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高職院校在全省高校中占比近六成,既肩負著培養區域技能人才的使命,又承擔著推動地方產業發展、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任。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撫州幼專)充分發揮思政育人作用,讓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不斷激發基層黨建的內生活力,從而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
一、從“文件落實”到“內在認同”
很多高職院校在收到上級下發的思政類文件時,第一反應通常是“怎么分任務”“怎么定指標”,希望把這些看似繁重的任務“落實到位”。可現實中,文件精神往往會卡在“最后一公里”,那就是大家在流程走完、材料上交之后便覺得已“落實到位”,但師生內心卻“波瀾不驚”,甚至有人連文件內容都沒搞明白。這說明制度銜接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的“文件落實”,更要觸動師生內心認同。只有當師生感受到政策與自身發展存在緊密關聯時,他們才會由被動執行轉向主動融入,高校基層黨建才更具生命力。
第一,注重對過程的督導考核和聯動激勵。沒有考核與反饋,再好的制度也會“口惠而實不至”。撫州幼專建立“督導小組+師生代表+第三方專家”相結合的考核模式,不僅評結果,而且抓過程,還將評估結果與科研經費、職稱晉升以及評優推優掛鉤。如把“黨支部引領專業建設成效”納入對黨支部書記的年終績效考核,增強了黨支部書記專業建設的緊迫感,讓師生有更為真切的收獲。
第二,兼顧“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撫州幼專倡導制度內化與共同創造。假如政策僅通過自上而下的命令方式層層壓下,往往引發師生抵觸。真正成功的案例,往往能讓師生感到“這是我的事”。撫州幼專發動教師組建“思政創新沙龍”,結合學生自媒體社團、專業興趣小組,一起討論“怎樣把思政知識點做得好玩又有意義”,從而推進“黨建+教學”融合。這就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激發出來的活力。同時,學校也要給予這些草根創新更多激勵與支持,而不只關心有沒有按文件要求做完。
第三,用潤物無聲的培訓和共建達成內在認同。制度銜接最終要回到人的心靈深處,才具有內生力。很多師生其實并非排斥思政政策,只是他們并不清楚政策的功能、價值和實施路徑。撫州幼專通過舉辦“思政微講堂”“主題工作坊”等活動,將一線教師、黨員骨干、優秀學生代表聚在一起,圍繞諸如“最新政策給我們帶來哪些挑戰與機遇”話題進行頭腦風暴。之前大家覺得上級文件離自己很遙遠,但經過面對面的研討,才發現只要抓住政策指向,就能更好地融入課堂、提升本專業的教學效果。于是,“要我落實”逐漸變成“我要落實”。

二、從“對標政策”到“工作協同”
對各所高職院校來說,學生來源、專業設置與師資結構各不相同,要讓思政政策發揮真實效力,必須在“三化”建設上多下功夫、下實功夫。
第一,精細化落實政策條款,讓“紙面文件”變成“真心行動”。面對不斷升級的政策要求,撫州幼專不停留在“會開了、通知發了”的層面,而是查漏補缺,逐項修訂已有的黨建管理制度。例如,根據上級文件提出黨支部建設要科學的要求,在落實政策時可按照專業建設黨支部,對黨支部管理實行“分崗負責”。如在專業教師負責專業課思政融入教學時,采取輔導員掌握學生思想動態、“教師+輔導員”二合一的治理方式,這既讓校黨委實時了解各專業的動態,又提高了學生思政教育與專業發展的融合度。
第二,多部門協同發力,打破“條塊分割”導致的“信息孤島”。有的院校覺得黨建工作是黨務部門的事、教學改革是教務處的事、學生管理是學工處的事,結果部門之間各干各的,無法發生“化學反應”。對此,撫州幼專從課程思政里找到突破口:聯合教務處制訂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的專項計劃,與學工處合作打造德育實踐活動,讓專業教師、輔導員和黨員骨干教師一起設計主題黨日、社會實踐項目。這樣,不僅讓思政融入“浮在教案”的局面得到扭轉,還激發了師生的創意,實現了把思政教育從“校園”擴展到更廣闊的社會舞臺。
第三,重視骨干隊伍賦能,讓優秀群體帶動整體升級。再好的制度,少了“領頭雁”,也難以跑起來。事實上,黨支部書記是連接政策與基層實踐的重要聯系人,肩上既有責任,身上又有潛能。文件只是一道“必須落實”的指令,黨支部書記如果不設計更有溫度、更走心的活動內容,就會陷入“例行公事”。為破解這個難題,撫州幼專開設“黨建創新工作坊”“黨支部書記論壇”,讓黨支部書記輪流分享經驗、碰撞靈感,結合校內實際創建“課題組”,還讓黨支部委員針對學生思想痛點、師資困難等問題進行調研和實踐,這種“書記帶頭+團隊共建”的模式增強了黨支部的戰斗力。
三、從“數字技術”到“數智增效”
對高職院校而言,能否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把各個環節有效銜接起來,已經不單純是“時代潮流”的問題,更關乎怎樣把思政教育理念真正“融進”學生的日常學習。只有當數智平臺從“錦上添花”變成黨建和辦學的“強力臂膀”,才能在教學與管理工作中持續迸發活力。
第一,從學校實際出發,切忌搞“花架子”。有的院校熱衷于建設智慧校園,在線平臺倉促上線,卻缺乏內容深度或應用場景,最終只會出現“華而不實”的尷尬局面。撫州幼專通過技術平臺解決師生的“癢點”與“痛點”。如在校企合作緊密的專業領域里,順勢嫁接一些“紅色項目實訓”功能,讓學生在在線實訓操作時,“偶遇”紅色故事,進而在啟發中加深對思政教育的理解。如果技術不與專業場景相結合,也不考慮師生需求,所謂的“智慧黨建”就會淪為花架子。在這個過程中,校領導與職能部門要不斷收集反饋意見,及時推動功能迭代,讓信息化的每步更新都接地氣、有價值。
第二,打造數智監管與互動平臺。不少院校建立了“智慧黨建”,但如果僅用來存檔數據和在線交任務,就難以讓師生真正產生黏性。有成效的做法是將黨支部日常活動、黨員培養流程、主題教育資源、幫扶信息、師生互動等功能統合在同一個數智平臺上。撫州幼專專門設置一個“導學”板塊,面向學生黨員,分階段為他們推送紅色文化故事、黨務知識小測驗等內容。這不僅記錄他們的學習進度,還根據反饋給出定制化的學習建議,一步步地幫助他們夯實理論根基。
第三,豐富線上教學,讓思政理論課“飛”進學生的興趣圈。信息化不該只停留在冷冰冰的后臺數據,更需要帶動師生的真實互動。撫州幼專拿出更多趣味與實效兼備的方式,讓學生對黨性教育、時政話題有持續性的興趣。例如,有的二級學院結合專業特色,開展“云端主題黨日”活動,用線上直播的方式帶領師生“云參觀”革命遺址,或邀請行業專家、優秀校友做訪談。在這種“云瀏覽—云討論—云互動”的三步過程里,師生不再是被動聽講,而是可在評論區、彈幕中隨時發聲,開展實時交流;還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AI來收集和分析師生的提問,引導黨支部有針對性地開展微講座或案例分享。這樣既能讓學術性與思想性有機結合,又能捕捉到學生的真實需求。
(作者單位:撫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歷史制度主義視角下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演進研究(1978—2022)”(項目編號:MKS24114)和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項目“江西高職院校基層黨建‘三化’建設提質增效研究”(項目編號:24DJYB05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