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7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5)10-0029-05
DOI:10.3969/j. issn.1007-8517.2025.10. zgmzmjyyzz202510006
AStudyonSyndrome and TreatmentThoughtsof ReorganizationandMentalDiseasesofXu JiangDoctors
HEQinglong1 YE Jing2* ZHENG Xiaonan1YAN Wenjun1SONG Jia1HUANG Binglin2 1.Graduate Schoo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OoO4,China; 2.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Oo04,China
Abstract:Asoneof theuniquecharacteristicschoolsof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Xu Jiangdoctors”haverichacademic theorysystemandclinicalexperience.Thein-depthresearchandsummaryof hesyndromeandtreatmentideasofReorganizationof mentalandpysicaldiseasofdoctosofXuJiangcadeepentenderstandingofhoryofreorgazationofphyicalandmtaldiseasesintrad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in-depthstudyofrelatedbooksandliteratureofdoctorsofXuJiang,andthereorganizatioofrelatedmedicalplansandthoreticalexplanationsofydromeandtreatmentofmotionaldiseases,itisfoundtattheyhave acompleteandsystematicunderstanding of thesyndromeandtreatmentideasof physicalandmental diseases.Therefore,summing up thsyndromeandtreatment thoughtsofdoctorsfromXuJiangcannotonlyenrichthetheoreticalsystemofpathogenicandtherapeutic factorsoftraditioalCinesemedicine,butalsoxtendtetoiprovethelinicalapplicatiofectofraditioalhinesemdicinen physicaland mentaldiseases,andfurther promotethe 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 China.
KeyWords:XuJiang Doctors;PhysicalandMental Ilness;Emotional Factors;SyndromeandTreatmentThoughts
隨著當今生物醫學模式的轉變,慢性疾病本身及其所引發的各種心理疾病逐漸成為困擾人們的主要問題,缺乏以心理因素為主導的單純生物醫學模式顯然難以對身心疾病精準地診斷病因及實施干預治療[1]。中醫學[2]認為,正常的心理活動是保證人體氣血運行通暢、臟腑功能協調,從而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其中,心身合一思想更是中醫整體觀的重要體現,重視心理現象與身心疾病的相關性是中醫學的基本屬性與特點。
在江西盱江流域一帶所發展的“盱江醫家”醫學流派,在辨治身心疾病的過程中,很早就認識到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預防調護等身心疾病的臨床學術經驗,至今仍能夠為臨床治療提供諸多中醫思維的啟發與學術拓展性,并且最終將大幅提升中醫藥在身心疾病方面的應用與治療優勢。
