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鄉土草種;草原生態修復;補播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5.11.028文章編號:1674-7909(2025)11-130-4
0 引言
目前,鄂爾多斯草原已出現一定程度的退化問題,亟須開展修復工作。鄉土草種在草原修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鄂爾多斯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數量眾多的優良鄉土草種資源,這些資源可用于草原修復。目前,當地已采用多種鄉土草種對退化草原進行修復,且取得了顯著成果。因此,該研究以鄉土草種在鄂爾多斯區域草原修復中的應用為切入點,探討鄉土草種的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步利用鄉土草種修復退化草原提供參考。
1草原的生態狀況及修復必要性
1.1 鄂爾多斯市草原生態狀況
鄂爾多斯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腹地,位于黃河“幾\"字彎內。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顯示,鄂爾多斯市草原面積達515萬 hm2 ,約占區域面積的 60% 。鄂爾多斯市處于草原向荒漠的過渡地帶,自東向西依次分布有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等4類地帶性植被,并隱域性分布于低平地草甸,以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為主。由于地處北方半干旱向干旱區過渡地帶,鄂爾多斯市氣候條件惡劣,常年干旱少雨。毛烏素沙地和庫布齊沙漠橫貫東西,導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水土流失問題嚴重。加之其過度墾牧、大規模礦產開采,鄂爾多斯市約 70% 的草原出現退化現象,造成草原植被覆蓋度低、優質牧草比例低、草地承載力差、毒害草增多、生物多樣性降低、鼠蟲害多發頻發等問題。當前,鄂爾多斯市草原生態系統脆弱性顯著,穩定性差,正處于退化整體遏制和持續向好的關鍵時期。
1.2草原生態修復的必要性
草原是鄂爾多斯市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鄂爾多斯市草原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核心區域,更是“三北”工程建設和黃河“幾字彎”生態攻堅戰的主戰場。其生態狀況不僅關系著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更與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息息相關。草原也是農牧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產資料,對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擺脫貧困、維護邊疆民族地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遏制草原退化沙化趨勢,推進受損草原植被恢復,既是當前生態治理的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途徑。
2鄉土草種在鄂爾多斯市草原修復中的應用情況
2.1 鄂爾多斯市鄉土草種資源
鄉土草種來源于自然生長在當地的植物,其對當地氣候和土壤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抗逆性能突出,如抗寒、抗旱、耐鹽堿、耐瘠薄等特性,能夠在水土較差的條件下生存繁殖。這類草種憑借其頑強的生存力和完善的自我恢復機制,只要建植成功就能長期繁衍生息,是極其寶貴的植物資源。其不僅是草地生態環境建設和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而且還是篩選、培育優良牧草和草坪草品種的基礎材料和基因來源[1]。使用鄉土草種可以避免因物種入侵而引起的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產力衰退、草地退化沙化等問題。部分草種還兼具蛋白質含量高、適口性佳等特點,具備馴化為優良牧草的潛力[2]。因此,鄉土草種在推動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維持生態平衡、促進荒漠區草地恢復保育,以及支撐相關科學研究與應用等方面,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鄂爾多斯市復雜獨特的地理環境特征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鄉土草種資源,尤其是中旱生的鄉土植物資源最為豐富。鄂爾多斯市有“灌木王國\"之稱,境內旱生、超旱生灌木種類達200余種。當地植物資源涵蓋111科,491屬,119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Maxim.)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 Schrenk ex Fisch.C.A.Mey.)、革苞菊(TugarinoviamongolicaIljin)、綿刺(PotaniniamongolicaMaxim.)、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Maxim.exKom.)S.H.Cheng]、沙蘆草(AgropyronmongolicumKeng)、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野大豆(GlycinesojaSieboldZucc.)蒙古扁桃(PrunusmongolicaMaxim.)等,部分植物屬于珍稀瀕危物種,如裸果木(Cymnocarpos przewalskiiMaxim.)。超旱生植物種有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沙拐棗(CalligonumMongolicumTurcz.)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Bunge)Maxim.]、紅砂[Reaumuria songarica(Pall.)Maxim.]等。而禾本科、豆科、鳶尾科、蓼科等適合于草原修復的鄉土草種資源尤為關鍵。依托國家北方飼草種質資源中期庫和鄂爾多斯市重點研發項目,當地多次開展種質資源的調查與收集工作,共收集種質資源320余份,其中草原修復優良草種有30余種、100余份,包括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ex Bunge)Tzvelev]、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Fisch.)Schult.]