精神等等。
促進學生掌握扎實學識。相比于傳統教學中教師面授知識的方式,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針對驅動性問題開展層層探究,可以直接獲取大量的相關知識,獲得更直觀的成效。此外,還能促進學科間的融合,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了解其產生的背景以及如今的發展,從而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
拓寬學生的學習場所。項目式學習過程不僅限于教室內,還能拓展到戶外,如公園、圖書館、高校、科技館等。學生在戶外進行科學實驗和調查,不僅拓寬了他們的學習場所,還讓他們有機會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還能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
鍛煉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在拍攝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拍攝和整理影像資料、構思腳本、選擇畫面構圖等,這些都需要他們展現藝術表現能力。通過不斷嘗試和實踐,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可以得到鍛煉,從而提升他們的美學修養。
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常需要分組進行觀察實驗、制作模型、進行探究實驗、拍攝影像等等,這些都需要他們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會讓學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勤勞精神。
(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可以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為學生提供廣闊平臺。可以邀請學校的科學副校長參與學生活動,積極與高校、科技館、地質科普館等各方面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學生前往這些地方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學習,豐富活動內容。
三、布置科學影像創作任務支持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策略
(一)以驅動性問題為導向
在小學科學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通過對學生日常提問,或利用智慧課堂、問卷星等方式收集大數據,了解學生當前較感興趣的問題,從中篩選指向核心概念的、符合學生學情的、可研究的問題作為驅動性問題,以進行項目式學習方案的設計。例如“空氣能占據空間嗎?”“我們周圍存在什么樣的環境問題?”“太空種子和普通種子有什么區別?”“昆蟲復眼是什么樣子的?”等。
(二)設計項目式學習方案
項目式學習方案類型因驅動性問題而異,主要包括科學探究類、設計制作類、社會調查類等。設計項目式學習方案的主要流程有確定主題,立足課程標準找到相關的學科核心概念,明確學習目標,制定具體計劃。具體計劃一般包括引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設計探究實驗方案、制作方案或調查方案等,并用科學影像進行項目式學習成果展示。
值得注意的是,以拍攝科學影像為表現性任務的項目式學習往往涉及學科融合。教師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美術、音樂等學科相關的核心素養,可以通讀各科的課程標準進行了解。
教師設計項目式學習的實施方案,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設計的環節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不拘泥于校園內,可以整合校內外資源,與高校、科普場館等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分享平臺。
(三)引導學生用影像記錄項目式學習過程
項目式學習過程所需的時間較長,如果學生全程進行拍攝,則會在后期剪輯過程中遇到困難。這要求學生能夠選取學習中較有代表性的環節進行拍攝,以免畫面冗長難以剪輯。因此,在項目式學習活動開展的初期,學生就要在教師引導下,結合項目式學習方案先完成拍攝腳本的初稿。
1.編寫拍攝腳本
拍攝腳本是視頻拍攝的依據和框架,用于指導視頻的拍攝過程,它詳細描述了視頻的內容、場景、角色、對白、動作等。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驅動性問題,確定視頻的主題,再初步完成腳本,主要包括開頭、拍攝場景、畫面內容、人物動作與臺詞、結尾。
開頭要引起觀眾興趣,可以展示提出問題的背景。根據項目式學習的主題,選擇合適的拍攝場景,如實驗室、圖書館、教室、戶外等。畫面內容應清晰、準確,能夠展示學習過程和成果。在撰寫拍攝腳本的初稿時,我們無法準確描述人物動作與臺詞,可以先寫進一些項目式學習中的關鍵問題與行為,再結合學習過程不斷完善腳本。最后的結尾部分需要學生總結項目式學習的成果、收獲,回答開頭提出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觀點或建議。
2.拍攝器材的選用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大多選用手機進行拍攝,因為其使用起來十分方便。為確保畫面不抖動,最好用三腳架固定手機進行拍攝。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使用專業相機或無人機進行拍攝。在項目式學習的周期內,需要選擇相同規格的拍攝器材,防止畫質等差異過大。
在拍攝時,要盡量選取噪聲較小的環境,以確保能清晰地錄制聲音,當外界環境較為嘈雜時,可以在后期制作時關閉原聲進行配音解說。
3.根據內容考慮景別
景別是指由于在焦距一定時,攝影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攝影機錄像器中所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別。景別一般可分為五種,由近至遠分別為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想要展現廣闊美麗的風景時,可以使用遠景。想要突出人物的全貌和動作時,可以使用全景。想要表現和同學間的交流互動,比如對話、肢體動作等,可以以中景來呈現。而一些實驗操作用近景或特寫記錄效果更好。
(四)在視頻剪輯過程中梳理學習過程
應用信息技術,5~6年級學生可以在教師引導下完成視頻的剪輯,而1~4年級的學生則主要依靠教師的輔助。
在挑選視頻素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對學習過程進行梳理反思。視頻可以精確地記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操作,便于學生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
常用的視頻剪輯軟件有電腦版和手機版的“剪映”,操作簡單且具有豐富資源,便于添加字幕、背景音樂等。
(五)科學影像成果分享
學生制作的科學影像成果可以在班級白板、班級群內進行展示,也可以在一些手機App上進行分享。
以項目式學習“探究昆蟲復眼的奧秘”為例,談談我的教學實施過程。
學生在學習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時,對于“拓展”部分提到的昆蟲復眼結構非常感興趣,結合他們在生活中也曾近距離觀察過復眼的外部特征,于是便確定了探究昆蟲復眼的奧秘這一驅動性問題,讓學生了解其結構與復眼看到的景象,并設置科學影像創作這一表現性任務,讓學生用影像記錄下探究過程。
確定問題后,教師需要先閱讀各相關學科的課程標準。科學方面涉及的核心素養有:科學觀念——知道昆蟲復眼的基本結構;科學思維——以事實為基礎,初步建立昆蟲復眼的模型;探究實踐——知道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態度責任——嚴謹求實,尊重、熱愛自然等。同時本方案還涉及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如拍攝視頻還涉及美術的核心素養,如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等。
學生參與該項目式學習活動的六個階段包括:撰寫拍攝腳本初稿;查找昆蟲復眼的資料;制作昆蟲復眼模型;走訪高校,咨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安徽大學專家,了解受復眼結構啟發而產生的新技術和新應用;總結與反思;制作探究視頻,并在班級、學校進行分享展示。
四、反思與展望
(一)反思
我們實現了以科學影像創作任務支持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初步探索,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執行力參差不齊,因而需要因材施教。同時,我們仍需深入探索在小學科學教學的基礎上,能充分適用于所有學生的教學方式。
(二)展望
未來,我們將繼續改進優化項目式學習活動方案的設計,思考更多支持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的途徑,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同時,要加強跨學科融合,拓展學生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貢獻力量,讓科學教育在實踐中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湯穎燕.影像記錄作業支持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實施策略[J].求知導刊,2022(1):41-43.
[2]鄧文靖.科學教育面臨的挑戰以及發展趨勢[J].小學科學,202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