1情志與體質對身心疾病的影響
町江醫家如黃宮繡、龔廷賢等人一致認為身心疾病與情志因素有關。不僅如此,在身心疾病的診斷方面,黃宮繡還代表性地提出需辨證體質因素,并且大力發展脈診在診斷此疾病時的應用。如在《脈理求真》中黃宮繡詳細地介紹了脈診部位和各種脈象的主病,并認為正確鑒別各種脈象是診斷疾病的關鍵[3]??梢?,盱江醫家對身心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具有獨到的經驗與見解。
1.1情志因素決定疾病發展心理因素在身心疾病的發展與預后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盱江醫家深受《黃帝內經》的影響,如認為情志因素主要通過兩種病機變化來致?。阂粸榍橹臼д{,間接影響氣機的運行;二為情志極端變化,直接傷及內在臟腑。
1.1.1五臟功能對情志的影響由于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主神明,心神受邪,常易導致多種情志問題。故在情志致病的病變過程中,心是其中的關鍵因素。另外,由于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脾兩臟功能皆與氣機正常運行有關,因此在情志病證當中,肝脾不和,氣血失調的病機也較為多見[4]。長期的情緒問題易造成五臟六腑不同程度的損害。以郁怒為例,可使肝氣郁結,導致氣機失調,氣血失和,最終陰陽失調而致病;此外,肝郁不舒,氣機運行失常,氣郁化火,常灼傷肺胃津液,病情嚴重甚至耗傷肝腎陰精;同時,思慮、憂愁過度也最易傷及心脾,思則氣結,心脾失調可見氣血兩虛,心神不寧,引發納寐失調、抑郁憂愁等多種身心疾況。
1.1.2情志因素影響身心病機的發展與轉歸消化性潰瘍作為一種典型的身心疾病,其發生、發展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由于慢性潰瘍病程較長,常容易給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患者在胃癌前期病變時的不良情緒,經常惡化患者的病情發展與好轉[5]。又如消渴郁證,即糖尿病情緒障礙,往往病情反復,病程較長,患者常伴有多種不同性質的郁證,而郁證又可加重病情??梢?,消渴郁證是消渴病與郁證同時存在的一種復雜身心疾病,多數情況下情志因素與原病癥常互為因果,相互影響,加重病情
因此,盱江醫家在診治身心疾病時,首要強調情志因素,并以情志為主要病機關鍵辨治,力求“審證求因,治病求本”。
1.2體質因素決定疾病類型體質賦予了人體不同的性格、情志與精神狀態,并決定了人體健康基礎與疾病的發展性。如陰陽平和體質的人,其體內陰陽平衡,氣血調和,五臟功能正常,且情志安穩,故體健壯實,一般不易發生疾??;而體質出現偏頗的人,常容易出現陰陽失和,氣血不調,情志失暢,往往更容易患有各種身心疾病,如焦慮、易怒、狂躁癥等[7]
1.2.1不同體質類型與身心疾病相結合盱江醫 家黃宮繡,創造性地提出辨證體質因素來輔助診 斷身心疾病。黃氏將患者的體質與身心疾病相聯 系,根據長久以來的臨床觀察,將體質分為三類: 即“火獨不足,病多見水”的臟陰體質,“水獨不 足,病多見火”的臟陽體質,和“水火俱虧,病 則水火皆見”的平臟體質。黃宮繡將體質與身心 證候相聯系,并將其貫穿辨治身心疾病的全過程, 充分地體現了辨體-辨證-辨病相結合的身心疾 病臨證觀[8]
1.2.2體質因素指導身心疾病的辨證類型此外,盱江醫家龔廷賢在辨頭痛時,認為人有形體胖瘦之分,如肥胖之人頭痛“多是氣虛痰濕”,體瘦之人頭痛“多是血虛痰火”。龔氏將體質、體型與病理因素相關聯,認為胖人多痰濕體質,瘦人多陰虛體質。并且,龔氏根據不同體質體型來選取用藥,對于現代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之,盱江醫家擅長從體質因素辨證身心疾病,并且將其運用到臨證用藥上,正符合中醫“標本兼治,以人為本”的學術思想。
2根據五臟與氣血津液理論辨治身心疾病
盱江醫家根據人體七情關系與稟賦體質因素入手,并根據五臟六腑的不同屬性與肝、脾、腎等臟腑的生理功能特點來辨治疾病。因此,盱江醫家對身心疾病的治療原則主張:扶正祛邪,舒肝理脾,并以調護七情為關鍵。治法可總結為健脾益胃補腎、疏肝理氣解郁、清熱化痰醒神。
