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249.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5)10-0107-04
DOI: 10.3969/j .issn.1007-8517.2025.10.zgmzmjyyzz202510020
Professor Lu Jin's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reating Cervical Sponylotic Radiculopathy with Floating Acupuncture
MEI Xintong1LUJin2* CHEN Xinwei1 ZHANG Jiarui GU Xinyu3 1.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OO29,China; 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Nanj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Afl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Medicine,Nanjing 21OO22,China; 3.Jing'anCommunityHealth Service Center,Nanjing21oo57,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summarizes ProfesorLuJin'sclinical experienceintreating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LuJinattachesgreatimportanetotedagnosisofpathologicalightmuscle,usesremoteatack,acupuncturs lightly,rcestesoceofi and blood,and uses Floating Acupuncture to restore the flow of Qi and blood and to regulate tendons and muscles.
KeyWords:Cervical SpondyloticRadiculopathy;Floating Acupuncture;Lu Jin;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變、節段性不穩定、骨質增生等原因,在椎管內或椎間孔處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所致。單側或雙側的上肢麻木和(或)放射痛是其特征性的根性癥狀[1]。針對CSR,西醫常用抗炎止痛、松弛肌肉、營養神經的藥物,嚴重者采用手術治療,手術風險大,價格高,易復發[2-3]。浮針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法,效果顯著,優勢獨特。
陸瑾教授,從事針灸臨床教研工作30余載,擅長運用浮針治療多種難治性頸椎病。筆者有幸師承陸瑾教授,收獲良多,現將其運用浮針為主治療CSR的經驗總結如下,以饗同道。
1病因病機
臨床上,CSR的好發部位主要在 C5~C8 節段,尤以 C6~C7 多見[4]。其發病原因復雜,多由長期不良姿勢導致,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眾說紛紜,學術界普遍認可的理論有局部機械壓迫學說、生物力學不穩學說、化學性神經根炎學說、自身免疫學說[5]。頸神經根或頸背神經節的機械性應力、靜脈淤血所致的缺氧性損傷、炎癥因子刺激等,使神經傳導功能障礙或異位激活,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典型病理特征[6]
西醫學認為,脊柱的穩定性由外源和內源系統維持。前者主要指肌肉系統,為脊柱活動提供原始動力,構成動力平衡系統;后者以脊柱及其韌帶結構為主,支撐正常生理形態,構成靜力平衡系統[7-8]。在長期伏案以及不良的作息習慣影響下,頸肌長時間處于收縮與拮抗狀態,肌漿網鈣離子的釋放力下降,代謝產物累積,退化加快,椎體應力分布改變,動力平衡遭到破壞,頸椎失穩,促使靜態結構產生病損,導致CSR的發生。靜態結構的病損又會激發骨代償性調節,使骨質增生、生理曲度改變以恢復椎體平衡,這又進一步刺激周圍軟組織炎癥反應,影響動態平衡,加重頸椎的病變[9]
《素問》曰:“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筋為陽主動,骨為陰主靜,筋束骨,骨強筋,筋骨調和,則骨正筋柔,二者共同維持脊柱的平衡與功能。筋肉失常在頸椎病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筋肉需要氣血濡養才能發揮運動功能,一旦風寒濕邪痹阻經脈或外傷勞損,引起經絡不通,氣血紊亂,筋肉失序,出現筋骨錯位,發為本病。因此治療本病的關鍵在于祛瘀行痹,暢達氣血,使筋肉柔和。
