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輕重不一的失眠癥狀。老年人失眠主要表現為睡眠的潛伏期延長、覺醒次數增多、總睡眠時間減少、睡眠效率下降等。
浙江省腫瘤醫院于恩彥主任醫師表示:相比于年輕人,盡管老年人夜間睡眠時間減少,但白天打盹的次數明顯增加。長期失眠容易導致認知功能下降、抑郁、跌倒,增加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風險。老年人睡眠障礙受軀體疾病、藥物、原發性睡眠障礙、心理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治療應采取綜合調治的策略,即非藥物治療聯合藥物治療才會有好的療效。
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對治療失眠很重要。如每日堅持進行睡眠儀式,使之成為入睡前的一個常規習慣。通過冥想、聽音樂、瑜伽等方式,進行20~30 分鐘的休息準備;睡前90 分鐘洗個熱水澡;喝點熱牛奶,吃點香蕉等小點心;僅在睡眠時上床,如果一直無法入睡則可暫時離開臥室,等感到困倦時則再回來;固定每日上床、起床時間,保證睡眠環境舒適、床軟硬適中、室溫適宜、通風良好、光線適宜、無噪音。
作為非藥物治療手段,認知療法常與刺激控制療法、睡眠限制療法等聯合使用,組成“認知行為療法”。目的是為了改變患者對失眠的認知偏差和非理性態度,糾正不良睡眠行為,包括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堅持自然入睡、不要過分關注睡眠、不要因為一晚沒睡好就產生挫敗感、培養對失眠影響的耐受性等。
“對于睡眠障礙的治療,原則上首選非藥物治療。”于恩彥表示,但非藥物治療一般治療周期較長,而患者通常希望盡早解決睡眠問題,因此,若短期內未見效往往就會放棄。
當針對原發疾病的治療不能緩解失眠癥狀或患者無法依從非藥物治療時,可以考慮藥物治療。
治療劑量應從最小有效劑量開始,短期應用或采用間歇療法,不主張大劑量給藥,用藥過程中需密切觀察不良反應。“藥物治療需要足量,足量是指針對某種疾病或癥狀的最有效劑量。藥品說明書中推薦的最大量不代表足量。”于恩彥說。
苯二氮卓類藥物,通過增強γ-氨基丁酸的抑制作用,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從而促進睡眠。常見藥物有地西泮、阿普唑侖、氟拉西泮。起效快,適用于短期失眠。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依賴、耐受性和戒斷反應,且對認知功能和日間警覺性有負面影響。
非苯二氮卓受體激動劑,選擇性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體的特定亞型,具有與苯二氮卓類藥物相似的效果,但副作用較少。常見藥物有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起效快,半衰期短,日間殘留效應較少。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依賴性和耐受性。
褪黑素受體激動劑,通過模擬褪黑素的作用,調節晝夜節律,改善睡眠—覺醒周期。代表藥物有雷美爾通。適用于晝夜節律紊亂相關的失眠,副作用較少。對重度失眠的療效有限。
抗抑郁藥,通過調節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改善情緒和睡眠。代表藥物有曲唑酮、米氮平。適用于伴有抑郁或焦慮的失眠患者。可能引起日間嗜睡、體重增加等副作用。
抗組胺藥,通過阻斷組胺H1受體,產生鎮靜作用。代表藥物為苯海拉明、多塞平。價格低廉,易于獲得。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耐受性和日間嗜睡。
老年人由于代謝和藥物清除率下降,對藥物的副作用更為敏感。因此,老年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優先選擇低劑量、短效的藥物,并定期評估療效和安全性。

中醫認為,長期失眠主要是由于肝郁、血虛引起的,按摩、針灸相應穴位能起到較好療效。治療失眠的穴位主要集中于頭面部,包括耳神門穴、百會穴、風池穴、安眠穴。
●耳神門穴
在耳朵三角窩內,有鎮定安神的作用。耳穴點的區域很小,用手指不易按壓,一般采用耳穴壓豆的方法。取王不留行籽用膠布粘貼于神門穴上,不斷按壓1~2 分鐘,每天兩次。穴位上的陽性反應點引發疼痛,達到刺激效果,可調整人的神經系統,對急性大腦皮層的功能紊亂有較好療效。
●百會穴
位于頭頂正中心,取兩邊耳尖連線的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后發際正中。百會穴在督脈上,是諸陽之會,即所有的陽氣匯聚的地方,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經常按壓百會穴可以達到清心健腦、行氣活血的作用,對治療失眠很有幫助。
●風池穴
位于人體頭部后側乳突后方凹陷中,頸部的血管進入大腦之前一定要經過風池穴,因此,刺激風池穴可以擴張血管,改善腦供血,改善睡眠。
●安眠穴
耳垂后的凹陷與枕骨下的凹陷連線的中點處。可以在臨睡前用拇指的羅紋面按揉安眠穴2~3分鐘,拇指在穴位上做旋轉按揉,也可以點按,力度由輕到重,手法深沉用力,使得該穴有酸脹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