2.1健脾益胃補腎為主,兼顧氣血運化腎不藏志是身心疾病的病理基礎,因腎臟虛衰,沖任虧損,精氣不足,易導致臟腑功能減退;而腎在志為恐,腎臟受損可影響患者出現驚慌、恐懼等情志變化,加重原有疾病,甚至造成多種心理疾病[10]。因此,町江醫家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及時顧護脾胃,還時刻注意調補腎之陰陽,以恢復人體氣血陰陽調和。
2.1.1龔廷賢之健補脾腎、兼顧氣血對于情志疾病的診治和預防,盱江醫家龔廷賢有豐富的經驗。龔氏認為“血氣者,乃人生之根本”,故在治法上重視健補脾腎和兼顧氣血,提倡“養元氣、健脾胃”]。其在治療脾胃身心疾病時,認為“脾胃虛則肺最受病”,故用藥除選用歸脾胃經的藥物外,還常配伍使用肺經所屬藥物,如人參、白術、白芍等[12]
2.1.2危亦林之健脾益氣、理氣和中盱江醫家 危亦林在治療脾胃身心疾病時,重視健脾益氣, 理氣和中及散寒化濕。對于脾胃虛弱、寒濕內盛 的身心疾病證候,危氏常選人參、白術、甘草健 脾益氣,以復脾之運化功能;以生姜、干姜、肉 桂等散外寒,溫脾陽;并且還善用陳皮、厚樸等 藥物以行氣化濕運脾,可見危氏治療身心疾病的 常用藥組功效均偏于調和脾胃、益氣健脾、理氣 和中[13]
2.1.3李鐸之注重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盱江醫家李鐸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最易導致氣血虧虛、精氣不足,從而出現津傷氣耗、痰飲內生、陽明腑實等病理變化,最終誘發神志疾病[14]。李氏在身心疾病后期仍不忘調養脾胃,注重恢復脾胃的運化功能對身心疾病的預后調整作用。
可知,盱江醫家治療身心疾病時重視恢復肺、脾、胃、腎等臟腑功能的正常運行,并以健補調和氣血為主,促進情志調暢,從臟腑氣血的層面上系統治療疾病。
2.2疏肝理氣解郁為主,兼顧肝胃調和肝為罷極之本,是人體七情調暢的保障,具有調和機體功能的作用。七情太過如焦躁、郁悶、大怒等,均易損及肝木,肝失疏泄,氣機郁結;另外肝主藏血,其藏血作用又取決于肝的疏泄功能,并可影響精神情緒的調節。因此,七情調和,以肝的氣機協調為首要前提,肝氣和則五志和暢,五臟功能協調,機體才能夠保持健康[15] □
2.2.1肝氣郁結對胃腑病機影響胃皖痛,常由憂思、惱怒等情志變化導致肝脾損傷,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身心疾病。肝失疏泄,脾不運化,從而肝氣橫逆犯胃、脾胃氣機不暢,最終導致胃皖部不通則痛[16]。因肝為木臟,喜條達而惡抑郁,能調暢氣機,而脾胃為氣機運化升降的樞紐,故脾胃的受納運化、氣機升降功能的正常皆有賴于肝氣是否疏泄條暢。若肝氣郁結,肝氣犯脾,脾胃失運,氣機升降失常,則致胃皖脹滿而疼痛。而疼痛反復發作,遷延不愈,亦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甚至導致焦慮、抑郁狀態的產生。
2.2.2龔廷賢主張調和肝經氣機龔廷賢常認為胃皖痛多與肝有關,其在《濟世全書》中提出:
“夫胃皖痛,素有頑痰死血,或因惱怒氣滯。”胃皖痛之病機多與氣滯、血瘀相關,而肝郁失于疏泄更是病機關鍵,故龔氏在辨治胃皖痛等身心疾病時多選用能夠調和氣機的肝經藥物。此外,龔氏在《濟世全書》還提到:“是氣則順之,是血則散之?!币虼似溽槍鉁鲋竿钔闯_x用香附、木香、積殼等理氣之品,并佐以川芎、五靈脂等活血化瘀藥物[17]
可知,盱江醫家在治療身心疾病時,常針對肝胃不和,氣機不利的病機變化,以調和肝經氣機為大法,氣血兼顧,著重恢復人體氣機調和。若肝氣舒則氣血調達,五臟和順,不僅疾病癥狀改善明顯,不良情緒亦可得到明顯舒緩。
2.3清熱化痰醒神為主,兼顧清暈消食
2.3.1黃宮繡之清熱瀉火、消食導痰黃宮繡認為情志病中大笑一癥多為情緒不寧,心神被擾,心火旺盛所致,并且常夾雜濕邪、食滯、痰飲等病理產物,導致心火偏亢,虛實夾雜,影響心主神明的正常生理功能;且心在志為喜,五行主火,而肝五行主木,心病及肝,即子病犯母,肝失疏泄,氣機失調,亦會影響情志,加重病情。故黃氏以清除病理產物為方向,以清熱瀉火、消食導痰為治法,用藥時也多選用歸心經藥為主,恢復患者神志[18]
2.3.2龔廷賢之清暈化痰、祛痰、導痰龔廷賢 認為,情志改變最易影響氣機調達,氣郁日久則 生痰,痰氣上逆,上蒙清竅,痰蒙心神,故可導 致眩暈、頭痛等身心證候。龔廷賢認為痰當屬眩 暈病的關鍵病理要素,故倡導從痰論治眩暈,認 為治療眩暈疾病應“尤當審諦,先理痰氣,次隨 證治”。并且龔氏自創清暈化痰湯為治眩主方,辨 證用藥喜用陳皮、半夏、茯苓、南星等祛痰之品, 常配伍天麻等藥物平肝潛陽,息風正眩,這對后 世醫家根據清熱化痰醒神思路來治療眩暈等身心 疾病產生了重要的學術思想影響[19]
