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農村小學的體育教學都面臨一些共性短板一如教師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學校教學資源匱乏、教師職業認同感低等,從師資配備、硬件設施、課程設置及社會資源整合等角度,筆者結合自己這10多年的小學體育教學經驗積累,對農村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現實困境
一是師資力量薄弱。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相對較低,主要體現在薪酬待遇偏低、體育學科被邊緣化等。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家庭和社會對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體育教師的薪酬待遇普遍低于其他學科教師。比如,在一些鄉鎮小學對教師的綜合評估中就規定,體育教師在績效考核中,即便是表現最出色的,其績效工資也只能達到主課教師的平均水平,這導致他們比主課教師每月少拿幾百甚至上千元。同時,農村學校普遍缺乏專業的體育教師,體育課常常由語文、數學、英語等教師代上,這使得課程內容缺乏嚴謹性和專業性。因此,體育課在學生眼中變成了只是存在于課表上的“空頭支票”,學生自然難以學習到系統的運動技能。
二是體育設施匱乏。部分鄉村學校體育場地簡陋,器材短缺。出于安全考慮,有的學校會移除那些可能構成危險的設施,例如銹跡斑斑的籃球架、老化的單雙杠和爬桿,以及損壞的乒乓球桌。移除之后,由于資金緊張,學校往往無法重新購買或補充新器材,導致體育器材逐漸減少,使得原本就不足的體育設施就更加缺乏。再者,不少農村小學缺乏標準的體育場地,現有的體育器材不僅數量有限,而且陳舊,無法滿足體育教學和學生體育活動的需求。此外,加上課程評價體系的局限性和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主動意識不足,缺乏創新意識,也進一步凸顯了教學資源匱乏的窘境。
三是課程設置邊緣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課常被壓縮或替代,課程內容單一,缺乏科學性和創新性,難以激發學生興趣。體育課常常要為文化課“讓路”,特別是在考試前夕,經常被自習或主要學科的輔導所取代。部分學校未按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體育課時(如一、二年級應確保每天至少一節體育課)。課程內容被簡化為隨意地自由活動或重復的體能訓練,缺乏科學的規劃。由于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學生的運動技能得不到系統性培養。
四是體育文化氛圍不足。農村家庭對體育的重視程度較低,家校協作也較薄弱,學生課外鍛煉缺乏引導,學校、社會對體育文化宣傳力度小,進一步導致小學體育教學不被重視。
二、解決對策
一是提高體育教師地位。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加大對農村小學體育事業的投入,提高體育教師的薪酬待遇,改善體育教師的工作條件,加大體育學科在評價中的占比等;加強對體育學科的宣傳,增進社會及家長對體育教師的尊重。
二是優化教學資源。政府與學校需加強農村小學體育設施的建設,提升體育場地及器材的配備水平。激勵體育教師提升課程資源開發的意識,根據當地情況,利用本地資源開展體育教學,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實現“一物多用、一器多能”。
三是增強職業認同感。由于社會普遍將升學率高低等同于教育質量好壞,所以體育常常被視為“非剛性需求”。家長擔心體育活動會占據大量學習時間,甚至有“體育好=成績差”的認知誤區。學校領導對體育教師應關心和支持,提高對體育課的重視程度。學校通過開展體育教師培訓和交流活動,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增強體育教師的職業認同感。
四是加強政策執行力。盡管《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開齊開足體育課,但教育行政部門對體育課程的檢查多停留在“有無課表”上,而非實際教學質量,所以,督導問責有時候難以落到實處。應將體育課程實施情況納入地方政府教育履職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建立突擊檢查與常態化監測結合機制,通過隨機聽課、學生匿名問卷等方式核查真實開課率。
五是課程內容重構。設計“體育+學科”綜合課程實例,如在數學課程中融入運動軌跡的測量,語文課程中撰寫關于運動的體會。同時,學??梢越Y合地方資源開發課程,因地制宜設計特色項目,如山區學校開展徒步登山的教學課程;水鄉學校開發龍舟相關的教學課程等。創新教學方法,實施“大單元教學”模式,集中多個課時深入教授1至2項運動技能,以減少知識碎片化現象;還可利用智能手環、運動App記錄學生個性化成長記錄,實現精準指導。
農村小學體育教師在教育工作中面臨著諸多困境,但通過政府、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如提高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優化教學資源、增強職業認同感,促進農村小學體育教育的健康發展,為農村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家長開放日、社區體育活動等,引導家庭和社會關注體育教育,形成“學校主導、家庭參與、社會支持”的聯動機制。
農村小學體育教育是實現教育公平與鄉村振興的重要環節。破解體育教學的瓶頸需多方協作——政府主導資源投入、社會力量補充師資、學校創新課程設計、家庭轉變教育觀念等。下一步,可進一步探索數字化賦能(如遠程教學)、體教融合等新模式,推動農村小學體育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信豐縣大阿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