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通過實地調研巫山縣雙龍村薅草鑼鼓傳承現狀,發現該項非遺面臨傳承人陷入生存困境、傳承活動萎縮、發展瓶頸等問題。研究分析了湖南花鼓戲新媒體轉型、重慶榮昌折扇互聯網營銷、貴州侗族大歌文旅融合等典型案例,探索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保護傳承新路徑。研究表明,構建數字化保護體系、品牌營銷體系和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是推動薅草鑼鼓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文章針對具體問題提出系統化解決方案,為傳統藝術在互聯網時代的保護傳承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互聯網視域;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中圖分類號] J60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7-0073-03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記錄了土家族的農耕文明與民族文化。實地調研顯示,雙龍村現有省級傳承人楊德明、區縣級傳承人劉玉蘭等老藝人面臨生存困境,同時存在傳承活動日趨式微等問題,亟須探索創新性保護路徑。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傳統藝術保護開辟了新途徑,多個非遺項目已在數字化轉型中取得顯著成效。研究通過分析典型經驗,結合薅草鑼鼓實際情況,探討互聯網視域下的保護傳承策略,以期實現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
一、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概述
(一)歷史沿革
薅草鑼鼓發源于川東土家族聚居區的農耕文化,清代中期在巫山、巫溪等地已具雛形。田間勞作時,農人隨著薅草、插秧的節奏發出富有韻律的號子,逐漸演變為帶有舞蹈性質的集體活動。明清之際,這種勞動藝術在土家族聚居區廣泛流傳,并融入祭祀、節慶等重要場合。清末民初,薅草鑼鼓藝術形式逐漸定型,形成了獨特的“三鑼三鼓一鐃鈸”配器方式和固定的表演程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薅草鑼鼓得到系統整理和推廣,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標志著這一民間藝術的價值獲得國家層面認可。
(二)文化價值
薅草鑼鼓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作為土家族農耕文明的活態見證,薅草鑼鼓真實記錄了川東地區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在藝術層面,薅草鑼鼓完整保存了52首傳統曲目,其中20首古調展現了土家族獨特的音樂語言體系和審美特征。表演過程蘊含的集體協作精神和勞動智慧,體現了土家族人民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懷。通過年度“薅草節”等傳統節慶活動,薅草鑼鼓持續發揮著凝聚族群、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促進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獨特價值。
(三)藝術特點
薅草鑼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態展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表演中采用“三鑼三鼓一鐃鈸”的傳統配器,形成層次豐富的打擊樂效果。音樂以“七五七”為基本節奏型,融合土家族民歌曲調,營造出明快歡快的藝術氛圍。舞蹈動作源于農事勞動,包含“插秧步”“薅草步”“打谷步”等十二種基本舞步,每個動作都深深植根于農耕生產實踐。表演時由10至15人組成陣列,設置領舞、和舞、擊樂三類角色,通過嚴謹的隊形變化和默契的配合,展現出規整有序、氣勢恢宏的藝術效果。
二、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的傳承現狀調查
(一)雙龍村薅草鑼鼓傳承概況
偏巖鄉雙龍村地處巫山縣東部,聚居土家族群眾兩千余名,是川東地區薅草鑼鼓的重要傳承基地。該村薅草鑼鼓表演完整保留傳統民間藝術形態,器樂配置沿襲“三鑼三鼓一鐃鈸”的古制,表演陣容由領舞、和舞、擊樂三類角色構成,整體隊伍規模保持12至15人。表演內容深植農耕文化土壤,通過插秧步、薅草步、打谷步等典型舞步程式,生動再現農事勞作場景。在傳統節慶時節,村中薅草鑼鼓隊在祠堂廣場定期進行展演,吸引周邊鄉鎮群眾駐足觀看,展現出較強的群眾基礎[1]。村中現有兩名省級傳承人,五名區縣級傳承人,這些老藝人年齡普遍超過六十歲,通過口傳心授的傳統方式培養后繼力量,傳遞技藝要領與文化內涵。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雙龍村建立薅草鑼鼓傳習所,開展系統化傳承培訓。然而,受青壯年外出務工潮影響,常駐村中的學習者數量日漸減少,傳承工作面臨新的困境與挑戰。
(二)代表性傳承人群像
