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生具有正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和能力,能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也用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普通話、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但近年來,在教學和生活中,學生語言表達中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非常普遍,問題較為嚴重。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傳輸。所以,規范學生用語迫在眉睫。本文針對學生語言不規范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農村師生治理語言“霧霾”的策略探究。
語言\"霧霾”出現的類型
為了解師生的語言現狀,摸清底子,我們以“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的形式進行了一項關于語言“霧霾\"情況的問卷調查,旨在了解本校的學生及教師語言使用狀況,從而為治理語言“霧霾\"工作提供一些依據和參考。這次調查從當前農村初中學校師生對語言“霧霾\"的了解、習慣、解決方法入手,從調查的結果來看,盡管目前初中生的學習任務重、壓力大,但初中生對語言存在的“霧霾”還比較重視,主觀認識的端正為我們開展治理語言“霧霾”活動提供了可行性。
通過日常觀察,我們發現語言“霧霾”的類型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粗俗用語。粗俗用語包含網絡低俗用語和生活中的粗俗用語。網絡低俗用語主要有三類:以情緒發泄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網民表達。低俗不是個性,粗鄙不是風趣,網絡語言可以是輕松、活潑的,但不能是低俗的。低俗網絡語言的流行,只會影響審美表達,帶壞社會風氣,誤導青少年的價值取向。生活中的粗俗用語指帶有方言特色的、帶有俚語的、罵人的等。
二是“新興語言”,即顏文字和火星文。顏文字是指用文字或各種符號、線條組成的一些簡單的圖案,現如今在網絡上已成為泛用化的文化符號。火星文作為一種網絡次文化出現,最早起源是由網友打繁體字時常出現的錯別字而慢慢形成的。使用網絡頻度最高的青少年,用MSN等聊天工具和社交平臺將火星文傳播并迅速流行。如今火星文已發展成由中文繁體、日文、韓文、英文、古文字、表情符號組合而成的字體,大多不符合漢字、語法的使用規律。
三是慣性用語。如今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由作文訓練出來的“慣性語言\"現象讓人警惕。如“大家基本都完成了”“我把書包背到背上”這類習慣性用錯的句子;又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會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樣可任意套用的萬金油式語言俯首可拾,而漢語中無數生動、豐富的詞匯被人逐漸遺忘。
四是表達能力欠缺。表達能力欠缺是缺乏運用語言表達特定語境下的特定內容,它是指一個人語言缺乏思辨能力、說話的表達能力和在語言交流中欠缺應變能力。如沒話說,或照本宣科,詞不達意,或表述過于口語化不夠規范等。
語言“霧霾”形成的原因及治理語言“霧霾”的策略
筆者認為語言“霧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語法概念模糊不清;地方方言和網絡語言的影響;平時不注意收集素材,口語表達不流暢;用語習慣導致口頭語表達不太規范;師生課堂使用語言隨意性較為突出,對治理語言“霧霾”訓練不重視等。
針對農村師生語言“霧霾”,我們開展閱讀競賽,梳理出在語言“霧霾”下中學生表達能力欠缺的類型;整理出初中學生常使用的網絡常用語類型,總結其利弊;糾正其不文明之處,幫助學生用語規范化;上好晨讀課,讓學生多積累中華文庫中的優秀文化,豐富詞匯,克服詞不達意和慣性
語言現象;等等。
在教學中,我們進行了諸多嘗試,如制定初中三年口語交際的目標;組織教師進行治理語言“霧霾\"教學設計競賽和課堂教學大賽,并引導教師撰寫教后反思;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比賽、演講比賽和漢字聽寫大賽、作文比賽等。經過兩年來的探究,我們總結出了立足農村初中實際的多文本閱讀教學策略一“一二三模式”,即一保障,二重視,三結合。一保障,即學校要做好政策保障、資金保障、人力保障。二重視,即語文教師重視、學生重視。三結合,即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社會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治理語言“霧霾”的局限
我們在課題研究中,常常感到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距離還很大,有時我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從更實際的角度思考問題。第一,“追求升學率\"的陰影時時籠罩在我們心頭。在各學科重重擠壓下如何保證學生的寫作時間,保持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第二,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積累字詞、品味語言?第三,如何取得家長的理解、學校的認可,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第四,由于治理語言“霧霾\"教學實踐少,缺乏相應的經驗教訓,所以治理語言“霧霾\"教學研究論文很難寫作,難切入、難選題、難選材,缺乏專家指導。第五,有的課題組成員會編寫治理語言“霧霾\"教學指導材料,卻不會搞深入研究,使治理語言“霧霾\"教學研究難以深化。第六,讓課題組以外的教師協助搞治理語言“霧霾\"的教學試驗,想嘗試一下的教師多,按要求做記錄的教師少。
治理語言“霧霾”教學與規范師生用語的關系等,還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但我們堅信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有意義的。我們也期望,通過探索總結,來開發學生的語言潛能,使學生掌握語言技巧,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治理語言“霧霾”,形成一個良好的用語、用字環境,為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做出一點具有實際價值的貢獻。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2020年農村學校應用性教育科研立項課題“農村師生清理語言‘霧霾’的策略研究”的成果。課題批準號: 20- HJYY-545)
(責編桑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