、披堿草(Elymusdahuricus Turcz.)駝絨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L.)Gueldenst.]、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 Vassilcz.)、沙蓬(Agrio-phyllumpungens(Vahl)Link)、小葉錦雞兒(Cara-ganamicrophyllaLam.)擰條錦雞兒(Caragana kor-shinski Kom.)、早熟禾(Poa sannuaL.)、沙蘆草(Ag-ropyronmongolicum Keng)西伯利亞冰草[Agropy-ron sibiricum(Willd.)P.Beauv.]、根莖冰草(Agropy-ron michnoi Roshev.)、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Trin.)Bor)、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草木樨狀黃芪(AstragalusmelilotoidesPall.)堿韭(Al-liumpolyrhizum Turcz.exRegel)、蒙古韭(AlliummongolicumRegel)大苞鳶尾(IrisbungeiMaxim.)、草麻黃(Ephedrasinica Stapf)等。這些草種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具有極強的抗逆性和適應性,為優良種質資源篩選和退化草原修復治理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2 鄉土草種利用現狀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市舊稱)就在內蒙古自治區率先推行“草畜雙承包”責任制,提出植被建設是最大基礎建設的決策,以鄉土草種小葉錦雞兒為主,開展灌叢草場建設。歷經40余年的堅守和努力,鄂爾多斯市總結出一套適宜荒漠地區灌叢植被建設的經驗,并形成了灌草帶狀結合配置的草原改良模式。2000年后,鄂爾多斯市相繼啟動退牧還草、退耕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草原生態修復、“三北\"六期工程等重點項目,進一步加大退化沙化草原修復治理力度,年均完成草原建設面積20萬 hm2 。利用系統性修復,鄂爾多斯市草原生態實現“整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轉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雙減少”,沙害顯著緩解,丘陵水蝕減弱,荒漠化得到全面逆轉,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成效顯著。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提升草原質量和穩定性,破解草原生態修復用種單一化難題,鄂爾多斯市基于鄉土草種篩選成果,選擇具有抗風蝕、耐沙埋、根系發達、耐旱、抗寒、耐鹽堿、適口性好、營養價值高等特性,同時有利于草地植被群落發育的優勢鄉土草種,如羊草、沙生冰草、披堿草、駝絨藜、牛枝子、小葉錦雞兒、擰條錦雞兒、早熟禾、沙蘆草、西伯利亞冰草、根莖冰草、沙鞭、草木樨狀黃芪等,通常以3個以上草種混播的方式,利用機械免耕補播、無人機飛播、人工撒播等技術,在避免破壞原有植被的前提下開展退化沙化草原的修復改良。截至目前,混播技術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333.33hm2 。相較于傳統的單播模式,混播鄉土草種能夠快速形成穩定植物群落,改善土壤結構,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監測數據顯示,示范區植被覆蓋度提升 21% ,優質牧草比例提高 30% ,干草產量增長 42% 。
3鄉土草種在草原生態修復中存在的問題
3.1鄉土草種種質資源匱乏
鄉土草種蘊藏著抗寒、抗旱、耐鹽堿、抗病蟲等優良特性,但普遍有落粒嚴重、結實率低、發芽率低、休眠期長等不利性狀[3]。加之受干旱少雨、過度放牧、過度打草等因素影響,許多鄉土草種的種源數量減少,部分物種甚至瀕臨滅絕。同時,由于缺乏集中的草種生產和撫育區域,因此大規模采集鄉土草種種子的難度較大,種源不足限制了鄉土草種在生態修復過程中的大規模應用。
3.2鄉土草種選育與繁育關鍵技術研究滯后
中國在種質資源收集和保存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工作。數據統計,中國已累計保存牧草種質資源達5.58萬份,草地飼用植物涵蓋246科,1545屬,6704種,其中豆科1231種、禾本科1127種,但種質資源性狀評價與利用仍顯不足。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累計完成1.6萬份草類植物種質資源的抗旱、抗鹽、抗寒等抗性指標和粗蛋白含量等品質指標評價,篩選出優質首蓿種質資源157份,抗白粉病等苜蓿種質資源396份[4]。然而,草類植物種質資源的遺傳背景仍然不清楚,僅對約 2% 的種質資源開展了遺傳多樣性評價。當前研究大多聚焦于首蓿、燕麥等栽培草種,針對野生鄉土草種的繁育、栽培和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相對滯后。即使收集到了足量的鄉土草種種子,也因缺少野生鄉土草種馴化研究和良種繁育基地,而無法建立草原生態修復用種擴繁技術體系和草種規模化生產體系,導致生態修復所需草種供應緊缺。
3.3鄉土草種種子采收銷售體系不健全
鄉土草種種子在采收、加工、銷售等環節缺乏統一技術規范和市場監管。當前,鄉土草種的制種規模普遍較小,采收設備研發滯后,專業化和機械化水平低,多依賴人工采收,導致效率低下、成本高。受降水等自然因素影響,鄉土草種對種子采收時間、部位和方式要求較高,否則會導致種子成熟度參差不齊;而后續種子脫粒、清選、干燥、分級、包衣等加工技術落后,致使種子雜質多,發芽率低。此外,鄉土草種由于缺乏完善的種子質量標準,種子發芽率、凈度等核心指標無法保障。在銷售環節,傳統中間商或零散交易模式占據主導地位,農民議價能力弱,利潤被擠壓,生產積極性被打消。同時,市場供需信息不通暢,企業和收戶難以掌握市場真實需求,容易盲目擴大或縮減生產規模,進而造成種子供應不穩定。
3.4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不足