旺江醫家認識到痰、火等病理因素對心神、腦竅的影響,以祛除病理產物為前提,恢復患者的神志功能為路徑,并以清熱化痰,醒神開竅為治法,給予臨床許多啟發與思考。
3身心疾病的預防與調護
情志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復發,如抑郁癥、焦慮癥、失眠等身心疾病,病情反復,預后不佳。因此,盱江醫家提倡預防調護身心疾病,而中醫“治未病”思想的豐富內涵及外延發展恰好能夠為身心疾病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治理念指導,主要可歸納為飲食調護、情緒調護兩個方面。
3.1前期階段以飲食調護為要養生保健作為我國中醫藥的傳統優勢,在盱江各家醫籍中可見大量關于養生保健、長壽調護的學術觀點闡述,盱江醫家更是共同強調飲食調節、顧護脾胃對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意義。
黃宮繡在其著作《本草求真》中,記載了大量藥食同源、藥食同用的藥物,并且其尤重體質與藥食宜忌,能夠根據患者的身體疾病狀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特征的藥食食譜[20]。
龔廷賢在《壽世保元·老人》篇中提到:“年老之人,當飲溫暖而戒寒涼,食細軟而遠生硬…四時宜制健脾益氣補養之藥?!笨梢婟復①t高度認同脾胃為運化之本、氣血之源,并在生活中多選取健脾益氣,養胃和中的藥食物以延年益壽[21]。其深受李東垣“欲實元氣,當調脾胃”的學術觀點影響,總結出一套飲食調護脾胃的方法,創制出多種健脾益胃,藥食結合的養生保健方,至今仍有重要的開發與應用價值[22]。
3.2后期階段以情緒調護為要不良情緒、不良個性及不良行為等不良心理因素均是導致身心疾病發生的三大要素,身心疾病已成為現代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23]。
3.2.1情緒預后以調神盱江醫家對五臟系統有著深入的了解,認為肝、脾、腎對機體身心的影響很大,并主張情志因素對于五臟功能的影響,其中肝主疏泄,調暢氣機的生理功能在情志調和中更是關鍵。肝主疏泄,可調達氣機運行,故肝也更易受到情緒波動而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另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志變化也可直接影響心神,而心神受損又可持續加重病情。因此町江醫家在預后階段也不忘調護患者的情緒問題。
3.2.2情緒調怡以暢神中醫講究怡情以暢神,龔廷賢對于機體尤其注重情緒調護,如“攝神”“調神”“養性”“養心”等多個方面,主張通過情志調節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進而獲得陰陽
平衡的健康體質。如龔廷賢提倡人要保持歡暢的心情,其在《壽世保元·延年良箴》中提到諸多怡情暢神、有利于情緒調護的方法,如“詩書悅心,山林逸興,可以延年”。龔廷賢認為人們可以通過閱讀詩書、游山玩水等方式來保持情志舒暢,調養心神,從而養神健形、調暢氣機,達到形氣神三者統一的“天人合一”狀態,進而身體健康,延年益壽[24]??梢姡{護情緒能夠保持心神舒暢、氣血調和,促進臟腑氣機平和、神情安穩,促使身心疾病積極向愈,防止病情反復發作,對于身心疾病的預后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5]
4小結
情志疾病的癥狀復雜,且病因病機變化多樣,常規治療的預后效果不佳且容易反復。通過分析町江醫家身心疾病的證治思想,其診斷以情志、體質因素為基準,并根據患者體質類型的不同,在臨證上以扶正祛邪,舒肝理脾,調護七情為主要治則,采取健脾益胃補腎、疏肝理氣解郁、清熱化痰醒神等主要治法,在疾病后期仍不忘調護飲食及情緒,最終發揮出中醫的特色優勢及顯著療效。
通過對盱江醫家身心疾病的相關病因病機等理論的闡釋與證治思想總結,能夠豐富中醫學情志理論體系,促進中醫治療身心疾病的科學研究,并以此進一步推廣中醫藥的現代應用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海娥,郭?。夏耆松硇募膊?5例臨床分析與思考[J].基層醫學論壇,2013,17(14):1903-1904.