2浮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特色
2.1重視患肌診察頸椎周圍肌肉系統病變與頸椎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符仲華教授[]22提出肌肉的功能性改變是引發臨床病癥的主因,疼痛和骨性變化是由于患肌(患肌指處于病理性緊張狀態的肌肉)造成的結果。浮針進針點的選擇,與傳統腧穴截然不同,往往沒有固定的位置和數量,需要通過觸摸患肌來決定[12]
臨床實踐中,陸瑾教授常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頸周主要嫌疑肌: ① 放松狀態下,局部肌肉病理性緊張所致缺血缺氧,出現靜態疼痛或壓痛;② 頸椎向各個方向活動出現疼痛或受限,不同方向的受限往往與特定的肌肉群有關:低頭、側頭,向對側轉頭受限—胸鎖乳突肌,仰頭、轉頭受限—斜方肌,頸部側屈、轉頭、低頭受限斜角肌,仰頭及同側側屈、轉頭受限一頭頸夾肌、肩胛提肌; ③ 影響供血動脈相關肌肉,如胸鎖乳突肌作為影響頸椎供血的主要肌肉之一,其緊張或病變會引起頸椎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加劇炎癥反應及疼痛麻木。肌肉缺血缺氧是發病基礎,患肌是病變的核心,找準患肌是取得療效的關鍵。
2.2運用“遠程轟炸” 頸部正常活動有賴于頸淺肌群、頸中肌群、頸深肌群的相互配合,共同協調,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多患肌、范圍大的特點。陸瑾教授認為CSR浮針治療應從“遠程轟炸”開始。所謂“遠程轟炸”指在一個區域或者一條路徑上,出現多個患肌,可以從遠端選擇進針點,從而減少進針以達到最好效果的目的。進針點與患肌的距離越遠,影響的范圍越大[]224。這與傳統中醫理論的“遠近配穴”有異曲同工之妙,《靈樞》云:“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13]《針灸大成·標幽賦》載:“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14]可見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部位對于疾病治療的重要性,浮針療法亦是以遠程之“本”,解頸部之“標”[15]。遠程轟炸的進針點通常選在前臂的掌側,往往是肱橈肌的中段,進針點的局部可能并沒有患肌,但通過遠程轟炸利用液晶態“力-電-化學”傳導通路,激發力網結構,改善紊亂的肌肉群關系,恢復其本身的有機聯系。有學者1認為,存在即力,聯系即網,力網平衡即為常,力網偏移即為變,牽一發而動全身,諸多肌肉有機性聯系的破壞是異常病理狀態的根本原因。
2.3針淺而治深陸瑾教授強調浮針針淺而治深,刺表而治本,所涉及的組織僅是皮下疏松結締組織。疏松結締組織中的基質在生命運動中處于一種膽甾相的液晶狀態,浮針掃散產生的機械力,使其空間構型改變,產生生物電,借助筋膜作為生物電傳導途徑,產生反壓電效應,改變病灶肌纖維的離子通道,松弛肌肉痙攣[17]。進針層次越淺,牽拉幅度更大,效果更快。同時,治療過程中掃散手法也應注意輕柔,順勢而為,避免“殺伐”過度,體現了陸瑾教授輕靈無痛而療效顯著的特點。
2.4重視脾胃,溯源氣血《內經》載:“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脈也”[18]。楊上善言“血氣為其宗本”[19],黃龍祥[20]通過反推挖掘出中國針灸所有理論分支都從其邏輯起點“血氣”一步步延伸而出。《氣血新論》[21]認為氣血的關系約等同于肌肉-血液(血循環)的關系。“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肌肉和血液互相依存,互相促進,血液的正常循環依靠肌肉的收縮推動,肌肉的正常活動又有賴于血液的滋養。脾胃為五臟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以水谷精氣灌溉周身,脾胃失司,供應肌肉營養不足,全身肌肉可出現部分或整體的功能下降。針對一些肌肉營養不良,或者經過反復治療患肌恢復不佳的患者,陸瑾教授往往會尋找相關患肌,比如腹直肌、腹斜肌等。作用靶點是腹主動脈,通過浮針掃散處理,改善患肌微環境,恢復相關組織正常代謝,解除能量危機,加強筋膜自體修復功能。人是一個有機整體,在治療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局部病變,更要著眼全局,重視脾胃,溯源氣血。
3驗案舉隅