草種業和生態修復項目投資周期長、回報低、風險高,導致社會資本參與不足。當前,中國草品種的研發主體為公共研發機構,缺少具備育種研發能力的企業參與,這無疑制約了草種業的發展。此外,育種研發資金主要依賴政府投入,且支持周期通常為3\\~5年,缺乏長期穩定性,使得相關企業在研發上缺乏積極性,難以形成商業化的運作模式[5]。這進一步加劇了研發資金短缺問題,阻礙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在城鎮化、農村土地流轉等各項改革措施的推進過程中,土地成本持續攀升,導致草種生產企業種植成本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企業盈利空間。雙重困境疊加,使其難以形成商業化的運作模式,制約了鄉土草種的選育、擴繁和推廣工作。
4對策與建議
4.1完善政策支持與長效機制
當前,鄉土草種在草原生態修復中的技術應用無法滿足實際需求,鄂爾多斯市應加大對草種應用相關技術的投入;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投人機制,開展耐逆性基因挖掘與良種選育研究;加大對草種收獲及種子處理機械的研發力度,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將鄉土草種撫育繁育基地建設與牧民收益掛鉤(如碳匯交易、生態旅游開發),激發土地承包經營者參與積極性;對采用鄉土草種進行生態修復的主體給予資金或政策獎勵;同時,加強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吸引更多青年科研人員投身鄉土草種研究事業,篩選和培育適合不同類型草原的生態修復用種。
4.2加強野生鄉土草種引種馴化和擴繁
中國雖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大規模的草種生產,但仍缺少野生鄉土草種和草原生態修復專用草繁殖場[6。鄂爾多斯市應重視野生鄉土草種的引種馴化擴繁工作,建立良種繁育體系,完善采收、加工、檢測技術標準;提升草種生產的機械化作業水平;打通市場和供需信息通道,推廣“科研機構 + 企業 + 牧民”合作模式,推動鄉土草種的商業化、規模化繁育與推廣;建立野生鄉土草種資源庫和繁育基地,提升草種的產量和品質;實現鄉土草種定向生產與精準供應,為生態修復提供穩定種源支撐。
4.3推動鄉土草種生態修復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鄂爾多斯市應結合“三北\"工程的實施,明確鄉土草種在生態修復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推廣鄉土草種的使用,制定科學合理的鄉土草種應用技術方案,采取技術培訓等方式,提高企業和農牧民對鄉土草種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加強與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推動鄉土草種在“三化\"草原修復中的規模化應用;大力發展鄉土草種衍生產業。例如,加大采收加工設備研發、飼草加工、藥用植物提取和生態文創產品開發等領域研發力度,提升經濟附加值,推動鄉土草種產業可持續發展。
5結束語
實踐證明,鄉土草種在大面積草原生態修復和綠化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鄂爾多斯市應因地制宜發掘并篩選適配草地修復的優良鄉土草種,從而解決退化沙化草原修復和草產業發展的“缺芯”問題。首先,必須有政策、制度、組織、措施的有力保障;其次,必須有多部門、多領域、多行業的大力支持和參與;最后,必須繼續深化鄉土草種研究和技術創新,形成共同推進工作的合力,為草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實現生態、生產和生活共贏。
參考文獻:
[1]屈鳳蘭,徐慶林,徐雪茹,等.草坪草生物學特性及繁殖技術研究報告[J.寧夏農林科技,2002(4):1-4.
[2]張川黔,何勝江,宋高翔,等.貴州野生牧草的引種馴化[J].西南農業學報,1996(4):69-76.
[3]謝文剛,劉志鵬,劉公社,等.我國鄉土草選育的現狀、關鍵科學問題及發展方向J.中國科學基金,2023,37(4):552-559.
[4]金京波,王臺,程佑發,等.我國牧草育種現狀與展望[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6):660-665.
[5]楊夢然,賀超.加快發展模式轉型著力提升鄉土草種自給率:我國草種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種業,2023(8):1-6.
[6]南志標,王彥榮,賀金生,等.我國草種業的成就、挑戰與展望[J].草業學報,2022,31(6):1-10.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Native Grass Specie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Erdos Grassland
FANJinfu YANGXinyueSUQinSHEWeijun ZHANGMin
ErdosForestryandGrassland Development Center,Erdos O17O1O,China
Abstract: Grassland degradation is one of the mai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ing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in China,and grass species are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Native grass species,products of long-term natural selection,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ecological adaptability,wide distribution,and low restoration cost,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application of native grass species in Erdos grassland restoration as a practical case,analyzes its technical challnges,policy gaps and practical difculties,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aim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ey words: native grass se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resee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