巫山縣薅草鑼鼓傳承群體呈現出顯著的年齡斷層特征。老一輩傳承人平均年齡超過六十五歲,省級傳承人楊德明自幼隨父習藝,精通鑼鼓技法與唱腔,掌握傳統曲目五十余首,在當地享有崇高聲譽。區縣級傳承人劉玉蘭從事薅草鑼鼓教學三十余年,培養學員數百人,創新改編多個傳統曲目,促進了薅草鑼鼓藝術的發展[2]。中青年傳承人群體中,本土成長的楊明輝繼承父輩衣缽,致力于薅草鑼鼓的創新發展,將傳統表演與現代元素相融合,在各類展演活動中廣受好評。返鄉青年張華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薅草鑼鼓文化,開設網絡課程,吸引年輕群體關注傳統藝術。然而,專職從事薅草鑼鼓傳承工作的中青年人數僅占傳承群體總數的15%,且多數兼顧其他職業,難以專注藝術傳承。這種傳承力量的結構性失衡,直接影響著薅草鑼鼓的傳承質量與發展前景。
(三)傳承活動記錄
巫山縣薅草鑼鼓傳承活動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年度薅草節期間,當地傳承人組織大型展演活動,來自雙龍村、龍溪村等地的薅草鑼鼓隊同臺競技,展示獨特曲目與表演技藝。各村落祠堂廣場定期舉辦薅草鑼鼓技藝展示會,省級傳承人楊德明帶領團隊演繹傳統曲目,吸引民眾參與互動。區縣級傳承人劉玉蘭在雙龍村傳習所開設常態化培訓課程,采用口傳心授與理論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培養基層傳承人才。中青年傳承人楊明輝與張華在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舉辦專場演出,融入現代表演元素,增強藝術感染力。文化下鄉活動中,薅草鑼鼓表演走進校園、社區,激發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區域文化交流展演中,薅草鑼鼓與周邊地區民間藝術形成互動,促進藝術創新發展。這些傳承活動的開展,對薅草鑼鼓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活動資金短缺、參與人數不足等問題仍制約著傳承效果的提升。
三、薅草鑼鼓傳承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傳承人生存狀況
川東地區薅草鑼鼓傳承人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省級傳承人楊德明月均收入不足三千元,主要來源于零星的演出費用和教學補貼,難以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區縣級傳承人劉玉蘭依靠務農維持生計,從事傳承工作僅獲得少量補助,社會地位與付出嚴重不匹配。青年傳承人楊明輝因收入微薄被迫兼職多項工作,無法專注技藝鉆研與創新。部分傳承人轉向其他職業謀生,導致傳承隊伍不斷萎縮。傳承人群體的經濟困境造成年輕一代習藝意愿低落,繼承人才斷層現象加劇。地方政府對傳承人的補貼標準偏低,缺乏長效保障機制,致使許多潛在傳承者放棄傳習機會[3]。這種生存困境不僅影響傳承人的工作積極性,更危及薅草鑼鼓藝術的傳承質量與發展前景。
(二)傳承活動困境
薅草鑼鼓傳承活動面臨多重困境。雙龍村傳習所每周僅開展兩次培訓課程,場地設施簡陋,教學資源匱乏,難以滿足系統傳承需求。節慶展演活動因經費不足而大幅減少,全年專場演出不足十場,展示平臺急劇萎縮。傳統的集體性表演形式在現代生活中逐漸失去生存空間,表演場所局限于農村祠堂廣場。觀眾群體老齡化嚴重,青少年觀眾比例不足20%,群眾基礎持續弱化。傳承教學采用傳統口傳心授方式,缺乏規范化教材與考核標準,教學效果難以保證。薅草鑼鼓傳習活動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脫節,未能融入現代教育體系。這些困境導致傳承活動效果不佳,傳承鏈條出現斷裂風險。
(三)發展瓶頸
薅草鑼鼓藝術發展面臨嚴重瓶頸。傳統表演形式與現代審美需求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藝術創新動力不足,表演內容陳舊單一。市場認知度持續走低,演出市場萎縮,產業化發展舉步維艱。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滯后,產業鏈條斷裂,無法形成良性經濟循環。傳統藝術與現代傳播手段融合不足,新媒體傳播效果欠佳,社會影響力持續下降。區域文化交流不足,藝術創新缺乏外部激勵與借鑒[4]。保護性開發理念落后,過度保守制約創新發展,難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專業人才短缺,創新研究力量薄弱。這些發展瓶頸嚴重制約薅草鑼鼓的現代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四、非遺數字化保護的典型經驗借鑒
(一)湖南花鼓戲的新媒體轉型
湖南花鼓戲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了創新性轉型。長沙花鼓戲傳承中心聯合抖音平臺打造專業內容賬號,開發“十分鐘花鼓戲”系列短視頻,將傳統劇目精華片段改編為短視頻形式,月均播放量突破五百萬次。省級傳承人陳桂華通過直播形式開展線上教學,建立“云上花鼓課堂”,吸引全國各地學員五千余人。傳承中心運用高清攝錄技術對傳統劇目進行數字化記錄,建立數字資源庫,完成百部經典劇目的音視頻采集與保存。與華為公司合作開發花鼓戲數字博物館,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展現表演場景,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藝術魅力。這種數字化轉型不僅擴大了傳播范圍,提升了藝術影響力,更培養了大量年輕觀眾群體,實現了傳統藝術的現代化傳承。
(二)重慶榮昌折扇的互聯網營銷
重慶榮昌折扇通過互聯網營銷實現了品牌價值提升。榮昌區非遺保護中心聯合淘寶平臺建立“榮昌折扇官方旗艦店”,開發文創產品系列,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折扇制作技藝傳承人張明亮與設計師團隊合作,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推出定制化高端產品,單價突破萬元。運用社交媒體矩陣傳播折扇文化,在小紅書平臺發起“匠心榮昌”話題活動,閱讀量超過兩千萬。與知名博主合作策劃折扇制作體驗課程,線上直播吸引粉絲百萬。建立“榮昌折扇數字展廳”,展示制作工藝全過程,推動非遺文化傳播。這種互聯網營銷模式帶動產業鏈發展,帶來可觀經濟效益,形成傳統工藝振興的新范式。