[2]陳玉英.中醫思維在消化系統疾病患者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2,30(13):219-221.
[3]鄒來勇,陳建章,喻國華.盱江醫家黃宮繡學術形成及其思想價值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3):689-690.
[4]孫旭海,薛崇成,楊秋莉.《金匱要略》對于身心疾病的樸素認識[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7(9):665-666.
[5]金愛軍,李宗花,張冰雪.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心理護理研究進展[J].吉林醫學,2013,34(13):2617-2619.
[6]茍文伊.消渴郁證的身心同治[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21):5-6.
[7]劉春援.《靈樞·通天》稟賦理論與身心疾病的相關研究[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22(6):1-3.
[8]陳麗娟,文穎娟.盱江醫家黃宮繡學術特色探析[J].中醫學報,2022,37(11):2357-2361.
[9]李勵輝,劉紅寧,林色奇.盱江醫家龔廷賢頭痛辨治經驗淺談[J].江西中醫藥,2022,53(1):3-6.
[10]張巖,王曦鵬,秦芳芳,等.從腎藏志理論與身心疾病關系探討金匱腎氣湯在老年慢性病中的應用[J].環球中醫藥,2022,15(6):1065-1069.
[11]胡曉菁,張明.古代醫家龔廷賢辨析情志疾病之病因病機探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20,41(4):89-91.
[12]趙曉霞.基于數據挖掘探討龔廷賢治療脾胃病的用藥規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3,21(11):71-73,86.
[13]張郝青,熊延熙,黃勇進,等.談盱江醫家危亦林治療脾胃病用藥特點[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40(3):22-25.
[14]王慧敏,肖莉,徐春娟.李鐸《醫案偶存》的脾胃思想探析[J].江西中醫藥,2019,50(11):10-11,33.
[15]周佳,潘文,陳學林.七情學說在婦女身心疾病防治中的應用[J].新中醫,2013,45(10):158-159.
[16]汪莉.關于中醫內科脾胃病身心治療的觀察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20):33.
[17]趙佳雄,崔粲,孫文瀟,等.盱江醫家龔廷賢辨治胃皖痛特色探微[J].江西中醫藥,2021,52(9):1-5.
[18]邱義勇,李叢.黃宮繡情志病醫案二則[J].江西中醫藥,2020,51(4):15-16.
[19]王祿.龔廷賢治療眩暈經驗[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8):622-623.
[20]夏循禮.黃宮繡《本草求真》食物基原本草藥物研究[J].中醫研究,2014,27(2):64-68.
[21]朱海燕,趙永紅,吳沁雯,等.龔廷賢防治老年病藥食同源類方藥用藥規律研究:基于數據挖掘技術[J].亞太傳統醫藥,2023,19(3):157-162.
[22]何曉暉,葛來安.盱江醫家脾胃學術思想述略[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5):1-3,10.
[23]王曉明,李軍濤,王艷,等.失眠誘發身心疾病相關危險性分析[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9,6(5):553-554.
[24]孫夢瑤,蔡志仙,章文春,等.基于形氣神三位一體生命觀對《壽世保元》養生要點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2,37(6):3014-3017.
[25]劉曉莊.良相與良醫: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以王安石與龔廷賢為例[J].江西中醫藥,2023,54(5):1-4.(收稿日期:2024-08-28編輯:杜玲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