患者,女,36歲,2024年2月22日初診。主訴:頸項部間斷疼痛伴左上肢麻木1月余,加重10天。現病史:患者1月前因勞累后出現頸項部疼痛,活動受限,左上肢麻木,曾行“推拿”等治療,治療后癥狀稍改善,但仍有反復。近1周上述癥狀加重,刻下,患者頸項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左上肢麻木,無頭暈頭痛,無惡心嘔吐,無胸悶心慌。納食可,夜寐欠佳,二便調。舌暗紅、舌下脈絡略迂曲、苔薄白、脈弦。既往體健。專科查體:頸部活動受限,頸部生理曲度變直,C4-C7棘突及棘突旁壓痛 Ξ(Λ+Λ) ,臂叢牽拉試驗左側 Ξ(Λ+Λ) 、右側(-),壓頂試驗 Ξ(Λ+Λ) ,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無異常,肌力及肌張力無異常。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8分,麻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9分。視覺模擬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評分:O分為無痛,無任何疼痛感覺;1~3分為輕微疼痛,不影響工作生活;4~6分為中度疼痛,影響工作,不影響生活; 7~10 分為重度、劇烈疼痛,嚴重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22。麻木VAS評分參照疼痛VAS評分。患肌檢查:雙側斜方肌( (+++++) 、胸鎖乳突肌( +θ+θ +) 、斜角肌 (Φ+Φ+Φ) 、豎脊肌胸段 (?+?+?) 、左側肱橈肌(
)輔助檢查:MRI:C5-6、C6-7椎間盤突出。西醫診斷: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診斷:項痹(氣滯血瘀證)。治療方案:患者取坐位,針對胸鎖乳突肌、斜角肌、斜方肌、肽橈肌等。常規消毒后,選取前臂肱橈肌的中段進針,針尖指向患肌群,進針后以拇指尖固定在皮膚上為支點,食指和環指擺動針柄,呈扇形掃散,掃散頻率100次/
,掃散時間 1min ,左手配合放松患肌,囑患者向對側轉頭輔以屈肘、前臂旋前、旋后等活動,并在活動的同時給予相應阻力,每次時間維持在10s左右,以不超過3次為宜,留針 30min 。遠程轟炸后患者疼痛麻木明顯減輕,但低頭時仍有頸部酸痛。遂囑患者坐位,針對豎脊肌胸段,斜方肌,選取第七胸椎旁開 3cm 處進針,浮針掃散配合坐位仰頭抗阻,留針 30min 后取針。針后酸痛感頓減,無明顯麻木,自評VAS疼痛:3分;麻木:4分。囑患者避風寒,避免長期伏案,促進預后。
2024年2月25日二診:患者頸部疼痛較前好轉,仍有頸僵、左上肢麻木。自評VAS疼痛:4分;麻木:4分。結合觸診,雙側斜方肌( Σ+Σ+Σ + )、胸鎖乳突肌 Ξ(Λ+Λ+Λ) 、斜角肌( Φ+Φ+Φ) 、左側肱橈肌 (++) ,遂治療同前。
2024年2月28日三診:患者頸部疼痛明顯減輕,仍有手麻現象,但局限于拇指麻木。自評VAS疼痛:3分;麻木:4分。觸診患肌同前,治療繼續。2024年3月1日四診:頸部疼痛癥狀基本消失,左上肢麻木較前好轉,自評VAS疼痛:2分;麻木:3分。結合觸診,雙側斜方肌( + + )、胸鎖乳突肌 (++) 、斜角肌 (?+?+?) 、左側肱橈肌、橈側腕長伸肌 (?+?+?) ,治療同前。
2024年3月4日五診:患者頸部疼痛癥狀消失,偶有左手拇指麻木,自評VAS麻木:2分。結合觸診,雙側斜方肌 Ξ(Λ+Λ+Λ) 、左側肱橈肌、橈側腕長伸肌 Ξ(Λ+Λ) ,治療同前。
2024年3月7日六診:患者頸部活動自如,麻木癥狀基本消失。結合觸診,左側肱橈肌Ξ(Λ+Λ) ,遂治療同前。1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按:本案患者屬中年女性,以“頸項部間斷疼痛伴左上肢麻木1月余,加重10天”為主訴。此系長期勞累加姿勢不當,致使局部氣機阻滯,血脈受損,血溢脈外,停而為瘀,經脈阻塞,氣血錯亂,筋肉失序,出現筋骨錯位。治療上,在觸診后先取肱橈肌遠程轟炸,改善患者組織供血,恢復肌肉群聯系,再行評估,患者低頭時仍有頸部酸痛,選取斜方肌、豎脊肌等拮抗肌重點處理,疼痛立解。臨床治療中,辨析患肌需綜合考慮主動肌、協同肌、拮抗肌等多種因素,通過全面評估患者的肌肉狀態,可以準確判斷患肌位置,為制定有效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
4小結
CSR在各型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約占 60% ~70% [23],多為中青年人群[24],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發病率逐年增高并且逐步低齡化,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陸瑾教授治療CSR重視患肌的診察,運用遠程轟炸,針法輕盈,溯源氣血,以浮針療法為手段,復行氣血,調節筋肉;同時關注患者生活行為調攝和自我習慣的糾正,患者痛苦小,不良反應少、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研究專家組.神經根型頸椎病診療規范化的專家共識[J].中華外科雜志,2015,53(11):812-814.
