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市廣豐區貞白中學深挖地域文化資源,以唐代詩人王貞白“一寸光陰一寸金”的至理名言為文化根基,將“有道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文化筑基、紅色鑄魂、實踐塑形“三位一體”的大思政育人體系,形成具有鮮明人文特色的育人模式。
文化筑基,以千年文脈涵養時代新人
一是課程創新,典籍智慧照進現實。學校創新開發“王貞白+”校本課程群,涵蓋“王貞白評傳”“光陰文化探究”“傳統禮儀研習”等6門課程。其中,“王貞白研究”課程以“惜時·守道”為主線,通過“詩詞品鑒—人物評述—現實啟示”三階教學,引導學生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哲理轉化為時間管理能力。高一學生夏錦翰受課程啟發,設計了個性化時間表,將碎片化時間用于單詞記憶,其“候餐學習法”在全校推廣。
二是環境育人,文化景觀潤物無聲。學校精心打造王貞白雕塑、名人塑像群、惜時文化長廊、校史館、雷鋒廣場等12處校園景點,形成校園里“行走的思政課堂”。教學樓設置學生書畫長廊,教室設置“光陰角”展示學生時間規劃成果;朗讀亭與流動圖書館日均使用超200人次。這種“目之所及皆教育”的空間設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成長場景。
三是活動賦能,文化傳承破壁出圈。“方言詩詞誦讀大賽”掀起文化傳承新浪潮,學生們用鄉音演繹《白鹿洞二首》,讓古詩詞在方言韻律中重獲新生;在“有道文化節”中,傳統禮儀研習與現代戲劇創編碰撞出璀璨火花。這種古為今用的文化實踐,讓文化自信在學生心中悄然落地生根。

紅色鑄魂,讓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一是資源活化,讓歷史鮮活起來。學校編撰《紅色廣豐》校本讀本,收錄了27個本土革命故事。學校開展“烈士同齡人”主題教育,高二學生余成樂通過對比17歲烈士的生平與自身經歷,提出個人思考“17歲的他們和17歲的我們”,并制作成課件,引發全校關于生命價值的大討論。
二是場景轉換,從課堂到實景。學校開發“紅綠古”三項文化研學路線,組織學生赴銅鈸山紅軍巖等地開展現場教學。學生在實地聆聽“21勇士跳巖”的壯舉后,自發創編情景劇《巖魂》,用青春話語詮釋英雄精神。
三是主體參與,從聽眾到講述者。學校培養68名“貞白紅色宣講員”,開展基層宣講活動130余次。高三學生朱梓瑜將王貞白“守正道”思想與紅色文化創新融合,提出“新時代之‘道’在于傳承紅色基因”的見解。
實踐塑形,用知行合一鍛造時代棟梁
一是“大地課堂”書寫成長。“貞白果園”項目從馬家柚樹的科學栽種到產品包裝設計,都由學生全程參與,構建起完整的勞動教育鏈條。高一學生邱雨彤在《果樹護理日志》中寫道:“每道傷痕都是樹木的勛章。”
二是“家庭課堂”親子成長。“為父母洗腳”體驗式作業打破代際情感壁壘,85%的學生在反思中坦言“第一次觸摸到歲月的痕跡”。高三“愛與知識傳遞”義賣活動形成“受助—自助—助人”育人閉環。2024屆畢業生將備考資料轉化為助學基金,幫助了23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
三是“社會課堂”體現擔當。校企共建“職業體驗日”,搭建起真實的職場預演平臺,讓學生在模擬產品研發過程中提升職業規劃能力。學校生態調查社團發布《豐溪河水質報告》,為推動政府啟動河道治理工程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廣豐貞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