(三)貴州侗族大歌的融合發展
貴州侗族大歌實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產業的深度融合。黎平縣侗族文化園區打造“數字侗歌博物館”,運用全息投影技術還原傳統歌舞場景,月均接待游客達三萬人次。省級傳承人楊芳妹開設“云上歌師課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員,建立專業傳承團隊。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侗歌文化體驗之旅”特色旅游線路,推出沉浸式演出項目,帶動當地旅游收入顯著增長。建立“侗歌文創工作室”,開發音樂專輯、服飾配飾等文創產品,形成完整產業鏈。舉辦“國際侗歌節”,通過線上直播擴大影響力,促進文化交流與創新。這種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為非遺保護開辟了新路徑。
五、薅草鑼鼓的互聯網化保護路徑
(一)數字化保護體系建設
薅草鑼鼓數字化保護體系建設立足傳承現實需求。雙龍村傳習所運用高清攝錄設備對省級傳承人楊德明、區縣級傳承人劉玉蘭等老藝人的技藝進行系統采集,建立完整的表演檔案。采用動作捕捉技術對“插秧步”“薅草步”“打谷步”等十二種基本舞步進行數據分析,形成標準化動作模型庫。建設“云上鑼鼓課堂”智慧教學平臺,開發分級教學課程,制作規范化教學視頻,解決傳統口傳心授效率低下問題。聯合專業團隊編寫《薅草鑼鼓技藝教程》數字教材,統一教學標準與考核體系。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在雙龍村文化館打造“數字展演廳”,還原傳統表演場景,增強教學體驗和效果[5]。構建“薅草鑼鼓數字資源庫”,對52首傳統曲目及曲譜、唱詞、服飾道具等相關資料進行數字化保存。
(二)品牌營銷體系構建
薅草鑼鼓品牌營銷體系構建著眼于市場價值開發。巫山縣非遺保護中心整合傳統藝術元素,打造“鑼鼓韻”文化品牌,構建統一的品牌形象識別系統。邀請專業設計團隊開發“薅草印象”系列文創產品,將傳統鑼鼓紋樣、舞蹈動作等元素融入服飾、文具、工藝品設計。建立電商營銷矩陣,在淘寶、京東等平臺開設非遺文創館,打造一站式購物體驗。與知名設計師合作推出高端定制產品線,提升品牌溢價能力。運用社交媒體矩陣傳播品牌文化,在小紅書發起“尋味鑼鼓”話題活動,策劃抖音短視頻創作大賽,擴大品牌影響力。開發薅草鑼鼓數字藝術藏品,通過區塊鏈技術確權,拓展品牌價值空間。建立“薅草鑼鼓品牌聯盟”,整合設計、生產、銷售等產業鏈資源,形成完整的品牌運營生態。
(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薅草鑼鼓文旅融合創新路徑立足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的深度結合。巫山縣雙龍村建設“薅草鑼鼓文化體驗園”,運用數字投影、全息技術打造沉浸式展演空間,還原傳統農耕場景與表演環境。省級傳承人楊德明領銜創作“鑼鼓山鄉”實景演出,融合現代舞臺藝術手法,展現薅草鑼鼓藝術精髓。建立“薅草鑼鼓研學基地”,開發“尋聲尋藝”特色研學項目,吸引各地學生團隊參與體驗學習。打造“鑼鼓人家”主題民宿群落,讓游客在鄉村生活場景中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策劃“薅草文化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展演比賽、技藝交流、文創市集等活動。構建“數字文旅云平臺”,整合演出預約、研學體驗、文創購物等功能,提供一站式文旅服務。開發“云游鑼鼓”智慧導覽系統,運用AR技術實現景區智能講解與互動體驗,推動薅草鑼鼓文旅產業創新發展。
結" "語
薅草鑼鼓的保護傳承既要立足傳統,又要擁抱變革。案例分析表明,互聯網技術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數字化保護、品牌營銷、產業融合等路徑各具特色。針對雙龍村薅草鑼鼓面臨的具體困境,研究提出的系統化解決方案,強調傳承與創新并重,技術與文化結合。未來應加強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協同,深化互聯網技術應用,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推動創新發展,讓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楊鳳翔.互聯網+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參花,2024(09):41-43.
[2] 李夏.“互聯網+”視域下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22):92-96.
[3] 姚雯樂,左玉葉.“互聯網+”視域下安徽肥西非遺舞蹈“打蓮湘”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藝術評鑒,2024(01):57-62.
[4] 邵中琳.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路徑探討[J].天工,2024(18):57-59.
[5] 吳夢龍,王小路.數字技術賦能非遺保護傳承的價值意蘊及路徑探索[J].綏化學院學報,2024,44(06):96-98.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