[2]李建壘,宋永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西醫治療概況[J].中國醫藥導刊,2020,22(6):381-384.
[3]吳占勇,吳華榮,王會旺,等.頸后路擴張通道下鑰匙孔減壓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11):981-985.
[4]RADHAKRISHNANK,LITCHYWJ,O'FALLONWM,etal.Epidemiologyofcervical radiculopathy.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Rochester,Minnesota,1976 through1990[J].Brain,1994,117(Pt2):325-335.
[5]閆雪峰,郁金崗.神經根型頸椎病中西醫發病機制及診斷概述[J].內蒙古中醫藥,2022,41(1):167-168.
[6]唐彬.頸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專家共識及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西醫結合臨床,2022.
[7]曹志陽,楊利學.基于“筋骨平衡”理論探討量化定位角度牽引法治療頸椎病的生物力學內涵研究進展[J].河北中醫,2023,45(3):509-513.
[8]於浩,馬勇,郭楊,等.從筋骨理論探討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機與手法治則[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8): 4194-4196.
[9]楊欽,周紅海,胡夢婷,等.淺析頸椎病相關動靜力學平衡[J].頸腰痛雜志,2021,42(1):131-133,139.
[10]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73.
[11]符仲華.浮針醫學綱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22,224.
[12]蔣亞楠,李晶,陳宇航,等.浮針進針點與傳統腧穴的關系及對針灸學的啟示[J].中國針灸,2023,43(1): 95 -100.
[13]佚名.黃帝內經靈樞[M].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21:4.
[14]楊繼洲.針灸大成[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50.
[15]田陽春,田麗芳,周凡超,等.淺談力網理論對傳統針灸的啟示[J].中國基礎科學,2014,16(3):3.
[16]胡孫林,祝廣欽,孫霄,等.論浮針療法的中醫系統論思想[J].針灸臨床雜志,2023,39(12):85-90.
[17]張永紅,吳婷,沈威,等.基于超聲彈性成像的浮針對頸肩部疼痛患肌厚度及彈性的影響[J].中國針灸,2020,40(9):939-941.
[18]王冰.黃帝內經素問[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95.
[19]楊上善.黃帝內經明堂[M].北京:中國書店,1992: 1.
[20]黃龍祥.新中國古典針灸學大綱[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3-4.
[21]符仲華,甘秀倫,吳鳳芝,等.氣血新論[J].現代中醫臨床,2020,27(3):68-70,74.
[22]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4,8(2):273.
[23]葉子豐,朱亮亮,常裕紳,等.基于CiteSpace的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視化分析[J].中醫藥導報,2023,29(6):124-129,164.
[24] CHILDRESS M A, BECKER B A. Nonoperative Manage-ment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J].Am Fam Physi-cian,2016,93(9):746-754.(收稿日期:2024-10-16編輯:徐雯)
其他注意事項
1、本刊可對來稿進行文字修改、刪減,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則提請作者考慮。
2、本刊對院士、國家自科、博士生文章等高質量稿件優先處理,投稿時請在文章中注明。
3、本刊目前實行網上投、審稿,不接收紙質文稿。